- 中国统计发展报告·2016—2017:统计预测未来之路
- 陈梦根 石峻驿等
- 5015字
- 2021-03-26 17:30:55
导论
中国有句古语,“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意思是说,观察今天的事情,应该借鉴过去的历史,如果没有过去那么也就没有今天,这句话启示我们只有注意借鉴历史的经验,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才能更好地把握未来,抓住机遇。又比如古语说,“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海雀向上飞,有风不等黑;鸟往船上落,雨天要经过”,“常刮西北风,近日天气晴”,“半夜东风起,明日好天气”,都是古人根据长期观察总结出来的气候规律,常常被人们用于日常的天气预测。实际上,这些古训都包含着朴素的统计哲学思想。很多情况下,统计就是要通过大量现象来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特别是数量特征,在社会经济管理与决策过程中,统计也常常是用历史预测未来。
统计是通过收集数据和分析数据来认识未知现象的一门科学,认识未知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指导人们未来的行动。无疑,统计是非常重要的,是国家治理体系和社会决策体系的基础之一。统计已成为一个社会非常关键的基础设施,构建一个科学、高效的现代统计体系,对各国社会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中国统计发展报告》旨在对影响中国统计改革与发展的有关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专题研究,从而为中国统计理论创新、实践改革发展、应用方法改进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本报告按专题形式撰写,各个选题重点围绕“统计实践”而展开,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发展历程、现状分析、主要问题、优势劣势、机遇挑战、改革思路等,同时也非常注重国内实践与国际标准、其他国家实践的比较,以及对统计数据质量的评估,由此求解中国统计未来发展方略,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具体来说,《中国统计发展报告(2016—2017)——统计预测未来之路》包括PMI统计国际比较与中国实践、中国PPI统计发展评估与展望、中国服务业统计发展分析、国际资本流动统计比较研究和政府债务统计国际准则体系比较与借鉴五个专题。在结构和内容安排上,各个专题研究独立成篇,自成体系,下面对各专题结构与内容分别做一简要介绍。
专题一主要探讨采购经理指数的编制问题。采购经理指数(PMI)是一套针对采购经理进行调查、月度发布的先行指标体系,是监控经济运行和预测经济发展动向的重要依据之一。梳理PMI指数的发展历史,总结发达国家PMI指数的统计经验,并对照我国PMI统计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改进和完善我国PMI指数的统计。本专题研究内容主要包括:①PMI相关概念内涵;②PMI发展历程;③国际PMI统计的发展现状与经验总结;④中国PMI统计发展与现状分析;⑤中国PMI统计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实际上,发达国家PMI统计的特点主要有调查样本覆盖面广泛,涵盖各种类型和规模的企业;编制和发布多种类型的PMI指数,并通常附有完整的分析报告;统计指标完善,与经济发展现状和经济理论紧密结合;PMI指数相关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相对成熟和完善等。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PMI指数的编制则起步较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①样本代表性存在偏差,小型企业或西部地区企业占比过小;②行业分类标准与国际标准不同,国际可比性有待增强;③PMI指数类型过于简单,仅包括制造业PMI和非制造业PMI;④指标体系不够完善,无法完整地反映经济的真实运行状况;⑤相关理论研究不够充分。针对这些问题,借鉴国际经验,并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对我国PMI统计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主要包括:①进一步扩大PMI调查覆盖面,加强采购经理培训;②发布制造业和非制造业PMI指数快报,并尽快发布非制造业PMI综合指数;③尽快开展不同类型PMI的编制;④加强PMI相关理论研究,如有关PMI指标体系设置、PMI综合指数加权方法的研究。
