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2017
- 叶朗主编
- 10124字
- 2020-07-09 20:18:47
总报告
总报告
陈少峰 侯杰耀[1]
文化产业是目前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领域,因此也是市场结构调整、产业形态创新的经济模块。在2016年间,我国文化产业在政策引导、技术革新、需求变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又展现出新的产业动态,成为我们分析关注的焦点。在此,我们聚焦于中国文化产业在2016年的主要发展特点,剖析当前中国文化产业的利弊得失,思考中国文化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年度发展概况
在2016年,中国文化产业总体稳中有进,其产业数据继续表现出了经济发展增长点的良好势头。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数据,2016年文化产业增加值为30254亿元,首次突破3万亿元大关,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为4.07%,首次突破4%。文化及相关产业十个行业的营业收入保持增长,特别是文化服务业快速增长。据对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5万家企业调查,2016年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0314亿元,比上年增长7.5%(名义增长未扣除价格因素),增速比上年加快0.6个百分点。文化及相关产业10个行业的营业收入均保持增长,文化服务业快速增长。其中,实现两位数以上增长的3个行业分别是:以“互联网+”为主要形式的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营业收入5752亿元、增长30.3%,文化艺术服务业312亿元、增长22.8%,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1242亿元、增长19.3%。[2]具体各产业的营业收入情况可以参考表0-1。
表0-1 2016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情况[3]
注:1.表中速度均为未扣除价格因素的名义增速。
2.表中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从投融资角度看,2016年文化产业领域的投融资十分活跃,我国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资额达到7830亿元,比上一年增长16.4%[4],这充分显示出资本市场对文化产业未来发展的信心,也说明了文化企业具有较好的发展潜力与增长空间。
具体看文化企业的上市情况,据新元文智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8月底,上市文化企业数量达215家,其中2016年新增15家,占比6.98%。较2015年同期,上市数量同比下降31.82%,但单个企业IPO上市融资额均显著增长,总融资规模同比增加17.51%,是2015全年上市融资额的1.03倍。上市文化企业首次公开募股(IPO)融资能力显著提升。[5]目前,文化企业通过公开上市渠道融资逐渐成熟,文企上市主要有IPO、借壳与介绍上市三种途径。2016年6月,证监会发布《关于修改〈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的决定(征求意见稿)》,对借壳上市监管趋严,部分拟借壳文化企业可能受到影响。因此,上市公开融资已经成为文化企业的重要融资渠道。此外,文化企业在上市后仍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扩大市场占有,上市文化企业可以通过并购、股权投资、新设子公司等方式,实现经营规模的扩张,进一步提升自身综合竞争能力。[6]通过上市等方式投融资对于国有文化企业的转型升级尤为重要。2016年国有文化企业迎来一个上市的“小高潮”,中国电影、广西广电网络、新华网等8家上市。[7]上市融资可以提高国有文化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也可以利用市场资本推动国有文化企业的自我革新,我们需要继续鼓励支持国有文化企业的上市融资。
从行业领域看,目前互联网文化产业是投融资的热门领域。据中国文化产业投融资数据平台显示,2016年,互联网文化产业通过上市、新三板、股权、并购、众筹渠道流入的资金达到3418.43亿元,相比2015年同期(2832.14亿元)增长20.70%。其中并购渠道贡献最大,流入资金1316.62亿元,占同期总流入资金的38.52%;规模上千亿的渠道还有股权渠道,流入资金1019.46亿元,占比29.82%;此外,2016年上市后融资渠道为互联网文化企业带来878.17亿元资金,贡献较大。在“全民创业”的背景下,互联网文化产业融资多点开花。对比2015年同期,IPO首发融资、上市后融资、股权融资、新三板融资金额出现了不同幅度的增长,增长比例分别达到了362.65%、59.63%、24.10%、23.35%。[8]互联网文化产业的资本活跃显示出“互联网+”的发展模式越来越成为中国文化产业自身革新的核心途径,只有与互联网相结合,文化产业才能找到新的价值增长点与市场开拓空间。
