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海峡两岸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报告
- 范周
- 5636字
- 2021-03-31 03:56:54
大学艺术馆:教育创新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2017年10月10日,“承续·拓展”第六届北航艺术馆当代艺术邀请展(双年展)正式拉开帷幕,受到新华社等十余家主流媒体和社会公众的关注。展览共邀请了80多位艺术家的作品参展,包括水墨、油画、版画、雕塑、装置、综合材料等多个类别。展出的作品既一脉相承,也风格迥异、臻于精品,呈现建设性姿态和创新型特征,向社会公众呈献了一场具有学术性、独创性、体现当代艺术发展态势的学院艺术盛宴。展览开幕式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徐惠彬院士强调,大学必须重视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营造更加良好的文化环境,构建“文化塑造、氛围涵育、多维并举、心灵滋养”的人文艺术素养教育理念,发挥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作用。
十多年来,北航艺术馆坚持每两年自主策划举办一场大型当代艺术邀请展(双年展)活动,受到艺术家们的持续支持和热烈响应。展览主题从前五届的“灵感·空间”“激情·超越”“意象·特质”“文脉·气韵”“融合·建构”到本届的“承续·拓展”,以开放的形式为学院艺术家们提供良好的展示与交流平台,汇聚了一大批学者型艺术家,推动了学院艺术观念、形式内涵、创作路径等的多维探索,逐步凝练和完善了一所大学艺术馆的艺术主张、学术积淀、价值取向与展览品格,同时也为大学人文艺术素养教育、艺术传播乃至学院艺术精神的倡导与弘扬发挥积极的建构作用,成为大学教育创新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
一、坚持品牌定位,树立文化育人的理念与思路
大学艺术馆作为大学精神“气质”与“韵味”的集中体现,是融思想性、知识性、文化性、艺术性、服务性于一体的公益性大学文化传播机构,已逐渐成为一流大学的重要文化表征,理应成为当前我国高校推进“双一流”大学建设教育创新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2006年5月15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馆正式落成开放。“灵感需要空间,想象插上翅膀”,这句饱含诗意的开馆主旨语为此后十年北航艺术馆的发展埋下了不懈求索的伏笔。所谓“艺文载道,闳约深美”,我们始终怀着一颗艺术的心灵,坚持品牌定位、长期积淀、文化立馆,在大学美育和文化育人的道路上,在营建大学艺境的过程中,守护文化的镜像,播种审美的意蕴,涵养艺术生命精神的星空。
北航艺术馆的定位,是一个坚持“公益性、专业化、高品位”、承担文化育人功能、面向师生及社会公众免费开放的文化传播空间和艺术展览场馆。十余年间,我们探索以展览为核心的工作模式,持之以恒地将高雅艺术引入校园,不断提升自身的学术品格和社会影响力,对师生和社会观众进行潜移默化的艺术熏陶,发挥人文艺术滋养和公共文化传播作用,开启了一扇艺术、人文与科学精神之花竞相绽放之窗,在两校区举办展览逾220期,校内外观众超过百万人次,被媒体誉为“中国高校最有影响力的公益性公共艺术传播空间”。
一是,坚持服务于大学的发展建设。北航艺术馆以传播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大学精神为理想,以展陈、研究、收藏和推介艺术及其探索性、创造性、丰富性为手段,致力于大学艺境的营建、大学人和社会公众审美艺术素养的提升,从而在文化传承创新中扮演着大学独特的角色。
二是,坚持服务于大学的人才培养。北航艺术馆以“灵感需要空间,想象插上翅膀”为宗旨,坚持“文化育人”的核心办馆方针,着眼于艺术感悟与体验、科学与艺术的融合,常年不间断地举办高品位的展览,免费面向师生和社会观众开放,成为逐渐完善的大学公共艺术传播空间和展览场馆。
三是,坚持服务于大学的文化引领。北航艺术馆着眼于育人理念和传播模式的更新,以适应大学人的精神审美需求,建设惠及大学和社会的美学公共课堂,成为创造性思维的拓展和高雅艺术激荡碰撞交流的活动场所,乃至大学文化发展的风向标和新阵地。
二、坚持长期积淀,涵养艺术审美传播的文化场
北航艺术馆平均每年不间断举办展览20次左右,通过每一次展览的举办,拓展和发挥自身“造血”功能,逐步扩大影响,赢得更多支持,涵养和积淀了浓郁的大学公共艺术传播文化场,形成了人文艺术素养教育和公共艺术传播品牌。
从展览内容看,200余场展览中,包括国内外重要艺术作品、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精品、师生的艺术与科技作品等。其中,体现国家水平的文化艺术展和体现世界水平的国外大师作品展占到了相当的比重。如20世纪中国文学大师风采展,中国美术馆馆藏国画经典,世界艺术大师达利、毕加索、希施金的作品展,瑞士建筑与视觉展,分别以“灵感·空间”“激情·超越”“意象·特质”“文脉·气韵”“融合·建构”“承续·拓展”为主题的六届北航艺术馆当代艺术邀请展(双年展),李可染、吴冠中、欧阳中石、刘巨德等艺术大家的作品展,以及当代众多艺术名家作品展等,无论是展览层次、规模,还是作品内容与艺术水平,都堪称一流,较好地提升了北航艺术馆的整体品质。
