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挑战与回应:当代中国公共政策中的公民参与
中国正处在“最深刻的社会巨变和创造性的重建以及崭新文明确立”的时代。改革开放之前,国家的政策在制定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导致经济的衰退和社会发展缓慢。改革开放以来,一些重点政策科学被提上议事日程并日益受到重视。随着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巨变和转型,打破了原有的价值体系,新的价值观不断涌现,改革进入“深水区”,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境况。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模式,政治制度不能脱离特定社会政治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来抽象评判,不能定于一尊,不能生搬硬套外国政治制度模式”;并提出要“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我国是政策大国,也是人口大国,公共政策必须从公民入手,关注并解决公民的问题。公共政策必须始终以此为基点,反思和重塑公共政策的价值谱系,确立公共政策的应然目标。在公共政策过程中,公众参与意味着公众对公共政策的产生、执行、政策结果等以自身的感受或体验作出判断。公众参与是现代民主制度下普遍性、广泛性的公民行为。同时,公众参与公共政策的过程也是实现公民的政治权利,促进公共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必然要求。在学术界,公共政策过程中公民参与研究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议题,在近几十年里引起了广泛关注,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本专题将介绍公共政策及公民参与的概念、一般理论,及成熟的应用及分析模型。同时,在对我国公民参与变革历程与制度安排的基础上,分析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政府回应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