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的教育:发展适宜性园本课程研究
- 李爱敏
- 4397字
- 2020-06-28 09:38:50
第一节 课程领导的内涵和本质特征
一、领导与课程领导
(一)领导的定义
领导在汉语里就词性来说,可以分为两类:作为名词,指领导的人,相当于“领导者”,英文为“leaders”;作为动词,指领导这一动作,英文为“lead”,一般被解释为一个行为过程,管理学中将其定义为一个过程,表示它是领导者和其追随者之间的一种交互活动——领导者为实现预定的目标,采取一定的形式与方法,对个体或者组织实施影响。
不同的学者对领导这一概念有着不同的定义。学者芒森(Munson)将领导定义为士气的创造力和定向力。默顿(Merton R K)将领导定义为一种人际关系,在这一关系中,他人的服从是因为他们自己想服从,而非别无选择。哈格斯(Hughes R L)和罗奇(Roach)将领导定义为对一个组织的群体施加影响,以推动其达到目标。
基于以上学者对领导概念的理解,我们认为领导是指:领导者在一定的组织机构内,采用一定的组织方法影响追随者,从而使领导者和追随者为实现一定的组织目标而共同努力的过程,且这种影响是自觉发生的而非强制的行为。
领导这一概念中包含了五个要素:(1)领导者,即组织中的核心成员,他是影响他人的人,通常领导者都带有一定的权威,影响着整个组织发展的进程和方向;(2)追随者,即组织中的主体成员,是接受他人影响的人,追随者虽然不能直接决定组织的发展方向,但却直接影响着组织目标能否有效地实现;(3)目标,即影响的意图和目的,目标的实现程度是考量领导者影响力的重要指标;(4)影响力,即领导作用发挥的方式,通常来说领导者对追随者的影响力,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实现,一是组织的规章制度,这是显性的影响力;二是领导者的个人品质和个人魅力,这是隐性的影响力,两种影响力相互交融,共同影响着追随者接受领导者影响的程度;(5)环境,即领导发生的情境,既包含组织中的物质环境,也包含精神环境;既包含组织中的内部环境,也包含外部环境;既包含国内环境,也包含国际环境。
(二)领导的基本内涵
1.领导是领导者与追随者相互作用的过程
美国著名学者诺斯豪斯把人们所持有的领导本质观分为两类:一是特质论,即把领导描述为人所具有的一种特质,因而领导就是具有特殊才能的少数人;二是过程论,即把领导描述为领导者与追随者在特定情景中进行相互影响的过程,因而领导就不仅仅是具有特殊才能的少数人才能拥有,而是每个人都可以获得和学习到的一种行为。后者是我们所提倡的领导观。
随着时代的发展,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而强调领导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相互作用的过程,我们更倾向将被领导者称之为追随者。领导者依据组织发展的前景和一定的管理理念,向追随者传达一定的指示和信息,让追随者按照领导者的指示和信息进行实践。然而,追随者在践行的过程中会根据自己的思考和理解执行领导者的指示和信息,此时领导者就要根据组织目标的达成情况,对传达的指示和信息做出一定的调整,直至最终达成组织的目标。
2.领导是完成组织的愿景或目标的创造过程
领导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组织的愿景或目标。领导者在组织愿景和目标的指引下,对追随者做出一定的指示和安排,也在追随者践行指示和安排的过程中,不断调整指示和安排,也不断改进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从而推动组织愿景和目标的实现。所以,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组织的愿景和目标是领导的方向和归宿。为了更好地实现组织的愿景和目标,领导者与追随者要在不断调整、不断磨合、不断创造的过程中,形成一个重要的合力,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凝聚力。在凝聚力的作用下,领导者与追随者拧成一股绳,通过创造性的活动推动组织愿景和目标的实现。
3.领导是在特定的情境中通权达变的过程
美国学者哈格斯指出,领导是领导者、追随者和情境三方的互动。领导者的风格应与追随者的风格、特定的情境相匹配,只有三者之间形成有效的良性互动,才能促使组织的愿景和目标更好更快地实现。在此,风格包含的含义是多方面的。对于领导者而言,风格更多指向的是领导者的领导理念、领导方法、个人品质、个性特征、个人权威等要素;对于追随者而言,风格更多指向的是追随者的个性特征、对领导者的服从和尊重程度、实践的方式和风格等要素。少数的领导者要让多数有着不同个性特征和实践风格的追随者,都能围绕组织的愿景和目标并按照领导者的指示和安排实践,这是一项极具智慧的实践活动,需要领导者更多地了解追随者的风格,进一步改进领导理念和领导方法,让两者之间有更多的契合。同时,要在组织内营造良好的组织氛围,以推动领导者、追随者和组织情境形成积极有效的互动。
(三)课程领导的定义
课程领导(curriculum leadership)的研究最早开始于20世纪中叶。1952年,哥伦比亚大学学者帕索(Passow A H)进行了一项名为“以集体为中心的课程领导”的研究项目。自此以后,课程领导的相关研究逐渐兴起,现已成为课程领域一个重要的研究议题。
中外学者对课程领导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学者李定仁、段兆兵认为,课程领导是指为了实现课程目标,在一定的条件下对课程领域的组织和人员施加影响的过程。学者董小平认为,课程领导是课程领导者与追随者在课程事务上通过互动而相互影响,以促进教育组织中的人、事、物共同发展的过程。塞吉尔万尼(Sergiovanni T J)指出,课程领导是为学校成员提供必要的基本支持与资源,进而充实教师的课程专业技能,发展学校优质教育方案,促进教师间的交流和观摩,促使学校形成合作与不断改进的文化,最后把学校发展成为课程社群,达成卓越教育的目标。
