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同于建立在殖民扩张基础上的掠夺式开放战略,也不同于建立在冷战思维基础上的零和博弈式的开放战略,而是建立在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上的开放战略。

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是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

随着中国快速发展,国际上有些人担心中国会走“国强必霸”的路子,一些人提出了所谓的“中国威胁论”。这样的看法和想法,同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理念是不符的。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战争好似魔鬼和梦魇,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和痛苦,必须高度警惕;和平犹如空气和阳光,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必须精心维护。当今世界,战火和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民众依然身陷炮声硝烟之中,无数妇女儿童的生命面临着严重威胁。一切有良知、爱好和平的人们都应该行动起来,共同制止战争、维护和平。中华民族历来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在中国代代相传,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中,深深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上。参见习近平《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讲话》(2014年5月15日),《人民日报》2014年5月16日第2版。

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世界繁荣稳定是中国的机遇,中国发展也是世界的机遇。和平发展道路能不能走得通,很大程度上要看我们能不能把世界的机遇转变为中国的机遇,把中国的机遇转变为世界的机遇,在中国与世界各国良性互动、互利共赢中开拓前进。我们要坚持从我国实际出发,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同时我们要树立世界眼光,更好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不断扩大同各国的互利合作,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努力为全球发展作出贡献。”《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248—249页。

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有三个内在要求。

第一,各国和各国人民共同享受尊严。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反对干涉别国内政,维护国际公平正义。“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

第二,各国和各国人民共同享受发展成果。每个国家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要积极促进其他各国共同发展。世界长期发展不可能建立在一批国家越来越富裕而另一批国家却长期贫穷落后的基础之上。只有各国共同发展了,世界才能更好发展。那种以邻为壑、转嫁危机、损人利己的做法既不道德,也难以持久。

第三,各国和各国人民共同享受安全保障。各国要同心协力,妥善应对各种问题和挑战。越是面临全球性挑战,越要合作应对,共同变压力为动力、化危机为生机。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安全威胁,单打独斗不行,迷信武力更不行,合作安全、集体安全、共同安全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选择。参见习近平《顺应时代前进潮流 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2013年3月23日),《人民日报》2013年3月24日第2版。

建立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在经济上要求中国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创造更全面、更深入、更多元的对外开放格局。这是中国的战略选择。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的发展得益于国际社会,中国也愿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公共产品。中国倡导新机制新倡议,不是为了另起炉灶,更不是为了针对谁,而是对现有国际机制的有益补充和完善,目标是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中国对外开放,不是要一家唱独角戏,而是要欢迎各方共同参与;不是要谋求势力范围,而是要支持各国共同发展;不是要营造自己的后花园,而是要建设各国共享的百花园。参见习近平《中国发展新起点,全球增长新蓝图——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2016年9月3日),《人民日报》2016年9月4日第3版。

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仅是中国建立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中国在世界经济中战略定位的内在要求。考虑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战略定位,需要了解中国经济的两个大背景。

第一个背景是:中国目前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并且有望成为第一大经济体。2016年中国的GDP是11.2万亿美元,全球GDP是75.3万亿美元,中国GDP在全球GDP中占15%;美国GDP是18.6万亿美元,在全球GDP中占25%。如果未来中国仍然能保持年均5%左右的实际GDP增长率,那么,十几年之后,中国GDP在全球GDP中的份额将提高到25%。这说明中国是一个经济大国。在经济学上,大国与小国的区别在于:小国是世界市场的价格接受者,大国能影响价格。中国是一个经济大国,意味着中国对世界经济有较大影响力,并且这种影响力还会越来越大。

第二个背景是:中国的人均国民收入还只有8000多美元,还是一个中等收入国家,是一个发展中经济体。这说明中国国内还有艰巨的发展任务,人民生活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中国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都将专注于国内经济发展。

从这两个背景出发,就会得出中国在世界经济中发挥影响力的战略目标,就是营造一个有利于中国国内发展的外部环境。过去中国对外部经济环境没有影响力,只能接受和适应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今天中国有了一定的影响力,自然希望利用这种影响力为中国争取到更好的外部环境。什么是更好的外部环境呢?有利于国内发展的环境就是好的外部环境。这样的环境就是合作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而要实现合作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必须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若干意见》对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提出了指导意见并进行了具体部署。其内容主要包括:

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需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坚持与世界融合和保持中国特色相统一,坚持统筹国内发展和参与全球治理相互促进,坚持把握开放主动权和维护国家安全。还需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并与践行和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和国家外交战略紧密衔接,科学布局,选准突破口和切入点,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把握好开放节奏和秩序,扬长避短、因势利导、有所作为、防范风险、维护安全,积极探索对外经济合作新模式、新路径、新体制。参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若干意见》,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2页。

具体来说,需要做好以下几件事情:

第一,构建外贸可持续发展新机制。一方面,要在保持外贸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加快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尤其是要针对未来中国经济将以制造业增长为主转向以服务业增长为主的特点,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注重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推进贸易强国建设。另一方面,要高举贸易开放的旗帜,实行高水平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政策,赋予自由贸易实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参见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5页。同时,也要健全贸易摩擦应对机制。

第二,创新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善投资环境,稳定外商投资规模和速度,提高引进外资质量。一方面,要统一内外资法律法规,完善外商投资监管体系,对境内企业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另一方面,要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制度,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市场开放。同上。

第三,实施“走出去”国家战略,建立促进“走出去”战略的新体制。建立“走出去”新体制,需要推进境外投资便利化,创新对外投资合作方式,健全“走出去”服务保障体系,还需要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有机结合。参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若干意见》,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6—8页。

第四,提升金融业开放水平,构建开放安全的金融体系。这就要求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开放,建立“走出去”金融支持体系,完善汇率形成机制和外汇管理制度,以及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同上书,第19—20页。

第五,建立健全开放型经济安全保障体系。加强对外开放的安全工作,在扩大开放的同时,坚持维护中国核心利益,建立系统完备、科学高效的开放型经济安全保障体系,健全体制机制,有效管控风险,切实提升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具体措施包括:完善外商投资国家安全审查机制,建立“走出去”风险防控体系,构建经贸安全保障制度,健全金融风险防控体系。同上书,第25—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