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纪要之三

2010年7月31日

2010年7月3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王伟光教授主持召开《新大众哲学》编写工作第3次会议,参加会议的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李景源研究员、孙伟平研究员、周业兵秘书,中共中央党校庞元正教授、毛卫平教授、李晓兵教授、杨信礼教授、辛鸣教授和博士生王磊。会上,大家讨论了对著名专家的访谈情况,并交流了各自归纳的问题。

大家首先交流了对韩树英、邢贲思、杨春贵、汝信、赵凤岐、陶德麟、侯树栋、许志功、陈先达、陈晏清、张绪文、宋惠昌、卢俊忠、卢国英、赵家祥的访谈情况。各位专家一致肯定了编写《新大众哲学》的意义,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其本性来讲,就应该是大众的,而且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应当说哲学的抽象程度是最高的,与此相应也应该有最大的普遍适应性。各行各业没有一个领域是在它的视野之外的。

各位专家认为,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对其加以分析研究,做出有说服力的回答,成为广大青年在思想理论上急需解决的问题。要将哲学创新理论与大众化表达形式结合起来、将哲理科学性与知识趣味性结合起来,切实解决目前在一些人中存在的虚无主义的理想观、拜金主义的价值观和实用主义的世界观等问题。

受访专家普遍认为,在写作手法上,应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以哲学发展史为主要线索。通过以哲学发展史为线索的阐述,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重大意义和自身价值。使读者深切感受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人类哲学思维发展的必然产物,第一次明确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奥秘,阐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起源、结构、动力、规律和最高价值追求等等。文章结构上,要正确处理体系和问题的关系,不要拘泥于体系。从问题入手,以问题带出哲学基本原理。可以借鉴《通俗哲学》中两层标题的体例方法。在内容选择上,应当增加历史唯物主义的分量。在写作方法上,要真正做到深入浅出。在写作时要把道理讲高、讲深、讲透,不能把通俗化写成庸俗化,不能剑走偏锋。

专家提出,《新大众哲学》的“新”,应当能够表达新的时代精神,能够把握住新时期哲学的主题,能够充分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能够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和全球化背景下经济社会和科技文化发展过程中提出的新问题。要把通过实践检验、经过历史考验的创新成果从学院推向社会。专家还强调在写价值论等篇章时,应当注重联系群众的现实利益问题。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只有最大程度地反映、表达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才能使群众感受到理论的现实价值和意义;只有体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本价值的体现。

专家还认为,《新大众哲学》的对象应该定位在“80后”青年人,特别是“90后”的青年。因为这些年轻人基本上将要在工作岗位上工作到21世纪中叶,就是实现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大体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目标的时候,他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将要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年轻人的世界观、人生观正在形成中,在未来30年中,无论是个人的发展还是社会的发展都是很关键的,他们的思想对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未来都是非常重要的。同时本书应该有中国的民族性、有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意识。

之后,大家分别提出了各自归纳的30个问题,并进行了广泛交流。

最后,王伟光教授对会议作了总结,并安排了下一步要做的工作。王伟光教授肯定了大家的工作,希望编写成熟的访谈录能放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中发表,形式采用访谈和笔谈的形式,字数在3000至4000字。初步确定将对韩树英、邢贲思、杨春贵、赵凤岐、陶德麟、侯树栋、许志功、陈晏清、张绪文、宋惠昌、卢国英等专家的访谈录分期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上发表。下次会议讨论的主要内容就是这次会议上大家提出的问题。由庞元正、杨信礼、王磊负责将问题进行归类,以便下次会议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