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易经》的形成
一 “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易经》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民族智慧的结晶。
《易经》“系辞传”中说:“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汉书·艺文志》说:“易道深,人更三圣,世历三古。”这是说,由“八卦”到“十翼”,源远流长,先后经过上古的伏羲,中古的文王、周公,与近古的孔子。
《山海经》中说:“伏羲得河图,夏人因之,曰《连山》;黄帝得河图,商人因之,曰《归藏》;列山氏得河图,周人因之,曰《周易》。”
有人认为,中国最古老的易经是炎帝研创的《连山易》。2004年9月,怀化市会同县连山中学杨明君等两位教师无意中发现,会同连山八庙名称、方位以及所处地貌环境与神农炎帝所创《连山易》中连山八卦有惊人的吻合之处。怀化历史学者阳国胜在进一步深入研究时,产生了一个大胆的设想,是不是连山八庙和连山八卦与神农炎帝出生地存在着某种内在关联?书名“连山”与会同“连山”相同。在《易经的智慧》中说:“《连山易》为神农氏所创,神农氏即炎帝。神农氏将八卦每两卦一重,首次演绎为六十四卦。”《周易正义》解释说:“《连山》者,象山之出云,连连不绝。”会同地处雪峰山腹地,连山为一河谷盆地,四面正好被“连连不绝”群山包围。《连山易》也缘此而名。他们在会同连山找到了八个地名和八个古庙,其名称、方位与炎帝“连山八卦”完全一致。
2005年,新华社发布消息称,在贵州荔波发现了水书《连山易》,这一晋代时就被认为已经失传的《连山易》重生面世,使连山八庙和连山八卦的比较研究透现曙光。水书比甲骨文出现的年代还要早。据研究发现,这三个字是古人根据连山地区特有的地貌临摹而来。“连”字的由来,以为一是“连”与“莲”同音。会同连山一带多长野生莲,有一塘名莲花塘,自古至今,水盈不干,仲夏时节莲花朵朵。二是“连”字有五点贯穿而过,可能是古人记载这五个地方曾有人类居住,故而连成一线作为“居住点”的记录。五点中弯曲的黑线是流经连山的渠水,其“之”字旁是“艮山”山脉。巧合的是,在会同连山坛子墙、林城渡头以及邻近靖州沙溪、太阳坪、艮山口,都先后发现了旧、新石器时代遗址,把五个遗址穿成一线恰巧呼应了五个“居住点”之说。而“山”字则为“连山石”,二者形神一致。另外,史书记载,《连山易》之所以名“连山”,是取“山上山下”之意。“易”字为蜥蜴的象形,会同连山人把蜥蜴叫狗皮蛇。而在连山大坪村就曾有一座城池被称为狗皮城,虽然城池已不在,但人们却在遗址上找到了一块记载清乾隆年间在此重修城隍庙的石碑,顾名思义,这里的确曾有一座城池。登上对面的高山远远望去,狗皮城遗址山头也极像一只睡卧的蜥蜴。
依据《周礼》太旷的记载,周代设有称作“太卜”的官,依据《三易》,职掌占卜。《三易》就是指《连山》《归藏》《周易》。一般地说,《连山》是夏代的易学,《归藏》是殷代的易学,《周易》是周代的易学。《连山》《归藏》已经失传,今天的《易经》就是《周易》。
据《史记》记载,孔子读《易》韦编三绝。“盖孔子晚而喜《易》。《易》之为术,幽明远矣,非通人达才孰能注意焉!”(《史记·田敬仲世家》)孔子曾经感叹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可见《易》之于君子之意义,《易》之于人生的道理,以及“圣人以此洗心”之经历。
《易经》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通万物之情;究天人之际,探索宇宙、人生必变、所变、不变的大原理;通古今之变,阐明人生知变、应变、适变的大法则,以为人类行为的规范,这一天理即人道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称作“天人之学”,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易”有“变易”“不易”和“简易”三种含义。宇宙万物,时刻变化,人事也是如此,所以说“变易”。然而,变化不息的大宇宙,却具备法则性,整然有序,循环不已,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小宇宙的人的命运,也同样具有法则性,所以说“不易”。由于这一“不易”的法则性,就能了解大宇宙的天地法则,可以遵循;同样的,小宇宙的人的动向,也能够预知,可以规范,所以说“简易”。
