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纪要之四

2010年8月14日

2010年8月1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王伟光教授主持召开《新大众哲学》编写工作第4次会议,参加会议的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李景源研究员、孙伟平研究员、周业兵秘书,中共中央党校庞元正教授、毛卫平教授、杨信礼教授、辛鸣教授和博士生王磊。会上,大家对汇总的问题作了进一步归纳、概括、梳理,分为总论、唯物论、辩证法、历史观、认识论、利益论、价值论、人生观八个部分。

总论

总论部分集中回答什么是哲学、为什么要学习哲学、怎样学习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为什么没有过时、为什么还具有强大生命力,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要中国化、怎样中国化等问题。

一、什么是哲学?为什么要学哲学?怎样学哲学?

1.哲学是否是一种科学?哲学思维与科学思维有什么不同?科学与哲学是对立的还是兼容的?哲学思维训练在实际生活中的方法论指导意义是什么?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为什么没有过时、为什么还具有强大生命力?

1.我们究竟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时代的总特征到底发生了什么实质性的变化?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的关系是什么?哲学的主要任务在现代社会有何变化?

3.马克思主义是否过时了?

4.马克思为什么能在欧洲被评为千年伟人?

5.如何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亲和力,更好地弘扬马克思主义哲学?

6.“实践哲学”同当下的哲学危机的内在关联。

7.能不能说“革命靠马克思,和谐靠孔夫子”?

8.科学哲学的新范式——语境时代论。

三、为什么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怎样中国化?为什么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

2.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进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必然性、可能性和具体路径。

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是什么关系?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当代价值是什么?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造性发展,如“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国两制”的哲学基础是什么?

5.“坚持老祖宗”与“又要说新话”是什么关系?如何处理好坚持与发展的关系?

6.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才算是真正高举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

7.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当时为什么影响那样大?

8.“新大众哲学”之“哲学”新在哪里?大众“新”在哪里?

唯物论

本部分围绕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什么是哲学上的两条路线、为什么要坚持唯物主义哲学路线等问题,从本体论、物质论、意识论、自然观、时空观、信息论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本体论。什么是本体?什么是本体论?什么是唯物主义本体论?要坚持什么样的本体论?

1.神秘主义存在的依据与证明。

2.上帝存在的证明。

二、物质论。什么是物质?物质的特性,信息、气、场是不是物质?什么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科学基础发生了哪些变化?可能有何哲学后果?

2.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证明了事物没有规律性吗?(规律及其客观性、必然性和多样性)

三、时空观。什么是时间和空间?物质与时间和空间的关系,要坚持什么样的时空观?

1.什么是时间?什么是空间?正确的时空论是什么?

2.电子时空、虚拟时空对时空观的影响。

四、信息论。什么是信息?信息的本质是什么?怎样看待信息?

1.什么是信息?什么是信息时代?什么是信息化?有了信息以后是不是物质就消失了?信息是不是物质?

2.信息的特点是什么?信息与物质有何区别?如何理解信息时代唯物论、唯物史观之“物”?

3.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成为最重要的经济和社会资源。信息、知识在生产力中的地位如何?信息社会中先进生产力应与哪些因素相联系?

4.如何看待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5.信息技术、互联网、数字化生存为什么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时代? (科学技术的作用)

五、自然观。什么是自然,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科学图景,人与自然的关系。

什么是自然?什么是人对自然的改造?人对自然的改造是不是一种自然的行为?

六、意识论。什么是意识?意识的本质与功能,人工智能与人脑的机能。

辩证法

本部分主要回答什么是辩证法、什么是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内涵,以及如何运用唯物辩证法研究解决问题、指导现实实践等问题。

一、联系观

客观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的多样性。

二、发展观

客观世界的运动、变化、发展。

(一)对立统一规律

(二)质量互变规律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1.事物变化是量变还是质变?如果是量变,量变如何能改变事物的性质?如果是质变,质变的“质”如何来判定?中国改革之“变”是一种什么样的变化?

2.“唯GDP论”错在哪里? (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3.经济发展的质量、结构、速度、效益的关系及其辩证法意蕴是什么?

4.发展是否是齐步走?不平衡发展能否持续?如何处理协调与均衡的关系?

5.协调发展的内涵与辩证法基础是什么?

三、矛盾观

1.怎样理解“一分为二”?怎样理解“合二为一”?什么叫作和谐?什么叫作矛盾?和谐社会还有没有矛盾?

