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PMI统计的国际对比与中国实践

摘要 采购经理指数(PMI)是一套针对采购经理进行调查、月度发布的先行指标体系,是监控经济运行和预测经济发展动向的重要依据之一。本专题拟梳理PMI指数的发展历史,总结发达国家PMI指数的统计经验,并对照分析我国PMI统计存在的问题,为改进和完善我国PMI指数的统计提供参考。分析表明,发达国家PMI统计的特点主要有:调查样本覆盖面广泛,涵盖各种类型和规模的企业;编制和发布多种类型的PMI指数,并通常附有完整的分析报告;统计指标完善,与经济发展现状和经济理论紧密结合;PMI指数相关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相对成熟和完善等。相比较而言,我国PMI统计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样本代表性存在偏差,小型企业或西部地区企业占比过小;行业分类标准与国际标准不同,国际可比性有待增强;PMI指数类型过于简单,仅包括制造业PMI和非制造业PMI;指标体系不够完善,无法完整地反映经济的真实运行状况及相关理论研究不够充分等。针对这些问题,借鉴国际经验,并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对我国PMI统计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 PMI PMI统计 发展历程 国际经验 改进建议

一 引言

采购经理指数(PMI)是一套针对采购经理进行调查,月度发布的先行指标体系,其最重要的作用是预测和监控经济发展的动向。根据被调查行业的不同,PMI可分为制造业PMI、服务业PMI、建筑业PMI和零售业PMI等。制造业PMI最早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当时美国供应管理协会(ISM)编制的制造业商务报告(Manufacturing ISM Report on Business)中就包括这一指数。如今,全球已有30多个国家开始编制和发布PMI,有的国家不但编制了常见的制造业PMI和服务业PMI,还编制了建筑业PMI和零售业PMI等。PMI指数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套时效性强、真实可靠、具有国际可比性的指标体系,其抽样调查方法、指标体系设置、问卷设计、综合指数合成方法和季节调整方法已逐步成熟和完善。

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PMI指数的编制则起步较晚。中国的PMI指数分为财新中国PMI和官方PMI。财新中国PMI的前身是里昂证券中国采购经理人指数,最早是由里昂证券亚太区市场于2004年9月发布。之后,该指数易名为汇丰中国采购经理人指数,由汇丰集团与英国研究公司Markit集团共同发布。2015年,财新传媒宣布获得Markit PMI在中国的冠名权。自当年8月起,汇丰中国PMI将正式更名为财新中国PMI。官方PMI的编制工作始于2004年,由中国国家统计局联合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共同负责。2005年7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正式对外公布。2008年1月,中国非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正式对外发布。经历十多年的发展,中国PMI的编制与应用已逐渐成熟和完善,对于经济的预测和预警作用逐渐明显。然而,与成熟发达国家相比,中国PMI的样本构成、指标设置、指数发布、季节调整、指数类型和实际应用等许多方面与国际实践仍然存在很大差距,如何改进中国PMI统计及其应用是亟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从国际上看,有关PMI指数体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PMI指数的发展及构建研究,如布雷茨(Bretz,1990)对PMI的发展历史进行了研究,佩拉兹(Peláez,2003)、Chao和Ogwang(2006,2007)探讨了PMI权重及构建综合PMI指数的问题,Eathington和Swenson(2011)研究了如何构建生物产品PMI指数。

第二,PMI指数与其他统计指标对比研究,如钱伯林(Chamberlin,2008)研究了英国PMI指数与英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相关统计指标之间的关系,贝克曼(Bachman,2010)探讨了美国ISM PMI指数与美国相关官方统计指标之间的关系,Khundrakpam和George(2012)研究了印度PMI指数与零售品价格指数之间的关系。

第三,PMI指数经济预测研究,如哈里斯(Harris,1991)、Dasgupta和Lahiri(1993)、考夫曼(Kauffman,1999)、斯米尔诺夫(Smirnov,2011)研究了PMI指数在预测经济周期拐点所起的作用,凯宁(Koening,2002)、博斯(Bose,2015)通过分析PMI与GDP的关系研究了PMI指数在预测短期经济形势的能力,Lindsey和Pavur(2005)通过预测未来PMI值预测未来经济的发展形势,其中,凯宁(Koening,2002)还通过分析PMI与短期利率的关系预测未来的货币政策。国际上有关PMI指数的文献相对丰富,不但包括PMI指数本身构建的研究,还包括PMI指数的应用研究。但是,这些研究却极少涉及中国经济,对于指导中国经济的发展没有参考意义。尽管如此,借鉴这些研究所采用的方法有利于改进和增加中国PMI指数体系统计及其应用。

从国内来看,有关PMI指数体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中国PMI指数与经济相关关系研究,如于颖(2009)、张利斌和冯益(2012)、赵松和贠晓哲(2012)、孙燕红(2014)、张栋华(2014)、方力(2015)、杨兴武和沈颂东(2016)等。

第二,中国PMI指数与其他统计指标对比研究,如于颖和蔡进(2008)、张道德和俞林(2009)、熊盼盼(2014)、李跃等(2014)、宋科进(2014)、张利斌和谢天琪(2014)、丁勇和姜亚斌(2016)、唐德才等(2016)等。

第三,不同类型PMI指数构建研究,如卢建军(2005)、姜亚斌(2015)分别研究了如何在杭州市和安徽省创建PMI指数,罗信坚等(2013)探讨了林业PMI的构建原则。

第四,PMI指数编制理论及应用研究,如尤建新(2006)、王雅璨等(2006)、于颖(2007)、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2012)、吴中书(2012)、章曦和徐文龙(2012)、刘雪燕(2013)、孟文强和孙曰瑶(2014)等,其中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2012)一书系统地介绍了中国PMI指数的编制原理,并运用PMI历史数据进行了若干实证研究。

第五,有关PMI指数测度的研究,如孟文强、任一鑫(2013)、盛煜(2016)利用不同的模型预测未来PMI的数值,张栋华(2014)研究了PMI指数内部构成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

从已有文献上看,学术界大多关注PMI指数的应用研究,而有关PMI指数编制原理的研究还很少,几乎没有文献从专业统计的角度研究中国PMI统计。实际上,中国PMI统计存在很多问题,如样本覆盖面不够广泛、PMI指数类型过少、季节调整不合理等,严重影响了PMI指数的数据质量。PMI数据的准确性是PMI指数应用的前提,会对宏观经济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制定、经济风险防范等产生重大影响。本专题从国际比较的视角探讨中国PMI统计的改革和发展问题,借鉴国际上其他国家PMI指数的编制和应用实践,并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对改进中国PMI指数体系提出建议,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二 PMI相关概念内涵

(一)经济周期与先行指标

1.经济周期

1946年,经济学家伯恩斯和米切尔(Burns and Mitchell)在《测度经济周期》中认为,经济周期是国家总体经济活动的波动,包括诸多经济活动的同时扩张、衰退、收缩和复苏。如今,经济周期已经成为经济活动的一个主要特征,当经济处于扩张时,家庭收入增加,消费随之增加,企业拓展业务,雇用更多员工。当经济处于衰退时,家庭收入和消费减少,企业投资也减少,经济增长乏力。当衰退结束时,新一轮的经济复苏即将到来。

有很多理论解释经济周期产生的原因,至今未形成统一认识。但是,这些理论有一些共同特征,即认为经济波动背后存在某种推动力量,某种扰动或者冲击是形成经济周期的根本原因。这些扰动或冲击包括技术冲击、天气和自然灾害、货币冲击、政治因素和审美变化等。然而,尽管这些冲击对经济产生一定影响,但是,仅有这些冲击还不足以解释经济周期的产生,经济周期背后还存在某种传导机制扩大这些外在扰动或者冲击对经济的影响(Doepke et al.,1999)。这些传导机制主要有时际替代、黏性价格和金融摩擦等。经济周期模型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以凯恩斯产出模型为代表,另一类以实际经济周期模型为代表。凯恩斯模型认为,经济周期是经济系统本身不完善造成的。由于市场机制存在摩擦或缺陷,经济会经历衰退,无法达到最优产出和有效的就业水平。这类模型将金融摩擦、黏性价格及其他无效调整视为传导机制,技术冲击和货币冲击被视为经济波动的重要原因。实际经济周期模型将经济周期视为经济应对不可避免冲击的最优反应。有效率的市场机制内,时际替代效应会传递冲击的影响,技术冲击被视为是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

尽管经济周期产生的原因还未被完全解释,但是经济学家一直在寻找各种方法判断和预测经济周期,其中构建先行指标是最常见的方法之一。伯恩斯和米切尔(1946)对测度产出、收入、价格、利率、银行交易和交通服务等的许多变量进行分析,将各个变量的拐点进行分类,以判断整体经济周期的拐点。之后,穆勒(Moore,1961)在伯恩斯和米切尔研究的基础上,发明了一系列先行经济指标。如今,经历数十年的应用和发展,先行经济指标体系已经成为监控和预测经济周期最有效的一种手段。

2.先行指标

经济指标是由政府或者研究机构发布,显示当前经济增长以及稳定性的一系列统计数字,最为常见的经济指标有国内生产总值(GDP)、货币供应量、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和股票指数等。经济指标对于分析经济的运行状况以及预测未来经济的走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统计各种各样的经济指标,以判断经济运行健康与否、经济周期处于哪个阶段、利率是否过高以及就业是否充分等,并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政策或措施。比如,消费者物价指数(CPI)能够测度通货膨胀,一旦通货膨胀过高,中央银行就需要采取相应的货币政策降低通货膨胀。此外,经济学家可以利用经济指标检验现有经济理论或形成新的经济学说,以加深对现实经济活动的认识;企业可以利用经济指标确定经营策略;个人可以通过经济指标对经济运行状况产生最为直观的认识。总之,经济指标已成为经济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经济指标可分为不同种类。根据时间跨度的不同,经济指标可分为月度指标、季度指标和年度指标。根据与经济周期的关系,经济指标可分为先行指标、同步指标和滞后指标。其中,先行指标由于在预测经济周期拐点,以及预测短期经济走向方面所起的作用而备受关注。

先行指标是指预示未来经济状况和经济周期变化的经济指标。先行指标之所以能够监测和预测经济变化动向,主要是由于:①时间一致性。先行指标总是能够提前一段时间预测经济周期的顶点和低谷点。②先行指标的变化总是与经济周期的变化相一致。③有相应的经济学理论作为支持。合成先行指标的各个因素或是经济周期变化的重要原因,或能够对外在经济冲击进行快速反应。④统计可靠性。先行指标的数据收集有统计学理论作为支持,保证统计上的可靠性。⑤先行指标收集的数据真实可靠,不需要后续调整,且月度数据变化相对平滑。国际上比较著名的先行指标体系有经济合作组织(OECD)编制的综合先行指标体系(CLI)、美国经济资商局编制的先行经济指标(LEI)和采购经理指数(PMI)。斯米尔诺夫(2011)对比了这三个指标体系预测2008年经济危机的效果,发现PMI相对其他两个指标体系预测更为准确和及时。同时,有许多研究表明,PMI的变化不但与经济周期的变化高度相关,而且在短期内可以预测经济变化的动向。可见,PMI是一套时效性强、真实可靠的先行指标体系。

(二)采购经理指数概述

PMI是世界上最受关注的先行指标体系之一,它通过判断生产量、新订单、就业、供应商配送时间和库存等指标的变化来预测整体经济的变化。PMI的调查对象是企业采购经理人或采购部门的负责人,每个月被调查者根据各自公司上个月的运行状况判断各个调查指标相对于上个月的变化。之后,统计部门收集调查问卷,并运用一定的统计方法计算出最终发布的数据。PMI指数的用户非常广泛,包括政府、企业、研究机构和学者等。由于PMI数据发布比大部分官方统计数据早,有些学者甚至运用PMI数据预测官方统计数据。最早有关PMI的调查可以追溯到1931年的美国,当时美国正处于经济大萧条时期,政府迫切需要一个能够预测经济变化的经济指标体系,以指导经济政策的制定。美国供应管理协会(ISM)在这个背景下开始研究和编制PMI。如今,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PMI的编制方法和应用已逐渐成熟,编制和发布PMI指数的国家已有30多个。

1.PMI概念及其编制方法

PMI是一套针对采购经理进行调查,月度发布的先行指标体系。根据被调查行业的不同,PMI可分为制造业PMI、服务业PMI、建筑业PMI和零售业PMI等。按照覆盖区域范围划分,PMI可以分为全球PMI、国家PMI和地区PMI。不同类型的PMI所调查的指标并不完全相同,一般而言,各个行业PMI指数所涵盖的统计指标如表1-1所示。每个单项指标经过计算得出的数字为单项指标扩散指数,单项指数经过加权计算得到行业PMI综合指数。

表1-1 各种类型PMI调查指标

虽然不同行业PMI所调查的指标并不完全相同,但是,PMI的统计方法却大同小异。以美国ISM制造业PMI为例,PMI的编制过程大致如下:

(1)收集数据

每月ISM向被调查的制造业采购经理发送问卷,问卷的内容基本涉及表1-1中制造业PMI的各项调查指标。然后被调查者根据自己的判断,确定每项指标相对于上个月的变化(上升、持平或下降)。

(2)计算单项指标扩散指数

ISM收集、整理原始数据后,开始计算单项指标扩散指数。单项指标扩散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单项指标扩散指数=(P1×1)+(P2×0.5)+(P3×0)

其中,P1表示某单项指标上升的采购经理所占比重,P2表示某单项指标不变的采购经理所占比重,P3表示某单项指标下降的采购经理所占比重。因此,如果所有的采购经理人都认为某项指标相比于上个月上升,那么这项指标的扩散指数为1;如果所有的采购经理认为某项指标相比于上个月下降,那么这项指标的扩散指数为0;如果一半的采购经理认为某项指标相对于上个月上升,另一半采购经理认为下降,或者所有的采购经理认为某项指标相对于上个月保持不变,那么这项指标的扩散指数为0.5。

(3)计算PMI综合指数

PMI综合指数是单项指标扩散指数的加权和,但并不是所有的单项指标都用来计算最终PMI综合指数。美国ISM的制造业PMI综合指数是计算生产量指数、新订单指数、就业指数、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1]和存货指数的加权和,按顺序各项权重分别为25%、30%、20%、15%和10%。不同国家或地区、不同的调查组织在计算PMI综合指数时,各项指标的加权数可能不尽相同。

PMI综合指数=生产量指数×25%+新订单指数×30%+就业指数×20%+(100-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15%+存货指数×10%