二、“互联网+文化”的融合
在“互联网+”的投资热潮下,互联网产业在2016年继续展示出磅礴的发展之势,在巩固原有发展基础之外,2016年,互联网文化产业在移动平台、智能技术、影视产品等方面展现了新的发展特征,表明了科技与文化的融合趋势。
在2016年,互联网要素在文化娱乐领域中的作用愈发凸显,影视、游戏、文学诸领域的文化娱乐活动都离不开互联网平台的媒介功能与互联网技术的内容创新。特别是,截止到2016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增长率连续三年超过10%[9],移动端上的娱乐产品成为当前互联网文化娱乐产业的重中之重。手机游戏产业是娱乐移动化的典型代表。据中国文化产业投融资数据平台显示,在互联网文化细分领域中,2016年移动游戏最受资本欢迎,流入资金高达950.83亿元,占互联网文化产业当期总流入资金的27.81亿元,与位居第二位的软件业相差584.44亿元。[10]投资者对移动游戏的投资热情充分表明了该领域的发展潜力。作为增长核心的移动游戏在用户规模和使用率增长的同时,行业营收也全面超越PC客户端游戏。[11]PC客户端游戏营收增长已接近停滞状态。如果说PC客户端游戏是互联网娱乐在起步阶段的市场引擎的话,那么移动游戏的超越意味着互联网娱乐已经跨越了传统的PC端入口,而进入到以智能移动手机为入口的新阶段。网络直播的兴盛是娱乐移动化的另一体现。截止到2016年12月,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到3.44亿,占网民总体的47.1%,较2016年6月增长1932万。其中,游戏直播用户使用率增幅最高,半年增长3.5个百分点。[12]虽然PC客户端也是网络直播的重要入口,但移动端的网络直播是主要发展趋势,特别是出现了许多移动网络直播和移动视频社交等新的直播模式,我们现在经常会看到举着手机在进行现场直播的人,手机移动端不仅仅是观看直播的流量入口,而且是直播内容的生产平台,手机正在生产供给与消费需求这两端改变着文化娱乐的产业形态。
与文化娱乐向移动客户端的转移相类似,生活服务应用的发展也与移动客户端紧密关联,特别是移动支付的普及化为生活服务应用在移动客户端的延伸创造了良好的平台基础。截止到2016年12月,我国手机网上支付用户规模增长迅速,达到4.69亿,年增长率为31.2%,网民手机网上支付的使用比例由57.7%提升至67.5%。手机支付向线下支付领域的快速渗透,极大丰富了支付场景,有50.3%的网民在线下实体店购物时使用手机支付结算。[13]可见,手机支付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这正体现了互联网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产业发展理念。在手机支付的支持下,互联网正不断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在交通领域,网络预约专车用户规模为1.68亿,比2016年上半年增加4616万,增长率为37.9%。[14]
各大网约车平台积极探索新的利益增长方向,为公司转型做铺垫。2016年,滴滴出行一方面致力于推行海外租车业务,另一方面在共享自行车领域进行战略投资,此外还推出小巴业务,主推短途拼车,目前已经涉及出租车、专车、快车、顺风车、代驾、试驾、公交等9大业务体系。[15]在餐饮领域,网络外卖的发展势头良好,截止到2016年12月,我国网上外卖用户规模达到2.09亿,年增长率为83.7%,占网民比例达到28.5%。其中,手机网上外卖用户规模已达到1.94亿,使用比例由16.8%提升至27.9%。[16]
人工智能是当前的产业热点。2016年,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达到239亿元。其中智能硬件平台占比高于软件集成平台,达到了63.8%。中国人工智能市场细分结构中各类产品分布较为均衡,占据前二位的是服务机器人和智能工业机器人,2016年市场规模分布为70.5亿元和62亿元,占比为29.6%和26%。[17]无论在智能硬件平台还是软件集成平台,互联网企业都拥有多样的参与渠道,互联网技术都可以推动人工智能(AI)的产业创新,事实上,人工智能产业也得到了国家政策的强力支持,2016年5月,我国发布了《“互联网+”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提出以重点领域智能产品创新为主的七大重点建设工程,该方案特别强调了“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发展,凸显了互联网企业在人工智能产业的重要地位。从实际的市场动态看,包括互联网企业在内的诸多企业已经注意到人工智能的产业前景。据Wind数据统计,目前30余家上市公司布局人工智能产业链,主要包括软件算法核心系统、图像语音识别技术、计算机视觉及传感器,以及人工智能+金融、安防等领域。[18]更具体地讲,无人驾驶是谷歌、百度等IT巨头争夺人工智能领域的制高点。今年3月1日,百度宣布,对现有业务及资源进行整合,成立智能驾驶事业群组(IDG)。[19]