2.构建和谐社会还要不要斗争? (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

3.系统论否定了“一分为二”吗? (对立统一规律是世界的普遍规律)

4.什么是“斗争哲学”?如何看待斗争哲学?

5.和谐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和谐是不是就不要斗争,如何在化解社会矛盾中构建和谐社会?

6.讲和谐就不能坚持原则吗?

四、精髓观

1.什么是事物的共性?什么是事物的个性?怎样理解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问题?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哪里?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

3.提出“中国特色”是要搞特殊主义吗?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的本质内涵?

五、系统论

六、规律论(范畴论)

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必然与偶然、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等。

1.如何理解可能与不可能,实践的不可能与逻辑的不可能有什么样的差别?

2.原因与结果是一种时间上的先后关系还是逻辑上的先后关系,是一种一一对应的关系还是多重映射关系,是可逆关系还是不可逆关系?

3.确定性和自由的关系问题。

4.怎样看待机遇在人生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机遇与偶然性的作用)

5.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否就是搞唯GDP论? (重点与非重点、生产力的决定作用和反作用)

历史观

本部分主要阐释唯物史观基本观点,并运用唯物史观基本理论分析解决当今中国与世界一些重大现实问题。

一、社会结构论

全面发展究竟是“几位一体”? (唯物史观的社会结构论)

二、社会形态论

1.如何看待技术社会形态?信息社会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是什么关系?

2.“信息社会”、“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是什么关系?如何看待“信息社会”、“网络社会”的地位与性质?如何处理它与现实社会的关系?

3.网络时代社会形态的新变化、新特点是什么?

4.网络时代人们的交往方式与生活方式发生了什么新变化?

三、社会实践论

1.当代人类实践有什么新形式、新特点和新功能?

2.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知识创新为什么成为了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实践的类型与作用)

3.如何看待“虚拟实践”、虚拟交往?

4.“虚拟实践”、虚拟交往可能导致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基础发生什么变化?

5.什么是虚拟实践?现实实践与虚拟实践的关系是什么?

四、社会动力论(或科学技术论)

1.科技高速发展的积极作用与负面效应的悖论问题。

2.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

3.科学技术的发展有没有伦理道德界限?

4.如何以合理的价值目标引导科学技术的发展?

5.如何增强社会变革进程中的理性与文化含量?

6.知识经济的哲学意蕴何在?

7.如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五、基本矛盾论

1.“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体现的是什么哲理?(生产关系一定要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

2.什么叫作市场经济?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什么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什么区别?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能不能结合在一起?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公有制为主体、按劳分配为主要分配方式,要体现在数量上,还是质量和数量两方面均体现?按要素分配是什么性质的分配方式?

4.非公有制比重越来越大,符合社会主义的要求吗?(所有制与社会制度)

5.什么叫作改革?什么又叫作革命?为什么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开放为什么引起中国巨变? (社会基本矛盾理论)

6.什么是制度?什么是体制?什么是机制?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社会主义改革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体制改革,制度要不要改?

7.发展与改革的系统性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与体制改革的关系是什么?

8.社会矛盾存在的客观必然性是什么?社会和谐的实现途径是什么?

六、阶级、阶层(群众、领袖)论

1.历史上的无产阶级是什么?今天的无产阶级又是什么?今天我国的无产阶级是不是就没有财产了?还要不要以工人阶级来领导?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今天无产阶级的状况如何?如何认识“知识型无产阶级”、“白领工人阶级”、“占人口少数的无产者”、“小康型无产阶级”?如果无产阶级有了财产,可能产生何种相应的主体意识(如关于“剥削”、“异化”、“革命性”、“斗争性”、“人类解放”等方面的意识)?它可能要求反映无产阶级根本利益和需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发生怎样的变化或转型?

3.怎样认识当今时期社会的阶级、阶层?有哪些新的阶级、阶层形成?今天还要不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还有没有专政?为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坚持党的领导、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指导?

4.目前中国社会的阶级、阶层分析。

5.在今天中国还有没有阶级存在?还有没有阶级矛盾?还有没有阶级斗争?今天的社会还是不是阶级社会?阶级斗争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还灵不灵?

6.当前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什么新变化,阶级分析方法是否仍然是科学的分析方法?