无论是单项指标扩散指数,还是PMI综合指数,在监控和预测经济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综合指数能够反映和预测整体经济的运行状况,而单项指标扩散指数在分析某些具体经济活动时则更为有效,且它与其他指标结合使用更为灵活。一般认为,单项指标扩散指数的荣枯线为50,即当单项指数大于50时,预期单项指标增长;当单项指数小于50时,预期单项指标会收缩。例如,就业指数大于50,表明就业形势正在逐渐变好。PMI综合指数的荣枯线则略微复杂,且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有研究认为,当制造业PMI综合指数大于47时,预示着制造业呈上行态势,并且制造业PMI指数每增长1,制造业产出增加0.6%(Koenig,2002);但也有研究认为,如果在一定时期内制造业PMI综合指数大于43.2,预示着整体经济呈扩张态势。[2]

2.PMI的优点与缺点

(1)PMI的优点

第一,及时性。PMI是月度发布的经济指标体系,一般而言,制造业PMI会在每个月的第一个工作日公布,服务业PMI和其他类型PMI也会在每个月的月初公布。相对于其他经济指标体系,如消费者物价指数(CPI),PMI的发布时间最早,能够提供及时的经济动态信息。对于那些需要时刻关注经济变化的投资者而言,PMI尤为重要。

第二,真实、客观,不需要过多的修正。由PMI的编制过程可知,它是以采购经理对各项指标的判断为基础,与其他以测度观点或信心的经济指数,如消费者信心指数完全不同。消费者信心指数调查的是消费者对于经济持有的态度,具有很大的主观性。而PMI调查的是采购经理关于各项指标的判断,由于这些指标与采购经理人日常的业务活动密切相关,因此所得出的数据真实、客观。此外,PMI数据一旦公布就不会再有重大调整,这是其他大部分经济指标所不具有的优点。事实上,PMI指数唯一的调整是季节调整,而季节调整的幅度极小,可以忽略不计。PMI指数不需要重大调整这一特点,对于实际应用非常重要。如果某个统计数据需要频繁地修正,采用最新发布的数据进行分析,获得的结论有可能存在很大的偏差。

第三,国际可比性。不同国家在编制统计指标时,采取的方法并不完全相同,比如,在统计GDP时,有些国家采取产出法,而有的国家采用收入法,这就导致了很多经济指标不具有国际可比性或国际可比性较差。而PMI的编制方法相对简单,各个国家或机构在编制PMI时采用的方法大同小异,特别是Markit集团在编制各国PMI时采用完全相同的方法,这保证了各国发布的PMI具有可比性,对于分析各国之间的经济差异十分重要。

第四,综合性和指导性。PMI是一个综合的先行指标体系,涵盖了制造业、服务业、建筑业和零售业等行业。它不但能够预测各个行业经济形势的变化动向,也能反映整体经济的运行状况和变化趋势。同时,各单项指标扩散指数为分析和预测单项经济活动提供了重要参考,比如,就业指数可以预测未来的就业形势等。PMI综合指数和单项指标扩散指数结合使用能够详细分析行业走势发展的成因,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和指导企业经营提供重要依据。

(2)PMI的缺点

第一,数据收集有时间限制。一般而言,为了保证PMI数据能够准时发布,调查问卷必须在每个月的20日左右收集完成,因此被调查者必须依靠上半个月的信息做出判断。如果在某个月的下半个月,经济遭受外在冲击,那么这个月的PMI将不会反映这次冲击,从而导致最终PMI数据不真实。如果利用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经济形势,将会产生巨大偏差。当然,这个缺点并不是PMI所独有的,其他很多统计指标也都存在这个问题。

第二,无法反映经济变化的强度。PMI是一个扩散指数,衡量的是指标变化的离散程度。高的PMI仅意味着报告经济形势变好的采购经理比报告经济形势变差得多,并不能反映经济变化的强度,而且各个月份的PMI数据不能进行比较。

第三,数据收集忽略了各个公司之间的差异。PMI的调查对象为各公司的采购经理人,在计算最终数据时,所有的被调查者都赋予相同的权重。但是,被调查者可能来自不同规模的公司。如果外在的经济冲击仅影响少数几家规模较大的公司,那么整体可能遭受巨大影响,而最终的PMI却没有反映这些经济冲击。此时,如果运用PMI预测经济变化动向,可能会得到错误的结论。

第四,相对于其他官方统计指标,PMI的准确度相对不高。PMI指数的最大优点在于其数据的及时性,公布时间比其他经济指标早,因此其调查样本和调查方法相对于其他官方经济统计指标相对简单,最终数据的准确度也相对较低。事实上,很多学者并不使用PMI分析实际经济活动,而是利用PMI预测官方统计指标。

3.PMI的主要作用

PMI作为一个月度的先行经济指标体系,在监控和预测经济形势变化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政府和企业在决策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PMI能够预测经济变化动向的原因是,其各个指标与影响经济周期变化的许多因素密切相关。经济周期一般分为上升、高峰、下降和低谷四个阶段。影响经济从低谷到高峰的因素有很多,要探究PMI各个指标与这些因素的关系是十分困难的,并且超出本专题探讨的范围。但是,简化的经济周期模型可以简要地说明PMI预测经济周期的机制,图1-1为一个简化的“上升—下降”经济周期模型及各阶段对应的PMI指标(Markit,2014)。当经济处于扩张期时,失业下降、原材料需求增加。如果就业和原材料需求增加速度足够快,那么就会出现技术短缺和供应链“瓶颈”问题,导致需求大于供给,价格上涨。受其影响,员工工资、原材料价格和零售品价格也会上涨,出现通货膨胀。解决通货膨胀的一般政策是提高基准利率限制消费者需求,消费者需求减少导致价格和经济增长放缓。当经济增长速度过低时,利率又会被降低以刺激经济增长。由于PMI调查设计的各个指标与上述经济周期的各个阶段都密切相关,且PMI具有及时性的特点,因此PMI可以相当准确地预测经济变化动向。

图1-1 “上升—下降”经济周期模型及各阶段对应的PMI指标

PMI在经济监控和预测方面所起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PMI能够预测经济周期的拐点

经济周期的拐点是指高峰点和低谷点,是经济由扩张转为收缩,或由收缩转为扩张的转折点。提前判断转折点的到来对于政府、企业、经济分析师和投资者尤为重要,政府可以提前制定相应的政策应对可能出现的经济问题,企业可以改变经营策略使利益最大化和损失最小化,经济分析师和投资者也能根据最新的经济形势确定投资策略。斯米尔诺夫(2011)研究发现,PMI首先预测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前的高峰点,以及经济危机发生后的低谷点。此外,提前预测经济周期转折点的到来也能避免错误地使用经济预测模型。一般经济预测模型以最近一段时期内的经济数据为基础,对短期经济形势进行预测。如果短期内经济呈持续增长或下降态势,预测模型是适用的。而如果短期内经济周期将出现拐点,那么预测模型的结果将会出现很大的偏差。

(2)PMI能够预测GDP的变化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之一,是政府和管理部门监控宏观经济运行,制定财政和货币政策的重要依据之一。但是,GDP数据发布的频率较低,一般只有季度数据和年度数据。而且,GDP数据发布的延迟时间较长,比如,中国第一季度GDP初步核算结果在4月公布,而初步核算结果后续还需重大调整,因此,很难及时地利用GDP对经济形势作出判断,然而,PMI对GDP显著的预测效果能够很大程度地弥补这一缺点。凯宁(2002)研究发现,相对于就业,销售量和工业产出等经济统计指标,制造业PMI对于GDP的预测效果更好,PMI每增加1点,GDP将会增加0.25%。哈里斯等(2004)研究发现,将PMI纳入GDP预测模型能显著提高GDP预测的准确度。

(3)PMI能够指导货币政策的制定

按照宏观经济学理论,央行可以利用货币政策调控经济,其中利率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当经济快速增长时,总产出增加、就业率上升,通货膨胀就会上升。当通货膨胀较高时,央行就会提高利率减缓经济发展。当经济低迷时,通货膨胀相对较低,央行可以降低利率刺激经济发展。央行在做出利率决策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尤其特别需要关注制造业,因为制造业对于利率的变化非常敏感。由于制造业PMI综合指数对于制造业产出具有良好的预测功能,且各单项指标扩散指数与就业率和通货膨胀等指标密切相关,因此制造业PMI对于货币政策的制定尤为重要。凯宁(2002)对制造业PMI和短期利率的历史数据进行研究,发现在一段时间内如果制造业PMI大于52.5,短期利率通常会上升。

三 PMI发展历程

美国供应管理协会(ISM)对于PMI的诞生和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最早进行PMI编制的机构。ISM创立的PMI调查和编制方法奠定了PMI统计的基础。如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PMI方法,都是以ISM创立的方法为基础发展而来的。对PMI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另一家机构是Markit集团。[3]从1992年开始在英国发布制造业PMI开始,如今Markit集团已在全世界30多个国家开始编制PMI指数,类型包括制造业PMI、服务业PMI、建筑业PMI、零售业PMI和全球PMI等。

(一)美国供应管理协会PMI发展历程[4]

美国供应管理协会(ISM)对于PMI的诞生和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最早编制PMI的机构。早在1920年,美国全国采购人协会(ISM前身)就开始对纽约地区的采购活动进行调查。1923年,这项调查扩展到美国全国,并将调查结果发布在ISM内部刊物上。1926年,该项调查继续扩大调查内容,PMI统计初步形成。1931年,美国全国采购人协会(ISM前身)组建的商情调查小组开始对美国经济状况进行调查,并开始编制制造业商务报告(Manufacturing ISM Report on Business)。这份报告不但奠定了PMI调查的基础,也标志着制造业PMI编制的开端。如今,世界各国PMI的调查和编制方法与当时采用的方法几乎相同。但是,相关数据只可查询到1948年。

1948—1971年6月,ISM制造业PMI包括生产量、新订单、存货、就业及价格五个指标。1971年开始,新的指标陆续加入:1971年6月加入供应商配送时间;1988年1月加入新出口订单;1989年10月进口指标加入以及1993年1月增加积压订单(Kauffman,1999);近年,制造业商务调查中又加入了客户存货和采购政策指标。

1931年至20世纪80年代初期前,ISM所发布的资料都是未经过季节调整的。1980年,美国商务部资深经济学家托达(Torda)将经季节调整的新订单、产出量、就业、供应商配送和库存五项单项指标PMI取均值,得出制造业PMI综合指数,这是采购经理指数(PMI)这个名称第一次正式出现。同时,ISM将以往数据回溯计算至1948年1月(Pelaez,2003;Lindsey and Pavur,2005)。1982年,美国商务部和ISM提出一种新的加权方法,即新订单30%、产出量25%、就业20%、供应商配送15%和库存10%,至今ISM制造业PMI综合指数的加权方法没有改变。

1997年,ISM首次发布了非制造业商务报告,标志着非制造业PMI的诞生。非制造业商务报告在每个月的第三个工作日公布,调查对象为全美国非制造业375多个采购经理。报告涵盖了业务量、新订单、积压订单、新出口订单、库存变化、库存意愿、进口、价格、就业和供应商配送10项指标。2008年,非制造业商务报告首次发布非制造业PMI综合指数。它是一个扩散指数,是业务量(季节调整)、新订单(季节调整)、就业(季节调整)和供应商配送四个指标单项指标PMI的平均值。

(二)Markit PMI发展历程

1994年,原NTC公司(现Markit集团)开始在英国编制制造业PMI,标志着Markit PMI的诞生。2000年,Markit集团发布德国建筑业PMI,标志着建筑业PMI编制和发布的开端。2003年,原NTC公司(现Markit集团)联合摩根大通(JPMorgan)、美国ISM和国际采购和物料管理协会(IFPMM)首次发布全球制造业和服务业PMI,标志着全球PMI的诞生。2004年发布的欧元区零售业PMI则标志着零售业PMI编制的开始。从1992年开始编制英国制造业PMI开始,Markit集团如今已在全世界30个国家开始编制PMI,类型包括制造业PMI、建筑业PMI、服务业PMI和零售业PMI等,表1-2列出了Markit PMI在全球的发展历程。

表1-2 Markit PMI发展历程

由表1-2可知,不同国家开展PMI调查的时间相差很大,比如,1992年英国就已经发布制造业PMI,而马来西亚直到2015年才发布此项数据;有的国家只发布制造业PMI,而有的国家不但发布制造业PMI,还发布服务业PMI、零售业PMI和建筑业PMI。尽管全世界已有30多个国家开始发布PMI,但是大部分的其他国家还没有展开PMI的调查和编制,PMI的应用和实践有待进一步扩展。

(三)其他机构PMI概况

除Markit集团和ISM编制的PMI外,世界各国的其他调查机构也在编制PMI,表1-3列出了其他调查机构PMI指数发展概况。由表1-3可知,这些调查机构编制的PMI与Markit集团和ISM存在很大不同。

首先,指标选取存在不同。澳大利亚制造业PMI综合指数是由成品库存指数与其他四项指数加权而成,而ISM和Markit则采用原材料库存指数;服务业PMI综合指数是由6项指标加权而成,而ISM非制造业PMI综合指数由4项指标加权而成。新西兰的制造业PMI综合指数与澳大利亚一样也是采用成品库存指数加权,而服务业PMI综合指数由5项指标加权而成。菲律宾服务业PMI包括平均经营成本指标,而Markit服务业PMI不包括此项指标。

其次,PMI综合指数的加权方法与ISM和Markit差别很大。Markit和ISM制造业PMI采用的加权方法均为产出(25%)、新订单(30%)、就业(20%)、供应商配送时间(15%)和库存(10%),而以色列采用的加权方法为产出(25%)、国内新增订单(22.5%)、国外新增订单(22.5%)、采购存货(15%)、雇员(5%)、国内供货商配送时间(5%)、国外供货商配送时间(5%)。Markit没有服务业综合PMI,而瑞典服务业PMI综合指数是由新增加订单(0.35)、商业活动(0.25)、就业(0.2)及供货商配送时间(0.2)组成。

最后,新加坡PMI指数体系与国际惯例存在明显不同之处。第一,新加坡PMI指数体系包括电子业PMI,这是世界上其他国家都没有编制的PMI类型;第二,新加坡PMI的调查问卷中,每个问题的答案有五个,即显著增加、略有增加、不变、略有下降和显著下降,而Markit PMI和ISM PMI的调查问卷中每个问题只有三个答案。

比较表1-2和表1-3可知,有些国家拥有两套PMI指数体系,如加拿大、新加坡等。这两套PMI指数体系分别由Markit集团和其他特定机构编制。相比较而言,Markit PMI的最大特点是具有国际可比性,因为Markit集团在世界各国采用相同的抽样方法、调查指标、加权方法和季节调整方法。而这些特定机构发布的PMI更能真实反映一国经济的变化动向,因为这些机构发布的PMI更具有针对性,选取的样本及指标设置更加符合所在国的经济发展形势。因此,在实际应用PMI时,要根据不同的目的或情形,选择不同体系的PMI。

