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篇

英国铁甲舰与前无畏舰综述

进入蒸汽时代后,英国延续了其在风帆时代中后期的强势。尽管第一艘正统铁甲舰并非为他们所造,但提起当时最著名的铁甲舰,人们在第一时间的反应大多是至今仍停泊在朴茨茅斯港的“勇士”号。这艘堪称铁甲舰时代的开山鼻祖与同样停泊在这里的风帆时代最著名战列舰“胜利”号成为供人瞻仰的活化石。从1860年至1888年,英国一共建造了35级共58艘铁甲舰,同一时间还建造了11级共18艘岸防铁甲舰;而从1892至1906年,他们又建造了9级共52艘前无畏舰(铁甲舰和前无畏舰都可归为战列舰,岸防铁甲舰可归为二等战列舰,二者皆被视为当时各国海军的主力舰)。这样一来,从1860年至1906年,英国在47年里一共建造了128艘各型主力舰,如同其在风帆时代后期那样在舰队数量上傲视群雄。接下来我们将为大家逐一介绍英国这些主力舰的情况。

“勇士”级

978-7-111-59932-6-Chapter02-1.jpg

978-7-111-59932-6-Chapter02-2.jpg

与明轮船并行中的“勇士”号,绘于19世纪60年代

978-7-111-59932-6-Chapter02-3.jpg

“勇士”级铁甲舰是英国海军正式建造服役的第一级铁甲舰。该级舰共建成两艘,分别为“勇士”号与“黑王子”号。“勇士”号大约于1859年8月开工建造,1860年12月29日下水,1861年8月1日服役。“黑王子”号于1859年10月12日开工建造,1861年2月27日下水,1862年9月27日服役。

严格地来说,“勇士”号及其姐妹舰是典型的过渡型战舰,既有高大林立可供悬挂船帆使用的桅杆,又有象征着科技力量的蒸汽机大烟囱,因此兼具风帆和蒸汽时代的特征。该级舰主要武器为68磅前装滑膛炮,尽管其理论射程达到3200码,还装备了4门口径为4.75英寸的阿姆斯特朗40磅加农炮。该炮最大射程可达3800码。舰上所有的火炮都可以发射实心弹或开花弹,68磅炮还可以发射注有熔铁的空心铁弹,这种炮弹经由舰上的锅炉加热制成。为了统一口径,40磅炮在1863年时被替换。紧接着在1864至1867年间,“勇士”号的68磅炮被替换为可以发射空心装药炮弹的8英寸前装线膛炮。该炮可以击穿9.6英寸熟铁装甲,也就是说,换炮后的“勇士”号完全有能力击穿自己的装甲。“勇士”号的装甲由14毫米铁壳船体加200毫米橡木,然后再加一层锻铁装甲铆接而来,与“光荣”号的木质船壳外挂铁甲不同,“勇士”号首次做到了真正的“铁壳铁甲”。

“勇士”号曾计划用新式7英寸阿姆斯特朗炮替换全部旧式68磅炮。7英寸炮射程能达到4000码,但其测试中显露的糟糕穿甲能力最终迫使军方终止了这一换装计划。1863年,7英寸炮在首次实际使用中因装填失误而发生炸膛事故,对炮手造成重大杀伤。后为尽量避免类似悲剧再次发生,该炮在实际使用中减少了推进药,使之在对抗铁甲舰时略显无力。

服役后的“勇士”号于1863年参加了一次对公众开放的环大不列颠巡回航行,并一直活跃在海峡舰队中。1871年,随着更为先进的炮塔铁甲舰“蹂躏”号的服役,“勇士”号显得过时并很快退居二线。1875年,该舰转入预备役并于1883年正式退役。但是这艘英国最早的铁甲舰的故事并未就此结束。退役后,“勇士”号一直作为仓库船和学员船使用。1904年,该舰被调派到鱼雷训练学校,后于1927年被改造成浮动储油码头又使用了五十多年。1979年,已经一百多岁的“勇士”号被捐献给海事信托进行修复作业。修复工程一共进行了8年,在修复期间,很多过去的设施和特征被恢复。完工后,“勇士”号重返朴次茅斯成为一座海上博物馆。如今,作为那个时代唯一留存下来的代表,“勇士”号向游客们无声地诉说着自己的故事。

至于“勇士”号的姐妹舰“黑王子”号可就没有前者这么好的运气了。1896年,该舰被改装成训练舰,后来转移到朴茨茅斯港,最终在1923年2月21日被作为废钢铁出售。

“防御”级

978-7-111-59932-6-Chapter02-4.jpg

“防御”级铁甲舰是建造于1859至1862年间的“装甲巡航舰”,设计理念与“勇士”级相同。该级舰共建成两艘,分别为“防御”号与“抗拒”号。“防御”号于1859年12月14日开工建造,1861年4月24日下水,1861年12月4日服役。“抗拒”号于1859年12月21日开工建造,1861年4月11日下水,1862年7月2日服役。

“防御”级铁甲舰与“勇士”级一样是为了应对法国“光荣”号铁甲舰带来的威胁所建造的,其外形相对缩小并减少了一根烟囱。与“勇士”级不同的是,该级舰一开始便混搭了8门7英寸阿姆斯特朗前装线膛炮,但事实证明这种线膛炮可靠性极低,遂在其服役仅几年后便被替换。“防御”级在建成之初都被分配到海峡舰队,但2号舰“抗拒”号在1864年时被调至地中海分舰队服役,并借此机会改进了武装(将7英寸炮替换为与“勇士”号相同的8英寸炮)。但是无论是“防御”号还是“抗拒”号都没有参加任何实战行动。1880年,已经完全落后的该级舰被改装为训练舰并于1885年沦为炮术和鱼雷射击的靶舰。“防御”号最后于1935年被当作废钢铁出售,而“抗拒”号则在1898年被变卖,随后于翌年3月4日拆毁。

978-7-111-59932-6-Chapter02-5.jpg

“防御”号与其姐妹舰“抗拒”号的装甲防御区域示意图

978-7-111-59932-6-Chapter02-6.jpg

978-7-111-59932-6-Chapter02-7.jpg

“赫克托”级

978-7-111-59932-6-Chapter02-8.jpg

“赫克托”级是在设计参数上与“防御”级十分相似的新一级“装甲巡航舰”,可以看成是“防御”级的衍生品。该级舰共建成两艘,分别为“赫克托”号与“果敢”号。“赫克托”号于1861年3月开工建造,1862年9月26日下水,1864年2月22日服役。“果敢”号于1861年2月开工建造,1863年10月14日下水,1868年9月15日服役。

“赫克托”号服役不久,接受了武器升级改造,而其建造中的姐妹舰“果敢”号则因为等待新式武器而拖延了建造时间,这使得其甚至在下水五年之后才得以服役。1877年俄土战争爆发,“赫克托”级两艘铁甲舰被动员参战,但最终并未看到它们有任何实际军事行动。事实上到俄土战争时,船旁列炮式铁甲舰已经完全落后了,因此战争结束后,“赫克托”级再也没能捞到一展身手的机会。1885至1886年,该级两舰相继退役,随后其舰上装备被拆卸下来供岸基防御工事使用。1905年,“赫克托”号被当成废钢铁出售;其姐妹舰“果敢”号幸运一些,在1926年被改装为一座浮动运油设备,直至1956年才被拆毁。

978-7-111-59932-6-Chapter02-9.jpg

“阿喀琉斯”号

978-7-111-59932-6-Chapter02-10.jpg

“阿喀琉斯”号的建造计划是在1861年“勇士”号服役前夕下达的。该舰在布局上与“勇士”号较为接近,可以看成是后者的改进型。该舰仅建造一艘,于1861年8月1日开工建造,1863年12月23日下水,1864年11月26日服役。值得一提的是,该舰的开工时间正是其前辈“勇士”号正式服役的日子。

服役之后的“阿喀琉斯”号被分配到海峡舰队。1868年,该舰按照海军部规定返港更换武器。1869年重新服役,被指派到波特兰区的后备舰队担任警备舰。1874年被调至利物浦区。从1878年至1880年,该舰在地中海服役。1885年,该舰退役,沦为一艘仓库船,最后在1923年被变卖。

978-7-111-59932-6-Chapter02-11.jpg

一幅描绘“阿喀琉斯”号建造情形的画作

978-7-111-59932-6-Chapter02-12.jpg

“米诺陶”级

978-7-111-59932-6-Chapter02-13.jpg

“米诺陶”级可以看成是“阿喀琉斯”号的扩大加强版,拥有更好的武器、更厚的装甲和更为强大的动力。同时该舰在外观上也极具特色,是仅有的拥有多达五根桅杆的铁甲舰。该级舰共建成三艘,分别为“米诺陶”号、“阿金库尔”号与“诺森伯兰”号。“米诺陶”号于1861年9月12日开工建造,1863年12月12日下水,1867年4月服役。“阿金库尔”号于1861年10月30日开工建造,1865年3月27日下水,1868年6月服役。“诺森伯兰”号于1861年10月10日开工建造,1866年4月17日下水,1868年10月服役。

978-7-111-59932-6-Chapter02-14.jpg

“米诺陶”号的船艉视角照片。注意后期安装的两门4.7英寸速射炮

978-7-111-59932-6-Chapter02-15.jpg

服役于19世纪60年代后期的“米诺陶”级铁甲舰创造了一个纪录:是世界上最长的单螺旋桨军舰。修长的船身使得“米诺陶”级看上去十分美观,并且醒目的五根桅杆使其成为当时识别度最高的军舰之一。在武备上,“米诺陶”级同时安装了4门最新锐的9英寸前装线膛炮和24门被证明已经是失败之作的7英寸阿姆斯特朗炮。于是有人戏称“米诺陶”级为“同时配备了最好和最差武器的维多利亚战舰”。该级舰的设计船员数为800人,但在实际服役时却远未达到这个数字,人手不足也导致该舰锅炉效率低下。据记载,即便是在张满帆和顺风的情况下,也从未超过9.5节的航速。但是该舰适航性较好,被认为是同时期“乘坐最舒适”的英国军舰之一。

“米诺陶”级首舰“米诺陶”号服役生涯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担任海峡舰队旗舰,甚至出现在1887年维多利亚女王的五十周年登基庆典阅舰式上。1893年,“米诺陶”号退役,成为一艘训练舰,1905年进一步降为仓库船并最终于1922年被拆毁。二号舰“阿金库尔”号在俄土战争中曾被派往君士坦丁堡,以防止俄国军队占领奥斯曼帝国的首都,后与“米诺陶”号同时退出现役成为训练舰。不过该舰退役后的生命要长得多,直到1960年才被变卖处理。三号舰“诺森伯兰”号在武备和装甲构成上与前两艘略有不同,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其以22门8英寸前装滑膛炮替代了同等数量的7英寸阿姆斯特朗炮。不过该舰的服役时间却是3艘中最短的,在1890年便被退役封存。1898年,“诺森伯兰”号成为一艘训练舰,1909年被改装为运煤船,最终在1927年被变卖(8年后拆毁)。

978-7-111-59932-6-Chapter02-16.jpg

“亲王”级

978-7-111-59932-6-Chapter02-17.jpg

978-7-111-59932-6-Chapter02-18.jpg

“亲王”级原本是木质双层甲板战列舰“布尔沃克”级中的一部分,但在建造中临时削减了一层甲板并在木质船身外敷设熟铁装甲而升级成为铁甲舰。“布尔沃克”级是英国建造的最后一级木质主力舰,原本计划建造12艘,但最后只有7艘完工服役并被改装为铁甲舰。“亲王”级即为其中3艘,分别为“亲王”号、“加勒多尼亚”号与“海洋”号。“亲王”号于1860年8月13日开工建造,1862年6月26日下水,1864年4月服役。“加勒多尼亚”号于1860年10月10日开工建造,1862年10月24日下水,1865年4月服役。“海洋”号于1860年8月23日开工建造,1862年3月19日下水,1866年7月服役。

作为从木质帆船直接升级为铁甲舰的版本,“亲王”级可谓是最“简陋”的同类军舰了。其保留有木质船壳和敷设在外层的相对较薄的铁甲,防护能力在理论上要弱于“纯种”铁甲舰。首舰“亲王”号原本名为“凯旋”,不过在其建造时,维多利亚女王的丈夫阿尔伯特亲王病逝,为了纪念亡夫,女王亲自将该舰更名为“亲王”。该舰建成之初在海峡舰队服役,随后于1867至1871年服役于地中海舰队。

1871年之后,“亲王”号被调回本土接受升级改造,但实际上既没有完成改造工作,也再没有出海过。1882年,年久失修的“亲王”号被变卖处理。二号舰“加勒多尼亚”号在建成后直接配给地中海舰队并成为该舰队的第一艘铁甲舰旗舰。1872至1875年,该舰作为警戒船服役于福斯湾,随后回到普利茅斯被解除了武装。1886年,该舰被变卖。三号舰“海洋”号对于当时的清廷来说算是“老熟人”,因为它在建成后即被派往香港,是英国远东舰队的旗舰。1872年,“海洋”号奉命返回本土,英国人发现它的船体部分已经腐烂,需要进行维修。但该舰在当时已显落后,考虑之后英国人并未将钱浪费在这样一艘已经没有利用价值的军舰身上。于是“海洋”号被闲置了十年,最终于1882年被变卖。

978-7-111-59932-6-Chapter02-19.jpg

“皇家橡树”号

978-7-111-59932-6-Chapter02-20.jpg

“皇家橡树”号原本是“布尔沃克”级木质战列舰计划中的一部分,在建造时敷设装甲升级为铁甲舰。该舰于1860年5月1日开工建造,1862年9月10日下水,1863年4月服役。

“皇家橡树”号算得上是“亲王”级的“半姐妹舰”,但由于动力系统的布置存在明显不同,该舰还是被分离出来单独归类。“皇家橡树”号大部分时间里都在地中海舰队服役,不过在加入地中海舰队之前,它曾短暂服役于海峡舰队。1867年,该舰被解除武装进行改造,主要升级了武备和锅炉(外观也发生了变化,烟囱变为一根)。1868年8月14日晚,航行中的“皇家橡树”号因恶劣气候与“勇士”号相撞导致船体受损,不得不回港维修,之后返回地中海。1871年,“皇家橡树”号回到朴茨茅斯再度进行改造,但由于此时该舰已经落后,为了节约经费,改造工作始终未能完工。在被闲置了14年之后,破败不堪的“皇家橡树”号于1885年9月30日被变卖。

978-7-111-59932-6-Chapter02-21.jpg

978-7-111-59932-6-Chapter02-22.jpg

“皇家阿尔弗雷德”号

978-7-111-59932-6-Chapter02-23.jpg

“皇家阿尔弗雷德”号也是“布尔沃克”级计划中的一艘,但是与前文介绍的“亲王”级和“皇家橡树”号均有一定区别,因此单独归类。该舰于1859年12月1日开工建造,1864年10月15日下水,1867年1月服役。

“皇家阿尔弗雷德”号是最早在船体中央设置装甲堡的英国铁甲舰之一,因此也被称为是第一批船腰炮室铁甲舰。这类铁甲舰的特征是显著增加位于船腰处的装甲厚度并将重炮大多集中在此,借此提高整舰的防御能力。“皇家阿尔弗雷德”号在服役后立即被委任为北美分舰队旗舰,漂洋过海抵达新斯科舍的哈利法克斯港。该舰在哈利法克斯停留了很多年,直到1874年1月奉命回国。后来,该舰在经过检查时被发现锅炉腐蚀得很厉害,蒸汽压力下降到每平方英寸只有10磅,这使得其最高航速锐减到只有7.5节。由于在设计上已经完全落伍,军方进行评估后认为“皇家阿尔弗雷德”号已经没有价值,遂将其闲置。1885年,该舰被变卖并旋即拆毁。

978-7-111-59932-6-Chapter02-24.jpg

19世纪70年代拍摄于哈利法克斯港的“皇家阿尔弗雷德”号

978-7-111-59932-6-Chapter02-25.jpg

“探索”号

978-7-111-59932-6-Chapter02-26.jpg

“探索”号是一艘小型铁甲舰,与前文提到的几艘相似,该舰也是由木质帆船改造而来。其前身为“飞狮”级纵帆船计划中的“特伦特”号(Trent)。该舰于1861年9月3日开工建造,1863年8月15日下水,1864年4月6日服役。