《易经》包括本文与解说两个部分。本文的部分,称作“经”;解说的部分,称作“传”。本文的“经”,由六十四个用象征符号的“卦”,与所附解说的“卦辞”“爻辞”构成。
六十四“卦”,是由“—”与“--”两种称作“爻”的符号,由下而上,顺序以六画构成。“—”与“--”的属性相反,“—”代表阳、刚、男、君、强、奇数等,象征积极的事物;“--”代表阴、柔、女、臣、弱、偶数等,象征消极的事物。
六十四卦代表着六十四类原型事象,卦辞描述了整个事象的线索,爻辞则描述了事象的具体过程,而爻的阴阳变化则揭示了事物变化的整体特性。
在六十四卦的后面,附有解说全卦的“卦辞”。“卦辞”是周文王撰写的。“卦辞”后面是“爻辞”,解说六爻每一爻的含义。
解说部分的“传”,共7种10篇:《彖》上下篇、《象》上下篇、《系辞》上下篇、《文言》《说卦》《序卦》《杂卦》,称作“十翼”。“翼”是助,辅助阐明“经”的意思。“十翼”被认为是孔子的著作。本文的“经”与解说的“传”,构成全部的《易经》。
《彖》与《象》中的大传(解说卦辞部分),主要是宣扬儒家政治、伦理、修养等观点的。《象》中的小传(解说爻辞部分),强调爻位说,是为尊奉君位而作的。《系辞》与《文言》是前人解经遗说的辑录。《系辞》上、下两篇,是《周易》的通论,以论述《周易》的意蕴与功用为主,是《易传》思想的主要代表作。它阐述宇宙事物间的矛盾与发展。《文言》是《易传》中专门用以解说《乾》《坤》两卦的。《说卦》收录了汉初经师的“卦象”“卦德”说。《说卦》是对八卦卦象的具体说明,是研究术数的理论基础之一。《杂卦》将六十四卦以相反或相错的形态排成两两相对的综卦和错卦,从卦形中看卦与卦之间的联系。《序卦传》讲述六十四卦的排列次序。实际上,“传”的作者主要是借解说经文来发挥自己的思想观点。
二 关于《易经》成卦之“近取诸身”
关于《易经》八卦的形成,《系辞下》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对于“近取诸身”,郭沫若先生认为是指八卦的阴(--)阳(—)符号分别取形于女性和男性生殖器。这种说法虽有创意,但不够全面准确。笔者认为,所谓“近取诸身”,应是与事物相对的“人身”,与他人相对的“自身”和与前人相对的“亲身”。
(一)与事物相对的“人身”
八卦的形成,是古人长期观测和演习的结果,所谓“包牺氏”并非专指一人。古人在拟做八卦的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遵循了归纳和演绎的认识路线,即广泛征取世间万象,归结出它们的共同本性和规律,再加以演绎和总结。其中,既有天文地理,也有鸟兽虫鱼,自然也包括万物之灵的“人”,而尤其关注万物与人的共通之处。自然中有天地、日月、昼夜……人间则有君臣、男女、刚柔……世间万物变化多端,却有着共通之“道”:阴阳交感、刚柔相推。天有天道,地有地道,人有人道,但无非是“一阴一阳之谓道”。那么怎样用一种高度抽象又丰富具体的占卜符号来表征呢?或者说这种简易的象征符号是如何形成的?与其说是取形于男阳女阴,倒不如说是取形于龟卜或骨卜的兆纹更有说服力。对此,李大用先生已有所探研,此不再赘述(李大用《周易新探》,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9页)。
(二)与他人相对的“自身”
八卦不仅弥纶天地人三才之“道”,而且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同样也体现出全面的表征功能。作《易》者自然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来总结和提炼出八卦的要旨。换言之,高度抽象的八卦符号必须能演绎为人的全部特征和变化规律。《说卦传》第九章说:“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这是用人体的八种器官来说明八卦取象之例。第十章说:“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谓之中男;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兑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这是以人的家庭成员为喻,说明八卦含有父母及其所生三男三女之象,如此等等。这一切才是“近取诸身”的确切所指。
