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行为
就在同一时代,B.F.斯金纳先前的两个学生——凯勒和圣母玛利·柏兰德亚夫妇,发表了标志着行为主义终结的至今为止都很经典的一篇论文。在他们的那篇文章《有机体的错误行为》中(这篇文章提到了他们的导师的名著《有机体的行为》),柏兰德亚夫妇给出了很多实验例证,其中作为实验被试的有机体并没有表现出如行为主义者所说的行为。
其中的一个实验例证是,他们训练一只浣熊往金属盒中投掷硬币。起初,因为浣熊能很容易地捡起硬币而受到奖励,这种行为对于浣熊来说没有任何问题。然后,要求它将硬币投掷到盒子中才会受到奖励。尽管有奖励的潜在诱惑,但是浣熊一旦得到了硬币就不愿意放手。所以,柏兰德亚夫妇报告说:“浣熊喜欢将东西聚集在一起,甚至是以一种吝啬的方式。”它似乎将硬币误认为是食物了。这些动物没有表现出行为主义者所说的行为的实例,使柏兰德亚夫妇得出如下结论:“很明显,这些动物被一种强烈的本能行为所束缚。”
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反对行为主义的证据不断地聚积。例如,行为主义者认为对有机体已发生的行为进行奖赏是必要的,它有利于生物有机体产生以后的行为,但是很多实验结果与此是相矛盾的。
沃尔夫冈·柯勒(1887~1967年)指出黑猩猩解决问题不需要对它们的行为进行强化或是奖赏,它们可以使用“顿悟”,通过对问题的仔细感知找出解决办法。
哈利·哈洛(1905~1981年)用猴子做了类似的实验,也表明对一些特定的行为进行奖赏并非总是有效的。他将新生的猴子与它们的母亲分开,给它们提供一个由坚硬的、不舒服的金属丝制成的带有吸管和奶嘴的人造“母亲”。尽管被这个“母亲”喂养(即是奖赏),但这些小猴子并没有表现出依恋它的倾向,除了吸食之外,也不在它的身边。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只由柔软的绒毛制成的玩偶对于那些没有母亲的猴子反而是一种奖赏,因为它们摸起来很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