受限于体积,“探索”号所搭载的火炮非常少。但是这仅有的4门火炮都被安装在位于船腰的坚固装甲舱室中。该舰装备的100磅萨默塞特滑膛炮是一种威力十足的武器,可以有效击穿当时主流铁甲舰的装甲。1870年时,这些火炮被4门7英寸6.5吨前膛炮所取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100磅炮对于这样一艘小船来说实在难以操作(后坐力过大),而非威力问题。此外,该舰的装甲分布面积较大、厚度十分均匀,因此防御力并不逊于那些6000吨以上的中大型铁甲舰。

“探索”号在1864年至1866年间为海峡舰队服役,在更换了火炮后,于1871年至1878年间为地中海舰队服役。在结束了为地中海舰队的服役期后,“探索”号被封存,直至1884年被变卖拆毁。

978-7-111-59932-6-Chapter02-27.jpg

1864年的“探索”号

978-7-111-59932-6-Chapter02-28.jpg

“企业”号

978-7-111-59932-6-Chapter02-29.jpg

“企业”号也是由“飞狮”级纵帆船改进而来的小型铁甲舰。该舰在形体上甚至比“探索”号还要小,而武备也自然更为轻一些。“企业”号于1862年5月5日开工建造,1864年2月9日下水,1864年5月5日服役。

由于船体过小,“企业”号在初始建造时就只安装了2门100磅萨默塞特滑膛炮,后来干脆连这两门重炮也被替换成为7英寸6.5吨前膛炮。同样由于空间不足,该舰仅安装了692马力的轻型蒸汽机,致使其动力不足、最高航速不足10节(船员较少可能也是个制约因素)。

“企业”号在1862年开工建造时的船名为“切尔克斯人”(Circassian),是一艘拥有17门火炮的木质纵帆船,但是在两个月后便被决定改装为“铁甲巡航舰”(Armoured Corvette),同时更改船名为“企业”(Enterprise)。1864年完工后“企业”号被编入海峡舰队,不过后来又转入地中海舰队,直至1871年返回本土接受改造,其2门100磅萨默塞特滑膛炮便是在这时候被替换的。然而更新武备后的“企业”号却没有再出海执行任务。该舰被一直闲置,最后于1885年被变卖,仅变现了2072英镑。

“费沃里特”号

978-7-111-59932-6-Chapter02-30.jpg

“费沃里特”号是早期三艘由木质帆船改装而来的较小型船腰炮室铁甲舰之一,另两艘为前文介绍的“探索”号与“企业”号。该舰于1860年8月23日开工建造,1864年7月5日下水,1866年3月17日服役。

尽管同为小型铁甲舰,但“费沃里特”号吨位却比“探索”号与“企业”号大了一倍之多,武备自然也不在一个级别。该舰配备了8门100磅萨默塞特滑膛炮,并且其船体宽度足够为这些重炮作业提供空间。“费沃里特”号被认为是一艘优良的海船,但其稳定性不佳,船上的重炮只有在风平浪静时才能得到很好的使用。服役之后,“费沃里特”号被遣至北美和西印度群岛执行任务,直至1869年被召回。1872年至1876年间,该舰接替“退敌”号(Repulse)在苏格兰东海岸担任警戒船。在此之后,“费沃里特”号便被闲置,直至1886年被变卖拆解。

978-7-111-59932-6-Chapter02-31.jpg

1866年的“费沃里特”号

978-7-111-59932-6-Chapter02-32.jpg

准备张满帆航行的“热心”号

“热心”号

978-7-111-59932-6-Chapter02-33.jpg

“热心”号与前文介绍过的“皇家阿尔弗雷德”号以及下文将介绍的“退敌”号同为早期三艘由木质帆船改装而来的较大型船腰炮室铁甲舰。该舰于1859年10月24日开工建造,1864年3月7日下水,1866年9月服役。

尽管“热心”号被赋予了一个当时铁甲舰标准的垂直船艏和圆形船艉,但其总体结构和船型与木质帆船的设计相比并无区别。在建造过程中,该舰被加长了船体,但就像同期建造的船旁列炮铁甲舰“亲王”级一样导致了纵向结构的削弱。“热心”号的船腰炮室装甲面积要小于“皇家阿尔弗雷德”号,这可能也与该舰体型较后者小和武装更弱的原因有关。与“皇家阿尔弗雷德”号相比,“热心”号的装甲厚度也全面处于劣势,不过该舰本来就是为了满足遥远海域作战需求而建造的,因此这些缺点也并不那么明显。

建成之初的“热心”号被派往太平洋海域,随后不久被派往加拿大西海岸,在那里,它成为旗舰。大约六年之后,“热心”号于1873年回到本土的朴茨茅斯港,并在4月接受了改装。该舰随后成为南安普顿的警戒舰,不过仅仅两年后便被封存在朴茨茅斯港,此后再也未出海,直至1886年被变卖。

“退敌”号

978-7-111-59932-6-Chapter02-34.jpg

“退敌”号是早期三艘由木质帆船改装而来的较大型船腰炮室铁甲舰之一,另两艘为前文介绍的“皇家阿尔弗雷德”号与“热心”号。“退敌”号于1859年4月29日开工建造,1868年4月25日下水,1870年1月31日服役。

从留存的照片中我们不难看出,“退敌”号采用了与“勇士”号类似的“飞剪型”船艏,因此在外观上与“皇家阿尔弗雷德”号与“热心”号有很大不同。原本英国人并不打算完成“退敌”号的建造工程,但由于对铁甲舰需求的激增,该舰中断的建造于1866年10月25日恢复,堪称迎来了命运的转折点。1870年3月,完工的“退敌”号成为昆斯费里(Queensferry)的警戒船,并在两年后前往太平洋区域接替回国的“热心”号成为那里的新旗舰。“退敌”号的异域之旅持续了五年,直至1877年被替换。有趣的是在归国途中,当穿越麦哲伦海峡时,舰长决定不使用蒸汽机而仅凭风帆作为船只行进的动力,经过七周航行,“退敌”号成为唯一一艘凭借风帆动力通过合恩角(Cape Horn)的英国铁甲舰。回国后,“退敌”号于1877至1880年间接受了改装,随后在多个英国重要港口担任警戒船,直至1885年才退出现役。该舰最终在1889年被拆毁。

978-7-111-59932-6-Chapter02-35.jpg

1870年的“退敌”号

978-7-111-59932-6-Chapter02-36.jpg

“克莱德勋爵”级

978-7-111-59932-6-Chapter02-37.jpg

“克莱德勋爵”级是由著名船舶设计师爱德华·里德爵士(Sir Edward James Reed,1830-1906)以木质帆船“柏勒洛丰”级为基础设计的。该级舰共建成两艘,分别为“克莱德勋爵”号与“五港总督”号。“克莱德勋爵”号于1863年9月29日开工建造,1864年10月13日下水,1866年6月服役。“五港总督”号于1863年12月24日开工建造,1865年3月27日下水,1867年7月服役。

由于木质帆船已经过时,“克莱德勋爵”级在建造过程中即被改造为铁甲舰。不过由于船壳和龙骨等基础设施均为木质,这使得改造工程变得颇为复杂。“克莱德勋爵”级的船壳是一个复杂的夹层结构,其内层为24英寸的橡木,然后有1.5英寸的铁皮作为保护;外层为6英寸橡木加5英寸左右熟铁装甲。据称,这样的防御结构可以抵御美国“莫尼特”号铁甲舰上的达尔格伦15英寸舰炮的攻击。

“克莱德勋爵”号在服役之后被配备给海峡舰队,两年后的1868年则加入了地中海舰队。不过在加入不久,“克莱德勋爵”号便遭遇了严重的动力故障并不得不返回船厂大修,直至1871年才返回地中海。然而厄运并未离它而去,1872年,“克莱德勋爵”号因为搁浅受损严重。工程师在修复时发现它的船体已经严重腐烂,于是将其闲置。1875年,该舰被作为废品变卖。“克莱德勋爵”号的姐妹舰“五港总督”号则是英国最后一艘基于木质帆船改装的铁甲舰。服役之初“五港总督”号是加入海峡舰队的,但当年年底就转至地中海舰队。1869年该舰成为地中海一支分舰队的旗舰,直到1875年回国改造。俄土战争爆发时该舰被动员,但并未用于实际行动。1885年,“五港总督”号退役,四年后拆毁。

978-7-111-59932-6-Chapter02-38.jpg

1867年的“五港总督”号

978-7-111-59932-6-Chapter02-39.jpg

“雅典娜”号

978-7-111-59932-6-Chapter02-40.jpg

“雅典娜”号是一艘由私人投资赞助建造的木质船身外敷熟铁装甲的铁甲舰。该舰于1863年10月19日开工建造,1865年3月14日下水,1866年3月6日服役。

“雅典娜”号是一艘典型的船腰炮室铁甲舰,在船腰处拥有非常明显的凸出装甲堡,并将全部火炮放置于此。由于该舰吨位不大,因此只携带了6门火炮。值得一提的是,“雅典娜”号是英国海军第一艘配置复式膨胀蒸汽机的军舰,军方声称该舰能达到14节的航速,但在试航中“雅典娜”号只能达到13节,并且在大部分时间里以不超过12.5节的航速航行。完工后的“雅典娜”号被配给海峡舰队,直到1870年9月返回朴茨茅斯改造。1872至1879年间,该舰在地中海舰队服役。大约在1879年底或1880年“雅典娜”号退役,在1886年4月20日被变卖。

978-7-111-59932-6-Chapter02-41.jpg

978-7-111-59932-6-Chapter02-42.jpg

“柏勒洛丰”号

978-7-111-59932-6-Chapter02-43.jpg

“柏勒洛丰”号也是爱德华·里德爵士的作品,并且该舰是一艘具备指挥塔和装甲甲板等先进特征的铁甲舰。“柏勒洛丰”号于1863年12月28日开工建造,1865年4月26日下水,1866年3月服役。

具备装甲甲板是“柏勒洛丰”号最大的特点,该舰不仅是英国第一艘、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一艘完全敷设装甲甲板的主力舰。此外,里德爵士在设计该舰时还刻意缩短了船腰炮室装甲带的长度,但相应地增加了这部分装甲的厚度,在实质上提高了防御质量。相对于其较大的排水量,“柏勒洛丰”号的火炮数量并不算多,但装有10门在当时极具威力的9英寸前装线膛炮,该炮可以有效击穿当时几乎所有铁甲舰的装甲。

“柏勒洛丰”号在服役之后被编入海峡舰队,直到1871年。在此之后转入地中海舰队又服役了一年。1872年底,该舰接受改装,增加了一层艉楼甲板。1873年,“柏勒洛丰”号前往北美接替“皇家阿尔弗雷德”号成为北美驻留舰队旗舰。在境外服役时,“柏勒洛丰”号曾撞沉了一艘商船,自己也受损严重。1892年,该舰在朴茨茅斯港退役,但是随后以警戒船的身份短暂重新服役了一段时间,于1904年被改装为训练舰。1923年12月,“柏勒洛丰”号被变卖并于次年3月拆毁。

978-7-111-59932-6-Chapter02-44.jpg

“柏勒洛丰”号装甲防御区域示意图

“珀涅罗珀”号

978-7-111-59932-6-Chapter02-45.jpg

“珀涅罗珀”号也是爱德华·里德爵士的作品。该舰在设计理念上与“柏勒洛丰”号相似,不过形体明显缩小,属于中小型铁甲舰。该舰于1865年9月4日开工建造,1867年6月18日下水,1868年6月27日完工服役。

978-7-111-59932-6-Chapter02-46.jpg

由亨利·摩根所绘的“珀涅罗珀”号

978-7-111-59932-6-Chapter02-47.jpg

978-7-111-59932-6-Chapter02-48.jpg

从外观上来看,“珀涅罗珀”号是一艘中小型铁甲舰,不过其武备却没有因为形体缩小而缩水。该舰所装备的8门8英寸前装线膛炮在当时是极具威力的武器,能够击穿当时主流铁甲舰的装甲。“珀涅罗珀”号在完工后的首年服役于海峡舰队。俄土战争期间,该舰是被动员准备参战的军力的一部分。1882年,当英埃战争爆发后,“珀涅罗珀”号由于其浅吃水被派往埃及执行疏散欧洲难民的任务。该舰于7月11日开始对亚历山大港进行炮轰,总共倾泻了231枚炮弹。埃及要塞对其进行反击,致使船上有8人受伤,一门8英寸火炮被损坏。后来该舰作为安东尼·霍金斯少将的旗舰参与了英军占领苏伊士运河的行动。1887年,该舰退役,后派至南非成为一艘监狱船。“珀涅罗珀”号在1912年7月12日被以1650英镑的价格变卖,两年后在意大利热那亚拆毁。

“大力神”号

978-7-111-59932-6-Chapter02-49.jpg

978-7-111-59932-6-Chapter02-50.jpg

由亨利·摩根所绘的“大力神”号,可见其典型的维多利亚时代涂装

“大力神”号基于“柏勒洛丰”号改进而来,是第一艘安装了新式10英寸前装线膛炮的英国铁甲舰。该舰于1866年2月1日开工建造,1868年2月10日下水,1868年11月21日完工服役。

如上图所示,“大力神”号配备有一个明显凸出的装甲堡,以获得更好的火炮射界,而这个凸出部并未超过船身宽度,是通过削减船壁形成斜面以达到效果的。该舰携带的8门10英寸前装线膛炮都安置在船腰炮室中,最厚处达到了200毫米。9英寸炮被放置在船艏和船艉中线处,而7英寸炮则安装在船艏和船艉的炮眼里用于舷侧射击。

建成之后,“大力神”号在海峡舰队服役。1871年,它成功在直布罗陀附近拖拽“阿金库尔”号返回本土。1872年,“大力神”号在暴风中与“诺森伯兰”号相撞,受损严重,不得不于1874至1875年间接受修复和改造,完工后担任地中海舰队旗舰直到1877年。在此之后,“大力神”号曾短暂退役,不过由于俄土战争的爆发被动员重新入役,但并未投入行动。1881至1890年间,“大力神”号担任预备舰队的旗舰。1892至1893年,英国舰队面临大规模现代化更替,最早的前无畏舰“皇家君主”级开始服役,先前建造的大批铁甲舰、尤其是无炮塔的船腰炮室铁甲舰已经没有任何作战价值。“大力神”号被改装成海岸警戒船,随后又于1902年被改为补给船,服务于直布罗陀港。在直布罗陀港执行了十余年补给任务后,“大力神”号于1914年被拖拽回国,最后于1932年被拆毁。

978-7-111-59932-6-Chapter02-51.jpg

978-7-111-59932-6-Chapter02-52.jpg

“君主”号

978-7-111-59932-6-Chapter02-53.jpg

“君主”号是英国第一艘具备旋转炮塔的远洋型铁甲舰(区别于岸防铁甲舰。关于岸防铁甲舰会在下文为读者介绍),为了和日后完全放弃风帆动力的炮塔舰相区别,该类型铁甲舰也被称为“有桅炮塔舰”(Masted Turret-Ship)。“君主”号于1866年6月1日开工建造,1868年5月25日下水,1869年6月12日完工服役。

“君主”号拥有两座可供旋转的周身敷设装甲的炮塔,里面各装有2门12英寸(约合305毫米)口径25吨前装线膛炮。这一口径的主炮也成为铁甲舰至前无畏舰时期各国主力舰的标准武器。不过由于安置在两根桅杆之间,这两座炮塔只能做横向射击。在装甲防御方面,“君主”号新增了“船艏装甲隔板”,以防军舰在船艏触礁或与友舰碰撞后迅速进水导致沉没。在那个水密隔舱尚不完善的年代,这项举措对提升军舰生命力显得尤其重要。

