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徐巿“止王不来”
《山海经》以“海内”、“海外”名篇,值得我们注意。所谓“海内”、“海外”,体现出海洋探索的空间延伸,也体现出有关远海的初步知识的记录和总结。《山海经·海内北经》已经有关于“倭”的记述:
盖国在钜燕南,倭北。倭属燕。
《海外东经》、《大荒北经》还说到所谓“毛民之国”。有人认为“毛民之国”地在今日本北海道。[15]《汉书》卷二八下《地理志下》中已经出现关于“倭人”政权的记述:
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
颜师古注引如淳曰:“在带方东南万里。”又谓“《魏略》云倭在带方东南大海中,依山岛为国,度海千里,复有国,皆倭种”。所谓“百余国”者,可能是指以北九州为中心的许多规模不大的部落国家。自西汉后期起,它们与中国中央政权间,已经开始了正式的往来。[16]
《后汉书》卷八五《东夷列传》中为“倭”列有专条,并明确记述自汉武帝平定朝鲜起,倭人已有三十余国与汉王朝通交:
倭在韩东南大海中,依山岛为居,凡百余国。自武帝灭朝鲜,使驿通于汉者三十许国。
所谓“乐浪海中”、“带方东南”、“韩东南大海中”以及武帝灭朝鲜后方使驿相通,都说明汉与倭人之国的交往,大都经循朝鲜半岛海岸的航路。
成书年代更早,因而史料价值高于《后汉书》卷八五《东夷列传》的《三国志》卷三○《魏书·东夷传》中,关于倭人的内容多达两千余字,涉及三十余国风土物产方位里程,记述相当详尽。这些记载,很可能是根据曾经到过日本列岛的使者——带方郡建中校尉梯儁和塞曹掾史张政等人的报告[17],也可能部分采录“以岁时来献见”的倭人政权的使臣的介绍。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遣徐巿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同书又记载“徐巿等入海求神药数岁不得,费多,恐谴”事。而《史记》卷一一八《淮南衡山列传》则谓徐福留止海外不还:
又使徐福入海求神异物,还为伪辞曰:“臣见海中大神,言曰:‘汝西皇之使邪?’臣答曰:‘然。’‘汝何求?’曰:‘愿请延年益寿药。’神曰:‘汝秦王之礼薄,得观而不得取。’即从臣东南至蓬莱山,见芝成宫阙,有使者铜色而龙形,光上照天。于是臣再拜问曰:‘宜何资以献?’海神曰:‘以令名男子若振女与百工之事,即得之矣。’”秦皇帝大说,遣振男女三千人,资之五谷种种百工而行。徐福得平原广泽,止王不来。于是百姓悲痛相思。
事又见《汉书》卷四五《伍被传》。《三国志》卷四七《吴书·吴主传》记载黄龙二年(230)“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事,也说道:
亶洲在海中,长老传言秦始皇帝遣方士徐福将童男童女数千人入海,求蓬莱神山及仙药,止此洲不还。世相承有数万家,其上人民,时有至会稽货布,会稽东县人海行,亦有遭风流移至亶洲者。所在绝远,卒不可得至。
《后汉书》卷八五《东夷列传》中则已将徐福所止王不来处与日本相联系,其事系于“倭”条下:
会稽海外有东鳀人,分为二十余国。又有夷洲及澶洲。传言秦始皇遣方士徐福将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蓬莱神仙不得,徐福畏诛不敢还,遂止此洲,世世相承,有数万家。人民时至会稽市。会稽东冶县人有入海行遭风,流移至澶洲者。所在绝远,不可往来。
《太平御览》卷七八二“纻屿人”条引《外国记》说,有人航海遇难,流落到多产纻的海岛,岛上居民有三千余家,自称“是徐福童男之后”。《太平御览》卷九七三引《金楼子》说徐福故事,也与东瀛“扶桑”传说相联系:“秦皇遣徐福求桑椹于碧海之中,有扶桑树长数千丈,树两两同根,偶生更相依倚,是名扶桑。仙人食其椹而体作金光飞腾玄宫也。”大约宋代以后,徐福东渡日本的传说在中日两国间流布开来。宋代诗人有以“日本刀歌”为题的诗作,如:“其先徐福诈秦民,采药淹留丱童老。百工五种与之居,至今器用皆精巧。前朝贡献屡往来,士人往往工辞藻。徐福行时书未焚,逸书百篇今尚存。令严不许传中国,举世无人识古文。嗟予乘桴欲往学,沧波浩荡无通津,令人感叹坐流涕。”这首诗见于司马光《传家集》卷五,又见于欧阳修《文忠集》卷五四,虽然著作权的归属尚不能明确,却表明当时文化人普遍相信徐福将中原文化传播到了日本。
日本一些学者也确信徐福到达了日本列岛,甚至有具体登陆地点的考证,以及所谓徐福墓和徐福祠的出现。许多地方纪念徐福的组织有常年持续的活动。有的学者认为,日本文化史进程中相应时段发生的显著进步,与徐福东渡有关。[18]应当说,徐福,已经成为象征文化交往的一个符号。
《剑桥中国秦汉史》中的说法大致可以代表一些史学家对徐福航海集团去向的普遍认识:“徐一去不复返,传说他们在日本定居了下来。”[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