(三)与前人相对的“亲身”
占筮活动古已有之,《周易》之前已有他《易》。所谓文王拘而“演”《周易》,确切地说应是演练和加工,即推演。也就是文王在困难的时候“亲身”推演和运用这一工具,而兴周灭殷。在八卦产生之前,人类已进行龟筮、骨筮、草筮等各种占筮活动,但这些占筮活动不仅受材料的限制和繁杂程序的制约,很难全面推广,而且其应验程度或效度也不好把握,于是就出现了《尚书·洪范》所说的“三人占,则从二人之言”的情况。如何运用材料简易、表征概括、占易简便的方法进行占筮呢?这就是从伏羲、黄帝、列山氏,一代一代的推演探究,最终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八卦符号。更重要的是经过一代代的推演,所积累的卦例愈来愈丰富,使八卦所表征的内涵也愈来愈充实,也使得用这种简易的占筮方法进行占筮的效度似乎愈来愈高。到《周易》之时,这种占筮方法已经成为远远超出其他一切的占筮方法,周文王正是借助于这一方法,治国兴周,伐纣灭殷。事实上,现有的《周易》之卦爻辞,正是殷亡周兴历史的真实记载。所以说,《周易》八卦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代代治“易”者“亲身”体验、推演、提炼概括的结果。
三 全新理解“周”与“易”
(一)《周易》乃“周人”之易
一般认为,《周易》乃周代之易,虽有道理,实则笼统。准确地说,《周易》应为周人(即周族)之易,因为从《周易》的形成和其实际内容来看,主要是兴周灭殷的历史记录,也就是《周易〈系辞下〉》所说的“《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实际上,《周易》正是小国周灭大国殷的一种得利工具。所以说,《周易》之周,应为周人(周族)或周国之“周”,而非周朝周代之“周”。《山海经》中也说:“伏羲得河图,夏人因之,曰《连山》;黄帝得河图,商人因之,曰《归藏》;列山氏得河图,周人因之,曰《周易》。”这里的“周人”,应为周族人或周国人,而非周朝或周代人。
(二)周而复始谓之“周”,生生不息谓之“易”
《周易》乃周人之易,只是就表面意思而言,就其实质来说,还有没有更深刻的含义?
近人尚秉和在其《周易尚氏学》一书中说:“按三易之名,皆缘首卦。《连山》以艮为首,上艮下艮,故曰《连山》;《归藏》以坤为首,万物皆归藏于地,故曰《归藏》;《周易》以乾为首,乾:元、亨、利、贞,即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无有穷期,故曰《周易》。”
一般认为是“易”依“周”而名,其实,也不能排除“周”依“易”得名。既然尊天重乾,周而复始,依易命“周”,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周礼·春官》于卦说“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卦皆六十有四”。《礼记·礼运》说:“孔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时》焉。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坤乾》焉。《坤乾》之义,《夏时》之等,以是观之。”殷道亲亲,周道尊尊。殷道重母统,故以坤为首;周道重父统,故以乾为首。《周易〈系辞传上〉》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氏族制度大势已去,《易》序的变化反映了统治秩序的变革。既然尊天、尊君、尊父、尊夫,乾为一元之始,何不自命为“周”呢?