978-7-111-59932-6-Chapter02-54.jpg

978-7-111-59932-6-Chapter02-55.jpg

“君主”号在服役之后被配属给海峡舰队,一直服役到1872年。在服役期间,该舰曾执行过将美国著名商人、金融家和慈善家乔治·皮勃蒂(George Peabody,1795-1869)的遗体运送回美国安葬的民事任务。1876年,“君主”号加入地中海舰队,在那里一直服役到1885年,其间参加过炮轰亚历山大港的行动。该舰在行动中一共向埃及要塞倾泻了125枚12英寸炮弹。1885年,在对俄紧张时期,“君主”号被派往马耳他,但在途中因机械故障被拖拽进港,后来被送回本土。从1890年开始,“君主”号接受了为期7年的现代化改造,主要将其动力系统升级为最新的三胀式蒸汽机。完成现代化改造后,“君主”号在一线服役至1902年,后于1905年被变卖。

978-7-111-59932-6-Chapter02-56.jpg

“船长”号

978-7-111-59932-6-Chapter02-57.jpg

978-7-111-59932-6-Chapter02-58.jpg

一幅绘于1870年的“船长”号的油画作品

“船长”号是一艘因公众压力而建造的在设计上并不成功的有桅炮塔舰。该舰于1867年1月30日开工建造,1869年3月27日下水,1870年4月服役。该舰在服役不久后即于同年9月6日沉没,成为当时英国海军发生的最大事故。

尽管船艏干舷很高,但由于两座炮塔主炮的位置过低,“船长”号在设计上实际上属于低干舷近海型军舰,这使得外观接近标准型铁甲舰的该舰显得不伦不类。船壁过高导致重心不稳,炮台过低导致易受风浪干扰,两点结合在一起使该舰成为英国历史上设计最失败的铁甲舰之一。

服役后的“船长”号被配属给地中海舰队,9月6日下午,“船长”号参加地中海舰队演习。当时海上有六级风力,“船长”号在使用风帆为动力的情况下以9.5节航速航行。地中海舰队司令亚历山大·米尔恩爵士(Alexander Milne,1806-1896)观看了它的炮击演示。这时候由于海面风力加大,“船长”号的航速已经升到11-13节,这对于一艘低干舷军舰来说是难以承受的,海浪频频打上火炮甲板。随着夜幕降临,情况更加糟糕,“船长”号被迫减少船帆数量,并将剩余船帆调成与风呈直角状以降低船速。午夜时,一名值更的新人误把船体倾斜18度认为是正常的颠簸,当实情被发觉时为时已晚,“船长”号已严重倾斜并不可避免地沉没了。大约有480人因此而丧命,仅有27人获救。后来,英国政府以军事法庭的形式对“船长”号的失事进行调查,原本认为这是由人为失误导致的,但后来两位著名工程师威廉·汤姆 森(William Thomson,1824-1907)和威廉·麦考恩(William John Macquorn Rankine,1820-1872)都认为船只本身存在重大缺陷。1870年7月29日,“船长”号曾在朴茨茅斯港接受了倾斜实验以计算船只稳定性,但在实验结果尚未公布之前该舰便出海,并且也成为了它的“最后之旅”。

978-7-111-59932-6-Chapter02-59.jpg

“船长”号的侧视和顶视图

978-7-111-59932-6-Chapter02-60.jpg

“大胆”级

978-7-111-59932-6-Chapter02-61.jpg

“大胆”级是爱德华·里德爵士应海事局要求设计的用于海外服役的船腰炮室铁甲舰。该级舰后来也被划为二等战列舰。该级舰共建成四艘,分别为“大胆”号、“无敌”号、“铁公爵”号与“前卫”号。“大胆”号于1867年6月26日开工建造,1869年2月27日下水,1870年9月10日服役。“无敌”号于1867年6月28日开工建造,1869年5月29日下水,1870年10月1日服役。“铁公爵”号于1868年8月23日开工建造,1870年3月1日下水,1871年4月1日服役。“前卫”号于1867年10月21日开工建造,1870年1月3日下水,1870年9月28日服役。

在“大胆”级开工建造之前,英国第一艘有桅炮塔舰“君主”号已经开工建造,第二艘“船长”号也已提上日程,看似这样一级设计“落后”的船腰炮室铁甲舰已无建造的必要,然而这种没有炮塔的铁甲舰技术已经成熟,非常适合在远洋执行任务。海军部因此批准了“大胆”级的建造。该级舰在船腰炮室中安放10门9英寸火炮,其火力已足够应付远洋作战。在装甲方面,“大胆”级在水线处拥有152-203毫米的装甲带,这几乎达到了船腰炮室铁甲舰最好的防御能力。美中不足的是“大胆”级的续航力稍逊,这对于一级远洋作战铁甲舰来说或多或少有些影响。

“大胆”号在建成后先是被派驻金斯敦(Kingstown),紧接着于1874年前往远东成为驻远东舰队的旗舰,后接替姐妹舰“铁公爵”号进驻新加坡。1879年,“大胆”号返回英国本土开始接受锅炉和船艉改装。改装工作在1883年3月完成,后“大胆”号重返远东直到1889年再次回国,1894年退出现役。

978-7-111-59932-6-Chapter02-62.jpg

“大胆”级三视图

“无敌”号在建成后加入地中海舰队并一直在此服役至1886年,期间它曾参与过干涉西班牙内战(1873年)以及攻击亚历山大港的行动。在结束了地中海服役期后,“无敌”号曾前往远东为姐妹舰“大胆”号输送新船员,归国后在南安普顿成为一艘警戒船,1893年退役。退役后的“无敌”号被改装成训练舰,但在1914年9月17日的一场风暴中沉没。

978-7-111-59932-6-Chapter02-63.jpg

1870年拍摄于普利茅斯的“无敌”号

978-7-111-59932-6-Chapter02-64.jpg

“铁公爵”号在建成之后即刻被派往远东,并因此有幸成为第一艘通过苏伊士运河的铁甲舰。该舰先是进驻远东,随后是新加坡,在姐妹舰“大胆”号到来后被替换回国。回国后不久,在1875年爱尔兰海岸附近的夏季巡航中,“铁公爵”号不慎撞上了姐妹舰“前卫”号并致使后者沉没。“铁公爵”号不得不接替“前卫”号在金斯敦担任警戒船,随后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改装。1879年,“铁公爵”号再度来到远东,1885年加入海峡舰队,1887年参加了维多利亚女王的五十周年登基庆典阅舰式。1890年,“铁公爵”号转入预备役,1900年沦为运煤船,最后在1906年被变卖。

“前卫”号在建成后一直驻扎在金斯敦,1875年8月27日,该舰与另外三艘铁甲舰(“勇士”号、“赫克托”号和“铁公爵”号)参与在爱尔兰海岸附近的夏季巡航。9月1日,由于大雾导致视线受阻,该舰被姐妹舰“铁公爵”号撞中后因受损严重而沉没。

978-7-111-59932-6-Chapter02-65.jpg

978-7-111-59932-6-Chapter02-66.jpg

“迅敏”级

978-7-111-59932-6-Chapter02-67.jpg

“迅敏”级也是计划用于海外服役的相较于炮塔舰来说“简单耐用”的船腰炮室铁甲舰之一。该级舰共建成两艘,分别为“迅敏”号与“凯旋”号。“迅敏”号于1868年8月31日开工建造,1870年6月15日下水,1872年6月27日服役。“凯旋”号于1868年8月31日开工建造,1870年9月27日下水,1873年4月8日服役。

978-7-111-59932-6-Chapter02-68.jpg

描绘航行中的“迅敏”号的画作

“迅敏”级在外观上与“大胆”级十分相似,而水下的船体结构则与更老的“防御”号接近。该级舰是很好的海上火炮平台,具备优良的稳定性,这一点对于远航作战来说十分重要。在“迅敏”级指定设计方案时,曾有人建议在船体舯部安装旋转炮塔并将较小的武器移至船艉部,然而在当时旋转炮塔的故障率较高,这对于以远洋作战、缺乏维修点的铁甲舰来说并非是好事,因此海军部最终还是采取了相对保守的办法。“迅敏”号在服役之后被派往地中海,后于1882年被派往太平洋担任太平洋舰队旗舰。1893年之后,该舰被解除武装,后来改为一艘训练船,于1908年被变卖。“凯旋”号的服役轨迹与“迅敏”号类似,大部分时间在太平洋海域度过。该舰虽然在1890年开始便不再为一线部队服务,但直到1921年才被变卖,生命周期超过了其姐妹舰“迅敏”号。

978-7-111-59932-6-Chapter02-69.jpg

“苏丹”号

978-7-111-59932-6-Chapter02-70.jpg

“苏丹”号是一艘以奥斯曼帝国苏丹阿卜杜勒·阿齐兹一世之名命名的船腰炮室铁甲舰,这位苏丹一直致力于与英、法两大欧洲豪强维持良好的外交关系,以抵御沙皇俄国。该舰于1868年2月29日开工建造,1870年3月31日下水,1871年10月10日服役。

978-7-111-59932-6-Chapter02-71.jpg

在“苏丹”号的建造命令被下达之前,第一艘有桅炮塔舰“君主”号已经在建造之中,并且另一艘同类主力舰“船长”号也已投入设计,但由于炮塔可靠性较低,海军部并未放弃对传统船腰炮室铁甲舰的追求。“苏丹”号的船腰炮室被分为两部分,主甲板的装甲厚度为230毫米,用来安置10英寸主炮,而较轻的9英寸炮则被配备在上层甲板,而那里的装甲厚度也相应减少至200毫米。“苏丹”号在建成之后被归入海峡舰队,在那里一直服役到1876年。之后随着俄土战争的爆发,该舰前往达达尼尔海峡支援土军。1882年,“苏丹”号来到地中海参与了对亚历山大港的炮击,此后一直留在地中海至黑海一带。1889年3月,该舰在一次触礁后沉没,但紧接着在8月就被打捞起来并在马耳他修复。1892至1896年间,“苏丹”号接受了现代化改造,并仍然活跃在一线。1906年,该舰被拆除部分上层建筑改成技工训练船,1931年被改成机械维修船。甚至到了二战时期依然有所作为——作为扫雷舰的补给船服役于朴茨茅斯。“苏丹”号最终于1947年被变卖,其服役生涯长达76年,甚至超过了很多人的寿命。

978-7-111-59932-6-Chapter02-72.jpg

“苏丹”号上的10英寸主炮

“蹂躏”级

978-7-111-59932-6-Chapter02-73.jpg

978-7-111-59932-6-Chapter02-74.jpg

978-7-111-59932-6-Chapter02-75.jpg

拍摄于现代化改造后的“雷神”号

“蹂躏”级铁甲舰是世界上第一艘完全去除风帆的远洋型军舰。由于没有用于悬挂风帆的桅杆,这种具备旋转炮塔的铁甲舰也被称为“无桅炮塔舰”。该级舰共建成两艘,分别为“蹂躏”号与“雷神”号。“蹂躏”号于1869年11月12日开工建造,1871年7月12日下水,1873年4月19日服役。“雷神”号于1869年6月26日开工建造,1872年3月25日下水,1877年5月26日服役。

“蹂躏”级的设计师依旧是爱德华·里德爵士。在设计这级划时代的铁甲舰时,他的理念是生产短而灵巧的中等规模大小的船,拥有较快的转弯速度,同时尽可能配备最强的武器。这样在与敌人交战时可以快速摧毁对手而无须冒太大风险。“蹂躏”级拥有两座在船体中线上布置的双联装封闭式炮塔,炮塔保护罩的装甲厚达360毫米,足以抵御同等规格火炮的攻击。不过考虑到“船长”号的失败,该级舰名义上具备“跨大西洋”能力,但在实际建造中降低了干舷高度以换来较好的稳定性。在防护能力上,“蹂躏”号也获得了较大的提升。其水线装甲最厚处达到12英寸。不仅如此,在装甲带内侧还衬有16-18英寸厚的坚硬橡木,使得该舰很难被敌方炮火击穿要害。“蹂躏”级的设计航速达到14节,但由于干舷较低,抗浪性较差,基本上只能以低于12节的航速航行。值得一提的是,该级舰由于取消了风帆,特意提升了载煤量,这使得该舰的续航力反而比之前的铁甲舰要大得多。

978-7-111-59932-6-Chapter02-76.jpg

“蹂躏”号在建成之后被配属给地中海舰队,这里风平浪静更适合这种低干舷军舰活动。1891年,“蹂躏”号接受了现代化改造,老式12英寸前装炮被新式10英寸后装炮所取代,同时动力也升级为三胀式蒸汽机。1901年,老旧的“蹂躏”号成为直布罗陀警戒船,次年4月返回本土退役。不过退役之后的“蹂躏”号仍旧参加了当年8月16日爱德华七世在斯皮特黑德的加冕阅舰式。该舰最终在1908年被拆毁。“雷神”号虽然比姐妹舰“蹂躏”号早开工数月,但工期却拖得很长,直到1877年才完工入役。该舰在服役后被派往地中海,期间曾于1891年回国接受现代化改造,之后返回地中海,不过很快在1892年9月因锅炉问题再次回国。待修复之后,“雷神”号已经沦为一艘警戒船,到1900年退出现役。1902年,“雷神”号被改装为一艘医疗船又继续服役了几年,最后于1909年9月13日被以19500英镑的价格变卖。

“亚历山德拉”号

978-7-111-59932-6-Chapter02-77.jpg

“亚历山德拉”号是一艘大型船腰炮室铁甲舰,武备十分精良,在大部分时间里都以旗舰身份服役着。该舰于1873年3月5日开工建造,1875年4月7日下水,1877年1月31日服役。

“亚历山德拉”号原本计划设计成拥有炮塔和去除帆桅的无桅炮塔舰,但海军部里的高级官员对使用风帆的眷恋及设计上的保守使得新舰还是作为一艘传统的船腰炮室铁甲舰去建造。该舰的2门11英寸和10门10英寸火炮均被布置在上、下两层船腰炮室中,拥有良好的射界。事实上,后期建造的船腰炮室铁甲舰主炮都有良好的射界,这使其在射界上并不逊于有桅炮塔舰(有桅炮塔舰因为桅杆的原因,通常炮塔也只能进行舷侧射击)。“亚历山德拉”号在尚未服役之时(1877年1月2日)便被指派为地中海舰队旗舰,并以此身份一直服役至1889年。期间曾作为地中海舰队司令霍恩比上将的座舰参加了俄土战争。在经过达达尼尔海峡时,该舰因恶劣天气而搁浅,后被友舰“苏丹”号拖回。在1882年炮轰亚历山大港的行动中,霍恩比上将将他的指挥所由“亚历山德拉”号临时转移到“无敌”号上,这是因为“无敌”号更浅的吃水使其能够在近海活动。1889年,“亚历山德拉”号返回本土接受现代化改造,其后于1891年成为位于朴茨茅斯的海军预备舰队旗舰,并一直担任此职至1901年。“亚历山德拉”号的最后一次出海是在1900年,1903年时,它被降级为训练舰,最后在1908年被变卖。

978-7-111-59932-6-Chapter02-78.jpg

978-7-111-59932-6-Chapter02-79.jpg

“鲁莽”号

978-7-111-59932-6-Chapter02-80.jpg

“鲁莽”号是一艘独特的铁甲舰。它兼具了船腰炮室铁甲舰和有桅炮塔舰的部分特征,堪称二者的“混合体”。该舰于1873年8月18日开工建造,1876年5月9日下水,1877年8月31日服役。

“鲁莽”号的主要武器有一部分被安放在传统的船腰炮室装甲堡中,另有两座可供旋转的露天炮座被安置在船艏和船艉甲板,其上各安置一门11英寸主炮。“鲁莽”号在建成之后被派往地中海服役,在那里度过了14年(除了1887至1888年的冬天)。1878年,“鲁莽”号随霍恩比上将的舰队通过达达尼尔海峡,在君士坦丁堡附近驻扎一年声援奥斯曼帝国。之后,该舰还参加了炮轰亚历山大港的行动,在攻击埃及要塞时共倾泻了136枚11英寸和84枚10英寸炮弹。1891年,“鲁莽”号回到本土德文港,在那里被解除了武装。1893年,“鲁莽”号被降级为储备船只并在1901年被宣布从现役海军舰艇列表中除名。不过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该舰作为一艘补给船被重新启用,只是并未参加战斗。1921年,该舰被变卖。

