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小结

1990—2005年,中国能源消费的碳排放经历了“增长—停滞—增长”三个阶段,通过两阶段LMDI因素分解分析,发现带来碳排放增长的主要是产出规模变化,并且经济周期性波动对碳排放的影响是显著的;促进碳排放减少的主要是能源强度,并且能源强度主要受部门能源效率影响;综合这两个主要因素对比分析发现,1996—2000年碳排放停滞增长的阶段,正是这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更细致地考察14年的变动趋势发现,中国这一时期经济增长方式呈现四个周期、三种类型,尤其是1998年以来明显带有“高投入、低效率”的特征,这是2000年以来碳排放显著增加的重要原因。代表能源利用效率或环保技术水平的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在个别年份,政策的强化对碳排放的减少具有积极作用。能源结构变化总体上影响不显著,说明中国低碳能源、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替代战略目前还未显现出效果。产出结构的影响总体也是正向的,但不显著,这是中国工业化进程中重工业化程度加深的影响。

两阶段LMDI因素分解分析的结果是预测未来中国碳排放趋势的基本导向。从经济增长的规模效应上看,自2002年以来经济增长过热抬头,2005年以来,国家出台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带来经济增长速度下行,但是出口需求迅猛增长。2007年,历史罕见的金融危机爆发,其对中国的影响在2008年下半年开始逐渐显现,大量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由于国外需求的大幅下降而减产、停产,带来能源需求的下降,进一步促进碳排放的减少,同时国家4万亿元国债的经济刺激计划极有可能延续粗放型、高投入、低效率的路线,能源效率大幅提高不容乐观。中国产出结构的重工业化将继续深化,正向的影响依然存在。能源结构短期内不可能得到大的改变,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强度有可能在建设“两型”社会一系列措施强化下起到积极作用。综合这五方面的因素,预计未来五年,中国碳排放将再次进入缓慢增长阶段。


[1]有研究表明,中国能源消费产生的二氧化碳占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问题的75%(Streets et al.,2001)。

[2]C =∑imiδi,C指碳排放量,mi指第i类能源消费标准量;δi指第i类能源的碳排放系数,这种方法近似于IPCC指导目录的“reference approach”,但更为简单。

[3]IPCC(1996,1997)公布了从能源的生产和消费两个方面测算二氧化碳排放的指导文件,在前者是“reference approach”,后者是“sector approach”,从理论上讲两种方法测算的二氧化碳应没有差别,但由于统计口径以及类似中国小煤窑违法违规偷采等现象,实际上存在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