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对传统发展模式的反思

“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这似乎成为所有国家和地区在工业化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一条定律和怪圈。18世纪中叶开始的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进入到工业文明,工业化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沉重的资源环境代价。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纷纷出现了环境污染问题,有的严重危及本国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生命安全。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促使人类环境意识的觉醒。美国作者蕾切尔·卡逊撰写了《寂静的春天》一书,本书揭露了为追求利润而滥用农药的事实,并发出“如果不解决环境问题,人类将生活在幸福的坟墓之中”的呐喊。随后,在1972年由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增长的极限》报告,其代表性观点是“没有环境保护的繁荣是推迟执行的灾难”。同年,第一次世界环境保护大会——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举行,会议发表了《只有一个地球》,认为“不进行环境保护,人类将从摇篮直接到坟墓”。

可见,在传统的工业文明的发展模式下,要实现经济高速发展,必然导致大量资源损耗及环境污染,这是所有的国家和地区在工业化过程都遭遇过的问题。在人类迄今为止两百多年的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工业化的国家不超过30个、人口不超过10亿。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在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不强的情况下,中国政府带领如此多的人口,在如此短的时间,创造了如此大的经济体量,实现了如此快的发展速度,相对其他工业化国家,将面临更巨大的挑战,处理更复杂的局面,经历更艰难的历程。中国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环境和生态约束问题,也促使我们对传统的工业文明,对中国30年的高速发展进行全面的总结和深刻的反思。

在发展中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几乎成为所有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共同任务。中国是农耕文明的主要发祥地,农耕文明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水平。但是,工业革命发生后,由于历史及社会的原因而错失了工业革命的机遇,中国经济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

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人均国民收入仅190美元,位居全世界最不发达的低收入国家行列,尚有2.5亿的贫困人口,因此摆脱贫困,快速实现工业化是当时中国人民最直接、最朴素和最强烈的愿望。改革开放以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内生产总值(GDP)被看成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的唯一指标,追求GDP的高速增长成为整个国家发展的主要目标。当时,不只是中国,其他国家也将经济增长等同于发展。联合国为发展中国家制定的第一个十年发展计划和第二个十年发展计划,也是以经济增长为主要目标。这种发展观与当时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性特征以及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适应。全力追求经济增长对中国快速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在短期内摆脱贫困产生了积极的历史性作用。但是,不可否认也付出了资源环境的代价。中国亟须探索更为智慧、更为高效、更为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的发展路径。

沿用了工业文明下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在发展中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又主要以GDP的增长来衡量,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几乎全是矿产、纺织、冶金、造纸、钢铁、化工、石化、建材等高耗能、高污染产业。以钢铁行业为例,中国粗钢粗钢是指完成了冶炼过程未经塑性加工的钢。产量于1996年跃居世界第一,占世界粗钢产量的13.46%,从此一直稳居世界粗钢产量的第一位,占世界粗钢产量的比重也从1996年的13.46%不断攀升,2015年已达到50.19%。不可否认,钢铁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巨额经济效益,解决了劳动就业,但也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有的地区或城市由于大型钢铁企业的集聚,使得水、土壤、空气遭受严重污染。中国的河北省作为中国第一大钢铁省份,生铁、粗钢和钢材产量连续12年居全国第一,在中国钢铁行业有一句流传甚广的话,“世界钢铁产量看中国,中国钢铁产量看河北”。钢铁行业给河北省带来GDP增速显著的同时,也使得河北省成为中国雾霾污染的重灾区。河北省的唐山、保定、邢台、邯郸等地长期占据全国空气质量最差城市排名的前十。这其中最主要的污染源就是钢铁行业。2016年,河北省的石家庄市为了在年底前45天时间内,完成全年PM2.5浓度下降10%的考核任务,确保到年底前不出现空气质量指数日均数值500以上的天气,在11月和12月间实施了有史以来最严厉的治理大气污染行动,关停上千家燃煤企业,让全市所有钢铁、水泥、焦化、铸造、玻璃、陶瓷和钙镁行业全部停产。近年来,类似的做法并不鲜见。2015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会议在北京召开,为了提升空气质量,河北省在APEC会议期间停产了7926家企业,限产了500多家企业。据不完全统计,这期间为治理大气污染而导致的经济损失使得河北省当年的GDP下降了1.75%。可见,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已经十分尖锐。

“世界工厂”的地位导致污染排放严重。中国于2010年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2015年,在世界500种主要工业品中,中国有近200种产品的产量位居全球第一。其中包括粗钢(美国的8倍,世界总产量的50%)、水泥(世界总产量的60%)、煤炭(世界总产量的50%)、汽车(超过世界总产量的四分之一)。中国还是世界上最大的船舶、高速列车、机器人、隧道、桥梁、高速公路、化纤、机械设备、计算机和手机的生产国。刘建国,加里德·戴蒙德.全球化下的中国环境——中国与世界各地如何相互影响,《自然》435(2005):30。

从贸易统计数据看,发展中国家货物出口占世界货物出口的比例已从2005年的33%增加至2015年的42%,其中,中国的贡献尤其令人瞩目。20世纪70年代至今,原本在世界货物出口中占据重要位置的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的货物出口占比不断下降,而中国的货物出口占比持续攀升,尤其是在21世纪初期,超过了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成为世界最大的出口国。2015年,中国货物出口占世界货物出口的比例为14.2%;中国制成品出口占世界制成品出口的18.6%。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2015年制成品出口已占据中国货物总出口的94.85%数据来源:世界贸易组织《2017年世界贸易统计报告》。不可否认,贸易出口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但是,多年以来,中国生产和出口的多为劳动密集型和低附加值的产品,产品资源能源消耗高、附加值低、碳排放强度高。在经济全球化格局下,中国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中低端,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也承接了相应的环境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