978-7-111-59932-6-Chapter02-81.jpg

“鲁莽”号的11英寸主炮炮座

978-7-111-59932-6-Chapter02-82.jpg

停泊在锚地的“鲁莽”号

“壮丽”号

978-7-111-59932-6-Chapter02-83.jpg

“壮丽”号是由爱德华·里德爵士为奥斯曼帝国海军设计的大型船腰炮室铁甲舰,但是由于俄土战争的爆发,该舰在建造过程中被英国政府强行收购成为一艘皇家海军舰艇。“壮丽”号于1873年开工建造,1875年11月16日下水,1880年10月4日服役。

虽然该舰从未为奥斯曼帝国海军服役过,但其姐妹舰“梅苏迪耶”号却确确实实交付给了奥斯曼帝国海军,这在下文会予以介绍。“壮丽”号配备了16门10英寸炮,算得上是那个时代最强的船腰炮室铁甲舰了。该舰在建成后被配属给地中海舰队并一直服役到1887年,其间参与了炮轰埃及要塞的行动,总共发射了310枚10英寸炮弹,同时被埃及要塞的火炮命中10次,有7次未穿透装甲,舰上也没有人员伤亡。1887至1891年,该舰在查塔姆锚地接受了现代化改造,其后担任了一段时间克莱德的警戒船,后于1894年被解除武装。在此之后“壮丽”号仅仅在1900年的海上演习时出过海,其他时间都被闲置在港内。1904年时,该舰被改装为海军医院传染病人的隔离船,后于1906年被变卖。

978-7-111-59932-6-Chapter02-84.jpg

978-7-111-59932-6-Chapter02-85.jpg

“海王星”号

978-7-111-59932-6-Chapter02-86.jpg

“海王星”号是一艘最初计划为巴西海军建造的有桅炮塔舰,但因俄土战争的爆发,在尚未建成时,便被皇家海军所征用。该舰于1873年开工建造,1874年9月10日下水,1881年9月3日完工,1883年3月28日服役。

“海王星”号从开工建造到正式服役历时10年,这其中的原因自然是该舰在1878年因俄土战争爆发、皇家海军舰艇数量吃紧而被强行征召。“海王星”号在被征召后,按照海军部的要求进行了为期三年的改造,主要更换了锅炉和加装了射速较快的小口径后装线膛炮。该舰在服役后被配属给海峡舰队,两年后被调至地中海,但仅仅一年后又回到本土接受改造。此后,“海王星”号在霍利黑德担任警戒船直至1893年。1903年,当该舰被拖行至拆毁地点时撞上了“胜利”号(即最著名的那艘木质帆船),险些酿成大祸。1904年,该舰在德国被当成废料处理。

978-7-111-59932-6-Chapter02-87.jpg

“海王星”号装甲防御区域及炮塔位置示意图

978-7-111-59932-6-Chapter02-88.jpg

“无畏”号

978-7-111-59932-6-Chapter02-89.jpg

“无畏”号是继“蹂躏”级之后建造的第二级无桅炮塔舰。该级舰仅建造了一艘,便是“无畏”号。该舰于1870年9月10日开工建造,1875年3月8日下水,1879年2月15日完工,1884年服役。

在这里首先需要声明的是,这里介绍的“无畏”号与日后大名鼎鼎的“无畏舰”并无任何联系,后者仅仅是前者在退役后舰名的继承而已。“无畏”号的建造工作开始于1870年,但开工后不久即被叫停,要求重新设计以提升稳定性和浮力。该舰直到1879年才完成了建造,但随后又被封存了五年,直至1884年才正式服役,过程可谓一波三折。1884年服役后的“无畏”号被派往地中海,10年后返回爱尔兰,成为一艘海岸警戒船。1897年被改装为补给船,后在1900年被重新归类为“二等战列舰”。在接下来的两年里,该舰一直被用作训练舰直至1905年退出现役。1908年,该舰被拆毁,走完了黯淡的一生。然而它的舰名在被后辈继承后却大放异彩,成为新一代战列舰的标杆并为后人所熟知。

978-7-111-59932-6-Chapter02-90.jpg

978-7-111-59932-6-Chapter02-91.jpg

“不屈”号

978-7-111-59932-6-Chapter02-92.jpg

对于国人来说,“不屈”号或许是一艘较为熟悉的英国铁甲舰,因为它不仅早在清朝就已经为人们所熟知,并获得了“英弗来息白”的译名,而且大名鼎鼎的清朝北洋水师“顶梁柱”——“定远”级铁甲舰的设计即参考了该舰。该舰于1874年2月24日开工建造,1876年4月27日下水,1881年7月5日服役。

“不屈”号拥有类似船腰炮室铁甲舰那般坚固的中央装甲堡,两座16英寸双联装重炮就安置在此,呈对角线布局。16英寸主炮的实际口径为406.4毫米,为英国在铁甲舰-前无畏舰时期所使用过的最大口径舰炮,是为了与当时意大利铁甲舰上搭载的450毫米巨炮相抗衡的产物。该炮自重81吨,能将重达763.8千克的弹丸推送至7300米之外,但由于射速和命中精度都低得惊人,该炮的恫吓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在防御力方面,“不屈”号的水线装甲最厚处达到了惊人的610毫米,对于当时初速较慢的前装火炮来说,这样的装甲几乎没有被击穿的可能性。除了强大的火力和坚实的防护,“不屈”号上还有几项创新值得一提:它是第一艘完全使用电照明的皇家海军舰艇,同时还是首艘使用水下鱼雷发射管的军舰。

“不屈”号在完工之后被派往地中海舰队服役,其参加的第一次军事行动就是炮击亚历山大港。该舰在行动中共发射88枚炮弹,但自己所遭受的打击却是这个数目的两倍。一枚来自埃及要塞的10英寸炮弹杀死了船上的木匠并重伤了一名军官。舰上一座16英寸炮塔甚至发生了爆炸,损坏了上层建筑和一艘救生艇。1885年,“不屈”号返回朴茨茅斯接受改造,原本保留的帆具被全部去除,成为一艘完全依靠蒸汽动力行动的军舰。1890至1893年,“不屈”号再次在地中海服役,回国后担任朴茨茅斯的警戒船直到1897年,退出现役并被发配至后备舰队。1902年,该舰被封存,次年在查塔姆被变卖。

978-7-111-59932-6-Chapter02-93.jpg

978-7-111-59932-6-Chapter02-94.jpg

978-7-111-59932-6-Chapter02-95.jpg

“阿贾克斯”级

978-7-111-59932-6-Chapter02-96.jpg

“阿贾克斯”级是“不屈”号的“缩小版”,无论在船身尺寸、吨位、武备还是装甲防护上均有所缩减。该级舰共建成两艘,分别为“阿贾克斯”号与“阿伽门农”号。“阿贾克斯”号于1876年3月21日开工建造,1880年3月10日下水,1883年4月30日服役。“阿伽门农”号于1876年5月9日开工建造,1879年9月17日下水,1883年3月29日服役。

“阿贾克斯”级被作为一个“廉价”铁甲舰方案来设计。由于“不屈”号的造价高昂,海军部要求新舰必须尽可能控制建造成本。这似乎成为一个传统,每当一艘较为成功的舰型诞生后,都会紧接着生产一级“廉价版本”。例如“勇士”号之后的“防御”级,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著名的“伊丽莎白女王”级后的“复仇”级,但是这些“廉价版本”中鲜有成功者。

978-7-111-59932-6-Chapter02-97.jpg

“阿贾克斯”级装甲防御区域及整体布局示意图

“阿贾克斯”号于1883年完工后被闲置在港口达两年之久,直至1885年才初次出航。当年晚些时候该舰被指派为苏格兰海岸警卫队船只,并在那里服役了6年。1891年,该舰被降为预备役,十年后除役,最终在1904年被拆毁。“阿伽门农”号在1884年被派至驻远东海军基地,但在两年后返回了地中海。1889年,“阿伽门农”号加入东印度舰队,在桑给巴尔岛(Zanzibar)附近执行封锁任务。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当地爆发了登革热,“阿伽门农”号船上五分之四的船员都感染了这种疾病,不过幸运的是患者大多都康复了。回到地中海后,“阿伽门农”号在1896年降为预备役。该舰在1903年被变卖。

978-7-111-59932-6-Chapter02-98.jpg

“巨人”级

978-7-111-59932-6-Chapter02-99.jpg

“巨人”级是“阿贾克斯”级的改进型,该级舰共建成两艘,分别为“巨人”号与“爱丁堡”号。“巨人”号于1879年6月6日开工建造,1882年3月21日下水,1886年10月31日服役。“爱丁堡”号于1879年3月20日开工建造,1882年3月18日下水,1887年7月8日服役。

与前任相比,“巨人”级拥有更大的吨位、更强的防御力和更好的机动性。更重要的是该级舰使用后装火炮替代了老式的前装火炮,以此获得了更快的射速和更远的射程。此外,该舰的装甲还首次使用了钢,而非之前的熟铁,使得装甲在厚度减少的情况下防御力却反而增强,同时首次引进复合装甲和“皮带式装甲带”的理论。相较于旧式的装甲堡式布局,皮带式装甲带对水线附近的船体进行重点防御,效果更好。尽管“巨人”级皮带式装甲带在设计上尚欠成熟,但为日后的进一步完善指明了道路。

978-7-111-59932-6-Chapter02-100.jpg

由C.J.鲁尔斯顿所绘的“巨人”号,时间是1891年

“巨人”号在建成后被配属给地中海舰队,从1886年开始直至1893年服役了7年之久,之后返回本土担任海岸警戒船。从1895年起,该舰成为预备役舰队的一员,在1901年被解除武装并封存,后于1906年被变卖。“爱丁堡”号开工建造和下水时间都早于“巨人”号,但却晚服役将近一年,这是由于其12英寸主炮在试验时发生爆炸事故所致。不过幸运的是,该舰服役时刚好赶上了女王登基纪念的阅舰式。随后“爱丁堡”号被派往地中海,在那里一直服役至1894年。在此之后,该舰返回本土担任警戒船,1902年8月,它参加了位于斯皮特黑德的爱德华七世加冕阅舰式。1908年,“爱丁堡”号被改装为靶舰,配备了现代化装甲来测试英军最新的装满烈性炸药的穿甲弹的能力。经过测试,英军高爆弹的缺陷暴露无遗,这促使项目负责人杰利科(日德兰海战英军总指挥官)对炮弹的设计进行整改。然而这项整改可能并未被真正实施,这也导致了后来日德兰海战中许多英舰发射的穿甲弹无法有效击穿德舰的装甲。“爱丁堡”号最后于1910年被拆毁。

978-7-111-59932-6-Chapter02-101.jpg

“海军上将”级

978-7-111-59932-6-Chapter02-102.jpg

“海军上将”级以英国历史上6位著名海军上将之名命名,由于首舰为“科林伍德”号,因此该级舰有时也被称为“科林伍德”级。“海军上将”级一共建成6艘,分别为“科林伍德”号、“安森”号、“坎珀当”号、“豪”号、“罗德尼”号与“本鲍”号。“科林伍德”号于1880年7月12日开工建造,1882年11月22日下水,1887年7月1日服役。“罗德尼”号于1882年2月6日开工建造,1884年10月8日下水,1888年6月20日服役。“豪”号于1882年6月2日开工建造,1885年4月28日下水,1889年7月18日服役。“坎珀当”号于1882年12月18日开工建造,1885年11月24日下水,1889年7月18日服役。“安森”号于1883年4月24日开工建造,1886年2月17日下水,1889年5月28日服役。“本鲍”号于1882年11月1日开工建造,1885年6月15日下水,1888年6月14日服役。

978-7-111-59932-6-Chapter02-103.jpg

978-7-111-59932-6-Chapter02-104.jpg

“海军上将”级是第一级无桅炮塔舰“蹂躏”级的大为改进型,同时也是英国在铁甲舰时期建造的同级舰数量最多的一级。该级舰的所有主炮均采用后膛装填,已经具备了现代化火炮的雏形。其中“本鲍”号装备的为两座单装16.25英寸重炮,这也是英国在铁甲舰-前无畏舰时期使用过的最大口径舰炮(之后的“维多利亚”级也采用此型主炮)。从“海军上将”级开始,英国所有铁甲舰-前无畏舰都采用主炮炮塔沿中线排列的布局,一直到1906年划时代的“无畏”号诞生为止(“无畏”号的舯部有交错排列的主炮塔,但前后主炮依然为中线排列)。

“科林伍德”号于1887年服役后,立即参加了维多利亚女王的登基周年纪念阅舰式,随后被派驻地中海。有趣的是,其命名者科林伍德将军生前最重要的任职期也是在地中海度过的。1897年3月,“科林伍德”号从地中海返回本土担任警戒船,1903年退出一线,1909年被拆毁。

978-7-111-59932-6-Chapter02-105.jpg

铁甲舰与前无畏舰百科图鉴

“罗德尼”号在建成后成为驻留舰队的一员,一年后,该舰加入海峡舰队,并且在这里一直服役到1894年。之后,该舰又被派往地中海服役了3年。1897年,该舰与“科林伍德”号一起被召回本土担任警戒船。1901年,“罗德尼”号退出一线,后于1909年被变卖。

“豪”号在服役之初并未被配属主炮,期间曾参加过一次舰队演习。该舰直到1890年才成为一艘“完全体”,之后被编入海峡舰队,曾被派往西班牙北部的费罗尔执行救援任务。1893年,“豪”号返回本土被解除武装进行修缮。之后前往地中海,直到1896年回国。从1896至1901年,该舰在金斯敦担任警戒船,后于1910年被变卖。

“坎珀当”号在服役之后于12月被派往地中海担任旗舰,不过仅仅半年之后便回到本土担任海峡舰队的旗舰。1892年,该舰进行了改造,随后又返回地中海服役。1893年6月22日,“坎珀当”号在一次舰队演习中撞沉了友军铁甲舰“维多利亚”号,这是英国海军史上的一桩疑案。1899年,该舰被降级为二等战列舰,担任警戒船至1903年,后于1911年被变卖。

“安森”号在服役之后担任海峡舰队中一支分舰队的旗舰。1891年3月17日,该舰在直布罗陀湾与客轮“乌托邦”号(Utopia)相撞致其沉没,有562名乘客和船员在事故中丧生,但该舰并未受到明显损伤。1893年9月,“安森”号被转移至地中海。1901年,该舰返回本土成为警戒船,1904年正式退出一线。“安森”号最后在1909年7月13日被变卖。

“本鲍”号在建成后被分配给地中海舰队,服役期为1888至1891年。之后直至1894年该舰驻在里瑟夫港(Reserve),期间曾参与过两次演习。从1894至1904年,该舰在格里诺克担任警戒船,最后于1909年被变卖。

978-7-111-59932-6-Chapter02-106.jpg

978-7-111-59932-6-Chapter02-107.jpg

978-7-111-59932-6-Chapter02-108.jpg

978-7-111-59932-6-Chapter02-109.jpg

“本鲍”号的内部结构解剖图

“维多利亚”级

978-7-111-59932-6-Chapter02-110.jpg

“维多利亚”级是一艘外观奇特的铁甲舰,该级舰只有一个主炮炮塔,布置在前甲板中线上,同时两根烟囱呈并列排列。因此怪异的布局,“维多利亚”级两艘铁甲舰获得了“一双拖鞋”的昵称。该级舰共建成两艘,分别为“维多利亚”号与“圣帕雷尔”号。“维多利亚”号于1885年6月13日开工建造,1887年4月9日下水,1890年3月服役。“圣帕雷尔”号于1885年4月21日开工建造,1887年5月9日下水,1891年7月8日服役。