专题二重点研究生产者价格指数(PPI)的统计问题。PPI是从生产者角度测量价格变动的重要指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于2004年出版的《生产者价格指数手册:理论与实践》将PPI定义为衡量生产者购买或销售(投入或产出)产品和服务价格变动的比率。本专题通过对PPI基本理论、国际准则、国际发展实践以及中国PPI的发展进行系统梳理,并对代表性国家PPI分类及编制方法进行总结,分析中国与国际准则及代表性国家在PPI范围、分类、编制方法、数据发布等方面的差异,以期为促进中国PPI的发展和完善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本专题研究内容主要包括PPI概念内涵与基本理论、PPI统计发展历程、中国PPI统计发展评估、SPPI:理论演进与实践进展、中国PPI统计改革与发展展望五大部分。
PPI统计数据的应用十分广泛,对于预测通货膨胀、国民经济核算、政策制定、企业投资决策等都有重要的作用。中国PPI编制尚不完善,存在不少问题:①PPI统计覆盖范围较窄,不能满足国民经济核算的需要;②PPI分类指数种类单一、数量少,其应用价值没有被充分挖掘;③数据调查抽样方法存在缺陷,代表产品的代表性有待提高;④价格数据采集存在缺陷,数据质量有待提高;⑤没有系统的质量调整方法;⑥缺乏季节性产品的调整方法。
借鉴国际准则及发达国家经验,中国应进一步完善PPI统计,具体而言,须进一步改革和发展重点领域涉及以下几个方面:①尝试编制建筑业PPI和服务业PPI,扩大指数覆盖范围,完善中国PPI统计;②统计部门应该进一步完善工业PPI,编制并发布中类、小类、基本分类低层级分类指数,同时尝试编制按生产阶段分类的PPI,增加工业PPI指数种类,扩展PPI用途;③合理选择代表产品,加强样本代表性,提高基本价格数据质量;④将价格调查纳入“企业一套表”制度,建立中国PPI在线价格指数;⑤完善质量调整方法,提高PPI统计质量;⑥尝试编制经季节性调整的PPI,合理预测短期经济波动;⑦加快完善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逐步开始编制SPPI;⑧积极鼓励科研人员参与PPI统计及指数理论和方法研究,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专题三集中分析我国服务业统计发展状况。总的来看,我国服务业统计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服务业统计的曲折发展阶段;二是改革开放以后的快速发展阶段。借鉴发达国家服务业统计发展经验,力争建立并完善一套符合我国服务业发展的统计制度,是我国统计部门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随着我国统计体系的逐步发展,服务业统计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近十几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统计部门大力推进服务业统计创新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本专题重点探讨我国服务业统计的发展与演进,内容主要包括中国服务业统计发展历程、中国服务业统计制度体系、中美服务业统计发展比较、中国服务业统计发展评估、中国服务业统计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和中国服务业统计发展与改革展望六个方面。
我国现行的服务业统计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年报、月报为主的常规性统计;另一种是周期性普查。根据联合国1993SNA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原则和方法,借鉴学习2008SNA知识产权产品的概念、研发支出计入GDP等新变化,结合我国发展的实际状况,统计部门研究制定了我国服务业增加值核算方法。虽然我国的行业分类经历多次修订后实现了与国际接轨这一目标,但与美国最新修订的版本相比,我国修订版本的前后兼容性差,因此,统计数据缺少连续性,这将给产业发展的长期性分析和研究造成较大困难。目前,我国服务业统计发展仍然存在不少挑战与问题,诸如:①服务业统计面广量大,存在不少统计遗漏;②统计总体难以掌握,样本框不明确;③样本质量难以保障;④统计指标体系不完整等。为此,在未来的改革与发展中,我国应该尽快改革服务业统计制度体系,健全服务业统计基础支撑系统,优化服务业统计质量控制体系,完善服务业统计监测和评价体系,改进服务业统计信息共享和发布机制。
专题四主要考察国际资本流动统计问题。国际资本流动是指大笔资金在国家或经济体之间流动以寻求较高的回报率和较好的投资机会。随着各国和地区之间经济交往日益频繁,国际资本流动规模与频率迅速上升,对一国或地区经济体系的平稳、健康运行产生巨大影响,成为潜在经济金融风险的重要来源之一。本专题对国际资本流动的形式、内涵、统计体系进行简要剖析,探讨了国际资本流动统计的发展历程、主要问题及发展趋势。国际资本流动统计是指对一个国家(或经济体)与其他国家(或经济体)之间各项经济金融交易及对外资产负债情况进行的统计,包括流量统计和存量统计。目前,国际资本流动统计的数据源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一些国际机构的统计;二是各个国家相关政府部门的统计。