“易”者简易也,占也。此其名也。就其实质而言,易者,变也,生生不息谓之易。同时,易又包含着不变,不变者“位”也,居正持中也。周而复始乃易之形,生生不息乃周之义。
(三)周大悉备谓之“周”,简易相像谓之“易”
周者备也,全也,易者象也,“周易”即“全像”,用宇宙全息统一论的观点说就是“全息”。东汉经学大师郑玄(康成)在释《周礼》“三易”之义时,就将“周”字解释为“周普”(参见马松源主编《周易》,线装书局2010年版,第一卷第3页)。周易是宇宙的缩影,每一卦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一个“全息胚”。《系辞上传》说:“《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又《系辞下传》:“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四 唯物地理解“自天祜之,吉无不利”
有人认为《易经》预测是神秘唯心论,或认为《易经》不是唯物论,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易经》某些卦爻辞的理解和解释不当所致。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关于《大有》卦“自天祜(音hù)之”的解释。对《大有》卦上九爻辞“自天祜之,吉无不利”,向来认为似乎天是有意志的,体现了一种宗教世界观,是唯心论。其实根据《易经》的一贯精神,完全可以对此作出唯物的理解或解释。天并无意志,但天有天道,且是地道、人道之本,顺之则盛,逆之则衰。能够“顺天应势,居正通变”,即使无意志上天,似乎也会降下祜助,自然是“吉无不利”了。
从《大有》卦的具体情况来看,《大有》上九:自天祜之,吉无不利。《象》曰:《大有》上吉,自天祜也。物获“大有”至盛之时,欲长保不衰,必须守顺谦下、诚信接物、见贤思齐,这又以“顺”为首要前提。上九正是谦顺安处,故得“天祜”长保富有。相反,倘若居功自傲、位高耻下、目空一切,必然会招惹是非、因福得祸,结果只能是祸从天降!
《系辞上传》对此有所发挥:“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祜之,吉无不利’。”这是说,六爻的变动,包含着大千世界上至天、下至地、中至人的道理。君子通过探研《易经》而了解“三才”变化的征兆,自觉遵循其规律行事,自然会像《大有》卦中所说的“从天上降下祜助,吉祥而无所不利”。孔子对此也做了具体的解释,《易》曰:“自天祜之,吉无不利。”子曰:“祜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是以‘自天祜之,吉无不利’也。”孔子认为,只有践履诚信而时时考虑顺从正道,又能尊尚贤人,才能有天助之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逆天行事,坑蒙拐骗,必然招致天怒人怨,有何吉利可言?
《系辞下传》则从另一个角度对此加以发挥:《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祜之,吉无不利”。就是说,顺乎天道,应乎时势,善于变通,自有天助之吉。黄帝、尧、舜正是运用《易经》的变通之理,所以无所不利。而商纣王残暴无道,不听劝诫,最终亡国灭身!
再联系《既济》卦来看。《既济》中九五爻辞是: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实受其福。《象》曰:“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时也;“实受其福”,吉大来也。意思是说,东边邻国(殷)杀牛盛祭,不如西边邻国(周)举行微薄的禴祭,更能承受到福泽。这似乎又显示出神秘的“天意”和“神意”,甚至有人以为这是一种“人事可以转移天意”的观念。实则不然。殷商逆天背民,大势已去,即使杀牛盛祭,也无从得助;周国顺天济民,兴兵灭殷适当其时。这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所以说,“自天祜之”并不神秘,天助之吉,乃在守正。世事变化有其道,顺应时势方得福。
正如许嘉璐所说:“人类正在自我毁灭。无论是人与人、国家与国家,还是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必须让有别于西洋文化的理念和思维参与进去,这样,或许能够创造一种新的文化,引导人类走向和谐、安宁与幸福。中国有着五千年未尝中断过的文明,积累了丰富的、适应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经验和理论,用汤因比的话说,即有着中华民族几千年‘超稳定’的经验,自然可以提供给世界参考。”(参见《卸下镣铐跳舞——中国哲学需要一场革命》,《文史哲》2009年第5期)自觉学习和继承以《易经》为代表的中华文化精华,探索和遵循科学发展规律,才能避免盲目性,促进人类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推进和谐世界建设。正如温家宝倡导的:“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向心力和震撼力,当代中华儿女一定要肩负起弘扬中华文化的历史重任。”(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