别看“维多利亚”级布局怪异,该舰仅有的一座双联装主炮塔装备的是当时英国最强的16.25英寸舰炮(与前文介绍的“本鲍”号相同),同时该级舰还是首批安装三胀式蒸汽机的英国铁甲舰。“维多利亚”号在下水时原本被命名为“声望”号(Renown),但因为正好赶上维多利亚女王登基纪念日而改名。该舰在完工后被配属给地中海舰队担任旗舰。1893年6月22日在一次舰队编队演练时,由于舰队司令乔治·特莱恩(George Tryon,1832-1893)的一道令人匪夷所思的命令,友舰“坎珀当”号在转向后命中注定地撞中“维多利亚”号导致该舰沉没,成为英国海军史上发生过的最大意外事故之一。据记载,特莱恩在旗舰沉没时选择了随舰下沉,并且留下的最后遗言是:“这全是我的错。”

“圣帕雷尔”号在服役之后也被配属给地中海舰队,并在1893年6月22日的舰队编队演练中目睹了姐妹舰沉没的悲剧。1895年4月该舰被解除武装并闲置,后于1899至1900年接受改装,沦为一艘警戒船,最后于1907年被变卖。

978-7-111-59932-6-Chapter02-111.jpg

978-7-111-59932-6-Chapter02-112.jpg

978-7-111-59932-6-Chapter02-113.jpg

“特拉法尔加”级

978-7-111-59932-6-Chapter02-114.jpg

“特拉法尔加”级是英国建造的最后一级无桅炮塔舰(即铁甲舰),在该舰之后建造的“皇家主权”级即将把英国海军带入“前无畏舰”时期。“特拉法尔加”级共建成两艘,分别为“特拉法尔加”号与“尼罗河”号。“特拉法尔加”号于1886年1月18日开工建造,1887年9月20日下水,1890年4月2日服役。“尼罗河”号于1886年4月8日开工建造,1888年3月27日下水,1891年7月10日服役

“特拉法尔加”号及其姐妹舰“尼罗河”号因烟囱样式的显著差别故而在外观上有较高辨识度。此外,该舰在舰型上算得上是“海军上将”级的显著改进版,其首次在舰上配备大量速射炮,以取代旧式射速缓慢的大口径火炮。后来发生的甲午海战和日俄海战皆证明了速射炮对于提升火力来说有多么重要。“特拉法尔加”号在服役之后即被派往地中海担任第二旗舰,直至1897年才被征召回国。回国后该舰被解除武装并赋闲在港口,直至1902年的爱德华七世登基阅舰式才再次出海,在此之后又被继续封存。1907年,“特拉法尔加”号被改造成一艘钻井船前往希尔内斯港(Sheerness)提供服务,后来又被配属给驻留舰队,最后在1911年3月9日被变卖。

“尼罗河”号为纪念1798年的尼罗河战役而被命名。该舰在建成后被配属给地中海舰队,在1893年6月22日的撞舰事故中,“尼罗河”号在舰长杰拉德·诺尔的指挥下拒绝执行司令下达的命令,从而避免了灾难降临。1896年,“尼罗河”号返回本土,后于1898年1月成为德文港的警戒船。该舰参加了1902年的阅舰式,但在次年2月便被降级至预备役,最后在1912年被拆毁。

978-7-111-59932-6-Chapter02-115.jpg

1897年时的“特拉法尔加”号

978-7-111-59932-6-Chapter02-116.jpg

“皇家主权”号

978-7-111-59932-6-Chapter02-117.jpg

“皇家主权”号原本作为一艘木质一级风帆战舰来下达建造命令,但在建造过程中却被改造为具备旋转炮塔的岸防铁甲舰(即后来的二等战列舰)。该舰于1849年12月17日开工建造,1857年4月25日下水,1862年4月4日接受改造为铁甲舰的命令,后于1864年8月20日完工。

“皇家主权”号是英国海军第一艘具有旋转炮塔的铁甲舰,不过海军部对其的定义为“岸防铁甲舰”(Coastal service ironclad),因此有些资料并未将其视为英国第一艘炮塔舰。该舰的布局十分奇特,其5门10.5英寸主炮被分装在4座炮塔中,其中一座为双联装,另有3座为单装。该舰在完成改造后服役于英吉利海峡的近海舰队,被用于有限的海军行动和进行火炮、炮塔测试和评估。该舰在1866年便被解除了武装,后于1873年被改装为射击训练舰。“皇家主权”号最终于1885年被拆毁,终其一生都扮演着“实验训练船”的角色。

978-7-111-59932-6-Chapter02-118.jpg

被改造成炮塔舰的“皇家主权”号

“阿尔伯特亲王”号

978-7-111-59932-6-Chapter02-119.jpg

“阿尔伯特亲王”号是一艘浅吃水、小吨位的岸防铁甲舰。该舰于1862年4月29日开工建造,1864年5月23日下水,1866年2月23日完工。

“阿尔伯特亲王”号以维多利亚的亡夫阿尔伯特亲王之名命名,按照女王的意愿,该舰尽管早已失去军事价值,但在英军一线名单中却一直存在至1899年。除了具备旋转炮塔,“阿尔伯特亲王”号在火力、防护和航速上并无亮点,可以说是一艘相当平庸的军舰。该舰在1867年被配属给德文港海岸警戒部队,从1878年起成为预备役舰队的一员。该舰由于其舰名的原因甚至获得了参加1887年维多利亚女王登基庆典阅舰式的机会,随后在1889年还参加了海军演习,不过这也是该舰最后一次出海。1899年,这艘没有价值的岸防铁甲舰终于被拆毁回炉。

978-7-111-59932-6-Chapter02-120.jpg

“天蝎”级

978-7-111-59932-6-Chapter02-121.jpg

“天蝎”级两艘是美国南部邦联海军向英国政府订购的两艘小型铁甲舰,但由于违反了战时《国外征兵法案》而被强行留在国内使用。该级舰共建成两艘,分别为“天蝎”号与“飞龙”号。“天蝎”号于1862年4月开工建造,1863年7月4日下水,1865年10月1日服役。“飞龙”号于1862年4月开工建造,1863年8月29日下水,1865年10月10日服役。

“天蝎”级被英国政府强征后被划为岸防铁甲舰,实际上属于小型的有桅炮塔舰。虽然是姐妹舰,但“天蝎”级两艘在外观上有着明显不同。“天蝎”号的干舷较高,炮塔位于高高的干舷之上;而“飞龙”号为了改善船体重心,将两座炮塔的位置明显放低,这种方式类似当时主流的有桅炮塔舰。“天蝎”号及其姐妹舰在1864年初被皇家海军购买,在服役之后被派至海峡舰队服役。1869年,该舰转至北美的百慕大群岛,在那里负责港口防务。“天蝎”号在那里服役了三年之后,从现役名单中去除,之后被长期封存,直到1901年作为靶舰被击沉。“飞龙”号在完工后被派往海峡舰队,在那里呆到了1868年。之后该舰曾短暂在赫尔担任警戒船,1880年,该舰被派往远东。该舰舯部干舷为适应炮塔而降低,导致其并不适合远航,因此该舰在抵达远东后再也没有回国。1904年,该舰被解除港口警戒船的职务,1922年被变卖。

978-7-111-59932-6-Chapter02-122.jpg

978-7-111-59932-6-Chapter02-123.jpg

“地狱犬”级

978-7-111-59932-6-Chapter02-124.jpg

“地狱犬”级是由爱德华·里德爵士所设计建造的只保留超低干舷的岸防铁甲舰。该级舰共建成两艘,分别为“地狱犬”号与“马格达拉”号。“地狱犬”号于1867年9月1日开工建造,1868年12月2日下水,1870年9月服役。“马格达拉”号于1868年10月6日开工建造,1870年3月2日下水,1870年11月服役。

“地狱犬”级的干舷高度仅为1.2米,甚至不足一个成年人的身高,超低的干舷给该级舰带来了良好的稳定性,然而缺点也是十分明显的——稍大的风浪便可使“地狱犬”级的甲板完全浸泡在水中并随时有倾覆的风险。因此该级舰的航速被设置得非常低,仅在10节左右。“地狱犬”号在完工后被派往澳大利亚,计划驻扎在墨尔本。经过长达半年的航行,“地狱犬”号于1871年4月9日抵达墨尔本,随后成为当地维多利亚海军的旗舰。该舰一直在澳大利亚服役,大约19世纪在90年代时,“地狱犬”号降级为一艘军需船。1901年,随着澳大利亚联邦的成立,驻留在澳大利亚的英国海军舰艇全部自动加入了联邦海军(该组织在1911年更名为澳大利亚皇家海军)。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地狱犬”号被用作警戒船和弹药军需船。1924年,已经毫无利用价值的“地狱犬”号被卖给墨尔本打捞公司准备接受拆解,但该公司并未将其拆解,而是以150英镑的超低价格卖给了桑德林厄姆市政。该市市政将“地狱犬”号凿沉用作黑岩游艇俱乐部(Black Rock Yacht Club)的防洪堤,至今该舰残骸的一部分依然位于凿沉地点,成为一道独特的景观。

978-7-111-59932-6-Chapter02-125.jpg

航行中的“地狱犬”号的3D效果图

978-7-111-59932-6-Chapter02-126.jpg

978-7-111-59932-6-Chapter02-127.jpg

978-7-111-59932-6-Chapter02-128.jpg

“马格达拉”号在服役后被派往遥远的印度服役。为了能够完成这对于岸防铁甲舰来说无比艰巨的远航任务,“马格达拉”号装上了三根临时桅杆,用于悬挂风帆辅助航行。该舰在其服役生涯一直驻扎在孟买,偶尔会去海边进行炮术射击训练,并未参加过任何实际的军事行动。1903年1月,该舰被作为废品变卖。

978-7-111-59932-6-Chapter02-129.jpg

“阿比西尼亚”号

978-7-111-59932-6-Chapter02-130.jpg

“阿比西尼亚”号在设计布局上与“地狱犬”级一致,在尺寸和吨位上略有缩小,堪称是后者的“半姐妹舰”。该舰于1868年7月23日开工建造,1870年2月19日下水,1870年10月服役。

“阿比西尼亚”号以尽可能低的成本在尽可能小的船体上配备了尽可能强大的火力。该舰的煤仓较小,这导致在其远航至印度的途中,时常因燃料短缺而滞留。尽管以现代的眼光来看该舰是无比简陋的,但对于敌军力量薄弱的远东来说已经够用。“阿比西尼亚”号在建成之后与“马格达拉”号一起被派往印度,其整个生涯都在孟买度过,担任当地的港口警戒船。1903年,该舰退出现役并被当地船厂拆毁。

1892年时的“阿比西尼亚”号

978-7-111-59932-6-Chapter02-131.jpg

“热刺”号

978-7-111-59932-6-Chapter02-132.jpg

“热刺”号是一艘带有船艏冲角的岸防铁甲舰。该舰于1868年10月2日开工建造,1870年3月19日下水,1871年11月17日服役。

“热刺”号是最早具备船艏冲角的英国铁甲舰之一。船艏冲角是一种古老的武器,早在古罗马和罗马时期便被广泛应用。在1866年的利萨海战中,奥匈帝国铁甲舰“费迪南·马克斯大公”号利用船艏冲角撞沉了意大利旗舰“意大利”号(实际上这也是冲角战术在近代唯一一次成功),此举引起了欧洲列强的注意,各国均认为船艏冲角是十分必要的武器,甚至研发出专用的冲角战舰。“热刺”号在建成后被配属给德文港担任警戒船,俄土战争爆发后,该舰与“鲁珀特”号一同在马尔马拉海巡航。从1885至1893年,“热刺”号成为霍利黑德港的警戒船,之后于1897年就地被封存。1904年,该舰被变卖。

978-7-111-59932-6-Chapter02-133.jpg

“格拉顿”号

978-7-111-59932-6-Chapter02-134.jpg

“格拉顿”号是一艘由爱德华·里德爵士设计的能够搭载12英寸重炮的岸防铁甲舰。该舰于1868年8月10日开工建造,1871年3月8日下水,1872年2月24日服役。

“格拉顿”号是一艘设计和建造完全是“一笔糊涂账”的军舰,按照里德自己的话来说便是:“再也没有第二艘按照计划建造的船会像‘格拉顿’号这样令我感到陌生了,它被设计成完全凌驾于原本我接受的计划之上,并且我从来没有被告知过这些。”现实中,该舰的干舷高度仅为1.37米,并且由于安装了较重的12英寸主炮,适航性可以说是“糟糕透顶”,甚至在向舷侧开炮时,都有倾覆的风险。“格拉顿”号在1872至1878年服役于海岸特勤分队,1881年被加装了14英寸鱼雷发射器,同时为了提高近身防御能力,增加了3门6磅速射炮和4挺机关炮。1887年,该舰执行了最后一次出海作业,后于1902年除役,1903年被变卖。

978-7-111-59932-6-Chapter02-135.jpg

978-7-111-59932-6-Chapter02-136.jpg

“独眼巨人”级

978-7-111-59932-6-Chapter02-137.jpg

“独眼巨人”级是英国建造数量最多的一级岸防铁甲舰。该级舰一共建成4艘,分别为“独眼巨人”号、“蛇发女妖”号、“夜之女神”号与“九头蛇”号。“独眼巨人”号于1870年9月10日开工建造,1871年7月18日下水,1872年1月服役。“蛇发女妖”号于1870年9月5日开工建造,1871年10月14日下水,1872年4月服役。“夜之女神”号于1870年9月5日开工建造,1871年9月30日下水,1872年4月服役。“九头蛇”号于1870年9月5日开工建造,1871年12月28日下水,1872年8月服役。

“独眼巨人”级的交付使用过程较其他岸防铁甲舰来说要长许多。4艘同级舰都在德文港被建造,完工后被储备在港内直至其武器运送装配完成。尽管“独眼巨人”号是该级首舰,但它却仅仅是第三艘被建成的。完工后的该级全部4艘皆在俄土战争中被动员,“独眼巨人”号与该级其他姐妹舰都作为后备舰队的一员参加了1887、1889至1890以及1892年的舰队演习,在此之后“独眼巨人”级被全部解除武装并封存,到1900年时已经处于报废的边缘。最终,“独眼巨人”号和“九头蛇”号于1903年7月7日被变卖,“蛇发女妖”号和“夜之女神”号则于同年5月12日被变卖。

978-7-111-59932-6-Chapter02-138.jpg

“独眼巨人”级整舰布局及装甲防御区域示意图

978-7-111-59932-6-Chapter02-139.jpg

978-7-111-59932-6-Chapter02-140.jpg

“鲁珀特”号

978-7-111-59932-6-Chapter02-141.jpg

水线处230-280毫米,胸墙装甲300毫米,装甲炮塔300-360毫米,指挥塔300毫米,甲

板51-76毫米

“鲁珀特”号是英国建造过的最大型的岸防铁甲舰之一。该舰于1870年6月6日开工建造,1872年3月12日下水,1874年7月1日服役。

虽然“鲁珀特”号拥有较大的船体和排水量,但该舰仅仅装备了一座拥有两门10英寸火炮和两门64磅炮,可谓火力“羸弱”。该舰在完工后担任德文港的警戒船,后于1876年被派往地中海,参加了俄土战争中英国组织的警戒舰队。1885年返回本土,在赫尔担任警戒船直到1890年。按照海军部的现代化改造命令,“鲁珀特”号也进行了改造,将主炮更换为9.2英寸后装炮并增加了2门6英寸副炮和一些较小口径速射炮等。从1895至1902年,翻新后的“鲁珀特”号担任直布罗陀的警戒船,回国后被解除武装转入预备役,最后于1907年被变卖。

978-7-111-59932-6-Chapter02-142.jpg

978-7-111-59932-6-Chapter02-143.jpg

“贝尔岛”级

978-7-111-59932-6-Chapter02-144.jpg

“贝尔岛”级是英国为奥斯曼帝国所建造的岸防铁甲舰,但由于俄土战争的爆发而于1878年被英国政府强行征用。该级舰共建成两艘,分别为“贝尔岛”号与“猎户座”号。“贝尔岛”号于1874年开工建造,1876年2月12日下水,1878年7月19日服役。“猎户座”号于1875年开工建造,1879年1月23日下水,1882年7月3日服役。

