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社会学
环境社会学(Environmental Sociology)是社会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主要是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环境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是社会学与环境科学交叉渗透的产物。20世纪30年代人们开始对环境问题进行社会学研究;1975年美国社会学协会成立环境社会学部,标志着环境社会学成为社会学的一门新兴分支学科;1978年美国社会学家R.E.邓拉普和W.R.卡顿的论文《环境社会学:一个新的范式》公开发表,创造了“新生态范式”的理论概念,标志着环境社会学正式形成;我国学者于80年代中期逐步进入环境社会学领域的研究。环境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包括:人类对自然灾害和环境灾难的反应;政府、企业和组织对环境问题的反应;环境对人类身心、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和道德习俗的影响;环境问题社会影响评估;能源及其他资源短缺的社会影响公众意识、环境主义和环境运动;社会不平等与环境风险之间的关系;对公众环境态度变化的调查;与环境相关的大规模社会变迁;人口增长、贫富差距与环境的关系;环境问题及政策的国家比较,等等。环境社会学中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其目的是找出解决环境与人类关系问题的方案,以促进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代表人物有西方的史奈伯格、汉尼根、巴特尔、查尔斯·哈伯,日本的饭岛伸子、户田清,中国的洪大用、陈阿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