基于以上学者对课程领导概念的理解,我们认为课程领导是指在一定的学校组织内,课程领导者基于一定的课程理念,采用一定的组织方法来影响追随者,对课程目标、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一系列过程进行动态管理,从而使课程领导者和追随者为实现一定的课程目标而共同努力的过程,最终促进学校课程以及人的发展。
课程领导这一概念包含以下五个基本要素。
第一,课程领导者。课程在教育实践中具有多种层次,而这种多层次性也决定了课程领导的多层性。不同层级的课程领导,有着不同层级的课程领导者。我国现行的是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从大的方面来说,我国的课程领导分为三个层次,即国家课程领导、地区课程领导和学校课程领导,相对应的就有三个层次的课程领导者。不同层次的课程领导者有着不同的职能。国家课程领导者直接指向的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最高机构——教育部,主要职能是从统筹全局的角度出发,制定国家基础教育培养目标、课程计划框架和课程标准等宏观政策,并指导和监控地方、学校来贯彻执行国家课程政策,以保证基础教育的统一的质量标准。地方课程领导者直接指向的是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主要职能是贯彻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并按照地方的实际情况与发展需要,落实国家课程标准以制定具体方案和开发地方课程,指导学校合理地实施地方制定的课程计划。学校课程领导者直接指向的是学校主要的负责人,通常来说是校长或幼儿园园长,课程到了学校这一级才真正落到了实处,校长或园长依据教育部颁布的学校课程管理指南,结合本校、本园的传统和优势,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开发校本或园本课程。在国家课程标准和地方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校长或园长被赋予了开发校本课程或园本课程的更多的自主权。
第二,课程追随者。正如不同层次的课程领导有着不同的课程领导者一样,不同层次的课程领导也有着不同层次的课程追随者。总体而言,课程领导影响范围越大,课程追随者就会越多。因此,国家课程领导的课程追随者最为充实,不同层级的教育工作者都是国家课程领导的追随者。课程追随者在课程领导者的指导下,按照一定的课程标准和课程计划,开展不同层次的课程。学校课程是课程最终落归实处的重要环节,因此学校课程领导的追随者是推动课程实施的重要保证,他们一般是学校中的各类教师。
第三,课程领导的目标。课程领导的目标就是课程领导的归宿。课程领导者通过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对课程进行动态管理,让课程追随者自觉地参与到课程构建的过程中来,最终实现课程目标。总而言之,课程领导目标是围绕着课程目标来进行的,课程领导的成效直接影响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同时,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也直接检验课程领导的成效,两者相辅相成。此外,课程领导还有一个最终归宿和落脚点,就是通过达成课程目标,从而促进教育组织中的人、事、物共同发展,而不仅仅局限在达成课程目标本身。
第四,课程领导的影响力。不同层次的课程领导有着不同的课程影响力。国家课程领导者的影响力的范围涉及全国,但具体的课程实施方案还需要地方和学校结合本地区、本校的具体情况做进一步的调整和完善。地方课程领导者的影响范围覆盖所管辖的整个地区,一般来说是一个省级地区。校长课程领导或园长课程领导的影响范围最小,然而对在校师生而言,这种课程领导的影响力是最为真切的。
第五,课程领导的环境。课程领导的环境简而言之就是课程实践的真实场域,既包含物质环境,也包含精神环境;既包含内部环境,也包含外部环境;既包含国内环境,也包含国际环境。教育系统本身就处于各种环境当中,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因而造成了课程领导环境的多元性。不同层级的课程领导都会受到多种环境的影响,我们要努力为课程领导营造积极、优良的环境,从而促进课程目标的实现。
(四)课程领导的基本内涵
1.课程领导是课程领导者与课程追随者相互作用的过程
课程领导并不是课程领导者的一种特质,而是课程领导者与课程追随者相互作用的过程。课程领导者依据一定的课程理念和课程标准,与课程追随者共同商讨课程计划和实施细则,在课程领导者的指引下,为了实现课程目标而共同努力。在这个过程中,并不是课程领导者一味地制订计划,课程追随者一味遵从;而是课程领导者和课程追随者在探讨、协商、调整的过程中,实现对课程构建的动态管理。
2.课程领导是课程与领导两个范畴的融合
凸显课程领导的重要性,一方面是教育领导的回归,另一方面是我国课程管理体制转型的表现。课程领导融合了课程和领导两个重要的概念,融合的背后渗透着一种新的课程管理观,即一种更为人性化的动态过程,而非以往严格的自上而下的课程管理体制。这样的转型,更有利于激发一线教师参与课程构建的热情,也更有利于课程目标的达成和实现。
3.课程领导时刻关注课程目标的实现
课程领导虽然融合了管理学中领导的概念,但其职责仍然偏向于教育性。课程领导时刻关注着课程目标的实现,这是检验课程领导成效的重要标准。为了更好地达成课程目标,课程领导者需要领导课程的专业知识、领导素养、组织能力、资源配置、公共关系等多种条件的协同。
4.课程领导的关键职能是引领
课程领导的关键职能是引领课程追随者朝着正确的方向行进。课程领导不是在控制别人,而是在专业引领、指导和督导别人做出高层次的判断和自我管理,激励相关人员投入到持续成长的生活方式中。课程领导的引领职能也体现在对课程追随者的影响力上,是影响一群个体或组织实现共同目标过程中的一种引领力,是推动课程构建良性循环发展的持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