1878年,俄国与奥斯曼帝国正处于战争状态,英国政府认为自己可能会卷入这场冲突(这种观念后来被称为“1878年俄土战争恐惧症”),于是将正在为他国建造的军舰全部截留以为本国战争动员使用。“贝尔岛”号在1878年加入在金斯敦的警戒船队,1887年,该舰参加了维多利亚女王登基庆典阅舰式,后回到金斯敦。1893年,该舰被解除武装,次年降为预备役。1900年,该舰成为了靶舰,接受了新式炮弹和鱼雷的测试,并遭受严重破坏。1903年,该舰被卖给德国拆毁。“猎户座”号在1885年被派往新加坡担任警戒船,直至1890年回国。回国后该舰被解除武装并闲置,1902年起成为一艘鱼雷艇母舰,后又变为军需船,最后在1913年被出售。

978-7-111-59932-6-Chapter02-145.jpg

航行中的“贝尔岛”号

978-7-111-59932-6-Chapter02-146.jpg

“征服者”级

978-7-111-59932-6-Chapter02-147.jpg

“征服者”级是英国建造的最后一级岸防铁甲舰,也是形体最大、火力最强的一级。该级舰共建成两艘,分别为“征服者”号与“英雄”号。“征服者”号于1879年4月28日开工建造,1881年9月8日下水,1886年3月建成。“英雄”号于1884年4月11日开工建造,1885年10月27日下水,1888年5月建成。

受冲角战术的影响,“征服者”级在船艏也设置了锐利的冲角,以实施对敌舰的撞击。该舰装备了2门12英寸后装炮和为数众多的小口径速射炮,显著提升了近战火力。“征服者”号在建成后赶上了维多利亚女王登基庆典阅舰式,之后被派至德文港担任警戒船。1889年,该舰成为海军炮兵训练舰,参加了6次演习。1902年,“征服者”号被解除武装并停泊在罗斯西(Rothesay),后于1907年被变卖。“英雄”号在1888年服役后直接沦为了一艘炮兵训练舰,并且在朴茨茅斯港一直到1905年,在此期间它参加了在1888至1891年间的多次演习。1907年11月,“英雄”号被改装成一艘靶舰,次年2月18日被击沉。

978-7-111-59932-6-Chapter02-148.jpg

由威廉·弗里德里克·米歇尔所绘的“英雄”号

978-7-111-59932-6-Chapter02-149.jpg

1888年时的“征服者”号

“皇家主权”级

978-7-111-59932-6-Chapter02-150.jpg

“皇家主权”级为英国所建造的第一级被书面称为“战列舰”(Battleship)的主力舰。由于后来的“无畏”号战列舰开启了轰轰烈烈的“无畏舰时代”,这些先于“无畏”号设计建造的早期战列舰也被称为“前无畏舰”。从“皇家主权”级开始,后面为大家介绍的英国主力舰皆为前无畏舰。“皇家主权”级一共建成8艘,分别为“皇家主权”号、“印度女皇”号、“退敌”号、“胡德”号、“拉米雷斯”号、“决心”号、“复仇”号与“皇家橡树”号。“皇家主权”号于1889年9月30日开工建造,1891年2月26日下水,1892年5月31日服役。“印度女皇”号于1889年7月9日开工建造,1891年5月7日下水,1893年9月11日服役。“退敌”号于1890年1月1日开工建造,1892年2月27日下水,1894年4月25日服役。“胡德”号于1889年8月12日开工建造,1891年7月30日下水,1893年6月1日服役。“拉米雷斯”号于1890年8月11日开工建造,1892年3月1日下水,1893年10月17日服役。“决心”号于1890年6月14日开工建造,1892年5月28日下水,1893年12月5日服役。“复仇”号于1891年2月12日开工建造,1892年11月3日下水,1894年3月22日服役。“皇家橡树”号于1890年5月29日开工建造,1892年11月5日下水,1894年6月12日服役。

978-7-111-59932-6-Chapter02-151.jpg

978-7-111-59932-6-Chapter02-152.jpg

978-7-111-59932-6-Chapter02-153.jpg

“皇家主权”级与铁甲舰时期的最后两级主力舰“维多利亚”和“特拉法尔加”级一样都采用两根烟囱并列排列的布局方式,同时该级舰干舷很高、主炮普遍没有封闭式炮塔(“胡德”号除外)、副炮采用半敞开式炮塔,因此在外观上具有较高的辨识度。“皇家主权”级装备了两部三胀式蒸汽机,输出功率达到11000马力,能够使排水量高达14380吨(“胡德”号达到了15020吨)的该级舰航速达到17.5节,在当时属于佼佼者。“皇家主权”级的主要武器为4门13.5英寸30倍径后装线膛炮,该炮重量为67吨,因此也被称为“67吨火炮”。该炮弹丸重量为570千克,发射穿甲弹时可以在1000码距离上击穿711毫米厚的熟铁装甲。“皇家主权”级自身装甲为钢质,强度较熟铁来说有很大的提升,同时厚度也十分可观,其水线处皮带式装甲带厚达18英寸,足以抵御自身舰炮的攻击。此外,“皇家主权”级还装备了大量速射炮,在与敌舰近距离缠斗时,这些速射炮会给予敌舰上层建筑的非装甲区和人员重大杀伤。从衡量战舰优劣的三大指标:火力、防护和机动来看,“皇家主权”级都是划时代的,足以掀开战列舰作为海军主力的新篇章。

“皇家主权”号为“皇家主权”级首舰,也是这个光荣舰名的第七代传承者。该舰一经建成,立即取代“坎珀当”号成为海峡舰队的旗舰。该舰在位于爱尔兰海岸的演习中担任中坚舰队的旗舰(因为悬挂红旗,也被称为“红色舰队”。这是皇家海军从风帆时代继承下来的传统),后于1894至1895年又参加了多次演习。1897年6月7日,“皇家主权”号被解除武装进行修缮,期间于6月26日参加了女王登基60周年纪念阅舰式,9月份完工后加入了地中海舰队。1899年,该舰在海军少将杰拉德·诺尔的指挥下访问了意大利,但是在访问的第28天曾在该舰上发生了一起谋杀案,为此行蒙上了阴影。1901年11月9日,停留在希腊的“皇家主权”号的一座6英寸副炮因操作失误发生爆炸,导致一名军官和19名船员受伤,舰长也遭到解职。该舰随后由地中海被调回本土,1902年,该舰参加了爱德华七世加冕阅舰式,之后返回朴茨茅斯,成为港口警戒船。1907年,“皇家主权”号被编入预备役舰队,1909年9月正式退役。1913年,该舰被以40000英镑的价格变卖。

978-7-111-59932-6-Chapter02-154.jpg

“印度女皇”号的命名实际上是源于维多利亚女王的一个称号(印度当时还算是英国殖民地)。该舰在服役后顶替“安森”号成为海峡舰队的副旗舰,1895年,该舰作为代表皇家海军的一员参加了德国基尔运河的开通仪式。1897年6月7日,该舰被解除武装,次日便接到前往地中海服役的命令,在离别前还参加了女王登基60周年纪念阅舰式。该舰在抵达地中海后参与了干涉克里特岛起义的军事行动,1901年9月至10月驻扎在直布罗陀。1902年3月,该舰回到朴茨茅斯接受现代化改造,之后留在国内担任警戒舰队的旗舰。1905年,“印度女皇”号被再次解除武装,之后曾担任过一些辅助角色,最后于1913年被作为靶舰击沉。

978-7-111-59932-6-Chapter02-155.jpg

“退敌”号是以此名命名的第10艘皇家海军军舰。该舰在服役之后顶替了“罗德尼”号在海峡舰队中的职务。1895年,该舰作为代表皇家海军的一员,参加了德国基尔运河的开通仪式。1896年12月23日,“退敌”号的一个煤仓发生爆炸导致9人受伤。1897年,该舰参加了女王登基60周年纪念阅舰式,后继续在海峡舰队服役。1902年,该舰被派往地中海,不过仅仅一年多后便返回本土。1904年2月5日,该舰在查塔姆接受改造,一年后参加了预备役舰队的演习。1907年,“退敌”号来到德文港,被改装成特殊用途船只。1911年2月,该舰正式退役,同年7月被变卖。

“胡德”号是“皇家主权”级中唯一具备封闭式炮塔的一员。同时为了降低重心,该舰采取了低干舷设计,因此在外观上与其他几艘姐妹舰有着显著不同。“胡德”号在建成后被派往地中海接替“巨人”号。1896至1898年,该舰参加了由多国舰艇组成的干涉克里特岛起义的军事行动。1900年,“胡德”号返回国内被解除武装,后担任彭布罗克港警戒船。1901年底,该舰回到地中海,但不久后在演习中损坏了舵,不得不再次回国。从1905年1月至1907年2月,该舰被闲置在德文港,后来曾被用作高级军官的私人座舰。1911年底,老旧不堪的“胡德”号被拖至朴茨茅斯用作反鱼雷实验。1914年11月4日,由于担心德国潜艇的入侵,该舰被作为封锁船凿沉于波特兰。其部分残骸至今可见。

“拉米雷斯”号在建成后被派往地中海作为那里的旗舰,之后顶替“圣帕雷尔”号的职务驻扎在马耳他。该舰在1899年曾短暂成为一艘私人军舰,但在1900年1月重新成为地中海舰队旗舰。1902年10月,该舰被顶替了职务,而后于次年8月回国。1905年4月,“拉米雷斯”号被编入预备役。1907年,该舰被改装成特殊用途船只,1913年被卖给一家意大利公司,最后于11月被拖至意大利拆毁。

978-7-111-59932-6-Chapter02-156.jpg

1893年时的“拉米雷斯”号

978-7-111-59932-6-Chapter02-157.jpg

1895年时的“决心”号

978-7-111-59932-6-Chapter02-158.jpg

978-7-111-59932-6-Chapter02-159.jpg

“决心”号在建成后被编入海峡舰队,在1894年8月舰队演习中隶属于中坚舰队。1896年7月,该舰与姐妹舰“退敌”号发生碰撞导致龙骨损坏,尽管如此,它还是参加了当月的年度演习。1897年,该舰参加了女王登基60周年纪念阅舰式,1901年10月被编入预备役,随后与“巨人”号一起成为霍利黑德的警戒船。1902年,“决心”号参加了爱德华七世加冕阅舰式,1904年转至查塔姆后备舰队。1906年夏,“决心”号参加了演习,这也是该舰最后一次出海。1911年该舰被废弃,三年后被卖给荷兰拆毁。

978-7-111-59932-6-Chapter02-160.jpg

“复仇”号在建成后驻留在朴茨茅斯,1895年作为代表皇家海军的一员参加了德国基尔运河的开通仪式。之后该舰前往地中海接替“特拉法尔加”号成为舰队的副旗舰。1896至1898年,“复仇”号参加了由多国舰艇组成的干涉克里特岛起义的军事行动。1899年,“复仇”号因6英寸副炮弹药库爆炸而受到轻伤,次年4月该舰被替换回国编入后备舰队。在这期间舰上安装了无线电系统。1904年4月,“复仇”号及其姐妹舰“皇家橡树”号同时因触雷导致船底受损,被迫进行维修。1905年,“复仇”号参加了预备役舰队演习,后多停泊在朴茨茅斯。1912年,风暴导致该舰漂移锚地与无畏舰“猎户座”号相撞使其受损严重。由于一战的爆发,原本等待拆毁的该舰获得海军部的重新启用,在更换了主炮(将老13.5英寸炮换为12英寸)后,“复仇”号执行了弗兰德斯海岸附近的炮轰任务。1915年,该舰还参加了炮轰德国海岸壁垒的行动。当年年底,“复仇”号终于卸下戎装,被改造成一艘水兵住宿船泊在朴茨茅斯直至1919年一战结束。1919年11月,“复仇”号被拆毁。

“皇家橡树”号是“皇家主权”级中最后服役的一艘。建成时在朴茨茅斯服役,1897年3月被派至地中海接替了“科林伍德”号的职务。该舰在地中海服役了5年,于1902年5月回国。1903年,“皇家橡树”号参加了大西洋联合演习。1905年3月,该舰被解除武装,7月参加了预备役舰队的演习,成为殿后舰队的一员。1911年,“皇家橡树”号退役,后于1914年1月被拆毁。

“百夫长”级

978-7-111-59932-6-Chapter02-161.jpg

978-7-111-59932-6-Chapter02-162.jpg

“百夫长”级是英国建造的一级使用小口径主炮的前无畏舰。该级舰共建成两艘,分别为“百夫长”号与“巴芙勒尔”号。“百夫长”号于1890年3月30日开工建造,1892年8月3日下水,1894年2月14日建成。“巴芙勒尔”号于1890年10月12日开工建造,1892年8月10日下水,1894年6月22日建成。

“百夫长”级从外观上来看就像是“皇家主权”级的缩小版,除此之外,“皇家主权”级的造价超过了90万英镑,而“百夫长”级的造价则仅为54万英镑左右,这样一来“百夫长”级就成为了“皇家主权”级不折不扣的“廉价版本”。前文提到过,皇家海军有建造廉价版本的传统,而这些“廉价版本”中却鲜有成功者,“百夫长”级也未能逃脱其中。该级舰装备的32倍径10英寸主炮对同期战列舰难以构成威胁,同时在航速和装甲上也不及更大的“皇家主权”级,完全是次一档的产品。

“百夫长”号在完工后被派往远东,担任驻远东舰队旗舰。一年之后该舰回到欧洲加入地中海舰队,参加了干涉克里特岛起义的军事行动。后来又回到远东,义和团运动期间,该舰及其姐妹舰“巴芙勒尔”号曾参与过炮击大沽炮台和天津的入侵行动。1901年,两艘姐妹舰一齐回到本土接受改造,“巴芙勒尔”号在建成后被封存,而“百夫长”号则再次来到远东,负责将在远东服役的船员替换回国。1905年,“百夫长”级两艘均被封存,后于1909年被变卖。

978-7-111-59932-6-Chapter02-163.jpg

“声望”号

978-7-111-59932-6-Chapter02-164.jpg

“声望”号也是一级以10英寸炮为主炮的前无畏舰,由于其在较大的船体上仅配置了10英寸炮,因此而获得了“战列舰快艇”的昵称(The Battleship Yacht)。该舰于1893年2月1日开工建造,1895年5月8日下水,1897年1月建成。

“声望”号在技术参数上更像是一艘大型装甲巡洋舰,其拥有较高的航速、弱于其他战列舰的火力与防护,以及远超过同类战列舰的续航能力。这些均意味着该舰更适合在远洋殖民地活动。“声望”号在完工后参加了维多利亚女王登基60周年纪念的阅舰式,之后加入海峡舰队,参加了位于爱尔兰南部海岸的演习。1899年该舰接受了改装,在此之前曾前往西印度群岛服役过。1900年,该舰被派往地中海,1902年返回本土,1909年被改装为训练舰,后于1914年被拍卖并拆毁。

978-7-111-59932-6-Chapter02-165.jpg

“庄严”级

978-7-111-59932-6-Chapter02-166.jpg

978-7-111-59932-6-Chapter02-167.jpg

“庄严”级是英国乃至世界上建造过的同级数量最多的一级战列舰。该级舰一共建成9艘,分别为“庄严”号、“凯撒”号、“汉尼拔”号、“卓越”号、“朱庇特”号、“壮丽”号、“马尔斯”号、“乔治王子”号和“胜利”号。“庄严”号于1894年2月开工建造,1895年1月31日下水,1895年12月服役。“凯撒”号于1895年3月25日开工建造,1896年9月2日下水,1898年1月服役。“汉尼拔”号于1894年5月1日开工建造,1896年4月28日下水,1898年4月服役。“卓越”号于1895年3月11日开工建造,1896年9月17日下水,1898年4月服役。“朱庇特”号于1894年4月24日开工建造,1895年11月18日下水,1897年5月服役。“壮丽”号于1893年12月18日开工建造,1894年12月19日下水,1895年12月服役。“马尔斯”号于1894年6月2日开工建造,1896年3月30日下水,1897年6月服役。“乔治王子”号于1894年9月10日开工建造,1895年8月22日下水,1896年11月服役。“胜利”号于1894年5月28日开工建造,1895年10月19日下水,1896年11月服役。