从展览形式看,这里常规展、邀请展、申请展相互辉映,群展、个展接踵而至,类别多样,几乎涵盖了所有艺术门类,成为学校与艺术家沟通互动、大学文化与高雅艺术激荡碰撞的桥梁。北航艺术馆坚持以展览为核心的工作模式,组织构架、运行条件与管理制度、策划执行与学术保障等方面,都围绕举办高水平的展览这个核心环节不断完善和推进。
内容丰富的展览既是一种艺术的物化与思想的表达,也是北航艺术馆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生命养分。北航艺术馆通过策划举办各类展览,提升自身的学术品格、鲜明风格和社会影响力,逐渐形成以自主策划举办“双年展”为重点,以策划举办“常规展”“邀请展”和“申请展”三类形式为版块的良性运作机制。此外,还不定期为大学生、教职工策划举办书画、摄影等专题展,使师生在分享艺术魅力的同时参与到文化建设中。
从展览效果看,北航艺术馆每月举办展览2次左右,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师生和社会观众,使其受到艺术的感染和启迪。这里举办的每一期展览都会留下厚厚的一本观众留言:“艺术永远是人类的精神之花”“感受艺术,我好像走进最美丽的世界”“不出校门,就可以看到大师的作品,真好!”……北航艺术馆与莘莘学子的互动,使大学公共艺术传播成为学生成长发展的丰富养分。
十余年间,北航艺术馆注重依托丰厚的学术资源、品牌优势和不断探索的公共教育形式,为师生、社会公众开辟美育渠道和提升文化艺术素养的第二课堂,也为艺术类学生的专业教学提供了实践平台,深化了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审美教育的内涵,拓展了观众的文化艺术视野,在润物细无声中使观众受到心灵感化和艺术启迪。如举办“20世纪中国画风采”中国美术馆馆藏作品展期间,邀请美术理论家作“延续与开拓:20世纪中国社会的发展与中国画的演进”的报告,从社会与艺术互动的历史观出发,详细地介绍了20世纪中国画的演进过程,为观众提供了欣赏经典艺术的全新视角。在《中国青年报》经典新闻摄影作品展现场,邀请著名摄影家讲述“30年:一个人的摄影记录”,呈现改革开放以来摄影镜头中发生的故事。“衍生——两岸水墨与数位艺术互动展”,汇聚了海峡两岸14位知名艺术家的14件水墨原作及其数位互动作品,“数字艺术的发展与面貌”专题讲座,以及两岸在水墨艺术传承与创新、传统艺术与数位科技融合领域的“双对话”沙龙,促进了海峡两岸文化艺术创作、传播和交流。
自2013年起,我们还策划实施了“艺文赏析与体验”教育项目,率先在全国高校探索实施“驻校艺术家/作家计划”,已举办“中国山水画赏析与创作”“中华诗词赏析与创作”“中国花鸟画赏析与创作”专题研修班3期,2017年秋季学期还将举办“中国书法赏析与创作”专题班。曾举办多次艺文雅集活动和项目成果展览,公开出版了《与艺术为友——驻校艺术家计划档案》《词韵诗心——驻校作家计划档案》《丹青毓秀——驻校艺术家计划档案》3部“集成式”艺术人文教育案例与成果,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三、坚持文化立馆,拓展创造性艺术生活新境界
近年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创新文化建设机制、统筹文化场馆建设、开展人文艺术素养教育等方面不断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2012年4月,作为北航艺术馆的分支机构——沙河校区艺文空间正式建成并启用,每年都会移展近10次专门为沙河校区一、二年级的同学开放,在提供艺术审美教育、发挥文化育人中使更多的学生受益。今天的北航校园遍布着多样性的文化场馆,艺术滋养着校园空间,拓展了文化育人和校园创造性艺术生活的新境界。
十年间,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对北航艺术馆不断给予关注,全国几十家主流媒体、网站先后数百次跟踪报道北航艺术馆的做法及成效。《人民日报》曾在“焦点”栏目的“传承人文”专题中,介绍北航艺术馆“在展览中做到艺术性与科学性结合、社会艺术人士与北航师生作品结合,给学子的创新思维和想象插上翅膀”。《科技日报》用整版的篇幅对北航艺术馆的模式与经验进行报道:“北航艺术馆举办的展览,对于从文化视角考察当代中国大学的社会职责与承载,有着标本式的意义。”《中国教育报》的报道认为:“北航艺术馆的作用和意义并不囿于一所高校内,它对社会教育功能的着力承担是我们这个社会建设和谐文化的一个缩影。”《光明日报》刊文指出:“作为全国高校第一所向社会免费开放的艺术馆,北航艺术馆已经承担起向社会传播人文精神的重任,成为高校与社会分享文化之美的桥梁。”《中国文化报》的报道认为“北航艺术馆在展现高校艺术教育及成果,推动当代艺术的多元化发展,促进艺术创作的探索性、独立性、科学性与学术价值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堪称‘中国高校最有影响力的公益性公共艺术空间’。”著名艺术家吴冠中先生生前曾莅临正在举办其个展的北航艺术馆,如此评价道:“这才是大学,这才是美育,中国的大学早就应该这样了。”
