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瞳孔、瞳孔反射的解剖要点

一、瞳孔的解剖
瞳孔(pupil)由环形虹膜围成的透光孔径构成,其直径与年龄有关。新生儿与婴儿期很少超过3mm,儿童和青少年直径平均3~5mm,成年人平均直径通常约3mm,老年人平均2mm甚至更小些,但通常不会小于1mm。老年人调节反应也较迟钝,甚至消失,大多数可见瞳孔变形。约有20%正常人两侧瞳孔直径有差别,通常在0.3~0.5mm之内,超出1mm者罕见。瞳孔形态通常为圆形,双侧对称。虹膜由两种肌纤维构成,一种位于瞳孔周围,呈环形排列,称为瞳孔括约肌,受副交感神经支配,对瞳孔直径影响较大;另一种以瞳孔为圆心向周边辐射状排列,称为瞳孔开大肌,受交感神经支配,对瞳孔直径的影响不如前者大(图9-1)。瞳孔直径大小主要取决于外界的光线强度和副交感神经纤维的张力,同时交感神经纤维也会影响其大小,但对视力的影响不大。
图9-1 瞳孔的解剖示意图
二、瞳孔的神经支配与反射通路
瞳孔括约肌受副交感神经纤维支配,其核团位于中脑上丘水平,导水管中线的腹侧部,紧贴在动眼神经核的内上方,称为Edinger-Westphal核(E-W核),又叫动眼神经副核。其纤维位于动眼神经表面的背侧,此处易于被后交通动脉瘤压迫而致瞳孔扩大。入眶后,其纤维离开动眼神经以短支进入外直肌内面的睫状神经节,换元后在巩膜与脉络膜之间分布于瞳孔括约肌(3%的纤维)与睫状肌(97%的纤维),这可能解释了调节反射有时强于弱光下缩瞳作用的现象。视束中约10%的纤维抵达外侧膝状体前进入顶盖前区,换元后分别与双侧的E-W核发生联系,执行缩瞳功能,这是直接与间接瞳孔光反射的基础。另一方面,E-W核还接受来自邻近内直肌核的纤维支配,当两眼会聚时,E-W核受到激动引起瞳孔缩小,同时睫状肌也跟随收缩,因此会聚缩瞳常常强于光线作用(图9-2)。
此外,枕叶视区有集合反射中枢,并与额叶发生联系。视近物的视觉传入信息激发枕叶与额叶的集合中枢兴奋,冲动下行至中脑顶盖前区的正中核,此核与双侧内直肌核联系,使双眼内直肌收缩,两眼会聚。同时,来自枕叶或额叶的冲动到达两侧动眼神经副核,后者发出纤维经动眼神经至瞳孔括约肌,引起瞳孔收缩,为瞳孔调节反应。这两个反射的通路基本上是一致的。
瞳孔开大肌受交感神经支配,其纤维走行较为复杂。明确的交感神经高级中枢位于下丘脑后外侧部,主要接受同侧皮质控制。由下丘脑发出的下行纤维不交叉,故交感通路上的病变引起同侧症候。下丘脑的下行纤维走行在中脑被盖的外侧部,逐渐稍向前内侧移位,经脑桥、延髓至脊髓C8~T2节段的侧角,在侧角处换元后,沿T2的脊神经进入交感干止于颈上交感神经节,再由此节处换元后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攀缘颈内动脉及其分支入颅,最终分布于视器及眼睑:①随动眼神经分布于上、下睑板肌(Muller’s肌),其作用是使上下眼睑皮肤固定于睑板之上,以对抗眼轮匝肌的作用,同时也分布于眶内肌。睑板肌麻痹时,上睑轻度下垂,下睑轻度上提,因此出现所谓的睑裂变小,眶内肌受累时可出现眼球下陷。②血管张力成分纤维穿睫状神经节经三叉神经的鼻睫神经分布于眼部。③支配瞳孔开大肌的成分穿过鼻睫神经后经睫长神经分布于瞳孔开大肌。此外,此成分尚支配面部的汗腺及血管(图9-3)。
图9-2 瞳孔直接间接光反应示意图
图9-3 瞳孔交感神经支配示意图
三、瞳孔反射的主要内容
1.对光反射
可分为直接对光反射和间接对光反射两种,前者是指光线直接刺激视网膜后即刻引起该侧瞳孔缩小;后者是指对侧的非光刺激瞳孔同时缩小。应当注意,瞳孔光照后瞬时缩小,即使光源存在,很快还有一个轻度复原的过程,这是由于瞳孔适应新光源强度的缘故,此时瞳孔将保持在这一直径大小,光源移去后,瞳孔并非立刻复原,而是经过一个极短暂的过程再恢复到光照之前的大小。了解这一细节对理解Marcus-Gunn瞳孔形成及其检查方法的原理相当重要。
2.集合反射
两眼注视远处物体后,快速注视近处物体,此时两眼内聚,这一过程称为辐辏;同时双瞳孔缩小,以便影像清晰投射到视网膜上,这一过程称为调节。临床上习惯于将这两种运动统称为集合反射,该反射为经皮质反射。
3.睫脊反射
疼痛刺激颈部皮肤引起瞳孔扩大。本反射变异性较大,疲劳时不易诱发,老年人比青年人迟钝。
4.三叉神经瞳孔反射
刺激角膜、睑结膜或眼周围组织等三叉神经分布区后引起瞳孔先扩大后缩小的反应。本反射变异性较大。
5.听觉瞳孔反射
强声刺激时引起瞳孔缩小,而后缓慢散大的反应。本反射不易引出,变异性较大。
6.前庭瞳孔反射
刺激前庭器后引起瞳孔先收缩后散大的反应。
三叉神经瞳孔反射、听觉瞳孔反射和前庭瞳孔反射三种反射的中枢基本位于脑干的网状结构内,反射不易诱导和观察,且变异性较大,临床上较少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