除了人工智能,VR产业是另一个“互联网+”的全新发展空间。VR技术被誉为IT行业的下一波浪潮,将在影视、旅游、教育、广告、购物等行业得到广泛应用,通过与诸多文化子产业进行深度融合,VR技术将把体验经济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20]2016年,国内有逾60家上市公司宣称跨界VR行业,2016年也因此被称为中国VR起点年。无论是VR电影、VR广告,还是随处可见的VR线下体验店,VR的身影越来越多。然而到去年下半年,行业发展开始趋缓。无论是技术还是内容,都成为制约这一行业发展的瓶颈。[21]VR技术之所以获得众多企业的重视,关键不是VR技术自己的盈利空间,而在于VR技术拥有与其他文化板块相结合的融合特性,这是典型的“技术+文化”的融合案例。笔者认为,VR技术会对互联网文化的商业模式带来深刻影响,如同智能手机客户端,VR也能够成为客户端,引导人们进入各种各样的文化娱乐或生活服务产品,这也正是阿里巴巴如此看重VR技术与购物平台相结合的原因所在。
2016年中国电影产业发展良好,实现了稳健增长。2016年中国全国电影总票房达457.12亿元,同比增长3.73%;观影人次为13.72亿,同比增长8.89%;国产电影票房为266.63亿元,占票房总额的58.33%;国产电影海外票房和销售收入38.25亿元,同比增长38.09%。[22]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需要注意到,对比2015年的数据:2015年全国电影总票房为440.69亿元,比2014年增长48.7%,创下“十二五”以来最高年度增幅,2015年全年观影人为12.6亿,同比增长51.08%,[23]2016年电影总票房、观影人次的增速都有大幅下跌,特别是电影总票房的增速不及2015年增速的十分之一。这说明中国电影产业已经逐渐度过了产业扩张时期,接下来,单纯地增加荧幕与电影数量已经无法带来产业增长,提升以电影水平为核心的产业质量将成为未来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之重。我们注意到,2016年11月7日《电影促进法》于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正式表决通过,中国电影进入了质量发展时代。
与电影产业密切相关的是互联网影视产品,互联网影视产品既是传统影视产业的竞争对象,同时也在重新塑造着影视产业的新面貌。网络视频资源除了在传播形式上呈现出移动化趋势,在内容上,网络视频自制内容在向精品化发展,且会员付费收入增长态势明显,视频生态圈逐步形成。2016年1月1日到11月30日,视频网站备案的网络剧为4430部,共计16938集,节目数量与2015年相比呈现井喷式增长。[24]人们不仅仅需要以移动客户端为代表的更加便捷的传播平台,也需要更加高质量的视频内容产品,只有平台与内容共同提升的文化娱乐产品才能在互联网文化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IP改编仍是当前影视产品制作的一大趋势,2016年,IP继续呈井喷之势,互联网、影视等各类资本强势进驻IP产业链,使得IP成为目前影视作品的重要内容来源,很多网络小说与网络游戏都被搬到了荧屏之上,同时与“粉丝”经济相结合,借助于网络平台的营销推广催生了像《锦绣未央》《大唐荣耀》《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择天记》等众多2016年的热门IP剧。IP剧依靠“粉丝”力量往往能收获很好的收视结果,成为当前影视投资的热门,但从舆论上看,观众已经开始越来越看重影视作品的制作质量与演员的演技水平,吐槽“小鲜肉”的演技也是观众的舆论热点。因此,随着IP剧当前资本扩张热潮消退与观众需求水平的提升,投资者与制作者将更加意识到内容质量的重要性,“内容为王”指的不是IP数量与“粉丝”规模,而是IP的改编技术与制作水平。
三、传统文化资源的转化路径
如果说技术与文化的融合趋势是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所塑造的新的文化产业业态,那么传统文化的创新问题就是要不断探讨传统文化资源如何在这种新业态中生存下去,并保有自己的竞争优势,在2016年,我们发现政府与企业都更加重视传统文化资源的创新开发。
2016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文物保护与开发的政策。有关文物保护,2016年12月发布的《国家“十三五”文化遗产保护与公共文化服务科技创新规划》明确到2020年,我国将基本建成文化遗产保护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科技创新体系。有关文物开发,2016年5月发布的《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对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工作做出部署。