十多年来,北航艺术馆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与远景目标,始终谨记并秉承以下教育创新和文化传承使命。
其一,作为大学文化土壤中播种的一粒发芽、开花的种子,北航艺术馆通过生动多元的传播途径,促进艺术与大学人的亲近、大学与社会公众的亲近,促进校内外观众对艺术的认知和学习,它的姿态是开放的,也是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品质的。
其二,北航艺术馆不仅是大学校园里的艺术馆,更是社会公众的艺术馆,其职能也不仅仅是展陈艺术品,更重要的是用艺术的手段,展示对人的成长与发展的关注、对生命与自然的感悟、对社会与未来的思考。
其三,北航艺术馆不同于一般的社会美术馆,其核心使命是传播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将艺术性、知识性、创造性与传统性相交融,启发大学人及社会公众的灵感思维,并为教育、研究以及大学公共艺术发展服务,成为开启创造性潜能的“心灵钥匙”和“文化密码”。
其四,北航艺术馆将致力于建成中国坚守大学之道,最具独立精神,最具个性、包容性、辐射性和开放性的大学文化艺术传播品牌之一。
北航艺术馆坚持公益性的运营办馆方针,得到了艺术家们的大力支持。这里举办的每一次展览,以坚持艺术性、审美性、学术性、公益性为前提,均不对参展艺术家提任何附加条件。此外,由于条件的制约,北航艺术馆也无专门的经费用于“豪华”策展和作品收藏,但十多年来在此举办过展览的许多艺术家主动捐赠作品,使北航艺术馆逐渐丰富了自身馆藏的类别和数量。
当然,大学艺术馆要实现其教育创新及文化传承职能,必须在继承传统和应对时代挑战中树立自觉与自信,进行深刻的文化反思。在刚刚举办的“承续·拓展”第六届北航艺术馆双年展上,笔者专门撰写的《回归艺术发展的生命图景》策展前言中指出,聚焦艺术发展的辽阔历史版图,在我国经济、社会、科技、文化取得巨大成就的当下,在“一带一路”的时代背景与世界文明进步的宏大主题之中,中国当代艺术能够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艺术家及其创作应当以什么样的文化指向做出探索和努力?举办以“承续·拓展”为主题的当代艺术邀请展,即尝试对这一问题做出具体回应。
在笔者看来,如何“承续”与怎样“拓展”是影响艺术发展的症结与关键。一方面,艺术的“承续”既是对“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传统观念的承续,也是对世界文明文化的弘扬和承续。因此,既要强调继承中、西方优秀的传统艺术理念,也应强调探究艺术的本源及返本开新的演进方式,在继承中变革、在变革中继承,在创造中发展、在发展中创造,进而完成当代艺术观念架构与秩序上的价值引领、路径疏导。另一方面,艺术的“拓展”重在精神层面的提升,重在形式内容层面的渗透与创新,重在回归生命、回归自然,超越生命、超越自然。生命与自然是哲学关注的永恒主题,也应成为艺术创造的内在观照和自觉体悟。应在世界文明交流之路上克服艺术发展的固有模式、僵化现象,融汇古今中西,融注艺术生命于审美意蕴,探寻中国文化、中国元素、中国精神的精髓,在文化自觉、文化传承中树立文化自信,完成当代艺术“拓展”的时代课题。
据此,笔者在本届双年展策展前言中提出了“四个倡导”:
——我们倡导,让艺术从历史中走来,并走向历史中去,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与世界对话,与人和自然对话,与心灵和时空对话。
——我们倡导,让艺术的哲学思绪和人文关怀成为这个应接不暇、飞速发展的时代河床中最滋润的乳汁、最温情的诗意、最温暖的远方。
——我们倡导,让艺术回到艺术本身,各种类别、形式、语言、途径、技法相通互融,艺术创作从容不迫、指向内心,融入生活体验、生命在场与时代特质。
——我们倡导,回归艺术发展的生命图景,让艺术焕发出开放包容、探索不止的新气度、新气象,使之与社会文化、日常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在文化传承和人的精神需求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我们深知,大学艺术馆、博物馆作为一所大学的文化地标或文化名片,是大学精神“气质”与“韵味”的集中体现。北航艺术馆未来的发展既是一个内在凝练、提质升级的过程,也是一个广泛开展合作交流、兼容并收的文化整合与融合过程。这需要进一步厘清对大学艺术博物馆的文化认知与职能定位,坚持公益性策略方针、可持续建设理念、开拓性发展导向,进一步探讨如何建立适应文化育人和公共服务的核心目标与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争取社会力量多渠道筹措资金、捐赠藏品,将大学艺术博物馆建设成为社区、城市乃至国家的文化承载者和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