表1-3 其他机构PMI概况

续表

四 国际PMI统计发展现状与经验总结

(一)美国PMI

美国是最早进行PMI研究和应用的国家,早在1931年美国全国采购人协会(美国供应管理协会前身)就开始编制制造业PMI指数。虽然当时编制的PMI指数与今天相比十分简单,但是却奠定了PMI调查和编制的基础。如今,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美国已经成为PMI研究和应用最为成熟的国家。

在美国,并没有官方统计机构编制全国PMI指数,编制全国PMI指数的机构主要是ISM和Markit集团。ISM编制的PMI指数包括制造业PMI和非制造业PMI,Markit PMI则只有制造业PMI。两者在抽样样本、问卷设计、季节调整等方面均存在差别。由于Markit集团在世界很多国家都开展PMI调查,而且其使用的调查方法几乎完全相同,有关Markit PMI将在后面章节有单独论述。ISM在每个月的第一个工作日和第三个工作日分别发布制造业商务报告和非制造业商务报告,这两份报告不但包括制造业和非制造业PMI综合指数,也包括各个单项指标扩散指数。

1.ISM制造业PMI

(1)调查对象和样本构成

ISM制造业PMI的调查对象是全美国400多家制造业公司的采购和供应管理人员,被调查人员全部来自ISM成员公司。所有被调查人员都是严格保密的,而且匿名提交调查问卷。ISM首先根据北美工业分类系统(NAICS)将制造业分成18大类,包括:食品、饮料和烟草;纺织;服装、皮革及相关产品;木制品;纸制品;印刷及其相关支持活动;石油煤炭产品;化工产品;塑料橡胶产品;非金属矿物产品;原生金属;金属制品;机械制造;计算机及电子产品;电气设备、电器和组件;运输设备;家具及相关产品;其他制造业产品(包括医用设备及用具、珠宝、体育用品、玩具和办公用品)。其次根据各大类产值占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确定各大类样本的数量。由于ISM不对外公开调查对象,我们无从得知更多的相关细节。

(2)调查指标

ISM制造业PMI指数的调查指标共11项,包括新订单、积压订单、新出口订单、进口、产出量、供应商配送、库存、客户库存、就业、价格和采购策略。除采购策略外,每个月被调查者对上述各项指标相对于上个月的变化做出判断。当某项调查指标的回答为更高、更好或供应商配送更慢时,表示被调查者认为该项指标的经济形势正在变好;反之,当某项调查指标的回答为更低、更坏,或供应商配送更快时,表示被调查者认为该项指标的经济形势正在恶化。本专题第一部分已经论述单项指标扩散指数和PMI综合指数的计算方法,在此不再赘述。采购策略主要是反映当前月资本支出、生产物料和保养维修运营用品的交付周期,不参与计算PMI指数。

在美国,尽管没有官方机构编制PMI指数,但是,有很多官方统计指标与PMI调查统计指标类似,表1-4列出了ISM制造业PMI的调查指标及相对应的官方统计指标。在实际应用中,PMI通常结合这些官方统计指标分析经济运行状况和预测经济未来发展趋势。

(3)季节调整

ISM PMI中,涉及季节调整指数有PMI综合指数、新订单PMI指数、产出量PMI指数、就业PMI指数和供应商配送PMI指数。季节调整主要是消除天气、节假日和各种制度安排等因素的影响。自20世纪90年代起,ISM就开始采用X-12-ARIMA季节调整模型。

表1-4 ISM制造业PMI调查指标及相应的官方统计指标

(4)指数解读

ISM认为制造业PMI指数预测制造业和整体经济的荣枯线不同。当制造业PMI指数大于50时,预示着制造业经济正处于扩张状态;低于50,预示着制造业经济处于下滑状态。在一定时期内,如果制造业PMI指数大于43.2,预示着整体经济处于扩张状态;低于43.2,预示着整体经济下滑。偏离50或43.2的程度预示着制造业或整体经济扩张或下滑的强度。

2.ISM非制造业PMI

(1)调查对象和样本构成

ISM非制造业PMI指数的调查对象为其非制造业会员公司的375名采购和供应管理人员。根据北美工业分类系统(NAICS),ISM将非制造业分成18大类,包括农林牧渔,采矿,公共事业,建筑,批发贸易,零售贸易,运输和仓储,信息、金融和保险,房地产租赁,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公司管理及支持服务,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文化、娱乐和休闲,住宿和餐饮,公共管理,其他服务(包括设备和机械维修,宗教事务管理及推进,公益,宣传,洗衣干洗服务,个人护理服务,殡葬服务,宠物护理服务,照片洗印服务,临时停车服务,约会服务)。然后,ISM根据各大类产值占所有类别总产值的比重确定各大类内样本公司的数量。

(2)调查指标

ISM非制造业PMI指数的调查指标共10个,包括业务量、新订单、积压订单、新出口订单、库存、库存意愿、进口、价格、就业和供应商配送。单项指标扩散指数的计算方法与制造业类似,而非制造业PMI综合指数略有不同。在2008年以前,非制造业商务调查报告只包括各单项指标扩散指数,业务量PMI通常作为综合指数。2008年1月,ISM首次发布非制造业PMI综合指数,计算方法是取业务量、新订单、就业和供应商配送时间四个分项指数的平均值。

(3)季节调整

非制造业PMI指数中涉及季节调整的有PMI综合指数、业务量PMI指数、新订单PMI指数和就业PMI指数,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不参与季节调整。

(4)指数解读

根据ISM发布的非制造业商务报告,当非制造业PMI综合指数大于50时,预示着非制造业经济正处于扩张状态;低于50,预示着非制造业经济处于下滑状态。在一定时期内,如果非制造业PMI综合指数大于48.9,预示着整体经济处于扩张状态;低于48.9,预示着整体经济下滑。偏离50和48.9的程度预示着非制造业和整体经济扩张或下滑的强度。

3.美国地区PMI指数

在美国,ISM不但编制全国PMI指数,其位于各个地区的分支机构还联合一些其他组织编制地区PMI指数,比如,密歇根东南部PMI指数、纽约PMI指数和芝加哥PMI指数等。这些地区PMI指数与全国PMI指数在抽样方法、问卷设计、指标设定、指数发布上非常类似,两者最大的差异在于调查方式和抽样样本的不同。

地区PMI指数通常使用电子邮件进行调查,而全国PMI指数则是多种调查方式相结合,包括寄送纸质问卷的方式。相对于寄送纸质问卷,利用电子邮件进行网络调查有许多优点。首先,网络调查样本的范围更广、数量更多、代表性更强,调查结果在统计上更有效。其次,网络调查问卷的收集更为快捷、耗费时间更少。由于PMI调查需要被调查者判断本月各种经济活动相对于上个月的变化,如果被调查者能够在月末提交调查问卷,那么他就能够完全掌握本月各种经济活动的动态,最终的调查结果也更真实、有效。

除调查方式的不同外,地区PMI指数与全国PMI指数的抽样样本也不同。全国PMI指数的调查范围更广,被调查企业的类型和规模更为多样,而地区PMI指数的抽样样本则相对简单,并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具体特征。如果一个地区机械制造类公司占当地GDP比重较高,那么机械制造类公司的调查数量就相对较多;而如果一个地区计算机及电子产品类公司占当地GDP比重较高,那么这类公司的调查数量也相应较多。因此,地区PMI指数更能反映地区经济发展的特征,对地区经济监控和预测的效果更为有效。

(二)英国PMI

英国是Markit集团最早开始PMI编制的国家。早在1992年,原NTC公司(现Markit集团)就开始在英国编制制造业PMI指数。之后。原NTC公司分别于1997年和2001年开始编制英国服务业PMI和英国建筑业PMI。相对于其他Markit PMI编制国家,英国是Markit PMI研究和应用最为成熟的国家之一。

1.Markit PMI

Markit集团在世界各国进行PMI编制时,其采用的方法大同小异。Markit集团在每个国家都会精心选择调查样本,以反映各国经济的真实构成结构。一般而言,Markit调查小组首先根据标准产业分类(SIC)对所调查行业进行分类,然后根据各个大类产值占总增加值的比重确定各大类样本公司的数量。在汇总最终数据时,各个公司的数据会根据其相对规模进行加权。平均而言,有效问卷回收率大约为80%,基本能准确地反映经济状况的变化。每个月的下半个月,调查小组开始收集数据,收集方式包括信件、电子邮件、网络、传真和电话等。

在对PMI指数进行季节调整时,Markit集团与ISM一样采用美国人口普查局(U.S.Census Bureau)提出的X-12-ARIMA模型。X-12-ARIMA模型中季节调整的方法主要是先将长期趋势、景气循环、季节性效果与不规则项透过滤波的方式拆解出来,再经由反复的模型选取与残差诊断(如极端异常值的侦测)后始确定季节因子,最后再将季节因子由原时间序列中平减剔除。

2.英国PMI体系[5]

英国的PMI体系相对于欧洲各国而言,发展完整,有全国性PMI与地区性PMI。全国性PMI有英国制造业PMI、英国服务业PMI以及英国建筑PMI,由Markit与英国皇家采购与供应学会(The Chartered Institute of Purchasing and Supply,CIPS)共同编制与发布。

英国制造业PMI全名为Markit/CIPS UK Manufacturing PMI,调查指标共11项,包括生产量、新订单、新出口订单、积压订单、采购品价格、产成品价格、供应商配送、产成品库存、采购量、采购品库存、就业。最终发布的指数包括制造业PMI综合指数和各分项指数。各分项指数和制造业PMI综合指数的计算方式与ISM相一致。PMI调查小组每月向全英国600多家私有公司的采购主管发送调查问卷,范围涵盖了标准行业分类(Standard Industrial Classification,SIC)中制造业的各个分类。抽样方法是依据制造业各部门与地区对GDP的贡献度进行分层抽样。

英国服务业PMI全称为Markit/CIPS UK Services PMI,调查指标共7个,包括业务总量、新业务、未完成订单、投入价格、就业、费用和业务活动预期。最终发布的指数只有各分项指数,服务业PMI综合指数并未计算。服务业PMI的调查对象是全英国700多家服务业企业的采购经理人,调查范围涵盖运输与通信服务业(Transport & Communication)、金融中介服务业(Financial Intermediation)、企业管理顾问服务业(Business Services)、个人专业及技术服务业(Personal Services)、计算机及信息科技服务业(Computing & IT)以及住宿及餐饮服务业(Hotels & Restaurants)。英国服务业PMI的编制会依据公司的规模以及各子部门对整体服务业GDP的贡献度做加权,以确保规模大的公司比规模小的公司更有影响力。

英国建筑业PMI完整名称为Markit/CIPS UK Construction PMI,包括7个调查指标,即商业活动、新订单、采购活动、雇员、供货商配送时间、采购成本以及经济展望。最终发布的指数只有各分项指数,建筑业PMI综合指数并未计算。建筑业PMI的调查对象是全英国170多家建筑公司的采购经理人,调查范围包含标准行业分类(Standard Industrial Classification,SIC)中建筑业的两个分类:建筑工程业(Construction of Buildings)与土木工程业,其中,建筑工程业又分为两类:住宅兴建与非住宅兴建。抽样方法是依据建筑业各类与地区对GDP的贡献度进行抽样。

除了全国性的PMI指数,英国还有很多地区PMI指数。这些地区PMI指数以英国本岛为主,分成苏格兰PMI、英格兰PMI和威尔士PMI,其中苏格兰PMI是由Markit与劳埃德集团(Lloyds Banking Group)旗下的苏格兰银行(Bank of Scotland)共同编制与发布,全名为苏格兰银行PMI(The Bank of Scotland PMI),英格兰区与威尔士区也是由劳埃德集团旗下的Lloyds TSB Commercial与Markit共同编制与发布的。在地区性PMI调查中,英格兰区还再分为9个次级行政区的PMI,有大伦敦PMI、东英格兰区(East England)PMI、英格兰东南区PMI、英格兰西南区PMI、东密德兰区PMI、西密德兰区PMI、约克郡—亨伯区PMI、英格兰东北区PMI以及英格兰西北区PMI。英国地区性的PMI都是综合性的,即没有区分制造业与服务业,而是一起调查并编制。

(三)加拿大PMI

加拿大共有两套PMI指数体系:一套是由Markit集团、加拿大皇家银行(Royal Bank of Canada,RBC)与加拿大采购管理协会(Purchasing Management Association of Canada,PMAC)共同编制,被称为RBC PMI;另一套是由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艾维商学院(the Ivey Business School at Western Owtario University)编制,被称为Ivey PMI。

1.RBC PMI

2011年6月,Markit集团联合加拿大皇家银行(RBC)和加拿大采购管理协会(PMAC)首次发布加拿大制造业PMI,即RBC PMI。与Markit集团在世界各国采用的编制方法类似,RBC PMI共包括11个调查指标,即产出、新订单、新出口订单、积压订单、采购品价格、产成品价格、供应商配送时间、产成品库存、采购量、采购品库存、就业。制造业PMI综合指数的加权方法也与国际惯例相同,即产出(25%)、新订单(30%)、就业(20%)、供应商配送时间(15%)和采购品库存(10%)。RBC PMI的调查对象是400多家加拿大制造业公司的采购主管,调查样本按标准行业分类(SIC)中制造业的各部门进行分类,采用PPS抽样法抽取。

每个月的第一个工作日,RBC PMI对外发布,包括详细的制造业PMI分析报告、地区指数、历史数据对比等。RBC加拿大制造业PMI分析报告不但包括制造业PMI综合指数及各分项指数,还详细分析了这些指数所代表的经济含义。对于各分项指数,不但列出了历史数据的对比,也给出各项回答(上升、不变及下降)的比例。地区指数分为4个地区,分别是艾伯塔与不列颠哥伦比亚地区、安大略地区、魁北克地区和其他地区。每个地区指数只有制造业PMI综合指数和产出指数。加拿大制造业PMI综合指数及各分项指数的荣枯线均为50,即当指数大于50时,预示着制造业整体经济及各分项经济活动处于扩张状态。

2.Ivey PMI

Ivey PMI是由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艾维商学院编制,2000年12月,该指数首次对外发布。Ivey PMI的调查范围为加拿大的整体经济,调查对象为来自公共部门与私有部门的175家公司。Ivey PMI指数体系包括5个指数,即采购指数、就业指数、存货指数、供货商交货指数与价格指数,一般用采购指数代表PMI综合指数。每个月的第三个或第四个工作日,Ivey PMI对外发布。最终发布的数据包括经季节调整的数据和未经季节调整的数据,季节调整方法与国际惯例一致为X-12-ARIMA。