2016年12月10日召开的全国文物科技工作会议发布了《国家“十三五”文化遗产保护与公共文化服务科技创新规划》和《“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互联网+中华文明”的行动计划表明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技术创新传统文化资源的发展思路:实施“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支持各方力量利用文物资源开发文化创意产品,推出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文化创意产品和优秀企业。到2020年,打造50个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品牌,建成10个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研发基地,文化创意产品年销售额1000万以上的文物单位和企业超过50家,其中年销售额2000万以上的超过20家。[25]
在重视互联网的平台效应的同时,文物遗产的开发还不能忽视内容创新,目前,博物馆文物的创意产品开发是文物开发的主阵地。博物馆在开发文物创意产品时要重视消费者的需求,开发消费者喜欢的产品。例如为了吸引年轻消费者,博物馆可开通网络商店平台,产品也应该具有流行元素,像台北“故宫博物院”推出的“朕知道了”胶带就很受年轻人欢迎。以故宫、国家博物馆为代表的文化文物单位已经开始探索尝试,朝珠耳机、顶戴花翎防晒伞、“朕就是这样的汉子”折扇都深受消费者欢迎,苏州博物馆的秘色瓷莲花碗曲奇饼干、南京博物院的“镇馆之宝”西汉金兽橡皮是地方博物馆的文化创意产品的成功代表,仅2016年上半年故宫文化创意产品销售额就突破7亿元[26],由此可见文化创意产业与传统文化遗产的结合蕴含了巨大的经济潜力。
与文物等物质文化遗产不同,戏曲艺术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开发保护具有自身的特点。“非遗”的经济价值来源于两类文化产品和服务——“非遗”核心技艺产品(和服务)和“非遗”衍生产品(和服务)。“非遗”核心技艺产品是利用“非遗”的核心技艺生产出来的产品,蕴含显著且完整的“非遗”文化价值。“非遗”衍生产品并不是直接利用“非遗”核心技艺,而是利用“非遗”的相关文化元素开发出的衍生产品,这类产品的文化价值相对较低,在整个产业中经济价值的影响大于其文化价值。在开发利用时需区别对待,形成“非营利性+营利性”的双轨利用模式。[27]因此,一方面我们要继续支持戏曲艺术的传承,例如,2016年11月23日文化部组织开展了全国落实《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情况自查工作,大半年来,全国各地纷纷贯彻落实《若干政策》,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出台本地实施意见,提出了支持本地戏曲传承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目前,共有安徽、辽宁、湖南、青海、山东、河南、云南、河北、四川、浙江、湖北、山西、山东、内蒙古、北京、甘肃、江苏等地陆续出台了相关实施意见;另一方面,我们要利用新平台、新技术挖掘传统曲艺的市场价值,戏曲表演单位与文化影视企业可以在互联网平台上传播戏曲作品,但传播手段的创新只是互联网转型的初级阶段,还需要以“互联网+”思维在内容上全面创新戏曲艺术,例如可以把戏曲艺术融入网络影视作品、网络游戏产品等互联网产品,不断延伸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衍生品范围。
从艺术市场运行情况看,据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统计,2016年上半年全国文物艺术品拍卖成交额243.6亿元,同比小幅下降2.3%;据中国拍卖行业协会统计,2016年春拍10家公司共举办202个专场拍卖,上拍33419件(套),成交24219件(套),成交率72.44%,成交额为98.83亿元。由于北京匡时十周年庆典成交额上升幅度较大,假设剔除北京匡时,其他9家公司合计73.25亿元,与其2015年春拍(75.01亿元)、秋拍(72.54亿元)基本持平。从全年的数据看,我国拍卖市场在调整过程中保持平稳,顶级作品比较抢手,一般作品少人问津,“减量提质”的特点表现明显。[28]
当前我国艺术品市场有两个主要趋势,其一是艺术品市场的管理制度与市场机制不断获得改善,逐步建立起规范的艺术品交易市场秩序。2016年2月,文化部发布了新修订的《艺术品经营管理办法》,《办法》坚持对内容的底线管理,调整了监管范围,对艺术品市场实行全方位内容监管,将网络艺术品、投融资标的物艺术品、鉴定评估等纳入监管领域。《办法》还明确了担保、鉴定、信用监管、尽职调查、专家委员会等制度。其二是“互联网+艺术品”带动下的艺术品市场的互联网创新不断成熟。互联网技术、VR技术以及电子商务发展带来了网络拍卖、移动终端拍卖、电子可视技术拍卖等新的拍卖形式。据不完全统计,在线艺术品交易在过去12个月销售总额达30.27亿美元,同比增长24%,中国嘉德、北京保利、广东崇正以及国际拍卖行佳士得、苏富比等传统拍卖公司也开始在线上交易领域发力。中国嘉德秋拍共有24场专场开通实时网络竞投,北京保利也推出“常君实旧藏信札”专题网拍,实施“线下展线上拍”新模式,该场网拍共成交157件,成交额共20余万元。[29]目前网络竞拍平台建设已经比较成熟,再加上严格的艺术品监管制度与新兴的VR等智能技术,网络竞拍是艺术品市场交易的未来希望。
四、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机遇