7.如何运用阶级分析方法来考察当前中国社会的阶级阶层结构?

8.工人阶级是国家的主人吗?

9.如何看待工人阶级地位的新变化?

10.如何看待知识分子?如何对占有和创造知识的主体——知识分子进行定位?

11.信息的占有和创造者是否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拥有信息的富裕的被雇佣者、“白领”工人在生产中的地位如何?他们是否仍然属于“无产阶级”的阵营?

12.如何看待新形势下“人民”概念的新变化?

13.今天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谁是依靠的对象?谁又是团结的对象?谁是敌人?什么样的阶级和阶层代表中国未来的社会发展?

14.什么是群众史观?群众史观在唯物史观中处于何种地位?怎样用群众史观分析和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经验?

15.中国共产党要形成什么样的政党?应该向何处去?中国发展向何处去?

16.为什么党群关系、干群关系越来越紧张,如何建立和谐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

17.怎样把“人是目的”的原则落实到社会发展进程中?

18.以人为本与西方人本主义有什么区别? (人民在历史上的作用)

19.以人为本与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有什么异同?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

七、民主论

1.如何发挥政治文明建设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什么是民主?什么是社会主义?

3.什么是民主和民生,二者的关系是什么?

4.什么是民主与法治,如何建构当今时代和当代中国的民主与法治新形态?

八、社会意识论(文化观)

主要回答什么是文化,文化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文化发展规律,如何提高人的文化素质等问题。

1.怎样回答“钱学森之问”? (教育的功能)

2.什么是文化?为什么说文化直接关系人的存在?怎样理解文化是民族精神固有之血脉?如何弘扬传统文化,建设民族精神家园?

3.如何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4.什么是人的精神家园?精神家园的功能是什么?怎样建设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5.文化发展与提高国民素质和增强综合国力的关系是什么,如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

6.人文与经济发展的矛盾。

7.和谐文化与和谐哲学是什么关系?

8.怎么看信教群众越来越多? (宗教作为意识形态的作用)

9.如何看待民众信仰的迷茫状态?

10.如何调适民众对社会变革的心理预期与承受力?

11.如何在意识形态建设中避免与克服极端化思维方式?

12.后现代主义是否反映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意识形态)

13.儒家思想的传播与孔子学院的发展前景。

14.孔子怎么又“香”了?

15.孔子学说能够成为中国的精神支柱吗? (意识形态的属性)

16.如何看“儒家社会主义”?

17.老子的“道”与海德格尔哲学的关系。

18.道家的“道”对西方思想的影响。

19.如何看待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差异,文化融合是好是坏?

九、历史进步标准论

1.什么是价值观?什么是历史观?历史观是与价值观无关的科学吗?

2.如何理解“真理和价值的统一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原则”?

3.如何认识现代化进程中的进步与代价?

4.历史上一个国家先进变落后、落后变先进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如何把握中国的崛起与价值观念变革的本质联系?怎样从文化角度理解生产力标准与人民利益标准的一致性?

十、历史规律论

1.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不是只是一种信仰?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曲折性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曲折过程?

3.如何理解社会理想与社会现实的关系,社会主义前途与人类命运如何?

4.什么是历史周期律?它在何种意义上是一种规律?如何避免历史的报应?如何避免“吃大亏”、“自作孽”的问题?

5.怎样看待苏东剧变?怎样看待社会主义发展的低潮?社会主义还能不能实现高潮?

6.苏东剧变是否表明历史没有规律? (历史决定论是辩证决定论)

7.什么叫作金融危机?当前的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和资本主义发展的未来走向是什么关系?

十一、全球化与民族国家论

1.全球化时代的特征是什么?

2.如何理解全球化?它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什么样的关系?

3.马克思主义应当如何看待全球化?

4.在数字化、虚拟化、全球化的电子时空中,是否存在国家、地区疆界?

5.全球化的多义性与多重性是什么,如何处理全球化与民族国家、民族利益与人类利益的关系?

6.如何在“一球两制”历史条件下正确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

7.怎样理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趋同”?

8.国际主义和中国共产党坚持本国利益之间的关系?

9.在全球化条件下如何维护国家安全与主权独立?

10.什么是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二者的关系是什么?

11.如何立足于人类共同利益来看待和谐世界建设的重大意义?

十二、可持续发展论

1.怎样看待中国人口数量对中国发展的影响? (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如何认识与把握生态文明建设?

