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大学》《中庸》本是《礼记》中的两篇,受到宋儒的重视而独立成书。宋儒将它们抽出,与《论语》《孟子》并列,编为“四书”,作为教授弟子的基本教材。

《大学》的内容,主要是阐述古代成人教育的宗旨、途径,提出大学“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三个纲领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朱熹说,《大学》是“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由此“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是“初学入德之门”。所以,读“四书”应从《大学》开始,而又必须继之以《论语》《孟子》。


“学问须以《大学》为先,次《论语》,次《孟子》,次《中庸》。”(《朱子语类》卷十四)

“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朱子语类》卷十四)

“《大学》是个大坯模。”“先读《大学》,可见古人为学首末次第。”“须熟究《大学》作间架,却以他书填补去。”(《朱子语类》卷十四)

“《大学》所载,只是个题目如此,要须自用工夫做将去。”(《朱子语类》卷十四)


在把《大学》编入四书时,宋儒对《大学》古本的章节次序有所改动,朱熹还补写了解释“格物致知”的一章。宋以后《大学》的流传,主要是依据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本书也以朱熹集注本为依据。

《中庸》共三十三章,内容丰富。开篇阐述天、性、道、教的关系,提出了儒家天人合一的核心思想:性与道合一,天道与人道合一,并以“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为首章结尾,指出中庸是大道的根本。以下从各个方面展开,论述中庸之道的特性、表现、功效和修养的方法、途径等。特别以“诚”为中心,提出“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的思想,末章又回到修道的根本。形成一以贯之的系统论述,是论述中庸之道的基本文献。宋儒认为《中庸》是孔子之孙子思所作,是“孔门传授心法”、传承儒学道统的重要文献。

《中庸》的内容较艰深,所以读“四书”,《中庸》要放在最后,读过《大学》《论语》《孟子》之后,再读《中庸》。

近代出版的“四书”,考虑到《大学》《中庸》二书篇幅较小,一般都把二书合为一书出版,依《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次序编排。这一次序与读“四书”应遵的次序不合,容易误导读者,望读者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