Ivey PMI的创建主要参考了美国ISM的做法,但是,与ISM PMI相比,两者存在很大的不同。第一,PMI类型不同。美国ISM编制的PMI包括制造业PMI和非制造业PMI,而Ivey PMI只有整体经济PMI。第二,指标设置不同。ISM PMI的指标不但包括有采购相关的指标,还包括有订单相关的指标;而Ivey PMI更多关注与采购相关的指标,并没有与订单相关的指标。第三,数据收集时间不同。ISM PMI的数据收集一般在每个月的23日之前完成,这意味着每个月最后一周的经济活动无法反映在PMI指数中。而Ivey PMI的数据收集在每个月月末完成,这保证了最终数据能完整地反映每个月的经济活动,但也导致Ivey PMI的发布时间为每个月的第三个或第四个工作日,晚于ISM PMI的发布时间。

(四)日本PMI

2002年,原NTC-Research公司(现Markit集团)开始发布日本制造业PMI,标志着日本PMI的诞生。之后,Markit集团于2009年开始编制日本服务业PMI。2015年6月以前,日本制造业和服务业PMI由Markit集团和日本物料管理协会(Japan Materials Management Association,JMMA)共同编制与发布。2015年6月以后,《日本经济新闻》(Nikkei)获得Markit PMI在日本的冠名权,此后,该指数被称为Nikkei Janpan PMI。如今,每个月发布的日本PMI指数体系包括日本制造业PMI快报(Nikkei Flash Japan Manufacturing PMI)、日本制造业PMI(Nikkei Japan Manufacturing PMI)和日本服务业PMI(Nikkei Japan Services PMI)。

每个月的23日前后,Markit集团发布日本制造业PMI指数快报(Nikkei Flash Japan Manufacturing PMI),内容包括制造业PMI综合指数快报和各分项指数快报。制造业PMI指数快报是根据制造业PMI所有调查样本的85%—90%计算得来,能够最早地反映本月经济变化的动向,而且能够预测制造业PMI的终值。每个月的第一个工作日,日本制造业PMI(Nikkei Japan Manufacturing PMI)对外发布。日本制造业PMI的调查对象为全日本400多名私有企业的采购管理人员。日本制造业PMI的调查样本经过了仔细设计,以确保能够准确地反映日本制造业的真实结构。根据标准行业分类(SIC)中制造业的分类和日本制造业的现行结构,调查样本被分为基础金属类、化学与塑料类、电子与光学类、食品及饮料类、机械类、纺织与服饰类、木材与造纸类以及交通工具类8个大类,然后根据每类对GDP的贡献度进行分层抽样。日本制造业PMI的调查指标及制造业PMI综合指数的加权方法与Markit在其他国家采用的做法一致。

每个月的第三个工作日,日本服务业PMI(Nikkei Japan Services PMI)和日本综合PMI(Nikkei Japan Composite PMI)对外发布。日本服务业PMI的调查对象为日本境内400多家私有服务业公司的采购管理人员,调查指标包括商业活动、新业务、积压订单、雇员、商业信心(指对未来一年的经济预期)、服务销售价格和采购价格7项指标。在日本服务业PMI报告中,日本综合PMI也会一同公布。日本综合PMI是制造业PMI产出指数与服务业PMI业务量指数的加权和。

(五)欧元区PMI

1997年,原NTC-Research公司(现Markit集团)开始发布欧元区制造业PMI和服务业PMI,标志着世界上洲际PMI指数的诞生。如今,经历了近20年的发展,欧元区PMI指数体系已经成为世界上最为成熟的区域PMI指数。[6]每个月,Markit集团会先后发布欧元区综合PMI指数快报(Markit Flash Eurozone Composite PMI)、欧元区制造业PMI(Markit Eurozone Manufacturing PMI)、欧元区服务业PMI(Markit Eurozone Services PMI)、欧元区综合PMI(Markit Eurozone Composite PMI)、欧元区零售业PMI(Markit Eurozone Retail PMI)和欧元区部门PMI(Markit Eurozone Sector PMI)。这些PMI指数既反映了欧元区整体经济的发展形势,也提供了各个行业经济变化动态的实时信息,为企业、政府、经济分析师等分析和预测欧元区经济活动提供了重要依据。

1.欧元区综合PMI

每月月末前一周左右,Markit集团会发布本月欧元区综合PMI指数快报,包括PMI综合产出指数快报、服务业PMI业务量指数快报、制造业PMI快报和制造业PMI产出指数快报等,是欧元区最早发布的PMI指数。欧元区综合PMI的调查对象是欧元区大约5000名制造业和服务业的采购经理人,其中制造业大约3000名,服务业大约2000名。制造业数据来自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荷兰、奥地利、爱尔兰和希腊8国,服务业数据来自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和爱尔兰5国。综合PMI指数快报是根据样本量的85%—90%计算而来,能够反映本月欧元区经济相对于上个月的粗略变化,且能够预测PMI终值。欧元区综合PMI终值于下个月第三个工作日对外发布,发布的数据包括PMI综合产出指数和服务业PMI业务量指数等。欧元区综合PMI由PMI综合产出指数代表,是制造业PMI产出指数和服务业PMI业务量指数的加权平均,并不是计算所有分项指数的加权和。此外,服务业PMI并没有综合指数,而是由业务量指数代表。

2.欧元区制造业PMI

每个月的第一个工作日,欧元区制造业PMI指数对外公布。欧元区制造业PMI的调查对象是欧元区3000多名制造业公司的采购经理人,最终数据是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荷兰、奥地利、爱尔兰和希腊八国制造业PMI指数的加权平均。这八个国家的制造业产值占欧元区制造业总产值的89%左右,能够真实地反映欧元区制造业经济形势的变化。欧元区制造业PMI指数的调查指标详见表1-1,最终发布的数据有制造业PMI综合指数和各分项指标扩散指数。

3.欧元区零售业PMI

一般来说,每个月的第一周,欧元区零售业PMI指数对外发布。欧元区零售业PMI指数调查对象为法国、德国和意大利三国零售业公司的采购经理人,这三个国家的零售业总额占欧元区零售业总额的62%左右。调查小组根据标准工业分类(SIC)和销售商品类型对被调查公司进行分类,表1-5列出了欧元区零售业PMI调查样本构成。各个分类不但包括大型连锁零售商,也包括小型零售业公司,这样的样本构成能够完整地反映欧元区零售业的真实经济结构。同时,调查小组也会根据具体的经济发展状况调整调查对象,以保证所收集的数据真实、有效,且适应零售业经济结构的变化。零售业PMI的调查指标包括销售量、毛利润、采购价格、采购数量、库存和就业。最终发布的PMI指数只有各分项指标扩散指数,并不包括零售业PMI综合指数。

表1-5 欧元区零售业PMI调查样本构成

4.欧元区部门PMI

部门PMI指数反映的是各个部门相对于上个月经济形势发生的变化。根据标准工业分类(SIC),欧元区部门PMI调查的部门分为8个大组、22个部门。8个大组包括基础材料、消费物品、消费服务、金融、医疗保健、工业、技术和其他。22个部门包括计算机软件及服务部门、房地产部门、饮料酒水部门、银行部门、家居及个人用品部门、其他金融部门、建筑材料部门、工艺装备部门、机械及设备部门、医药及生物科技部门、汽车及汽车配件部门、常规工业部门、木材及造纸部门、媒体部门、食品部门、医疗保健服务部门、交通部门、商业及职业服务部门、化工产品部门、建筑及工程部门、旅游及娱乐部门和金属及采矿部门。欧元区部门PMI的调查对象为6500多名私有公司的采购或供应管理人员,这些被调查人员来自欧元区11个国家的上述22个部门。这11个国家分别是奥地利、捷克、法国、德国、希腊、爱尔兰、意大利、荷兰、波兰、西班牙和英国。英国虽然不属于欧元区,但是,在进行部门PMI编制时,仍然把英国列为被调查国家。调查指标有产出、订单、价格、库存和就业等。欧元区部门PMI的计算方法与制造业PMI类似,采用扩散指数的计算方法。一般而言,欧元区部门PMI指数会在每个月的第五个工作日发布。

(六)经验与启示

PMI起源于美国,在美国和欧洲各国发展成熟。通过对比分析PMI统计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和欧元区的发展现状,可以得到以下六个方面的经验与启示:

1.调查样本覆盖广泛

调查样本的选取决定了统计调查的结果。如果选择的样本覆盖面不够广泛、不能代表总体,那么调查的结果将是无效的,整个调查也将毫无意义。从统计角度来看,调查分为普查和抽样调查。普查是针对总体进行的调查,覆盖面最为广泛,调查结果相对准确。但是,普查花费的时间长、耗费的金钱巨大,而且需要组织很多人力资源。因此,只有少数的调查采取普查的形式,比如人口普查、经济普查、农业普查等。而PMI作为一套月度公布的经济指标体系,显然只能采取抽样调查确定调查样本。

一个好的PMI抽样调查样本必须覆盖面较为广泛、能够代表总体,而且必须符合调查目的,能够解决相关问题。仔细分析国外PMI统计实践,可以发现其PMI调查样本基本满足上述要求。以北美工业分类系统(NAICS)或标准工业分类(SIC)为标准,制造业PMI调查样本涵盖了制造业所有分类,服务业PMI调查样本涵盖了服务业所有分类,其他各种类型PMI调查样本也涵盖了相应行业的所有分类。同时,在选择每个大类内的调查样本时,不但考虑了被调查公司的相对规模,而且还考虑了其地理分布。所有这些都保证了抽样样本的覆盖面较为广泛,使其能够真实地反映各行业的经济结构。

2.PMI数据收集方式多样

一般而言,统计数据的收集方式有邮寄、网络、电话、面访等,不同的数据收集方式各有优缺点。邮寄方式适用于调查对象相对固定且数量相对较大时,但问卷回收率较低、回收时间较长;网络方式的优点是迅速、快捷、成本低,但并不是所有的调查对象都连接互联网,而且前期网络建设花费较大;电话方式与网络有着同样的优点,但是,可能由于某些原因无法联系到被调查者;面访方式的优点在于调查人员能够与被调查者充分交流,让被调查者能够充分理解调查内容,同时也能激励被访者参与调查,但是面访方式的成本较高,收据收集时间较长。如今,很多经济调查都采用了多种数据收集方式相结合的方式,这样,既能保证样本回收及时、回收率高,当某种方式出现问题时,又可以使用其他收集方式来弥补。

由于每个月都要发布PMI,所以,PMI调查数据的收集必须要迅速完成,而且花费也不能过高。客观上说,这要求PMI调查要采取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数据收集方式。美国ISM PMI的调查对象相对固定,都是其成员公司的采购或供应管理人员。同时,出于保密考虑,所以ISM收集数据以邮寄方式为主。当邮寄方式出现问题时,采用其他数据收集方式。Markit集团主要通过网络收集PMI调查问卷,辅以邮寄、电话。其调查对象经过了严格的筛选,且都经过一定培训以保证具备必要的专业素质参与PMI调查。Markit集团与这些被调查者建立互动联系,双方都能够得知彼此的最新动向。

3.PMI类型多样

由国外PMI统计的现状可知,各国编制的PMI类型多样。按不同行业分类,发布的PMI包括制造业PMI、服务业PMI、零售业PMI、建筑业PMI和部门PMI;按照区域划分,发布的PMI包括地区PMI、国家PMI、区域PMI和全球PMI;按PMI报告完整度划分,发布的PMI包括PMI指数快报和最终PMI。

首先,不同行业的PMI可以预测各自行业的经济发展形势,如制造业PMI能提前预示制造业的经济发展形势,零售业PMI能提前预示零售业的经济发展形势等。政府及相关决策部门就可以根据不同行业PMI指数的变化判断哪些行业处于扩张状态,哪些行业处于收缩状态,从而对整体经济进行调控。处于不同行业内的企业也可以根据各自的行业PMI调整经营策略。

其次,部门PMI对于分析产业经济走势至关重要,比如,通过分析汽车部门PMI指数可以判断汽车产业的经济走势。

再次,不同区域的PMI指数可以预测和分析各自区域经济发展,比如,地区PMI主要反映地区经济的发展特征,用国家PMI分析地区经济发展可能出现错误结论。

最后,PMI指数快报能够提前对经济的发展形势做出评估,并能预测PMI的终值。可见,不同类型的PMI不仅可以预测和分析不同行业、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形势,而且将不同类型的PMI结合使用又能刻画整体经济的运行画面,因此,构建多种类型的PMI对于预测和监控经济的运行是非常必要的。

4.PMI统计指标完善

PMI作为一套先行指标体系,最主要的作用是预测经济周期的拐点和经济形势的变化。要实现这个目的,就要求PMI各项统计指标与影响经济发展动向的各种经济活动,特别是采购活动密切相关。ISM和Markit在设置PMI统计指标时,充分考虑了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形成了完善的PMI统计指标体系。以制造业PMI为例,统计指标包括产出量、就业、供应商配送、库存、订单、价格等。当订单数增加时,下游企业对本企业的产品需求增加,同时,本企业对上游企业的原材料需求增加,那么本企业和下游企业都会增加生产量,于是未来就会产生更多新价值。当大部分指标相对于上个月上升时,PMI综合指数就会超过50%的荣枯线,经济的发展趋向于扩张。此外,完善的统计指标也能反映企业生产、供应与采购活动的各个侧面,有助于分析各种经济活动的变化。再比如,就业指数能够反映各个行业就业市场的变化,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能够反映采购环节供应商配送快慢的变化情况等。这些分项指数对于分析行业发展走势的成因非常重要。因此,设置完善的PMI统计指标体系不但是PMI自身的本质要求,也有利于拓展PMI的应用。

5.编制完整的PMI分析报告

在国外,PMI并不是单独发布的,而是附着在完整的PMI分析报告中。美国ISM发布的制造业和非制造业商务调查报告分别包括制造业和非制造业PMI,Markit集团在各国也是通过发布PMI分析报告公布PMI。这些PMI分析报告不但包括PMI综合指数、各指标扩散指数,也对它们预测的经济形势进行阐述。以美国ISM的制造业商务调查报告为例,它详细分析了PMI综合指数对制造业整体经济发展动向的预测,以及各指标扩散指数对于制造业各个侧面的预测。同时,这个报告也详细分析了各个统计指标在各个分类部门的变化,比如,价格指数在机械制造部门和化工产品部门的变化等。对于那些不太熟知PMI理论的普通用户而言,他们可以直接通过分析报告了解经济未来发展的动向。而对于那些需要利用PMI深度分析经济形势的用户而言,他们也可以在报告中找到详细的PMI统计数字。因此,编制PMI分析报告扩大了PMI的应用范围,使更多普通用户受益。