3.低碳经济说明了什么? (资源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4.气候变化对世界和中国有什么影响? (自然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5.如何从制度安排上来保障中国的科学发展?

6.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发展成就巨大同时问题严峻。(时空压缩)

7.怎样把握中国社会的未来走向与风险控制?

认识论

本部分主要回答世界是否可知,两条认识路线,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标准,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等问题。

一、反映论

1.人类的认识是否可能,影响认识的因素除了思维,是否还有利益?

2.什么是认识关系?什么是价值关系?这两种关系是如何在实践中产生的?

3.反映与建构问题。

4.感性、知性、理性问题。

二、实践论

1.什么是实践?实践的类型,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

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还是最高标准?

3.理论和实践有无高低之分,是相互分离的还是统一的?

三、真理论

1.什么是真理?怎样检查真理?怎样发展真理?在真理面前是不是人人平等?

2.真理是否值得追寻,真理的光芒是否会被遮蔽?

四、过程论

1.如何理解真理是一个过程?

2.什么是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认识的至上性与非至上性?

五、思想路线论

1.什么是解放思想?什么是实事求是?为什么说“解放思想就是实事求是”?

利益论

本部分主要回答什么是利益以及当代中国发展中的利益关系问题。

1.如何看待改革开放中的特殊利益集团?

2.中国有没有既得利益集团?如何看待既得利益集团?

3.为什么既得利益集团是改革的最大阻力?

4.怎样正确处理个体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

5.为什么社会需要公平?为什么有些时候追求效率会导致公平的丧失?公平与效率是否是对立的?

6.如何把握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7.什么是公正?怎么做到公正。

8.公平和发展,哪个更重要?

9.为什么中国发展起来问题还比较多?

10.劳动是价值的源泉,为什么在现实经济运行中劳动的价值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为什么会出现资本侵蚀劳动的现象?

11.今天有没有劳资矛盾?怎样看待劳资矛盾?怎样处理劳资矛盾?

12.如何使劳动者工作更体面、生活更有尊严?

13.今天还有没有剥削?有没有剥削阶级?有没有剩余价值?未来应该怎么办?

14.如何看待剥削?

15.中国有没有剥削,有没有剥削阶级?

16.共产党该不该容忍剥削?

17.能不能说共产党是穷人的党?

18.共产党为什么要为富人说话?

19.中国的贫富差距为何这么大?

20.现在有没有两极分化的问题?贫富差距为什么越来越大?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21.贫富差距拉大反映了什么问题?

22.怎样看待群体性事件? (关于人民内部矛盾及其当前的发展)

23.什么是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当前中国利益关系紧张的根源是什么?

24.如何正确认识与妥善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25.为什么经济越发展就业却越来越难?

26.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凸显了什么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的民生观)

价值论

本部分主要回答什么是哲学意义上的价值、价值的本质、价值评价的标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以及应当坚持什么样的价值观、追求和实现什么样的价值等问题。

一、价值论

1.什么是价值?价值的特点?价值的主体性是否意味着“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天下无公理”?

2.价值与事实的关系?

3.价值与真理的关系?

4.价值的类型?真、善、美?

5.自我价值、社会价值及其关系?

6.价值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一元的还是多元的?相对的还是绝对的?

二、价值评价论

1.什么是评价?评价与认知的关系?

2.评价的标准是什么?评价标准与价值标准的关系?

3.如何理解评价的合理性?

4.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评价合理性的标准?

5.什么是美?什么是丑?美与丑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是绝对的还是相对的?

6.什么是道德,如何评价道德,功利与道德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7.没有了当下就没有了存在,没有了长远就没有了发展可能,如何把握当下与长远的关系?如何来评估当下与长远的权重?

8.如何认识历史评价与价值评价、道德评价之间的冲突?

三、价值观念论

1.什么是价值观?价值观的结构、功能?

2.价值观与世界观、人生观的关系?

3.价值观的客观基础?如何理解价值观的稳定性?

4.共产主义价值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还有没有生命力?

5.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价值观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6.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正在趋同吗?

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必然性?如何建设?

8.什么是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体系与民族发展道路是什么关系?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民族发展道路的核心观念?

9.怎样认识发展中不可避免的代价和可以避免的代价?

10.社会价值观是一个社会行动的深层依据,如何塑造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不同价值观能否相容?是否存在普适价值?

