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振企业家发展信心本文由潘毅刚执笔,成文于2016年1月25日,原标题为《当前企业家发展信心问题及对策建议》,刊发于省咨询委《咨询研究》2016年第4期。

一、对当前企业家发展信心的总体判断

总的看,广大企业家对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充满信心和希望。但也必须看到,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企业发展的新增长点和创新扩张投资的动力依然缺乏,企业家群体的信心分化较大。

二、当前阶段企业家信心不足的深层次原因

在企业家自身认识层面存在“四不”:

(一)对阶段转换不适应

那些心无旁骛,坚定发展实业,依靠技术创新、业态创新、产业创新的企业普遍认为机会较多;不少创新型中小企业甚至认为他们拥有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而许多高度依赖传统发展路径的企业则普遍缺乏发展信心,其中不乏大型企业。

(二)对政策预期不确定

无论是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还是PPP项目库,社会力量参与度总体不高。原因一是政策落地路径不明朗,缺乏典型案例支撑,可操作性不强;二是政策落地后仍有许多来自政府的不可预期风险未得到解决。

(三)对改革成效不耐心

不少企业反映,在资金、土地等关键要素配置上依然感觉不到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在一些关键要素上公平性难以体现,如民企拿到的银行贷款利率比同等规模和水平的国企明显高出一截。一些中小企业认为,要素支撑环境在经济形势不佳的背景下更加恶化了。一些企业家甚至觉得改革拖延、改革懈怠、改革无力,因而丧失耐心。

(四)对营商环境不放心

企业家尤其是民营企业感到实体经济经营空间受挤压,资本市场跌宕起伏较大,不少优质中小企业被银行抽贷压贷,危及生存;一些地区企业家既要承受经营实业的艰难竞争,又要面对产权被侵犯、不公平竞争以及人治干扰的困窘;一些创新企业长期投入获得的创新成果被肆意侵占,有法难依。

在政府层面存在“两缺”:

(一)缺稳定预期的战略定力

一些地方的领导干部任意改变规划,政策朝令夕改,导致要素和资源无谓耗散,也让企业无所适从。

(二)缺改革的有效执行

一部分领导干部把仕途安全放在首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对改革措施执行不到位、缺乏担当。一些地方和部门对国家和省出台的政策理解和执行能力不够,落实缓慢。

三、巩固增强企业家发展信心的若干建议

(一)激励干部勇挑重担,让改革者有为有位

把好干部选拔关,让想改革、谋改革、善改革的干部冒出来。营造宽松舆论环境,允许试错、宽容失败,奖罚分明。

(二)用好地方立法修法权限,为改革提供法律保障

找准社会影响面大、代表性强、企业反映集中的问题,加快立法修法的节奏,创新立法修法执法的方式和手段,重点抓好知识产权保护等法律的执行,维护好市场秩序,加强产权和企业权益保护。

(三)打造互联网时代政务环境最佳省份

实现电子政务“一站式”服务,以信息化促进政府服务便利化。依法推进各部门非涉密数据全面交换和政务信息公开,强化全社会对政府部门的信息共享和权力监督,取信于民、便利企业,使我省成为营商环境法治化、便利化程度最高的省份之一。

(四)优化政府职能,提高政府绩效

进一步归并政府相关职能,弱化经济发展职能考核,强化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职能,不断提高综合执法水平、服务质量和行政效率,通过减事来减人减费减税。在不增加企业宏观税负的前提下,强化财政供养人员物质和精神双重激励,调动公务人员的创造性和主动性。

(五)提高干部队伍素养

干部队伍要客观认识国情、省情、民情,摸清自身家底,坚持底线思维,提高把握和运用自然规律、市场经济规律、社会发展规律的能力,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办事,履行合约。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和水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

企业家队伍的素质本身也是影响企业家群体信心的关键。建议发挥好政府的引导作用,用好浙商总会、企业家联盟、行业协会以及其他相关社会组织的力量,加强对浙江企业家素质的提升和新一代企业家的培育支持,引导全体企业家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价值观,迎难而上,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