6.PMI理论研究成熟

在国外发达国家,不但PMI的应用非常成熟,PMI的理论研究也非常成熟。对PMI理论的研究促进了新类型PMI的创建,优化了PMI综合指数的计算方法,并加强了PMI与实际经济之间的联系。

首先,在PMI刚创立时,每个月只发布制造业PMI,而如今发布的PMI包括各行业PMI和各区域PMI。PMI理论的发展促进了新类型PMI的诞生,使PMI的类型逐渐多样化。

其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不存在PMI综合指数,PMI理论的研究促使PMI综合指数的诞生,并逐步优化综合指数的加权计算方法。比如,制造业PMI综合指数的计算最初是取各个分项指数的平均值,之后通过研究PMI与经济的相关关系,确立了新的权数,即新订单30%、产出量25%、就业20%、供应商配送15%和库存10%。2008年以前,ISM非制造业PMI综合指数并不存在;2008年以后,确立了非制造业PMI综合指数的计算方法,即取业务量、新订单、就业和供应商配送四个单项指标扩散指数的平均值。时至今日,仍有很多类型PMI并不存在PMI综合指数,比如,零售业PMI只发布各分项指标扩散指数,并不计算零售业PMI综合指数,这就需要进一步的PMI理论研究。

最后,有关PMI的实证分析研究增强了PMI的实用性,比如,PMI预测经济周期拐点的研究、PMI与GDP相关性研究,以及各种PMI指数的对比研究等。所有这些PMI理论研究都促进了PMI的发展,增强了PMI的预测功能,提升了PMI的应用价值,使PMI更好地为政府、企业及相关机构服务。

五 中国PMI统计发展与现状分析

中国的PMI指数体系共有两套:一套是由私有机构Markit集团编制,被称为财新中国采购经理指数(Caixin China PMI);另一套是由中国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联合编制,被称为官方采购经理指数(CFLP-PMI)。这两套PMI指数的调查样本、统计指标、问卷设置及数据处理均存在差异,有关两套指标哪个更为有效一直存在争论,至今未形成统一观点。但是,由于官方PMI的调查样本覆盖更为广泛、指标设置更符合中国经济实际情况,而且政府及管理部门在预测经济形势时更多采用官方PMI,因此,本节在介绍两套PMI体系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着重分析官方PMI的统计现状,并总结官方PMI统计的经验。

(一)中国PMI统计发展历程

1.中国PMI的创建背景

自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到2003年,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1978年,中国GDP为3650.2亿元,居世界第十位;到2003年,中国的GDP已达到136564.6亿元,居世界第六位。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也经历了重大的变化。1993年起,国家统计局摒弃自新中国成立之后就一直使用的物质平衡体系(MPS)转向国民账户体系(SNA)。这不但提高了经济统计数据的准确性,也增强了中国经济与市场经济国家经济的可比性。2003年,经历了十年的发展,中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已经非常成熟,各类统计指标也相对完善了。然而,尽管中国统计实践取得了巨大进步,但当时的统计数据并不能满足经济分析和预测的需求,主要表现在:当时的统计指标一般都是对经济活动的事后统计,缺乏前瞻性预测和预警功能;统计数据发布时滞较长,无法及时、快速地反映经济的变化;统计数据一般都需要重大调整,使刚发布的统计数据无法用于经济分析。因此,客观上需要一套快速、及时,且能够预测和监控经济的指标体系。

2003年中国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两年,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根据《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2004年春季)》可知,2003年中国进出口额和出口额世界排名从上年的第五位上升到第四位,进口额从世界第六位跃升至第三位,进、出口额占世界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达到5.3%和5.9%,贸易大国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同时,2003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额达到5614000万美元,相比上一年,增加112900万美元,越来越多的外商开始参与中国的经济活动。一方面,中国在世界经济地位中的不断上升,促使世界各国的投资者、经济学家、企业、政府希望能借助国际上可比的经济指标分析和预测中国经济的发展动态;另一方面,中国政府、企业及其他机构也希望利用这样的指标对比分析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差异。然而,中国的经济统计指标往往不具有国际可比性,且统计数字的准确性常受到人们的质疑,因此,无论是中国还是其他国家都需要一套具有国际可比性的指标体系,以观察、分析、预测中国经济形势。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里昂证券亚太区市场(CLSA Asia-Pacific Markets)和NTC-Research(现已被Markit集团收购)于2004年推出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CLSA China Manufacturing PMI)。同时,中国国家统计局联合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也于2005年联合发布中国官方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CFLP-PMI)。

2.财新中国PMI的发展历程

财新中国PMI完全由私有机构主导编制,其编制机构是总部位于英国的Markit集团。财新传媒于2015年8月获得Markit PMI在中国的冠名权,此后该指数被称为财新中国PMI。在此之前,该指数也被称为里昂证券中国采购经理指数(CLSA China PMI)和汇丰中国采购经理人指数(HSBC China PMI)。

2004年9月,原NTC-Research(现已被Markit集团收购)联合里昂证券亚太区市场(CLSA Asia-Pacific Markets)开始在中国发布制造业PMI,标志着中国制造业PMI的诞生。从2004年9月至2009年9月,该指数的冠名权一直是里昂证券亚太区市场(CLSA Asia-Pacific Markets),因此被称为里昂证券中国采购经理人指数(CLSA China PMI)。CLSA中国制造业PMI的调查对象为400多名中国制造业私有公司的采购管理人员。在确定调查样本时,首先根据标准产业分类体系(SIC)对制造业进行分类,根据每个大类产值占制造业总产值的百分比确定每个大类调查样本的数量。之后,在确定每大类内被调查公司时,地理因素和公司规模也被考虑在内。CLSA中国制造业PMI的调查指标与Markit集团在世界各国采用的指标一致,综合指数的加权方法也完全相同。除个别情况外,CLSA中国制造业PMI的发布时间一般为每个月的第一个工作日。

2009年,汇丰银行取代CLSA开始赞助Markit中国制造业PMI,于是该指数更名为汇丰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HSBC China Manufacturing PMI),在更名后除调查样本增加到420多家制造业公司,该指数的统计方法和发布日期不变。同年,Markit集团开始发布中国服务业采购经理人指数,被称为汇丰银行中国服务业采购经理人指数(HSBC China Services PMI)。汇丰中国服务业PMI的调查对象是400多名中国服务业公司的采购管理人员。样本的抽样方法与制造业类似,不但考虑服务业各大类的产值占比,也考虑被调查公司的地理位置和相对规模。HSBC中国服务业PMI的调查指标与Markit集团在世界各国采用的指标一致。一般而言,HSBC中国服务业PMI在每个月的第三个工作日发布,发布的指数只有各分项指标扩散指数,不包括服务业PMI综合指数。2011年,Markit集团和汇丰银行开始发布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快报(HSBC Flash China Manufacturing PMI),该指数是以制造业PMI所有调查样本的85%—90%为基础计算得来,能够提前估计经济的发展动向,并对制造业PMI终值作出估计。

2015年,财新传媒获得Markit PMI在中国的冠名权。自当年8月起,汇丰中国PMI将正式更名为财新中国PMI。更名后,制造业和服务业PMI的统计方法不变。此后,每个月财新传媒都会组织经济学家对该指数深入解读,并分别发布《财新中国通用制造业PMI报告》和《财新中国通用服务业PMI报告》。2016年6月,财新中国制造业PMI的样本量扩充到500家。

3.中国官方PMI(CFLP-PMI)的发展历程

1994年,中国国家统计局开始企业景气调查,目的是通过调查工业和建筑业企业的经济状况对经济发展形势做出预测。到2002年左右,全国企业景气调查已非常成熟,国家统计局各级企业调查队也已形成,针对企业进行调查的渠道已相对稳定,奠定了在中国进行PMI统计的基础。2002—2004年,国家统计局企业调查队设立了PMI专门课题,并委托天津、山东、宁夏企业调查队进行研究。2004年7月,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向国家统计局提出《关于开展建立我国采购经理指数体系建议的请示》。国家统计局予以肯定,并在天津、山东、宁夏开展PMI统计试点工作。2004年年底,《中国采购经理调查制度》形成,PMI统计的前期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2005年1月,国家统计局正式在全国范围内开始PMI统计工作(丁俊发,2005)。

2005年7月6日,中国官方制造业PMI正式对外发布,涵盖当年1月至7月数据。中国官方制造业PMI调查采用的抽样方法为按分层等比例抽样(PPS),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为标准,经过剔除和合并将制造业分为21个行业大类,行业样本量按其增加值占全部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分配,大类层内样本使用与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成比例的概率抽取。官方制造业PMI的调查指标共11项,包括生产量、新订单、新出口订单、积压订单、产成品库存、采购量、进口、购进价格、原材料库存、从业人员、供应商配送时间。2005—2010年,调查样本为730家制造业公司;2010年,调查样本增加到820家;2011年,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和《统计上大中小微型企业划分办法》颁布实施,调查样本依照新的标准和规定进行相应的调整;2013年,调查样本又扩充到3000家,并增加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标。一般来说,国家统计局在每个月的第一个工作日发布制造业PMI,发布的指数包括制造业PMI综合指数及各分项指标扩散指数。

2006年,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制订了中国非制造业PMI调查方案和中国非制造业PMI调查制度,为中国非制造业PMI统计创造了条件。2007年1月,国家统计局正式开展非制造业PMI调查(何黎明,2008)。2008年1月18日,中国官方非制造业PMI正式对外发布,涵盖上一年度所有月份的数据。中国官方非制造业PMI与制造业PMI一样采用PPS抽样方法。最初,非制造业被分为27个行业大类,样本数量为1200家;2015年6月起,行业大类扩充到31个,调查样本扩充到4000家。中国官方非制造业PMI的调查指标共10项,包括商务活动、新订单、新出口订单、在手订单、存货、中间投入品价格、收费价格、从业人员、供应商配送时间、业务活动预期。2015年以前,非制造业PMI的发布时间为每个月的第三个工作日,2015年以后,非制造业PMI与制造业PMI同时在每个月的第一个工作日发布,同时原“中间投入价格指数”改为“投入品价格指数”,原“收费价格指数”改为“销售价格指数”。非制造业PMI发布的指数只有各分项指标指数,并没有非制造业PMI综合指数。由于没有非制造业PMI综合指数,按国际惯例通常用商务活动指数反映非制造业经济发展的总体变化情况。

4.财新中国PMI与官方PMI的对比

财新中国PMI包括制造业PMI和服务业PMI,官方PMI包括制造业PMI和非制造业PMI。由于服务业PMI和非制造业PMI并不属于同一类型,我们只分析财新中国制造业PMI和官方制造业PMI的异同点,表1-6列出了财新中国制造业PMI与官方制造业PMI的对比。

表1-6 财新中国制造业PMI与官方制造业PMI的对比

(1)财新制造业PMI和官方制造业PMI的抽样方法及发布时间

两者是一样的,但两者的不同点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行业分类标准。财新制造业PMI采用的行业分类标准为SIC,而官方制造业PMI采用的是GB/T4754—2011。虽然两个行业分类标准都包括制造业的各个部门,但是,具体分类存在差异。因此,两者虽然采用相同的抽样方法(PPS),但得到的抽样样本存在很大差异。在大部分情况下,财新制造业PMI与官方制造业PMI的变动方向是一致的,图1-2为2005年9月至2016年2月财新制造业PMI和官方制造业PMI的走势图。只有在少数情况下,二者会出现背离,而出现背离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样本的差异(章曦、徐文龙,2012)。另外,由于财新PMI采用的行业分类标准是国际通用标准,所以发布的数据更具国际可比性。

图1-2 官方制造业PMI与财新制造业PMI走势

第二,样本量。财新制造业PMI的样本量为500家,而官方制造业PMI的样本量为3000家,远远大于前者。由于采用的抽样方法相同,所以官方PMI的样本代表性更强。在收集样本数据时,财新PMI由Markit集团的调查小组实施,而官方PMI则由国家统计局企业调查队实施,具有半官方性质,所以官方PMI的样本回收率更高。因此,从调查样本的角度来看,官方PMI的准确度更高。

第三,样本构成。财新制造业PMI调查样本的类型以小型私有企业为主,而官方制造业PMI调查样本的类型包括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外资企业和国有企业等,以大中型国有企业为主。由于在我国的经济中,国有企业仍然占较大比例,从企业类型看,官方PMI的调查样本更能反映我国制造业的真实结构。但是,由于官方PMI的调查样本以大中型企业为主,而大中型企业在面临经济冲击时往往反应不够迅速,所以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财新PMI的数据更为真实。

第四,调查指标。财新制造业PMI的调查指标与Markit集团在世界各国采用的指标一样,而官方制造业PMI的调查指标是在Markit PMI和ISM PMI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设定的。所以,财新传媒发布的制造业PMI综合指数及分项指标扩散指数更具国际可比性,而官方制造业PMI更能反映中国经济的具体发展形势。

(2)两者在实时预测经济动向方面的差异

由于先行经济指标通常存在波动,要想实时预测经济变化的动向并不容易。在判断经济动向是否出现变化时,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是“5/6经验法则(‘5 out of 6’rules of thumb)”(Smirnov,2011)。“5/6经验法则”是指如果连续6个月有至少5个月的PMI值相对于上个月上升或下降,那么就认为经济即将扩张或萎缩。假设将PMI的上升和下降分别记为+1和-1,那么当取值之和为+6、+5或+4时[7],预示着经济处于扩张状态;当取值为-6、-5或-4时,预示着经济处于收缩状态;当取值为其他时,无法确定经济变化的动向。

将2011—2015年季度GDP环比增长速度做成柱状图[8],如图1-3所示。由图1-3可知,2011年第二季度开始经济由扩张转为萎缩,2012年第一季度经济由萎缩转为扩张。分别计算2011年2—7月官方制造业PMI和财新制造业PMI相对于上个月的变化,可以对比两者在预测经济由扩张转为萎缩时的差异。类似地,分别计算2011年11月至2012年4月官方制造业PMI和财新制造业PMI的变化,可以对比两者在预测经济由萎缩转为扩张时的差异。表1-7为2011年1—7月和2011年10月至2012年4月官方制造业PMI与财新制造业PMI的变化对比。

图1-3 季度GDP环比增长柱状图

表1-7 官方制造业PMI与财新制造业PMI变化对比

续表

由表1-7可知,当经济由扩张变为萎缩时,官方制造业PMI的变化值之和为-4,而财新制造业PMI的变化值之和为-3;当经济由萎缩变为扩张时,官方制造业PMI的变化值之和为+4,而财新制造业PMI的变化值之和为+2。根据“5/6经验法则”,在实时预测经济动向方面,官方制造业PMI要优于财新制造业PMI。