11.社会最大多数人的利益与个体独一无二的价值孰轻孰重,一与多的关系如何处理?民主与独裁是否具有共同的哲学基础?

12.怎样认识价值观念一元引领与多元并存的矛盾?

13.如何认识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的功利化现象?

14.什么是普遍主义?什么是特殊主义?如何避免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二元对立的陷阱?

15.当代社会价值冲突的表现和特点?如何看待“价值观外交”?价值观冲突与文明冲突之间的关系?

16.如何理解和看待当前“价值观混乱”?

17.如何理解传统?如何看待传统的作用?

18.“不自由,毋宁死”是不是普世价值?

人生观

本部分主要回答什么是人生观、什么是正确的人生观以及如何树立正确人生观、创造有价值、有意义的美好人生等问题。

一、人性论

1.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未来的人是怎么回事?人是什么?人的本质、本性是什么?怎样形成的?

2.我为什么是我?

3.我是谁?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是同是异?“我”与“你”差别何在?

4.人性是善还是恶、还是善恶兼有?人性的丑恶是否是我们否定这个世界的理由?人性的光辉又是否是我们维护这个世界的理由?

5.科技与人性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科技能实现人性还是泯灭人性?科技克隆人在人性上将会面临什么样的风险?

6.技术发展和人性的关系。

7.人性是变的还是不变的,应当分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吗?二者是什么关系?

二、意义(价值)论

1.人在这个世界上的最终需求是什么?

2.身心是对立的还是统一的?

3.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如果人生可重新读取进度,可以永生不死对人类来说是福音还是灾难?

4.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是什么,如何在实现社会价值的过程中实现个人自我价值?

5.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的关系是什么,如何追求处理二者关系,追求一种美好生活?

6.依据个人活动的社会制约性来选择个人价值的实现途径。

7.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是应保持个性还是圆融入世?

8.人的思想行动和言论是受什么支配的?怎么样来判断一个人的思想行动和言论正确与否?

9.在现实社会中经常会出现目的与手段混淆的现象,如何避免出现把手段当作目的的问题?

10.保尔·柯察金与比尔·盖茨谁可以成为青年的典范?(人生观、价值观、时代观)

三、自由观

1.人的自我觉悟是自由意志的体现还是对客观规律的无意识遵循?自觉与强制的边界在哪里?

2.怎样看待人的解放?怎样看人的自由?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的解放和自由?

3.人是否有彻底的自由?人是否必须遵循客观规律?自由与必然是什么样的关系?

四、平等观

1.有没有绝对的平等?什么是理论的平等?什么又是现实的平等?平等是不是就没有差别?

五、权利观

六、理想观

1.理想是基于人的本性吗?理想和理性是什么关系?如何理解“合理的就是现实的,现实的就是合理的”命题的含义?

2.什么是理想信念?人应该树立怎样的理想信念?什么是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为什么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是科学的?

3.青年人如何认识与处理好“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的关系?

4.什么是观念?观念与知识、理想、理论是什么关系?怎样理解“理论是行动的指南”?

5.人为什么需要信仰,没有信仰的社会将会怎样?

6.理性和信仰是什么样的关系。

7.什么是宗教信仰?为什么会有宗教?共产党人对宗教信仰该怎样看待?

8.什么是信仰?什么是宗教?有信仰和信宗教是一回事吗?人为什么要过一种有信仰的生活?

9.人能否离得开信仰,中国是缺少信仰的民族吗?

10.如何看待当前的“信仰缺失”问题?

七、道德观

1.为什么需要道德?天地间有无纯粹的经济?经济与道德之间普遍的、必然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

2.社会道德与社会发展的矛盾及道德进步方向和范围的包容度。

3.当代社会道德滑坡与信仰迷失现象。

4.什么是得?什么是失?得到是否是真的得?失去是否是真的失?在人生境界层面上,奉献与索取是什么样的关系?

八、创业观

九、幸福观

1.幸福是什么,财富是不是幸福,财富与幸福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十、爱情、婚姻、家庭观

1.年轻人应该树立怎样的恋爱观?什么叫作爱情?什么叫作家庭?什么叫作婚姻?应该树立怎样的爱情观、家庭观、婚姻观?

2.爱对人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对社会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没有爱的人是否是完整的?没有爱的社会还能否存在?人类之爱与动物之本能有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