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陵
  • 段清波
  • 1928字
  • 2021-04-09 21:25:20

墓道结构与始皇理想

灵魂不死观念使得古人们“事死如生”,人们对死后的世界基本是按照生前的一切来安排的,一般说来,地宫是皇帝尸体和灵魂居住的地方,所以会将生前的世界、生活状态一并复制到地宫中来,如此一来,这完全就是现实宫廷生活中的翻版。正因为受厚葬之风影响,像秦始皇这样一位一统天下的帝王,他生前所喜欢的东西,在地宫里面必然也会有。生前认为最宝贵的物品,都与已故的皇帝一起埋葬到坟墓中去,以便他在冥界能够继续使用,这就是古人事亡如事存的观念。但秦始皇并不是一位只知低层次享乐的平庸皇帝,他是一个有理想、有情怀的皇帝,他不希望自己亲手打造的天下就这样在他死后灰飞烟灭。如果说秦地宫中的水银江河,寄托了秦始皇对帝国的一种牵挂,那么,天象图在地宫不仅是一种装饰,更是将天圆地方的宇宙观,模拟在墓室里,其目的是为他所创立的中央集权郡县制提供合理性、合法性支撑的,这个设计理念长时期影响到后代的帝王陵墓设计。

古代陵墓修建的时间都很长,按照司马迁的说法,秦陵修建了39年,经过分析,我们认为司马迁的记载可能并不精确,按我们研究的结果,秦陵建设前后不到十年,那就存在这样的问题,陵墓墓室建造好以后,皇帝还没有死,那这个期间的墓室是以什么形式存在的?因为当年不可能建造一个有那么大跨度的大棚子,因为要防止风吹日晒雨淋嘛。还有,秦始皇死后的棺椁,是从哪个通道进入墓室的呢?

像秦始皇这样的千古一帝,按照礼制来讲,他的墓道数量至少是四条,也就是墓室的东西南北各有一条斜坡墓道。在此之前的商代晚期安阳殷墟遗址,考古工作者发掘到商代晚期商王的墓葬,都是四条墓道的大墓;周王的墓葬,我们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找到,但我们在陕西岐山周公庙发现周公家族的墓葬,最高等级的墓葬也是四条墓道形制,战国晚期的周王陵在洛阳被发现,也是四条墓道,西汉11座皇帝皇后陵,全是四条墓道。秦始皇陵之前四条墓道,之后也是四条墓道,秦始皇的爸爸、爷爷、太爷的陵墓都是四条墓道。

而在秦始皇陵勘探过程中,我们发现地宫的墓道设计令人费解,秦陵不是四条墓道的结构,而是东西两侧各一条墓道的“中”字形,东墓道比西墓道长,也比西墓道宽,东墓道顶部是用石板封顶的,显示出东墓道是主墓道。为什么秦始皇陵只有东西两条墓道,我们还不太清楚原因,也无法解释这一不合理的现象。

我们再说说秦始皇陵东墓道的结构问题。

从公元前335年、战国晚期的赵肃侯开始,中国陵墓建设进入预作寿陵的阶段。也就是说,陵墓设计建造不是人死后才开始的,而是在即位后不久、主人还健在时就开始建造陵墓,这样做的好处是,当主人去世后安葬时,就不会太匆忙。根据《礼记·王制》记载,先秦时候周朝的制度是,周王去世后,殡七天,开始为陵墓选址,然后建造,在七个月内完成安葬任务,就是所谓的“七日而殡,七月而葬”,诸侯是“五日而殡,五月而葬”,等而下之的低级贵族是“三日而殡,三月而葬”,从文献资料看,大家都严格按照周礼来安排丧葬活动。

预作寿陵后有个问题,就是陵墓建造好以后怎么办?根据这时候的墓葬制度,最高等级的陵墓竖穴土圹木椁墓,就是从地表挖坑挖下去,到一定深度后,建造木结构的墓室。从墓室建好到墓主人辞世下葬,这期间的时间长度是不确定的,总不能这样,主人不死,墓室就露天一直放在那里吧,那怎么办?

我的理解是,墓室造好后,马上就将多条墓道的其他墓道回填,墓室也回填直至地表,但一定会留下一条主墓道,将主墓道建设成有顶的隧道式,一直通到地面,地面上还建造有能将墓道出口遮挡住的建筑。这样的话,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即使墓主人一直很健康地活着,也不怕已经建好的墓室受到风吹日晒雨淋的伤害,出现坍塌现象。等到需要的时候,就把死者下葬,将墓道封闭起来,地面建筑拆除掉,建造封土,然后再完成其他陵园工程项目。

根据文献的记载,秦始皇陵的东墓道里设置有多道门。一般来讲,带有墓道的墓葬都会在墓道和墓室连接处安装墓门,选材多用石块、木头、土坯或者砖。秦始皇陵的东墓道有三道门,正如文献中说埋葬秦始皇时,“闭中羡,下外羡门”,羡就是墓道,既然提到中门、外门,那肯定还有内门。一个闭,一个下,门的样子很有可能类似于咱们今天的电梯门和商铺的防盗门。

说到这,我们不禁感慨,秦陵地宫的这些事情,正因为司马迁的一笔带过,才给我们留下了这么多的猜想空间,也让我们更加期待秦陵考古的未来。在秦陵工地,无数个日日夜夜,让我深刻感受到,每一次的发掘,都会有意想不到的现象出现,每一铲泥土的掀开,都能为我们带来不断的惊奇!无法预测,出乎预料,这是啥,这几个词,是我们在秦陵考古中的常用词。

但在盗墓成风的中国古代,埋藏着“奇器珍怪”的秦陵地宫,究竟能否避开这些盗墓者的毒手呢?神秘的地宫内究竟有没有防盗机关呢?我们之后再来一探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