(二)中国PMI统计现状分析

由上节分析可知,相对于财新PMI,官方PMI的调查样本覆盖更为广泛、指标设置更符合中国经济实际情况,实际预测能力更强。而且由于官方PMI是由国家统计局组织相关调查及编制,政府及管理部门在预测经济形势时更多采用官方PMI,因此,本节着重分析官方PMI的统计现状。

1.中国官方制造业PMI的现状分析

中国官方制造业PMI是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制造业采购经理调查制度》为指导而进行编制的,此调查制度是由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规定,并结合国际通行规则而制定的,内容涵盖了制造业PMI的调查范围、调查对象及调查内容。

(1)制造业PMI调查的实施者

官方制造业PMI的调查工作由国家统计局企业调查总队组织实施,具体负责数据的调查采集和加工处理。全国企业调查队成立于1996年,至今已开展企业调查近20年时间,拥有丰富的调查经验和高素质的人员队伍,为PMI调查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基础。此外,企业调查队在全国各省市及主要城市设立了调查机构,一方面,能够对遍布全国的各地的大、中、小型企业进行调查;另一方面,能够对被调查的采购经理进行必要培训。同时,当调查出现特殊问题时,可以快速地与被调查者进行沟通,为PMI调查的顺利进行提供了重要保障。

(2)制造业PMI的抽样方法和样本构成

官方制造业PMI的调查对象是制造业法人单位以及视同法人的制造业产业活动单位,突破了传统调查仅限于法人机构的做法,能够完整地反映制造业的经济构成。官方制造业PMI的调查范围涉及《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中制造业的31个行业大类,包括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烟草制品业;纺织业;纺织服装、服饰业;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和纸制品业;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文教、美工、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其他制造业;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这31个行业大类中有些行业的增加值比重较小、分配的样本量较少、代表性较差,所以,将一些样本量较小的行业根据行业同质性相近的原则进行了合并,合并后共21个工业行业大类。制造业PMI的样本量为3000家,采用的抽样方法为按分层等比例抽样(PPS)。首先根据制造业21个大类对制造业增加值的贡献度,确定各个大类的样本量;其次建立候选公司名单,根据候选公司的规模及地理分布确定调查样本。由此可见,我国制造业PMI的调查样本包括不同种类、规模、地域的制造业公司,非常完整地反映了制造业的基本经济状况,而且与国际上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制造业PMI的样本量远远大于它们。

(3)制造业PMI的调查指标和调查问卷

官方制造业PMI的统计指标体系是在参考了其他国家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经济形势而设定的。现有的指标体系共12项指标,包括生产量、新订单、新出口订单、积压订单、产成品库存、采购量、进口、购进价格、原材料库存、从业人员、供应商配送时间和生产经营活动预期(见表1-8)。每项指标都与制造业的生产过程密切相关,各项指标扩散指数分别反映了制造业的各个侧面。生产指数、采购量指数和原材料库存变化预示着产量的变化;新订单指数反映的是未来需求状况的变化,预示着未来的新增价值;进口、新出口指数反映了未来进出口形势;购进价格指数反映了市场价格走势;对比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与产成品库存和积压订单指数可以预测产需衔接状况;供应商配送反映了上游原材料供应配送能力,进而预测外部支撑和保障条件。官方制造业PMI综合指数是由新订单指数、生产指数、从业人员指数、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和原材料库存指数加权计算而成,权数是依据各项指标对经济的先行影响程度而确定的,按顺序分别是30%、25%、20%、15%和10%。其中,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为逆指数,在合成PMI综合指数时进行反向运算。

表1-8 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调查问卷

续表

官方制造业PMI的调查问卷是根据其统计指标设计的,既包括与各项指标相对应的问题,还包括一些开放式问题,比如,价格上涨或下降的主要商品、提前订货的天数供应短缺的主要商品、在采购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对行业发展的评价和建议等。这样的问卷设置,不但能够收集经济变化动向的相关信息,又能分析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制造业采购经理调查问卷涉及的问题详见表1-8。调查问卷的收集方式为网上直接填报,每月22—25日为问卷填报时间。被调查者通过国家统计联网直报系统进行填报,这样的填报方式不但能够快速收集数据、节省调查成本,而且能够保证被调查者对本月企业的经济状况做出正确评估。

(4)制造业PMI的指数发布与数据的特殊处理

每个月的第一个工作日,国家统计局与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在各自官网上同时发布上个月的制造业PMI综合指数、各分项指标扩散指数以及商务分析报告。国家统计局负责数据收集、整理、加工、计算,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负责数据分析和商务报告的撰写。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是一家专注于物流与采购行业的综合性社团组织,由国务院批准成立,成员大都是大学或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和各个企业的采购与供应管理人员。这些成员不但深刻理解PMI相关理论,而且对中国的经济活动,特别是采购活动非常熟悉,因此,其撰写的报告科学、客观,能够深刻解读经济发展的最新动态及其背后的驱动因素。

PMI数据一旦发布就不会再做出重大调整,唯一的调整是季节调整。季节调整主要是消除数据中隐含的周期、趋势、偶然因素、季节性因素和交易日因素等。PMI是月度数据,反映的是经济活动相对于上个月的变化,显然受季节性变动因素影响,因此需要进行季节调整。现有的季节调整方法主要有X-11-ARIMA、X-12-ARIMA、TRAMO/SEATS、结构时间序列模型、SABL、BV4和DAINTIES等(范维等,2006),国际上通行的PMI季节调整方法为X-12-ARIMA。而由于在PMI编制之初,PMI数据没有形成足够长的时间序列,所以并不适合采用X-12-ARIMA等季节调整方法。于是,我国开发出一种针对短时序调查数据的调整方法。该方法首先对月度工作日天数进行调整,之后再调整季节影响程度、季节因素剔除程度,最后调整各分项指标扩散指数及PMI综合指数(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2012)。

2.中国官方非制造业PMI

中国官方非制造业PMI是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非制造业采购经理调查制度》为指导而进行编制的,这项制度涵盖了非制造业PMI的调查范围、调查对象及调查内容。非制造业PMI的调查实施者、抽样方法、数据发布时间,以及数据的季节调整方法与制造业PMI都是一样的,不同的是样本构成、调查指标和调查问卷。

(1)非制造业PMI的样本构成

官方非制造业PMI的调查对象是非制造业法人企业以及依照法人单位进行统计的非制造业产业活动单位主管采购(或供应)的总经理。2015年6月以前,非制造的调查范围涉及《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中非制造业的9个行业门类,27个行业大类,表1-9列出了非制造业PMI的调查范围。2015年6月以后,非制造业PMI的调查范围增加到31个行业大类,由于无法找到相关资料,我们无法得知具体的行业大类划分。非制造业PMI的样本量为4000家,采用的抽样方法与制造业一样为按分层等比例抽样(PPS)。抽取的样本包括不同种类、规模、地域的非制造业公司,能够完整地反映非制造业的基本经济状况。与国际上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制造业PMI的样本量远远大于它们。

表1-9 官方非制造业PMI调查范围

(2)非制造业PMI的调查指标和调查问卷

非制造业PMI的统计指标共有10个,包括商务活动、新订单、新出口订单、在手订单、存货、投入品价格、销售价格、从业人员、供应商配送时间和业务活动预期。所有指标都与非制造业的各项经济活动密切相关,各项指标扩散指数分别反映了非制造业的各个侧面。非制造业PMI只有各分项指标指数并没有综合指数,通常用商务活动指数反映非制造业经济发展的总体变化情况。除销售价格指数外,其他非制造业各分项指数都能找到相对应的制造业分项指数,比如,商务活动指数类似于制造业的生产指数;存货指数类似于制造业的原材料库存指数;投入价格指数类似于制造业的购进价格指数等。

非制造业PMI的调查问卷是根据相应的统计指标而设计的,既包括与各项指标相对应的问题,还包括一些开放式问题,比如,价格上涨或下降的主要项目、短缺的商品或服务、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对行业发展的评价和建议等。这样的问卷设置不但能预测经济发展的动向,还能分析变化背后的某些驱动因素,非制造业采购经理调查问卷涉及的问题详见表1-10。与制造业一样,非制造业PMI调查问卷的收集方式为网上直接填报,每月22—25日为问卷填报时间,被调查者通过国家统计联网直报系统进行填报。

表1-10 中国非制造业采购经理调查问卷

续表

3.中国官方PMI统计经验总结

自2005年国家统计局联合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开始发布制造业PMI以来,中国PMI统计工作已经开展了十余年时间。在这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中,我国已形成一套既又符合中国特殊国情,又具有国际可比性的PMI指数体系。如今,完善的PMI调查制度、稳定的调查渠道、科学的抽样方法和相对充足的样本量、合理的统计指标和简便的调查问卷为PMI统计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保障。每个月第一个工作日公布的制造业和非制造业PMI指数快速、及时地反映了经济发展的动向,为政府、企业和个人在进行经济决策时提供了重要参考,对我国经济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我国PMI统计经验可总结为以下四个方面:

(1)建立了PMI调查制度

我国PMI调查是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采购经理调查制度》为指导而进行的,包括制造业和非制造业两个部分。此项调查制度是由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规定,并结合国际通行规则而制定的,内容涵盖了制造业和非制造业PMI的调查范围、调查对象及调查内容,为PMI统计奠定了制度基础和法律保障。同时,为了推进采购经理调查基础工作规范化和制度化,国家统计局分别制定了《采购经理调查基础工作规范化制度》和《采购经理调查数据质量控制办法》。

(2)形成了稳定的调查渠道

我国PMI的调查工作由国家统计局企业调查总队组织实施,具有半官方性质。企业调查队三级机构设置、成熟的企业调查经验和高素质的人员队伍,为PMI统计持久地进行下去提供了保障。而在国外很多国家,PMI的统计工作基本都是由私有机构主导,一旦这些机构出现问题,PMI统计工作就会中断。同时,为了保障被调查者能够顺利地参加调查、正确理解调查内容,国家统计局编制了《采购经理调查填报指南》。当调查样本扩增时,国家统计局和各级调查队也会举行国家、省、地市三级采购经理调查制度和联网直报业务培训会,而且对不能参加培训会的企业,采取上门讲解的方式,保证了新增加调查对象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3)采用了科学的抽样方法,样本量相对充足

我国PMI调查采用的抽样方法为国际上通用的按分层等比例抽样(PPS),保证了抽样方法的科学性。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抽取的样本覆盖了制造业和非制造业的大部分行业分类,比较完整地反映了制造业和非制造业的经济构成。同时,抽取的样本量相对于其他国家非常充足。由前面的分析可知,美国ISM制造业PMI的样本量为400家,Markit制造业PMI的样本量约为500家,而我国制造业PMI的样本多达3000家。此外,我国PMI网上直报率达到97%以上,而国外PMI调查的样本回收率一般为80%。因此,充足的样本保证了PMI数据更加真实、可靠,从而更好地发挥PMI对宏观经济的监测、预警作用。

(4)设置了合理的统计指标和调查问卷

我国的PMI统计指标体系既包括国际通用的核心PMI指标,又包括反映我国经济特殊情况的统计指标。与ISM和Markit相比,我国制造业PMI的统计指标中包括通用的新订单、从业人员、供应商配送时间、原材料库存、新出口订单、购进价格、积压订单、产成品库存等,保证了PMI指数的国际可比性;同时,我国制造业PMI统计指标体系又增加了进口和生产经济活动预期两项符合我国经济状况的指标,这主要是由于进出口总额占我国GDP比重非常大,是经济增长的巨大动力。除此之外,我国PMI的调查问卷也非常简便、合理,不但包括与各项指标相对应的问题,还包括一些开放式问题。这样的问卷设置不但能够收集经济变化动向的相关信息,又能分析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4.中国官方PMI与经济变化的比较分析

PMI最重要的一个功能是预测经济发展趋势,而GDP是衡量经济状况最重要的指标。若PMI对经济确实存在预测作用,那么PMI的变化应该早于GDP的变化,而且PMI与GDP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表1-11为我国2007年第一季度至2016年第一季度制造业PMI、非制造业PMI及GDP增速数据表,表中季度PMI是每个季度三个月PMI的平均值,非制造业PMI以商务活动指数代替。

表1-11 制造业PMI、非制造业PMI及GDP增速季度数据

续表

首先,通过观察制造业PMI、非制造业PMI与季度GDP同比增速的走势图(见图1-4),可以对这三者的关系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当月度GDP增速在2009年第一季度处于低谷点时,制造业PMI和非制造业PMI均提前到达低谷点,而当月度GDP增速在2010年第一季度处于高峰点时,制造业PMI和非制造业PMI也均提前到达高峰点,说明制造业PMI和非制造业PMI均提前预测到了拐点的到来。但是,在经济低谷点前一段时间,制造业PMI一直处于50以下,非制造业一直处于50以上,而且非制造业PMI一直大于制造业PMI。这一方面说明制造业PMI的预测效果好于非制造业PMI,另一方面说明非制造业PMI用商务活动指数代替存在不妥,需要建立非制造业PMI综合指数,同时非制造业PMI的荣枯线需要重新确立。

图1-4 制造业PMI、非制造业PMI与季度GDP同比增速走势

其次,分别计算制造业PMI和非制造业PMI与季度GDP环比增速之间的相关系数可以发现,制造业PMI和非制造业PMI与季度GDP环比增速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7和0.72,说明制造业PMI和非制造业PMI与GDP的相关性均较高。同时,由于PMI数据在每个月的月初发布,反映的是上个月经济活动的变化,因此,PMI对GDP增速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六 中国PMI统计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通过分析我国PMI统计的发展现状,并对比PMI统计在国外的发展经验,本节指出我国PMI统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我国PMI统计的改进建议。

(一)中国PMI统计存在的问题

1.样本代表性存在偏差,覆盖面需进一步扩大

我国制造业PMI的调查样本量为3000家,经调整和剔除后,基本涵盖了制造业门类的31个行业大类。非制造业PMI的调查样本量为4000,涵盖了非制造业的9个行业门类,31个行业大类。从抽样精度来看,制造业和非制造业的样本量都符合抽样设计要求。但是,由于我国企业数量众多、类型复杂、地理分布扩散,样本的代表性仍有待提高。

首先,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16年4月,我国的工业企业总数量为382851家,包括国有工业企业、集体工业企业、股份合作工业企业、股份制工业企业、外商及港澳台地区投资工业企业和其他工业企业。而制造业PMI的样本数量仅为3000家,分配到各个行业大类中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企业的数量极少,在样本的地理分布方面,西部地区被调查企业的数量更是微不足道,因此样本的代表性存在偏差。