推动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是2016年文化产业的热点问题,根据发布的“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2016)”,综合指数排名前十的省市中,除四川、江西以外,其余省市都位于东部地区;而生产力指数排名跟去年相比整体上变化浮动较小,前十名的省、直辖市中,除了四川、江西、河南外,其他均来自东部地区。[30]可见,我国目前文化产业发展仍不平衡,中西部的文化产业仍落后于东部地区,推动区域文化经济的平衡发展具体表现在特色小镇、休闲农业、文化扶贫等2016年的热点话题中。
浙江省的特色小镇建设走在全国的前列,在2014年,浙江形成了一批“独立于市区,具有明确的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功能、社区特征的发展空间载体”,并因杭州云计算产业生态小镇——云栖小镇的引人瞩目而催生了“特色小镇”这一称谓。[31]在2015年7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提出: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的特色小镇。特色小镇在2016年逐渐进入实践操作阶段,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布了《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名单》,共有127个镇进入名单,各省市也开始制定自己的培育特色小镇的发展政策,特色小镇正在中国大地遍地开花。
文化建设是特色小镇的重中之重,文化产业是建设特色小镇的主要产业支持。从《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名单》中我们可以发现:在首次入选的127个小镇中,有100个特色小镇开发与文旅产业有关,占到特色小镇的78.74%;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特色小镇,基本上都与文旅产业开发有关。[32]这充分说明了建设特色小镇必须重视自身的文化资源,并开发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文化产业对缺少资金、技术等传统区位优势的中西部落后地区尤为重要,文化产业可以帮助中西部小镇找到自己的发展着力点。所以,我们一定要避免把特色小镇变成传统的房地产开发模式,特色小镇一定要以文化产业的发展为主要思考对象,不能再束缚于原有的房地产思维,而要考虑各种文化要素的市场价值,特别是不能以文化产业的名号进行房地产“圈地”,现在很多地方的文化园看起来很热闹,但实际上都是在“圈地”,因为这些园区里的文化企业根本没有竞争力,也缺乏有价值的文化主题或文化资源。所以,特色小镇一定要把文化建设放在第一位,各地政府与文化企业必须首先考虑今后是否拥有优质的文化资源、是否具有完善的文化产业规划、是否具有广阔的文化消费市场,房地产建设只是特色小镇的一个环节,绝不是特色小镇的发展核心。
农业文化产业是区域文化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模块,也是城乡平衡发展的一个途径,由于农业经济在中西部落后地区仍占有较大比重,基于本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以农业为主题的文化产业成为焦点,其中休闲农业旅游是主体业态。
为了进一步支持农业文化产业的发展,国家在2016年出台了系列扶持政策。2016年9月发布了《关于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的指导意见》与《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各地也出台了落实措施,安徽、山西等省已相继出台了推动休闲农业发展意见,大部分省还编制了休闲农业的发展规划,湖北、山东、广东、四川、新疆等地都安排了专项财政资金支持休闲农业发展。截至目前,全国共创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328个,推介中国美丽休闲乡村370个,认定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62项。[33]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当前我国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状况良好,2016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近21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5700亿元,从业人员845万,带动672万户农民受益。《中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研究报告(2016年度)》显示,据不完全统计,上规模经营主体达30.57万个,比上年增加近4万个;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成为旅游投资新亮点,投资金额约3000亿元,比2015年增加400亿元。