“庄严”级是海军部首席大臣斯宾塞在1890年中期所制订的“斯宾塞计划”中的重要部分。此举在于与日益强大的法国和俄国海军对抗。该级舰在设计上有多项改进,首先是统一了主炮规格,其主炮为35倍径12英寸后装线膛炮,是皇家海军首个能发射无烟火药的火炮。该炮也成为当时前无畏舰的标准武器(各国在此基础上改进为本国主力舰的主炮)。此外,该舰还是第一艘采用哈氏钢板作为装甲的英国主力舰,哈氏钢在大大缩减装甲厚度的情况下却能提供比普通钢装甲更强的防护,立刻成为各国仿效的对象,其中包括了日本订购的“敷岛”级(Shikishima)。

978-7-111-59932-6-Chapter02-168.jpg

978-7-111-59932-6-Chapter02-169.jpg

978-7-111-59932-6-Chapter02-170.jpg

978-7-111-59932-6-Chapter02-171.jpg

978-7-111-59932-6-Chapter02-172.jpg

“庄严”号是“庄严”级的首舰,从建成后便一直在海峡舰队服役,直至1904年。在此之后,“庄严”号转至大西洋舰队服役。从1907年开始,该舰先后成为诺尔和德文港的警戒船,后于1912年被编入第七战列舰分队。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庄严”号随分队加入海峡舰队,而后被派往加拿大护送运输船队。1915年初,该舰被派往地中海执行对奥斯曼帝国要塞炮轰的任务,但在5月27日,该舰被德国潜艇以鱼雷击沉,共有49名船员丧生。

“凯撒”号以古罗马著名军事家尤里乌斯·凯撒之名命名。该舰在建成后先是短暂在海峡舰队服役,紧接着就被转至地中海。在那里一直呆至1905年。1907年,该舰转入预备役,但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重新被启用。“凯撒”号被派至北美和西印度群岛,后又回到海峡舰队。1918至1919年,该舰以仓库船的身份参加了反对布尔什维克的海军行动。该舰是英国在海外使用的最后一艘前无畏舰,于1920年返回国内,后于1921年被变卖。

“汉尼拔”号以古迦太基著名军事家汉尼拔·巴卡之名命名。该舰在建成后加入海峡舰队,1906年接受改装,使燃料由煤变更为油。1907至1914年,“汉尼拔”号处于封存状态,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该舰被用作斯卡帕湾的警戒船,一年后,该舰被拆除主要武器后用作运兵船。从1915年11月到战争结束,该舰在亚历山大港担任补给舰。1920年,该舰被除籍,当年晚些时候被拆毁。

978-7-111-59932-6-Chapter02-173.jpg

“卓越”号在建成后被派往地中海,并且在那里一直到1904年。之后回国接收改装,在1906年初重新服役,被编入本土舰队。一战爆发时,该舰是英国舰队中最老的军舰之一,主要担负的任务是本土海岸警戒。1915年底,“卓越”号被去除了主要武器用作仓库船。1919年,该舰被废弃。

“朱庇特”号意为“木星”,是“庄严”级战列舰的5号舰。该舰在建成后直至1905年都在海峡舰队服役,1908年,随着无畏舰的服役,该舰被降级为海岸警戒船。1912年,该舰被改装为射击训练舰。一战爆发时,“朱庇特”号被派往俄国当成一艘破冰船使用。从1916年开始,该舰驻扎在德文港,后于1920年被废弃。

“壮丽”号在1895年底被划归海峡舰队服役,后来加入了重组的大西洋舰队。1905年,该舰发生爆炸事件导致18人遇难。1906年,该舰接受了改装,当一战爆发时,该舰是亨伯(Humber)的警戒船,1915年底被去除武器成为一座海上军营。1917年,“壮丽”号又被改成弹药储藏船,最后于1921年被变卖。

“马尔斯”号意为“火星”,在1897年建成后被派往海峡舰队服役。1902年,该舰的前主炮发生事故,造成11人死亡。当年晚些时候,它出席了爱德华七世的加冕阅舰式。1906年3月,“马尔斯”号被编入预备役,一战爆发时,该舰被编入第九分队,担任亨伯的警戒船。1915年2月,“马尔斯”号在贝尔法斯特退役,随即改装为仓库船一直使用到1920年。1921年,该舰被变卖。

978-7-111-59932-6-Chapter02-174.jpg

“乔治王子”号以未来的英国国王乔治五世之名命名,是第四个也是最后一个以此命名的军舰。该舰在建成后被分配至海峡舰队,一直服役到1904年,后因与姐妹舰“汉尼拔”号发生相撞而维修,修复后被编入大西洋舰队。1912年,该舰被分配至第七战列舰分队。一战爆发时,该舰被派往地中海舰队参加了对奥斯曼帝国要塞的攻势,并担任运兵船输送士兵。1915年晚些时候,该舰回到国内被改装成住宿船,于1920年退役,被卖给德国。

“胜利”号在建成后主要在国内水域服役。1897年参加了女王登基纪念阅舰式,后来曾短暂前往地中海,紧接着在1898年之前又前往远东。“胜利”号在远东一直到1900年,返回地中海。1904年,“胜利”号返回本土,担任海峡舰队的副旗舰直到1908年。之后该舰降入预备役,一战爆发时,该舰与3艘姐妹舰一齐加入第九舰队,但到1915年1月时,又被从前线除役。9月,该舰主炮被拆除改装为修理船。最后于1923年被变卖。

978-7-111-59932-6-Chapter02-175.jpg

“老人星”级

978-7-111-59932-6-Chapter02-176.jpg

“老人星”级是英国海军部专为在远东使用而建造的一级战列舰。该级舰共建成6艘,分别为“阿尔比恩”号、“老人星”号、“光荣”号、“歌利亚”号、“海洋”号与“复仇”号。“阿尔比恩”号于1896年12月3日开工建造,1898年6月21日下水,1901年6月25日服役。“老人星”号于1897年1月4日开工建造,1897年10月12日下水,1899年12月5日服役。“光荣”号于1897年12月1日开工建造,1899年3月11日下水,1900年11月1日服役。“歌利亚”号于1897年1月4日开工建造,1898年3月23日下水,1900年3月27日服役。“海洋”号于1897年2月15日开工建造,1898年7月5日下水,1900年2月20日服役。“复仇”号于1898年8月23日开工建造,1899年7月25日下水,1902年4月8日服役。

“老人星”级是为了满足英国在远东地区与日益膨胀的日本海军相抗衡的战略需求而建造的。由于先前建造的“声望”号的不成功性,“老人星”级针对武备和装甲防护等因素进行了改进。该级舰配备了与标准战列舰相同的12英寸主炮,同时为了能够通过苏伊士运河,该级舰在吃水深度上受到严格控制,并且适度减少装甲厚度来获得更高的航速。“老人星”级6艘战列舰在建成后被派往世界各地,我们可以在远东、地中海、大西洋、非洲甚至俄罗斯北部沿海看到它们活跃的身影。

978-7-111-59932-6-Chapter02-177.jpg

978-7-111-59932-6-Chapter02-178.jpg

978-7-111-59932-6-Chapter02-179.jpg

978-7-111-59932-6-Chapter02-180.jpg

978-7-111-59932-6-Chapter02-181.jpg

978-7-111-59932-6-Chapter02-182.jpg

“阿尔比恩”号在建成后前往远东,在那里从1901年一直服役至1905年。1905年,该舰回国后参加了海峡舰队,紧接着被调至大西洋舰队。一战爆发时,该舰曾在非洲沿海和地中海地区服役,参加了达达尼尔海峡战役。1916至1918年,“阿尔比恩”号在爱尔兰执行警戒任务,随着一战结束,该舰被降级为辅助船只,于1920年被废弃。

“老人星”号是该级中唯一一艘抢在19世纪结束前完工的。该舰最初在地中海服役4年,后加入太平洋舰队,辗转几年后于1907年回到本土,再次在地中海舰队和本土舰队服役。一战爆发后,该舰被派往大西洋舰队在南美的据点马尔维纳斯群岛担任警戒,1914年12月8日,途径马尔维纳斯群岛的德国施佩伯爵舰队被英军全歼。之后“老人星”号还参与了达达尼尔海峡战役,后于1916年退役,1920年被废弃。

“光荣”号在建成后被派往英国在远东的据点服役至1905年,回国后先后在海峡舰队、本土舰队和地中海舰队服役。一战爆发后,“光荣”号被派往北美的西印度群岛据点,之后于1915年5月回到地中海,之后随同级姐妹舰一起参加了达达尼尔海峡战役。1916至1919年,“光荣”号在俄罗斯北部海岸服役,返回英国后被降为预备役,后于1922年被当成废品变卖。

“歌利亚”号在建成后被派往中国,后于1903年回到本土,在1906年加入地中海舰队,之后多次辗转地中海与本土之间。一战爆发时,“歌利亚”号正在海峡舰队服役,随后接到命令前往非洲东部的德国殖民地对抗德国轻型巡洋舰“柯尼斯堡”号。1915年,“歌利亚”号参加了达达尼尔海峡战役。5月13日,该舰在行动中被鱼雷命中沉没。

“海洋”号在建成后服役于地中海舰队,不过仅一年后便被派至远东。1905年,该舰回国加入海峡舰队,之后辗转于地中海和本土。一战爆发后,“海洋”号在爱尔兰执行护航任务,后随姐妹舰们一同前往达达尼尔海峡。1915年3月18日,该舰因触雷和在奥斯曼帝国岸防炮火打击下而沉没。

“复仇”号是“老人星”级战列舰中最后建成的一员。该舰最初在地中海舰队服役,一年后转入远东的据点。1905年,该舰回国修整并加入海峡舰队,之后从1908至一战爆发前,该舰一直在本土舰队服役。一战爆发后,“复仇”号在埃及海岸服役,之后参加了达达尼尔海峡战役。1916至1917年,该舰在东非负责监视的英国殖民地,之后返回国内担任警戒船。1922年,该舰被废弃。

“可畏”级

978-7-111-59932-6-Chapter02-183.jpg

978-7-111-59932-6-Chapter02-184.jpg

“可畏”级是由威廉·怀特爵士设计的8艘前无畏舰的总称。但由于从4号舰“伦敦”号和7号舰“女王”号开始均产生了变化,外界通常将“可畏”级划分为3个子级,而本文则将这3个子级分别单独介绍。按照这样的分法,“可畏”级共建成3艘,分别为“可畏”号、“无敌”号和“仇恨”号。“可畏”号于1898年3月21日开工建造,1898年11月17日下水,1904年10月10日服役。“无敌”号于1898年4月11日开工建造,1898年12月15日下水,1902年2月4日服役。“仇恨”号于1898年7月13日开工建造,1899年3月11日下水,1901年9月10日服役。

标准的“可畏”级建造了3艘,可以将其看成是“庄严”级的改进型。该级舰使用防护能力更好的克氏钢作为装甲,因而可以将节省的吨位用来获得更高的航速。“可畏”级使用了最新式的40倍径12英寸主炮,该炮在射程和穿透力上均胜过早先的35倍径同口径炮。

978-7-111-59932-6-Chapter02-185.jpg

“可畏”号作为“可畏”级的首舰,却是最后服役的。事实上该舰早在1901年便被建成,但却直到1904年才服役。该舰最初服役于地中海舰队,1908年转至海峡舰队,一年后又成为本土舰队的一员。随后直至一战爆发,“可畏”号都在大西洋舰队服役。从一战爆发至1915年,该舰在海峡舰队担任警戒任务,1915年1月1日,该舰被德国U-24号潜艇发射的鱼雷击沉于波特兰半岛,舰上750人中有547人不幸遇难。

“无敌”号建成后于1902至1908年在地中海舰队服役,后转至海峡舰队,在一战爆发前服役于本土舰队。一战爆发后该舰被派往达达尼尔海峡参加对奥斯曼帝国的攻击。1915年3月18日,“无敌”号在攻击土军要塞时不幸触雷丧失了机动力,这使得该舰成为要塞大炮的活靶子,在3小时内被击沉。

“仇恨”号在建成后被派往地中海舰队服役,直到1909年才被召回国内。从1909至1912年,该舰在大西洋舰队服役。随后从1912至1914年又转至本土舰队。一战爆发后,该舰转至海峡舰队,随后随姐妹舰“无敌”号一起开赴地中海参加达达尼尔海峡战役。此役后,“仇恨”号继续在地中海东部的亚得里亚海、爱琴海一带活动。1919年,该舰退出现役,最后于1921年被变卖。

978-7-111-59932-6-Chapter02-186.jpg

“伦敦”级

978-7-111-59932-6-Chapter02-187.jpg

“伦敦”级是“可畏”级的子级之一。该级舰共建成3艘,分别为“伦敦”号、“布尔沃克”号和“庄重”号。“伦敦”号于1898年12月8日开工建造,1899年9月21日下水,1902年6月7日服役。“布尔沃克”号于1899年3月20日开工建造,1899年10月18日下水,1902年3月11日服役。“庄重”号于1899年1月2日开工建造,1899年11月2日下水,1902年11月12日服役。

“伦敦”级原本是“可畏”级的4号舰,但由于在建造过程中与首舰相比出现较明显的差别,后来也常常被单独归级。“伦敦”号在1902年服役后被编入地中海舰队,1907年回到国内编入本土舰队,紧接着又前往海峡舰队、大西洋舰队和第二本土舰队。一战爆发后,该舰参加了达达尼尔海峡战役和英军在亚得里亚海的军事行动。1918年,该舰被改为布雷舰,后于1920年被报废出售。

978-7-111-59932-6-Chapter02-188.jpg

“布尔沃克”号与姐妹舰“伦敦”号在建成后一同被派往地中海,之后又一同被调回国在本土舰队和海峡舰队服役。在一战爆发之前,该舰服役于本土舰队。战争爆发后该舰加入海峡舰队,驻扎在希尔內斯。然而11月26日的一次船体内的意外爆炸却导致该舰被彻底摧毁,当时全舰750人仅12人得以幸免。

“庄重”号在服役后加入地中海舰队,但其比前两艘姐妹舰在这里要多停了一年,于1908年才回到国内被编入海峡舰队。该舰随后辗转大西洋舰队和第二本土舰队,在一战爆发后加入海峡舰队,参加了达达尼尔海峡战役和英军在亚得里亚海的军事行动。1916年,该舰被调回国内担任警戒船,后于1920年被变卖。

978-7-111-59932-6-Chapter02-189.jpg

978-7-111-59932-6-Chapter02-190.jpg

“女王”级

978-7-111-59932-6-Chapter02-191.jpg

“女王”级是“可畏”级的子级之一。该级舰共建成2艘,分别为“女王”号和“威尔士亲王”号。“女王”号于1901年3月12日开工建造,1902年3月8日下水,1904年4月7日服役。“威尔士亲王”号于1901年3月20日开工建造,1902年3月25日下水,1904年5月18日服役。

978-7-111-59932-6-Chapter02-192.jpg

1912年时的“威尔士亲王”号

978-7-111-59932-6-Chapter02-193.jpg

“女王”号原本是“可畏”级的7号舰,同“伦敦”号一样,该舰由于在建造过程中与首舰甚至“伦敦”号相比均出现差异,因而被单独归级。值得一提的是,该级舰的建造完全处于20世纪,与前两级相比年代较为靠后。“女王”号在建成后被派至地中海舰队服役,4年后又被调至大西洋舰队。1912年,该舰返回国内加入本土舰队,直至一战爆发。战争爆发后,“女王”号与姐妹舰“威尔士亲王”号一同前往地中海参加了达达尼尔海峡战役,之后又一同参加了英军在亚得里亚海的军事行动。“威尔士亲王”号的服役轨迹与首舰基本一致,只是该舰在地中海待到1909年才回到国内,两舰最后都在1920年被变卖。