其次,非制造业PMI的调查范围仅涵盖了9个非制造业的行业门类,并不包括农林牧渔业,采掘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金融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等。而这些行业的增加值占整体经济的比重很大,仅以金融业为例,2016年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为158526.4亿元,而金融业增加值为15791.2亿元,占GDP比重近10%。因此,非制造业PMI调查样本的代表性有待提高。

最后,我国PMI的调查公司以大中型企业为主。根据《统计上大中小微型企业划分办法》,大中型工业企业为从业人员300人及以上并且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而事实上,大中型企业的数量比小微型企业少得多,而且相比于小微型企业,大中型企业在面对经济冲击时反应往往不够迅速,这就导致得出的PMI指数存在偏差。因此,小微型企业的调查数量需进一步扩增。

2.国际可比性有待增强

由于PMI指数的编制理论相对简单,国际上各个国家、机构采用的编制方法大同小异,所以,PMI指数的一大特点是具有国际可比性。我国的PMI综合指数及各分项指标扩散指数具有一定的国际可比性,但是,由于某些偏差因素的存在,其国际可比性有待提高。

首先,在PMI抽样调查时,我国采用的行业分类标准是《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经过调整和剔除后,最终制造业PMI包括21个行业大类,非制造业PMI包括31个行业大类。而国际上其他国家和机构采用的分类标准与我国不同,最终的行业划分也存在不同,比如,美国制造业和非制造业的最终分类均为18个行业大类,这就导致分行业指数无法进行国际对比。

其次,我国PMI指标体系与国外存在差异,导致某些分项指数无法进行国际比较。比如,我国制造业PMI的库存指标分为原材料库存和产成品库存,而美国制造业PMI的库存分为自有库存和客户库存两个指标。自有库存可能包括原材料库存和零部件及半成品库存,而客户库存也不仅限于产成品,这就导致两个库存指数无法进行比较。此外,相比于美国,我国非制造业PMI并没有库存意愿这项指标,关于这项指标的对比也就无从谈起。

最后,我国PMI采用的季节调整方法与国际其他国家不同。在PMI编制之初,由于数据时间序列较短,我国根据实际经济状况开发出一种针对短时序的季节调整方法。现在制造业PMI已有十多年的历史数据,我们仍使用这种方法对数据进行调整,调整的准确性有待考证。而国际上其他国家一般采用X-12-ARIMA模型,这个模型已被应用很多年、准确性较高,比较适合对PMI进行季节调整,如美国自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使用这个模型。季节调整方法的不同可能导致数据调整的幅度存在差异,数据的可比性下降。

3.PMI的类型过少

我国现有的PMI类型只有制造业PMI和非制造业PMI,相对于国外而言,PMI指数的类型有待增多。如今,国际上已经有30多个国家开始编制PMI指数,类型包括制造业PMI、服务业PMI、建筑业PMI、零售业PMI、部门PMI和整体经济综合PMI,并且新类型PMI也在不断诞生。这些不同类型的PMI指数分别反映了不同行业、不同部门及整体经济的变化形势,对于预测整体经济及其各个侧面的发展动向,以及分析产生这些动向的原因至关重要。比如,零售业PMI能够反映零售业的发展趋势,同时零售业各个行业分类指数的变化,如家居用品行业或食品饮料香烟行业的变化,又能分析导致零售业经济变化的原因;建筑业PMI能对建筑行业未来的发展做出预测,同时建筑业PMI各分项指数,如住宅业务量指数和商业建筑业务量指数等又能分析建筑行业变化的驱动因素,以及预测不同类型建筑的未来发展趋势;整体经济综合PMI则是各行业PMI指数的加权和,反映了整体经济的发展趋势。不同类型的PMI指数相互结合运用既能预测未来经济发展的变化动向,又能分析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为政府及相关决策部门进行宏观经济调控提供了重要依据。而我国PMI类型较少,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只能通过制造业和非制造业PMI预测各行业及整体经济发展的动向。而这两项PMI指数提供的信息毕竟是有限的,在某些时候可能发出错误的经济信号。

4.数据发布有待完善,商务分析报告不够详细

每个月的第一个工作日,我国制造业和非制造业PMI商务分析报告分别对外发布,内容包括制造业PMI综合指数及各分项指数、非制造业PMI各分项指数,以及相关经济分析。相对于国际上其他国家通常在第三个工作日发布非制造业或服务业PMI,我国非制造业PMI的发布时间是相对较早的。但是,我国PMI的数据发布及相关商务分析报告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我国并不发布PMI指数快报。国际上很多其他国家都会在当月的23日左右发布PMI指数快报,如美国、英国、德国等。PMI指数快报能够提前对经济的发展形势作出评估,并能够预测PMI终值。研究历史数据可以发现,PMI指数快报和PMI终值之间一般相差0.2。[9]

第二,我国PMI商务分析报告过于简单。观察每月发布的商务分析报告可知,报告仅对综合指数、各分项指数等做简单描述,没有更深层次的分析,而国外的PMI分析报告则相对详细。以美国ISM的制造业商务调查报告为例,它详细地分析了PMI综合指数对制造业整体经济发展动向的预测,以及各指标分散指数对于制造业各个侧面的预测。同时,这个报告也详细分析了各个统计指标在各个分类部门的变化,比如价格指数在机械制造部门和化工产品部门的变化等。

第三,非制造业PMI没有综合指数,只有各分项指数。在判断非制造业经济发展的整体形势时,通常使用业务活动量指数代替综合指数,前面已经指出,使用业务活动量指数代替综合指数可能存在偏差。而美国非制造业PMI不仅包括PMI综合指数,也包括各分项指数。

5.PMI理论研究不够充分

虽然我国PMI统计取得了丰富的经验,但是,有关PMI的理论研究却不够充分,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有关PMI综合指数加权计算方法的研究为空白

我国现有的PMI综合指数只有制造业PMI综合指数,其加权计算方法是参考了国际通行做法,即各项指标的权重为新订单指数30%、生产量指数25%、从业人员指数20%、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15%和存货指数10%。PMI综合指数各项权重的确立不是随意的,而是要考虑各项指标对于经济的影响程度。美国商务部资深经济学家托达(Torda)最早开始PMI综合指数权重的研究,他设置的权重使PMI综合指数与GDP的相关系数最大(Torda,1985),并一直被沿用至今。而中国的经济有着自己的特殊情况,这样的指标设置是否准确还需要进一步研究。除此之外,我国非制造业PMI还没有综合指数,如何确立非制造业PMI综合指数仍有待研究。

(2)有关PMI的实证研究较少

PMI在大部分时间都能正确地预测经济周期拐点及短期经济动向的变化,但是有些时候也会发出错误的信号,此时就需要找到出现偏差的原因,并寻求相应的改进措施。国外有关PMI与经济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极为丰富,他们不但研究了PMI领先经济周期高峰点和低谷点的时长,以及PMI与GDP、利率等其他统计指标的相关性等,还分析了导致PMI失灵的原因。这些研究非常有利于PMI的发展,而我国在此方面的研究极少。

(3)有关PMI荣枯线的研究至今仍为空白

一般认为,当PMI>50时,预示着经济处于扩张状态;当PMI<50时,预示着经济处于收缩状态。然而,不同的经济发展状况或不同的分析视角,PMI的荣枯线可能不同。美国ISM将制造业PMI的荣枯线设为43.2,而经济学家Evan F.Koenig(2002)认为,当制造业PMI>40时,预示着经济上行。我国将PMI的荣枯线定为50,但是这个值的设置是否合理还没有进行研究。

(4)有关PMI季节调整方法的研究极少

我国现在采用的PMI季节调整方法与国际上通行的X-12-ARIMA不同,有关X-12-ARIMA的研究很多,并且这种方法已经被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季节调整方法。而有关我国PMI季节调整方法的研究极少,调整后PMI数据的准确性有待研究。

(二)中国PMI统计的改进原则与建议

1.中国PMI统计的改进原则

(1)中国PMI统计的改进要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

PMI最重要的作用是预测和监控经济发展的动向,要达到这个目的,PMI的指标设置和样本构成就必须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

首先,我国PMI指标设置主要是参考了国际上通行惯例,这有利于PMI指数的国际对比。但是,由于我国经济仍然是不完全成熟的市场经济,自身特点较为突出,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应该结合我国经济的特殊情况进行分析。比如,制造业PMI综合指数的计算方法参照了国际通行做法,就业指数占20%,供应商配送时间占15%。在国外发达国家,就业指标是一个非常敏感的经济指标,通过判断就业指数的变化可以预测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一般当就业相对充分时,经济呈上行趋势;当失业率较高时,经济停滞不前。但是,在我国,由于PMI调查的样本公司大多数为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公司,一般这些公司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不能轻易裁员,所以就业指数就相对稳定。此时,利用就业指数判断未来经济的走势就会出现问题。此外,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也是较为重要的一个指数。当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小于50%时,供应商配送变慢,供应商能力利用率较高,经济形势较好;反之,当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大于50%时,供应商配送变快,经济呈衰退趋势。而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由于整体物流配送水平较低,该指数对经济发展形势变化敏感性较弱,无法反映经济的波动。因此,必须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通过观察历史数据、分析各个指标对于经济的影响力,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PMI指标体系。

其次,我国的产业结构及各产业内部构成处于变化之中,PMI的类型和样本构成必须真实地反映这些变化才能准确地预测经济的变化动向。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产业之间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在整体产业结构变化的同时,各产业内部的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纯农业产值比重下降,林牧渔业比重上升;在第三产业内部,交通运输业、商业等传统产业比重下降,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业、电信业等迅速发展。因此在确立PMI调查样本时,必须考虑这些变化才能真实反映经济的整体构成。

(2)中国PMI统计的改进又要兼顾国际可比性

相对于其他统计指标,PMI的一大特点是具有国际可比性。由上节分析可知,有很多因素影响我国PMI指数的国际可比性,比如,行业分类标准、季节调整方法和指标体系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首先,建立不同类型的PMI。国际上已经编制的PMI类型很多,而我国只有制造业PMI和非制造业PMI,因此编制不同类型的PMI是进行国际比较的前提。事实上,PMI的编制原理相对简单,而且国际上编制的PMI类型已经相对丰富、编制经验成熟。在准备编制新类型PMI时,我们只需要借鉴国际上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稍作调整即可。

其次,调整PMI的调查样本构成。我国PMI调查样本的分类标准与国际不同,导致分行业PMI无法进行国际对比。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对样本构成进行调整。虽然我国与国际上采用的行业分类标准不同,但是,我们可以将不同的行业大类进行删减或合并,以达到与国外相接近的行业分类。

再次,调整PMI指标体系构成,并构建非制造业PMI综合指数。调整PMI指标体系构成主要是为了单项指标扩散指数的国际对比,比如,Markit制造业PMI的指标中包含产成品价格指数,而我国制造业PMI则不包括这项指标等。因此,我们应该对照国际PMI指标体系,调整或增加我国的指标体系。此外,我国非制造业PMI还没有综合指数,应该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并参考国际做法,研究制定出非制造业PMI的综合指数。

最后,改正PMI季节调整方法。我国采用的PMI季节调整方法是我国自行研发的,而不是国际通行的X-12-ARIMA。虽然这种方法有一定的效果,但是仍然存在较为明显的季节特征,因此应该参照国际经验,尽快采用国际通行的季节调整方法。

2.中国PMI统计的具体改进建议

(1)进一步扩大PMI调查覆盖面,加强采购经理培训

相对于国外而言,我国PMI调查的样本数量并不算少。但是,我国企业类型复杂、区域分布广泛,导致分到某个地区某种类型企业的样本量就很少,因此要提高样本的代表性,就必须要扩大PMI调查的行业覆盖面,增加调查样本的数量。

首先,非制造业PMI的调查样本应尽快涵盖农林牧渔业,采掘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金融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等非制造业行业。在增加上述各个行业的调查样本时,国家统计局可以与相关的政府机构或管理部门展开合作。比如,金融企业的相关数据主要由央行、银监会等掌握;文化产业及知识产权服务业等,分别由文化部门和知识产权管理部门掌握等。与这些机构或部门合作不但能够快速地展开调查,而且有利于未来建立不同类型的PMI。

其次,无论制造业PMI还是非制造业PMI,调查样本中小型企业、私有企业及西部企业的比重应适度增加。目前,我国PMI的调查样本中,小企业的比重在10%左右,中型企业占20%多一点,大型企业占60%多一点;中东部企业所占的比重达到85%以上,而且调查样本中私有企业占的比例极小,这就导致调查样本无法准确反映经济的真实结构。因此,必须增加中小型企业、私有企业及西部企业的样本比重,才能更全面、准确地反映经济的走势。但是,调查样本增加的比重不是随意的,应该根据企业对于经济的贡献而定。而且,正如国家统计局服务业司司长孟庆欣所说,“样本量扩容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根据当前可行的统计条件和基础,按照社会的需求会考虑如何逐步去完善,而且样本选取是非常复杂的,要考虑规模、地区和所有制形式。”[10]

此外,由于国内采购经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对PMI的指标构成及相关问题的理解可能存在偏差,因此,在扩大PMI调查覆盖面,增加样本数量时,还应该注意加强对采购经理的培训。事实上,为了保障被调查者能够顺利地参加调查、正确理解调查内容,国家统计局编制了《采购经理调查填报指南》。当样本扩增时,国家统计局和各级调查队也会举行国家、省、地市三级采购经理调查制度和联网直报业务培训会,而且对不能参加培训会的企业,会采取上门讲解的方式,保证了新增加调查对象的培训工作,这种做法应进一步推广。

(2)发布制造业和非制造业PMI指数快报,并尽快发布非制造业PMI综合指数

由国际PMI统计经验可知,PMI指数快报是根据调查样本量的85%—90%计算而来,一般于每个月23日左右发布,比PMI终值的发布日期提前一周左右。它能够对经济变化动向,特别是货币市场的变化动向提前做出预测,并能够预测PMI的终值。因此,发布PMI指数快报能够完善PMI指数体系,提高PMI指数体系的预测能力。但是,我国现在还没有发布制造业和非制造业PMI指数快报,其主要原因是我国制造业和非制造业PMI调查问卷的填报日期为每个月的22—25日,没有足够的时间编制PMI指数快报。要解决这个问题并不难,只需将调查问卷的填报时间提前2—3天,并督促被调查者尽快完成调查问卷的填报即可。