整个产业呈现出发展加快、布局优化、质量提升、领域拓展的良好态势。[34]但同时我们需要注意到资金与技术仍然是制约农业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引导农户参与农业文化旅游仍将是培育生计资本的基础工作,尤其是增加金融资本和物质资本。[35]我们仍需继续加大对农业文化产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同时实践“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思路,支持农村地区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拓展农业休闲旅游的市场空间。
文化产业地区间发展不平衡是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的一个基本实情。2016年,东部地区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59766亿元,占全国74.4%,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分别为13641亿元、5963亿元和943亿元,占全国比重分别为17.0%、7.4%和1.2%。[36]可见中西部和东部地区的文化产业仍落后于东部发达地区的发展水平。但我们也要注意到,中西部的文化产业高速发展、势头正猛:2016年西部地区增长12.5%、中部地区增长9.4%,均高于东部地区7.0%的增速。[37]这显示了在精准文化扶贫的思路下,中西部文化产业获得了绝佳的发展机遇。
当前,资金仍是文化扶贫的关键。从文化企业的投融资情况看,北京、广东、上海、浙江四大省市是上市文化企业主要分布地,与上市文化企业数量分布类似,北京、上海、广东三省市上市文化企业融资规模居于前三。其中,北京以1290.97亿元居首,占比39.29%;其次为上海,融资规模为557.91亿元,占比16.98%。北京、上海、广东文化产业相对发达,上市文化企业众多,因此吸引资金实力明显强于其他省市,部分省市诸如福建、广西、山东、天津等融资规模有限,部分省市如海南尚未有上市文化企业进行融资。[38]因此,除了当前已有的文化扶贫资金与文化产业专项资金,我们还要充分发挥民间资本在文化扶贫中的作用,PPP(公私合营模式)是一个可以利用的方法,文化行业已经纳入了国家PPP推广战略,2017年将进入实施阶段,民间投资可以顺利进入公共文化领域,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与市场效益。
除了资金,我们仍需创新文化扶贫的思路,实践“互联网+文化扶贫”的扶贫战略。我们需要从生产与消费这两个角度思考区域文化产业的互联网转型。首先,从文化生产的角度看,针对当前政策所覆盖的区域文化资源,文化企业要通过互联网平台整合各地区的文化资源,形成经济合力。其次,从文化消费的角度看,针对各区域所拥有的广阔文化消费市场,文化企业可以采取的资源整合方法是整合消费,利用互联网平台的跨时空特性拓展文化市场的消费需求。
总之,进入“十三五”时期以来,中国文化产业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改革创新始终为中国文化产业输送着发展动力。值得肯定的是,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的体制改革不断取得新进展,不断释放文化市场活力:2016年财政部对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模式作出重大调整,加快由无偿向有偿、由直接分配向间接分配转变,努力实现市场化配置目标;2016年度中央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实施方式确定为“基金化+重大项目”的模式,其中,基金化是指引入市场化运作模式,培养遴选一批中央、地方和市场的优秀文化产业基金,引导和撬动社会资本支持文化发展;重大项目主要支持党中央、国务院有明确要求,或者宣传文化部门确定的重要工作。“基金化”的市场配置工具可以极大地调动文化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社会资本的杠杆和撬动作用,使得政府政策性资金发挥更大的产业引导作用。据统计,2016年国家财政部安排10亿元参股全国14只优秀文化产业基金,直接撬动其他各类资本120亿元,同时聚焦“双创”融资难题,首次探索开展债权投资扶持计划,形成财政出资引导、文投集团配套跟进的全新投入机制,依托北京文投、陕西文投两家全国领先的省级文投集团,中央财政出资5.6亿元、带动配套46.8亿元。[39]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方式的改革只是当前中国文化产业市场体制改革的一部分,今后,中国文化产业的参与者仍将在改革创新之路上继续前行:各级政府应不断完善文化产业市场管理体制,为企业打造活力饱满、健康守法的良好市场秩序;文化企业应珍惜文化资源,创新产业技术,不断增强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