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徐巿船队的航线

汉代有称作“徐乡”的海港。徐乡在今山东黄县西北。西汉时属东莱郡。王先谦《汉书补注》引于钦《齐乘》:“县盖以徐福求仙为名。”西南临朐“有海水祠”。[6]徐乡东汉并于黄县。一说徐巿东渡,自朐县入海。[7]有人根据江苏赣榆徐福村地名的发现,以为这里是徐巿故乡,而徐巿东渡的起航地点是距此不远的海州湾的岚山头。[8]唐代的地理书《元和郡县图志》卷二二《沧州》写道,饶安县,原本是汉代的千童县,就是秦代的千童城。“始皇遣徐福将童男女千人入海求蓬莱,置此城以居之。”宋代地理书《太平寰宇记》卷二四《密州》引《三齐记》说到“徐山”,也以为是因徐巿东渡而出现的地名:“始皇令术士徐福入海求不死药于蓬莱方丈山,而福将童男女二千人于此山集会而去,因曰‘徐山’。”宋代诗人林景熙《秦望山》诗则在“会稽嵊县秦始皇登山望海处”发表“徐福楼船不见回”的感慨。徐巿浮海,并不限于一次,关于其出海港的传说涉及许多地点,是可以理解的。

近年来,若干地方相继形成了徐福研究热,如果超越地域文化的局限,进行视野开阔的深入研究,应当能够深化对中国古代航海史的认识,推进中国古代文化交流史的研究。

中国初期海外交通大致主要面向东方。《诗·商颂·长发》:“相土烈烈,海外有截。”说商王朝的政治影响已经及于海上。然而直到战国时期,见于文字记载的海上航行仍只限于近海,一般往往沿海岸航行,以借助观测岸上的物标、山形、地貌等测定船位、确定航向。

尽管如此,当时人们通过辗转曲折的途径,已经对于远在东洋的海上方国有了初步的认识。

目前有关所谓徐巿遗迹的资料尚不足以提供历史的确证。不过,从秦末齐人曾为“避苦役”而大批渡海“适韩国”[9]以及汉武帝“遣楼船将军杨仆从齐浮渤海”击朝鲜[10]等记载,可以知道当时的海上航运能力。[11]从今山东烟台与威海至辽宁大连的航程均为90海里左右。从威海至杨仆楼船军登陆地点洌口(即列口,今朝鲜黄海南道殷栗)约180海里。前者是齐人前往朝鲜半岛渡海最捷近航路,后者则是楼船军渡海击朝鲜的最捷近航路。而由朝鲜釜山至日本下关的航程不过120海里左右。显然,以秦汉时齐地船工的航海技术水平,如果在朝鲜半岛南部港口得到补给,继续东渡至日本列岛是完全可能的。

而由今山东、江苏沿岸浮海,也确有可能因“风引而去”[12]、“遭风流移”[13],而意外地直接东渡至日本。徐巿东渡的传说,可以说明早在秦始皇时代,中国大陆已经有能力使自身文化的影响传播到东洋。[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