除了没有编制PMI指数快报,我国也没有发布非制造业PMI综合指数。按照国际惯例,我国非制造业PMI以商务活动指数代替。虽然商务活动指数能够预测经济发展的动向,并且与GDP具有很大的相关性,但是,与制造业PMI相比,商务活动指数的预测能力以及与GDP的相关性均较弱,而且商务活动指数一直在50以上。因此,必须构建非制造业PMI综合指数,才能更加准确地反映非制造业及整体经济的变化。在构建非制造业PMI综合指数时,可以采用美国ISM所使用的方法,即取业务量、新订单、就业和供应商配送时间四个分项指数的平均值。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编制简单,有理论基础支撑;缺点是可能不符合我国经济的特殊情况,比如,在我国,就业、供应商配送时间等指标对经济冲击的反应并不像在美国那样灵敏。由于我国非制造业PMI仅有9年的历史数据,而且有关非制造业PMI综合指数构建的研究为零,因此,目前可以先采取ISM所使用的方法,等历史数据足够多以及相关研究足够成熟时,再修正我国非制造业PMI综合指数的编制方法。

(3)尽快开展不同类型PMI的编制

我国现有的PMI只有制造业PMI和非制造业PMI,虽然这两者在预测经济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预测经济各个侧面的变化以及分析经济驱动因素方面,仅有这两种类型的PMI显然是不够的,因此要尽快建立不同类型的PMI。在建立新的不同类型的PMI时,要根据经济的实际状况逐步建立和完善,而不能立即同时开展多种类型PMI的编制。这一方面是由于同时开展多种新类型PMI的编制需要耗费大量的资源;另一方面当编制过程中出现问题时,也无法及时进行纠正。我国现有的非制造业PMI调查涵盖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和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其中,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相对于其他行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更大。而且,国际上很多国家都有编制建筑业PMI、批发和零售业PMI及房地产业PMI的成熟经验。因此,目前我国应该优先开展上述三种类型PMI的编制。在这三种类型的PMI编制成熟之后,再逐步开展其他类型PMI的编制。在开展新类型PMI编制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新类型PMI的编制应该借鉴制造业PMI和非制造业PMI编制的成功经验。首先,参照已有的《采购经理调查制度》,建立新类型PMI调查制度。这个制度应该包括新类型PMI的调查范围、调查对象及调查内容。以建立房地产业PMI为例,调查范围为建筑业法人单位以及视同法人的产业活动单位;调查对象为房地产业企业的采购(或供应)经理;调查内容为建筑业企业主管企业运营的负责人或采购经理对企业经营活动、采购及相关业务活动情况的判断,主要包括对业务总量、新订单(客户需求)、存货、投入价格、从业人员、供应商配送等情况的判断,以及企业生产经营和采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建议。其次,新类型PMI的调查可以利用已有的调查渠道。我国现有的非制造业PMI调查已经对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和房地产业等展开调查。在对新类型PMI进行调查时,利用已有的调查渠道不但能够节省大量资源,而且也有利于调查顺利开展。再次,新类型PMI的调查问卷设置可以参照制造业和非制造业PMI,不但包括与各项统计指标相关的问题,还包括其他一些相关的开放性问题。最后,新类型PMI调查问卷的收集方式应该采取网上直接填报。

第二,新类型PMI的编制应该借鉴国际上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首先,新类型PMI调查样本的覆盖面应该广泛,涵盖行业内公司的所有类型。以建立零售业PMI为例,调查样本的公司类型包括衣服、鞋袜、皮革品零售公司,食品、饮料、酒水、香烟零售公司,家居用品零售公司,汽车、摩托车、燃油零售公司,医用医药、化妆洗漱用品零售公司以及其他类型零售公司。其次,在对新类型PMI样本进行抽样时,采用国际上通用的分层PPS抽样法。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为标准划分新类型PMI涉及的行业,行业样本量按其增加值占全部增加值的比重分配,层内样本使用与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成比例的概率抽取。再次,新类型PMI调查指标的设置可以参考国际经验。以建立建筑业PMI为例,调查指标包括业务总量、住宅业务量、商业建筑业务量、土木工程业务量、新订单、就业、采购量、供应商配送、采购价格、分包商使用量、分包商可用量、分包商等级、分包商质量、业务活动预期等。最后,编制完整的PMI分析报告。完整的PMI分析报告不但包括PMI综合指数、各分项指标扩散指数,还包括各项指数所代表的经济含义。有些类型的PMI,如零售业PMI,并没有PMI综合指数。此时,应参照国际惯例,采用业务活动量指数代替。待以后研究成熟,再重新计算PMI综合指数。

第三,试点先行、逐步推进与完善。首先,新类型PMI的统计指标是参照国际经验设置的,试点调查可以检验这些指标是否符合中国经济的现状,并对不符合实际的指标进行修改。其次,试点先行有利于新类型PMI调查问卷的改善。在具体实施中,可以首先编写问卷,通过几个省市企调队让企业试填,提出修改意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修改方案,再提交企业试填,再修改完善,最后形成最终方案。这样,既能满足宏观的需要,又能兼顾企业的需求。

(4)加强PMI相关理论研究

未来有关PMI的研究应该着重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关PMI指标体系设置的研究。目前,我国PMI指标体系的设置基本是参考了国外的做法,这些国际惯例是否符合我国经济的真实情况应加以研究。

第二,有关PMI综合指数加权方法的研究。制造业PMI综合指数的加权方法中就业的权重为20%,而我国PMI就业指数相对变化不大,此时就需要研究多大的权重才符合我国经济的特殊情况。此外,由前面分析可知,我国非制造业PMI还没有综合指数,编制非制造业PMI综合指数,以及建立新类型的PMI、发布PMI指数快报也需要加强对PMI基础理论的研究。

第三,有关PMI荣枯线的研究。确立PMI荣枯线是应用PMI的前提,目前我国制造业和非制造业的荣枯线均为50。由前面的分析可知,不同的经济发展状况或不同的分析视角,PMI的荣枯线是不同的。因此,需要通过研究确立符合中国实际经济状况的PMI荣枯线。

第四,有关PMI与经济周期比较分析的研究。PMI与经济周期的比较分析研究可以确立PMI领先我国经济周期的时长,预测经济周期拐点的出现。

第五,有关PMI与宏观经济指标比较分析的研究。PMI与宏观经济指标的比较分析研究可以确立PMI与我国宏观经济指标的相关性,预测宏观经济指标的数值,比如GDP、利率等。同时,这类研究也可以发现PMI发出错误信号的原因,有助于改进PMI统计。

参考文献

[1]丁勇、姜亚斌:《我国制造业PMI与宏观经济景气指数关系的实证分析》,《统计与决策》2016年第3期。

[2]方力:《PMI指数是否是可靠的经济景气指标》,《华北金融》2012年第7期。

[3]范维、张磊、石刚:《季节调整方法综述及比较》,《统计研究》2006年第2期。

[4]姜亚斌:《安徽省制造业PMI开发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5]李跃、韩振燕、梁誉:《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和消费者满意指数关系研究——基于VAR模型的实证检验》,《价格理论与实践》2014年第11期。

[6]刘雪燕:《PMI指数季节调整研究》,《中国物价》2013年第5期。

[7]卢建军:《杭州地区PMI指数体系开发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5年。

[8]罗信坚、陈绍志、孟倩、胡娜娜、张晓丽:《林业PMI指数设计初探》,《林业经济》2013年第1期。

[9]孟文强、任一鑫:《对采购经理人指数的一个分析——基于时间序列和神经网络模型》,《经济管理》2013年第5期。

[10]孟文强、孙曰瑶:《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赋权问题研究》,《统计与决策》2014年第1期。

[11]盛煜:《中国PMI指数组合预测模型研究》,《鸡西大学学报》2016年第1期。

[12]宋科进:《我国制造业PMI购进价格分类指数与PPI的关系研究》,《价格月刊》2014年第9期。

[13]孙燕红:《PMI及其对我国经济增长预测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安徽大学,2014年。

[14]唐德才、刘昊、华兴夏:《我国制造业PMI指数与PPI指数的相关性分析》,《统计与决策》2016年第7期。

[15]王雅璨、陈琼、汝宜红:《论采购经理指数对经济运行的指示功能》,《统计与决策》2006年第11期。

[16]吴中书:《台湾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之编制研究》,http://www.ndc.gov.tw/ News_Content.aspx?n=4E8C07BFA34BAEF2&sms=8C8F186F23B3BE43&s=09693A1CABD22AB9,(台北)中华经济研究院,2012年。

[17]熊盼盼:《NMI、PMI与GDP的关系实证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昌大学,2014年。

[18]杨兴武、沈颂东:《中国采购经理指数(PMI)对GDP影响的传导路径分析》,《统计与决策》2016年第5期

[19]尤建新:《中国采购经理指数(CFLP-PMI)的研究与应用》,《中国科技论坛》2006年第6期。

[20]于颖:《PPS抽样方法在CFLP—PMI中的运用》,《社科纵横》2007年第12期。

[21]于颖:《中国PMI数据的实际应用——PMI的领先性分析》,《社科纵横》2009年第12期。

[22]于颖、蔡进:《中国PMI(采购经理指数)与其他数据相关性研究(二)》,《社科纵横》2008年第12期。

[23]张道德、俞林:《CPI、PMI与消费者信心指数(CCI)的关系研究及实证分析》,《中国物价》2009年第9期。

[24]张栋华:《制造业PMI指数追踪经济的作用分析》,《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

[25]张栋华:《中国PMI指数作用和质量的测度》,《经济统计学》(季刊)2014年第1期。

[26]张利斌、冯益:《中国PMI与GDP关系的实证检验》,《统计与决策》2012年第2期。

[27]张利斌、谢天琪:《我国制造业PMI指数与沪深两市股票价格综合指数的关系》,《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第6期。

[28]章曦、徐文龙:《我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差异性比较研究》,《价格理论与实践》2012年第9期。

[29]赵松、贠晓哲:《工业增加值与采购经理人指数关系研究》,《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25期。

[30]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PMI研究与实践》,中国财富出版社2012年版。

[31]Bachman,D.,“The Information Content of the ISM Purchasing Managers’Survey”,U.S.Department of Commerce,2010.

[32]Bose,S.,“Is the Purchasing Managers’Index a Reliable Indicator of GDP Growth”,Money & Finance,2015.

[33]Burns,Arthur F.and Mitchell,Wesley C.,“Measuring Business Cycles”,NBER Working Paper,No.2,1946.

[34]Bretz,R.J.,“Behind the Economic Indicators of the NAPM Report on Business”,Business Economics,Vol.25,No.3,1990,pp.42-50.

[35]Chamberlin,G.,“Monitoring the Coherence of ONS and Purchasing Managers’Index Data”,Economic & Labour Market Review,Vol.2,No.5,2008,pp.23-28.

[36]Cho,D.I.and T.Ogwang,“Conceptual Perspectives on Selecting the Principal Variables in the Purchasing Managers’Index”,The Journa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Vol.42,No.2,2006,pp.44-52.

[37]Cho,D.I.and T.Ogwang,“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Computing U.S.Non-Manufacturing PMI Indexes”,The Journa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Vol.43,No.8,2007,pp.43-52.

[38]Dasgupta,S.and K.Lahiri,“On the Use of Dispersion Measures from NAPM Surveys in Business Cycle Forecasting”,Journal of Forecasting,Vol.12,No.3/4,1993,pp.239-253.

[39]Doepke,M.,Lehnert,A.and Sellgren,A.W.,Macroeconomics,University of Chicago,1999,pp.69-72.

[40]Eathington,L.and D.Swenson,“Development of a Purchasing Managers’Index for Biobased Products”,CIRAS Pilot Project Report,2011.

[41]Harris,E.S.,“Tracking the Economy with the Purchasing Managers’Index”,Quarterly Review,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1991,pp.61-69.

[42]Kauffman,R.G.,“Indicator Qualities of the NAPM Report on Business”,The Journa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Vol.35,No.2,1999,pp.29-37.

[43]Khundrakpam,J.K.and A.T.George,“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PI and PMI-Manufacturing Price Indices in India”,MPRA Paper,No.50929,2012.

[44]Koenig,E.F.,“Using the Purchasing Managers’Index to Assess the Economy’s Strength and the Likely Direction of Monetary Policy”,Federal Reserve Bank of Dallas Economic and Financial Policy Review,Vol.1,No.6,2002,pp.1-14.

[45]Lindsey,M.D.and R.J.Pavur,“As the PMI Turns:A Tool for Supply Chain Managers”,The Journa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Vol.41,No.Winter,2005,pp.30-39.

[46]Moore,G.H.,Business Cycle Indicators,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1.

[47]Pelaez,R.F.,“A Reassessment of the Purchasing Managers’Index”,Business Economics,Vol.38,No.4,2003,pp.35-41.

[48]Smirnov,S.V.,“Predicting‘Turning Points’with Leading Indicators:‘Real Time’Analysis for the 2008-2009 Recession”,Fifth Joint European Commission(EC)-OECD Workshop on Business and Consumer Opinion Surveys,Brussels,2011.


[1] 供应商配送指数是一个逆指数,当供应商配送变慢时,经济形势好转;当供应商配送变快时,经济呈下降趋势。

[2] 美国供应协会编制的制造业商务调查报告将43.2作为荣枯线,但也有很多其他研究得出了不同结论,至今未形成统一认识,相关研究可参考Bose,“Is the Purchasing Managers’Index a Reliable Indicator of GDP Growth”,Money & Finance,2015。

[3] 2008年,Markit集团收购NTC公司,享誉世界的NTC PMI更名为Markit PMI。

[4] 本节根据美国供应协会网站www.ism.ws及相关资料总结而成。

[5] 本部分内容参考了吴中书《台湾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之编制研究》,(台北)中华经济研究院,2012年。

[6] 本部分根据Markit集团网站www.markit.com网站及相关资料整理而成。

[7] 如果PMI相对于上个月没有变化,则取0。

[8] 数据来源Edatasea中国经济数据中心,网址:http://www.edatasea.com/Content/cn。其中,季度GDP数据为经季节调整后的数据。我国从1992年第一季度开始到2015年第二季度,采用累计核算方式核算季度GDP,即分别计算各年第一季度、第一季度至第二季度、第一季度至第三季度和第一季度至第四季度的GDP数据。从2015年第三季度开始改为分季核算方式,即分别计算各年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的GDP数据。Smirnov(2011)建议在分析经济指标的实时预测作用时,应尽量采用最初数据。因此,我们只分析2015年第一季度之前的季度GDP环比增速数据。

[9] Markit集团每个月发布的PMI指数快报专门讨论两者之间的误差,详见https://www.markiteconomics.c-om/Public/Release/PressReleases?language=en。

[10] 新浪财经:《统计局与中采联言和推PMI改革》,2012年2月1日,http://finance.sina.com.cn/china/20120201/06391128591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