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新技术(如互联网技术、计算机技术、移动终端等)不断更新并快速普及推广,资本流动统计也随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国际资本流动统计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相关统计数据的收集;二是相关统计数据的整理、审核;三是相关统计数据的质量评估;四是相关统计数据的发布。本专题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国际资本流动统计的内涵、主要国际机构对国际资本流动统计、美国对国际资本流动统计、未被正式统计的国际资本流动和中国国际资本流动统计五个方面。
总的来说,国际资本流动统计起步较晚,发展过程中存在以下两个主要问题:一是统计申报中的问题;二是资本外逃流动难以统计。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经济活动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越来越小,使国际资本流动的形式呈现出多样化,如比特币、离岸金融市场以及离岸公司。我国国际资本流动统计工作的正式起步,是从1982年中国恢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正式席位后才开始的。近年来,我国修订了诸多统计制度以及规范性文件,如《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办法》和《金融机构对境外资产负债表及损益申报业务操作规范》等,这些文件不仅使得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写与国际标准更加贴合,同时使我国国际资本流动统计工作变得更加完善。尽管我国国际资本流动统计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同时也还存在不少问题,面临着不少挑战。与国际机构标准特别是IMF制定的《国际收支和国际投资头寸手册(第六版)》(BMP6)相比,中国国际资本流动统计在具体数据统计方面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第一,对外金融资产负债的统计内容存在缺失;第二,缺少某些重要项目如金融衍生产品、雇员认股权等的统计;第三,缺少间接测算的金融中介服务(FISIM)等估算数据;第四,数据采集范围不够准确;第五,数据的时效性仍需加强。此外,中国对资本流动的统计在其他方面与BMP6也存在一些差距,例如,我国目前编制的国际收支平衡表在国别、币种、期限等方面仍达不到BMP6的要求。为此,中国应积极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加强对国际资本流动统计国际标准的学习与研究,不断完善我国国际资本流动统计;第二,加强现有制度的建设、完善、修订、实施与反馈工作,为我国国际资本流动统计工作的高质量进行提供制度保障;第三,结合我国的国情,在实践中创新与完善我国的国际资本流动统计;第四,持续关注其他形式的国际资本流动统计。
专题五对政府债务统计国际准则体系进行比较与分析,为中国改进和完善政府债务统计提供参考借鉴。政府债务作为财政范畴具有悠久的历史,是筹集财政资金和弥补财政赤字的一种信用方式,也是政府调度社会资金并借以调控经济运行的一种手段。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和美国财政悬崖事件的爆发促使国际社会高度重视政府债务风险问题,良好的政府债务统计是政府财政分析和债务风险监测的前提。联合国、IMF等国际组织先后制定一系列统计指南,初步形成了一个有关政府债务统计的国际准则体系架构,具体包括基础类准则、相关类准则和专门类准则三大类。不同准则编制背景、规范领域、主要目标、面向对象、指导重点不同,有关政府债务统计的指南或建议也各有侧重,因此,不同准则有关政府债务统计的指导内容既有一致性又有差异性。本专题深入比较政府债务统计相关国际准则,主要内容包括国际准则体系架构、主要体系比较、国际准则与中国实践和政策建议四个方面。
从理论上说,高质量的政府债务统计数据是有效开展政府债务经济效应及风险研究的前提。政府债务统计相关各个手册侧重点各有不同,互为补充,对政府债务基本概念、分类框架、核算原则、统计口径与处理方法提供详细指导与建议,是各国开展政府债务统计的实践指南。中国政府债务统计起步较晚,尚存诸多不足,如数出多门、口径不一、透明度低等,还远未形成一套科学高效、适合国情的政府债务统计体系。与国际统计标准、发达国家实践相比,中国政府债务统计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第一,政府债务统计范围不够明晰;第二,政府债务工具分类较少;第三,政府债务统计指标体系单一;第四,目前仍以现金收付制为主;第五,计值原则存在差异;第六,政府资产负债表核算滞后;第七,政府债务重组关注类型单一。为此,中国应充分借鉴政府债务统计的国际准则,大力研究、开发和采纳国际标准,尽快建立一套科学高效、适合国情的政府债务统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