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为什么要过城门“走桥”、“摸钉”
在老北京春节期间的元宵节,京城“平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妇女都被允许走出家门参加元宵节的活动,除了赏花灯以外,必做的就是“走桥”和“摸钉”。“走桥”和“摸钉”的习俗盛行于明、清两朝,到民国时期还有流传,但到如今已经非常少了。
什么是“走桥”?所谓“走桥”,又被称为“走百病”,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就是在正月十六日夜里,妇女结伴行游街市,凡有桥处,相扶而过,这样就能“消百病”。据说每年走一次可以青春常在,永不衰老、永不生病。
对于“走百病”这一习俗,明代诗歌、地方志和文人笔记中均有相关描述,如明万历年间沈榜的《宛署杂记·民风一》中就曾记载:“正月十六夜,妇女群游祈免灾祸,前令一人持香辟人,名曰走百病。凡有桥之所、三五相率一过,取变厄之意。”明代吏部尚书周用对这一风俗也做了非常生动的描述:“都城灯市由来盛,大家小家同节令;诸姨新妇及小姑,相约梳妆走百病;俗言此夜鬼穴空,百病尽归尘土中;不然今年且多病,臂枯眼暗兼头风;踏穿街头双绣履,胜饮医方二钟水。”
人们走百病是为了身体健康,但走百病并不一定全是妇女行为。如《正德江宁县志》云:“萧鼓声闻,灯火谜望,士女以类夜行,谚云走百病。”只不过是男女分别结伴行动而已,但主角是妇女。在这一天,妇女们都要穿上白绫衫,然后成群结队地手挽手、肩并肩出游,走在最前面的那个人的手里还要拿着一支香,其他的妇女都跟在她的后面,一旦遇到有桥的地方,则必须相互搀扶着过桥。桥在佛教中有“渡化”的意思,所以,过桥也就意味着“度厄”。
“走桥”这一活动为什么在当时会这么流行呢?主要的原因是,在大家的心目中,元宵之夜不“走桥”则不得长寿,而“走桥”者则可保一年无腰腿疼痛之患。一年四季中,妇女们都忙于家务和田地劳动,时间长了就难免会胳膊疼腿疼,而这种腰腿疼痛并不是通过医疗就可以消除的,因此才会积极地参加“走桥”这一活动。
在古时候,有民间俗曲曾这样唱道:“元宵雪衬一灯红,走百病后摸门钉,但愿来年生贵子,不枉今番寒夜行。”妇女们“走百病”时如果来到了城门、庙门前,那些已婚但尚未怀孕的妇女还要悄悄地摸摸大门上的门钉,这一习俗被称为“摸钉”。在当时的人的想法中,“钉”与“丁”同音,预示着家丁兴旺,“摸钉”可以帮助实现生个男孩的愿望,对此,《水曹清暇录》有记载:“正阳门上摸铜钉,云宜男也。”
在明、清两朝,北京城的城门有很多,其中妇女们最喜欢去正阳门“摸钉”,传说正阳门秉“正阳之气”,摸了正阳门的门钉,很容易生男孩。在封建社会中,妇女们都有“母凭子贵”的思想,因此生个男孩就成了她们最大的愿望。所以,许多妇女不怕路途遥远,纷纷前往正阳门城门摸钉。
“摸钉”的风俗,在元朝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及至明清两朝时,更加流行。明人沈榜在《宛署杂记》对此有记载:“正月十六,或六月十六,妇女群游,祈免灾咎。暗中举手摸城门钉,摸中者,以为吉兆。”但随着科学的发展,如今这一具备迷信色彩的活动已经比较少见了。
如今,人们去北京城的古建筑景点旅游时,遇到高大的城门例如故宫的城门,也会热衷于“摸钉”,但并没有原有的“想生男孩”的期许了,更多的是为了祈福和觉着好玩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