“邓肯”级

978-7-111-59932-6-Chapter02-194.jpg

“邓肯”级是英国建造的又一批次全部以海军上将之名命名的主力舰。该级舰共建成6艘,分别为“邓肯”号、“阿尔博马尔”号、“康沃利斯”号、“埃克斯茅斯”号、“蒙塔古”号与“拉塞尔”号。“邓肯”号于1899年7月10日开工建造,1901年3月21日下水,1903年10月8日服役。“阿尔博马尔”号于1900年1月1日开工建造,1901年3月5日下水,1903年11月12日服役。“康沃利斯”号于1899年7月19日开工建造,1901年7月17日下水,1904年2月9日服役。“埃克斯茅斯”号于1899年8月10日开工建造,1901年8月31日下水,1903年6月2日服役。“蒙塔古”号于1899年11月23日开工建造,1901年3月5日下水,1903年7月28日服役。“拉塞尔”号于1899年3月11日开工建造,1901年2月19日下水,1903年2月19日服役。

“邓肯”级战列舰是英国为应对法、俄带来威胁而制定的建造计划,着重对抗目标为俄国的快速战列舰(“佩雷斯维特”级),因此该级舰在“可畏”级的基础上被设计为轻装甲和拥有更高航速的版本。但由于俄国的“佩雷斯维特”级并未采取全面防御的装甲设计,“邓肯”级与之相比时具备显著优势。该舰的装甲布局与“可畏”级的子级“伦敦”级最为相似,但减少了炮座和皮带式装甲带的装甲厚度。在试航时,“邓肯”级战列舰普遍都能以19节的高航速航行,这使得其成为当时最快的战列舰之一。

978-7-111-59932-6-Chapter02-195.jpg

作为新的一级以海军上将之名命名的首舰,“邓肯”号以亚当·邓肯(Adam Duncan,1731-1804)之名命名。其在建成之后被派往地中海服役,随后1905年被调至海峡舰队,1907至1908年短暂服役于大西洋舰队,1908年回到地中海。“邓肯”号在地中海又度过4年时间,在一战爆发前夕转至本土舰队。一战爆发时,“邓肯”号被编入“大舰队”以应对德国的威胁。但不久便被转至海峡舰队,负责芬尼斯特雷-亚速尔-马德拉海军基地的警戒任务。1915年,该舰被派往地中海参加了英军在亚得里亚海的军事行动,后担任爱琴海-亚德里亚海海军基地的警戒船。1917年,该舰转入预备役,后于1920年被拆毁。

978-7-111-59932-6-Chapter02-196.jpg

978-7-111-59932-6-Chapter02-197.jpg

“阿尔博马尔”号以阿尔博马尔公爵乔治·蒙克(George Monck,1st Duke of Albemarle,1608-1670)的头衔命名。该舰在建成之后前往地中海舰队服役,两年后被调至海峡舰队。1907年,该舰又被转至大西洋舰队,随后是本土舰队。一战爆发时,该舰被编入大舰队,很快转至海峡舰队,接着又在1915年回到大舰队。1915年11月,由于恶劣的海上天气,“阿尔博马尔”号在彭特兰湾受损严重。修复后被改成破冰船,前往俄罗斯北部的摩尔曼斯克执行破冰作业。1916至1919年,该舰被转入预备役,后于1919年被废弃。

978-7-111-59932-6-Chapter02-198.jpg

“康沃利斯”号以威廉·康沃利斯(William Cornwallis,1744-1819)之名命名。该舰在建成之后先是短暂在地中海服役,紧接着被调回本土,在海峡以及大西洋舰队服役至1909年,后回到地中海直至1912年,在一战爆发前为本土舰队服役。一战爆发后,“康沃利斯”号被派往地中海参加了达达尼尔海峡战役,此役中,该舰打响了战斗开始的第一炮,同时也是最后一艘离开苏弗拉湾的皇家海军大型军舰。从1915至1917年,“康沃利斯”号服役于苏伊士运河巡逻分队以及东印度海军基地。1917年1月9日,该舰在马耳他附近被德国U-32艇击沉。

“埃克斯茅斯”号以埃克斯茅斯子爵爱德华·珀柳(Edward Pellew,1st Viscount Exmouth,1757-1833)的头衔命名。该舰在建成后至一战爆发之前,先后在地中海舰队、本土舰队、海峡舰队、大西洋舰队、地中海舰队以及本土舰队服役。一战爆发后“埃克斯茅斯”号参与了炮轰泽布勒赫(Zeebrugge)的行动,后转入地中海参加了达达尼尔海峡战役以及担当爱琴海的警戒任务。1917年,“埃克斯茅斯”号被短暂派往印度洋,不过当年就被降入预备役,1920年被拆毁。

“蒙塔古”号以爱德华·蒙塔古(Edward Montagu,1st Earl of Sandwich,1625-1672)之名命名。该舰在建成后被派往地中海服役,1905年回到本土加入海峡舰队,但在1906年5月30日在伦迪岛附近因事故触礁沉没。该舰沉没后的残骸被打捞上来于1907至1922年陆续被变卖拆解。

“拉塞尔”号以爱德华·拉塞尔(Edward Russell,1st Earl of Orford,1653-1727)之名命名。该舰在建成后先后在地中海舰队、本土舰队、海峡舰队、大西洋舰队、地中海舰队和本土舰队服役。一战爆发后,“拉塞尔”号参与了炮轰泽布勒赫的行动,后转入地中海参加了达达尼尔海峡战役以及疏散加里波利的协约国部队。1916年,该舰在马耳他附近海域不幸触雷导致沉没,有125人丧生。

978-7-111-59932-6-Chapter02-199.jpg

978-7-111-59932-6-Chapter02-200.jpg

“英王爱德华七世”级

978-7-111-59932-6-Chapter02-201.jpg

“英王爱德华七世”级也是由威廉·怀特爵士所设计建造的战列舰之一。该级舰一共建成8艘,分别为“英王爱德华七世”号、“联邦”号、“领土”号、“印度斯坦”号、“新西兰”号、“非洲”号、“不列颠尼亚”号和“海伯尼亚”号。“英王爱德华七世”号于1902年3月8日开工建造,1903年7月23日下水,1905年2月7日服役。“联邦”号于1902年6月17日开工建造,1903年5月13日下水,1905年5月9日服役。“领土”号于1902年5月23日开工建造,1903年8月25日下水,1905年8月15日服役。“印度斯坦”号于1902年10月25日开工建造,1903年12月19日下水,1905年8月22日服役。“新西兰”号于1903年2月9日开工建造,1904年2月4日下水,1905年7月11日服役。“非洲”号于1904年1月27日开工建造,1905年5月20日下水,1906年11月8日服役。“不列颠尼亚”号于1904年2月4日开工建造,1904年12月10日下水,1906年9月8日服役。“海伯尼亚”号于1904年1月6日开工建造,1905年6月17日下水,1907年1月2日服役。

978-7-111-59932-6-Chapter02-202.jpg

978-7-111-59932-6-Chapter02-203.jpg

在“英王爱德华七世”级之前,著名造船师威廉·怀特已经为英国海军设计了29艘前无畏舰,这其中包括了“庄严”级、“老人星”级、“可畏”级(含“伦敦”级和“女王”级这两个子级)和“邓肯”级。这些舰级都采用6英寸炮作为战列舰的副炮,但由于国外的前无畏舰如美国、意大利都开始采用8英寸炮作为副炮,怀特之前设计的这些战列舰在火力上已略显不足。鉴于此,“英王爱德华七世”级首次采用了9.2英寸炮作为副炮,同时保留了6英寸炮用于对付轻装甲目标,我们有时也将这些大口径副炮称为“二级主炮”。二级主炮是后期型前无畏舰的显著特征。除此之外,最后建造的3艘“英王爱德华七世”级战列舰(“非洲”号、“不列颠尼亚”号与“海伯尼亚”号)装备了最新式的45倍径12英寸主炮,该炮的炮口初速度由790米/秒提升至820米/秒,射程和穿甲能力得到提升。除此之外,原本安置在甲板上层炮台内的6英寸副炮被移位至船壁,外侧增加了178毫米的护甲。这种布局在后面的无畏舰上得到广泛应用。

978-7-111-59932-6-Chapter02-204.jpg

“英王爱德华七世”号以时任英国国王的爱德华七世之名命名,足见该舰在当时英国海军中的地位。事实上“英王爱德华七世”号在其整个服役生涯内几乎都以旗舰身份而存在。刚服役时,该舰担任大西洋舰队旗舰,后于1907年调至海峡舰队担任旗舰。从1909年开始成为本土舰队旗舰直至一战爆发。期间该舰曾短暂加入地中海舰队参与了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一战爆发后,“英王爱德华七世”号在大舰队服役。1916年1月6日,该舰在愤怒角附近触雷,轮机舱被迅速淹没导致无法自救,最终于9小时候后沉没。所幸的是,该舰沉没时没有造成人员损失。

“联邦”号在建成之后,先后服役于大西洋舰队、海峡舰队和本土舰队。在发生于1912至1913年间的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也能见到该舰的身影。一战爆发后,“联邦”号被编入大舰队(曾短暂进入海峡舰队),1916年之后,在诺尔担任警戒船,1918年被改装为海上射击训练船,最后在1921年被变卖。

“领土”号与“印度斯坦”号在建成之后的服役轨迹与“联邦”号完全一致。只是在1918年时,这两舰均降为附属警戒船,而不再独当一面。1921年,“领土”号与“印度斯坦”号均被变卖。

“新西兰”号在一战之前的服役轨迹与前三艘姐妹舰相同,一战爆发后,该舰曾作为预备力量被派往达达尼尔海峡,不过并未参战。1916至1917年,“新西兰”号成为诺尔的警戒船,从1917年开始,该舰被封存,1919年被除役,最后于1921年被变卖。

978-7-111-59932-6-Chapter02-205.jpg

978-7-111-59932-6-Chapter02-206.jpg

“非洲”号是“英王爱德华七世”级中第一艘设计安装新式主炮的成员,不过因为其工期稍有耽误,而使得其正式服役时间较后一艘“不列颠尼亚”号要晚些。该舰建成后,先后服役于大西洋舰队、海峡舰队和本土舰队。值得一提的是,1912年该舰有幸成为了第一艘从甲板上起飞飞机的英国大型军舰。一战爆发后,“非洲”号在大舰队服役至1916年(期间曾短暂被调至海峡舰队),之后于1917至1918年再次在其服役生涯的起点——大西洋舰队服役,而这也成为该舰服役的最后一站。1918年,“非洲”号被封存,两年后被变卖。

“不列颠尼亚”号是装备最新式主炮的英国主力舰中最早服役的一艘。该舰建成后,先后服役于大西洋舰队、海峡舰队和本土舰队。在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时,“不列颠尼亚”号曾短暂加入地中海舰队服役。一战爆发后,该舰辗转海峡舰队、大舰队、地中海舰队以及大西洋舰队,1918年11月9日即一战停战前2天,“不列颠尼亚”号在特拉法尔加角附近被德国UB-50潜艇击沉,总共有50人阵亡、80人受伤。该舰也是在一战中英国损失的最后一艘军舰。

“海伯尼亚”在拉丁文中意即“爱尔兰”,因此该舰有时也被翻译为“爱尔兰”号。该舰建成后,先后服役于大西洋舰队、海峡舰队和本土舰队。继“非洲”号之后,“海伯尼亚”号也圆满完成了飞机在军舰上起飞的实验。一战爆发后,该舰曾被列入参加达达尼尔海峡战役的舰队名单,但作为预备队并未实际参战。1916至1917年,“海伯尼亚”号成为诺尔的警戒船,之后被封存,直至1921年被变卖。

978-7-111-59932-6-Chapter02-207.jpg

978-7-111-59932-6-Chapter02-208.jpg

978-7-111-59932-6-Chapter02-209.jpg

978-7-111-59932-6-Chapter02-210.jpg

“迅敏”级

978-7-111-59932-6-Chapter02-211.jpg

“迅敏”级是英国建造的最后一级采用10英寸小口径主炮的主力舰。该级舰共建成2艘,分别为“迅敏”号和“凯旋”号。“迅敏”号于1902年2月26日开工建造,1903年1月12日下水,1904年6月21日服役。“凯旋”号于1902年2月26日开工建造,1903年1月15日下水,1904年6月21日服役。

“迅敏”级原本是智利向英国订购的快速战列舰,其建造目的是为了压倒当时与智利处于敌对状态的阿根廷的装甲巡洋舰。但鉴于智利政府因财政短缺可能无力购买,再加上担心对此二舰产生兴趣的俄国可能会抛出橄榄枝,英国政府于1903年12月3日紧急将其揽至英国海军账下。由于以装甲巡洋舰作为敌手,“迅敏”级配备了弱于标准战列舰的主炮和较薄的装甲,换来的是高航速和灵活的操纵性。从技术性能来看,该舰更像是一艘大型装甲巡洋舰而非战列舰。

978-7-111-59932-6-Chapter02-212.jpg

1908年停泊在锚地的“迅敏”号

978-7-111-59932-6-Chapter02-213.jpg

“迅敏”级两艘在服役后皆加入了本土舰队,1905年6月3日,两舰很不走运地发生了碰撞事故,因而不得不回到船坞维修。1908至1909年,“迅敏”号被派至地中海,随后在1912年回到本土舰队接受修葺,1913年3月26日,该舰抵达东印度海军基地并成为了那里的旗舰。一战爆发后,“迅敏”号在11月参与了追捕并摧毁德国巡洋舰“埃姆登”号(Emden)的行动。1915年初,该舰被替换回国参加了达达尼尔海峡战役。1916年,它被编入巡洋舰分队执行在大西洋上的巡航和护航任务。1917年返回国内被改装为宿舍船,最后于1920年被变卖。

“凯旋”号在建成初期的轨迹与其姐妹舰“迅敏”号基本一致,1913年8月,该舰被派至远东担任旗舰,一战爆发后,该舰奉命北上执行拦截德国商船的任务。1915年早些时候,“凯旋”号在返回本土的路上加入地中海舰队,准备攻击达达尼尔海峡的舰队,但在5月25日被德国U-21潜艇发射的鱼雷命中,随后沉没,有78人随舰遇难。

“纳尔逊勋爵”级

978-7-111-59932-6-Chapter02-214.jpg

“纳尔逊勋爵”级是英国建造的最后一级,同时也是最强大的前无畏舰。该级舰共建成2艘,分别为“纳尔逊勋爵”号和“阿伽门农”号。“纳尔逊勋爵”号于1905年5月18日开工建造,1906年9月4日下水,1908年12月1日服役。“阿伽门农”号于1905年5月15日开工建造,1906年6月23日下水,1908年6月25日服役。

“纳尔逊勋爵”号采用了当时最新式的45倍径12英寸主炮,同时布置了多达10门9.2英寸副炮(其中4座双联装,2座单装),这使得其火力胜过当时英国已列装的任意一级前无畏舰,然而在该舰正式服役之前,划时代的“无畏”号战列舰已经于1906年12月2日服役,这使得号称“英国最强前无畏舰”的“纳尔逊勋爵”级在尚未服役之前便已过时,也使得该级舰有一种“生不逢时”的意味。

“纳尔逊勋爵”号在服役后于1909年被配给本土舰队,并在此直至一战爆发。一战爆发后,该舰被编入海峡舰队,紧接着被派往地中海参加了达达尼尔海峡战役。之后“纳尔逊勋爵”号加入东地中海分舰队负责爱琴海警戒。在一战结束后,该舰返回本土,于1919年开始被封存,后于1920年被变卖。

“阿伽门农”号在服役后早于“纳尔逊勋爵”号一年被配给本土舰队。一战爆发后,“阿伽门农”号与姐妹舰参与和执行了完全相同的任务,不过该舰在1919年被封存后,曾于1921年被改装为由无线电操纵的靶舰,并一直为皇家海军服务至1926年。“阿伽门农”号是英国最后一艘完成使命的前无畏舰,在1927年被变卖。至此,前无畏舰从英国海军序列中完全消失,一个时代落下帷幕。

978-7-111-59932-6-Chapter02-215.jpg

978-7-111-59932-6-Chapter02-216.jpg

978-7-111-59932-6-Chapter02-217.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