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之法学研究
- 黄申
- 4036字
- 2020-08-30 02:09:51
1.3 本书内容
1.3.1 本书结构
构建理论体系,首先要确定研究内容;而对内容的安排,又要求其具有逻辑合理性。因此,对CF进行研究需要选择一条合理的技术路线,需要构建一个逻辑合理的研究框架。
美国FASB的CF内容与逻辑程序为:会计目标、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财务报表要素、确认与计量(含公允价值计量)。本书的结构与美国FASB的研究逻辑相同又不同。相同的是主体结构,即首先要解决的也是研究起点问题,然后再构建整个CF体系;本书因以评价美国FASB的观点为主要内容,故也首先探讨了会计研究的起点。不同的是,笔者认为研究起点是基础而不是目标。
因美国FASB的CF采纳了目标起点论,故我们首先对其“决策有用”这一会计目标进行了剖析,并发现该会计目标是会计信息用户的使用目标而不是会计人员能实现的会计报表编制目标,随后我们提出了会计人员可操作的反映真实的会计目标。笔者认为会计目标源自会计基础对用户需求的能动反映,笔者所采用的是基础起点论,而该基础是对会计假设的扬弃,故需要探讨会计基础。我国会计研究领域曾经的主流观点是本质起点论,于是笔者针对会计本质提出了自己看法,此问题是会计理论无法回避的问题,也是本书理论体系之主要内容,对此问题的回答能使本书在逻辑上自圆其说。
笔者认同基础起点论,本书整体架构正是建立在权责确认经济利益之归属、货币计量经济利益之多寡、复式记账核算经济利益三大基础之上的,本书的后续研究就将沿着这样的思路进行。本书的研究按照美国FASB的“会计目标、质量标准、要素确认、货币计量”以及财务报告内容的研究路线进行,在第2章确认了“从会计基础指向会计目标”的技术路线之后,将在第3章中探讨会计信息质量标准体系。笔者所认可的会计信息质量标准就是会计产品的质量标准,也就是会计人员所能实现的会计目标。笔者认为会计信息质量标准是分层次的,通常我们所探讨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主要涉及的是单元会计信息,其质量标准仅有相关性与确定性,此处的相关性的具体含义与美国FASB在SFAC中所提出的相关性的具体含义不同,而且本书所确立的会计信息质量标准还包括项目信息标准、报表信息标准、附注信息标准,即会计信息质量标准是一个分层次的质量体系。
第4章中,笔者进行了会计报表要素分析,并提出了资产负债表要素与利润表要素的新定义。在该章中除了采用法学理论分析资产负债表要素中经济利益归属的判定原则、利润表要素中经济利益流动的判定原则之外,还需要探讨两个问题:一是定义所遵循的标准或一般原则,这是对《形式逻辑》研究成果的借鉴;二是会计要素界定原则,即对“资产负债观”、“收入费用观”的取舍。对于后者,笔者提出了“市价交易观”,以实现对未实现损益在资产负债表与利润表中的合理划分。因分析都是基于经济利益之权责确认的会计基础,并采用法学理论来演绎的,所以其结论也自然会有所不同。
在第5章中,笔者探讨了会计的确定性计量问题。与美国FASB的观点最大的差异在于,笔者认为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应当是唯一确定的。因此,第5章首先界定了会计计量属性,提出了报表日价格、交易价格两个针对不同报表的计量属性,而不是美国FASB所认可的不分会计报表的原始成本(收入)、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实现净值、未来现金流转现值。其次对确定性问题进行了探讨,主要论及了担保、长期项目、物价变动所导致的单项不确定性,并提出了对这些不确定性信息的确定性列报的处理方法。最后对合并会计报表所涉及的综合不确定性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的结论基本上否认了合并会计报表会计难题的存在。因为,财务状况是唯一确定的客观存在,会计计量也应当具有唯一确定之特征。在本书的论述中,虽然也提出了可以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的情形,但其已经不是传统会计理论所探讨的合并会计报表了。
第6章完成了对财务报告的改进设计。这虽是美国FASB的CF中所缺乏的,但却是联合概念框架与我国《基本准则》的自然结论,因会计工作成果是一套财务报告。根据前述分析结论,本书提出了资产负债表新的列报格式,主要是根据经济利益之控制、责任之承担程度的不同而分别列报,从而更加准确、全面地反映会计主体的真实财务状况。对利润表,笔者设计了纳税申报之利润表和受托责任评价之利润表两种列报格式,从而直接地服务于会计报表的不同使用者的不同需求。对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笔者依据资本三原则的要求设计出了反映企业特定期间的、信息充分的列报格式,以便更加全面、清晰地揭示会计主体自身利益的变化过程与结果。最后,笔者借鉴了司法判决书的有关理论与做法,对会计报表附注的内容与功能进行了完善。本章所提出的财务报告改进,将要实现反映真实的会计目标。其理论作用是对“从会计基础指向会计目标”的实现,其实践作用是实现会计服务于客户的社会价值。
第7章首先总结了本书的主要结论,对比了其与现行主流观点在研究基础、技术路线方面的差别。在研究基础方面,笔者以法学理论为理论基础,在财务状况唯一确定的计量前提下,提出了“市价交易观”的会计要素界定模式。在技术路线方面,本书以会计主体财务状况的唯一确定为前提,采用“从会计基础指向会计目标”的整体框架与路线,演绎出了反映真实的会计目标、以可核性为核心的会计准则质量特征、以权利义务为本质属性的独立的会计要素定义、以报表日价格为主要计量属性的真实列报、以全范围列报的确定性揭示。其次,从三方面探讨了财务会计发展的可能趋势。通过对无形的商誉的本质进行剖析,揭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产生之源,指出了财务会计反映内容的深化趋势;通过对披露模式的分析,探讨了会计信息披露模式的事项法趋势;通过全息理论对会计发展的影响,分析了各种信息相互替代的必然性,指出了传统记账式的会计岗位可能消失的趋势。
1.3.2 拟解决问题
理论研究应当加强成果意识,明确研究成果所要解决的理论和现实问题,这是申报时评审专家给予笔者的建议。本书所探讨的CF属于会计理论中较为核心的内容,从属于对会计基础理论的研究,因此本书的研究结论不但能指导其他理论问题的解决,而且有助于现实会计问题的解决。在此,笔者将本书的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简要说明。
绪论主要解决了本书研究的整体性问题。首先,介绍了CF的概念、作用、内容,此探讨是要解决研究作用或者说是本书研究价值的存在性问题,否则笔者的研究可能是无意义的。其次,辨析了CF研究的理论支持、研究方法与发展趋势,若不探讨之,可能在CF研究的理论来源、研究方法与今后趋势方面出现问题,导致研究成果的无用甚至错误。最后,对本书的结构与拟解决的问题进行了介绍,以便让读者对本书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此部分仅是描述性的,无创新之处。
第2章解决了会计理论及CF研究的技术路线问题,即通过对会计理论研究起点与目标的确立,勾勒出“从会计基础指向会计目标”的研究路线或思路,也确立了本书研究的边界范围。因为笔者的研究主要采用法学理论的演绎法,因此需要确立研究演绎的起点——会计基础;而作为信息系统的会计体系的存在价值在于实现其目标,界定会计目标就是辨明了会计理论的发展方向。从会计基础指向会计目标的技术路线,解决了CF的整体框架问题,从而可演绎出CF的具体构成,亦即本书的内容。
第3章解决了产品的质量标准问题。会计职业有价值的前提是其能提供合格的产品,因此需要确立会计信息(产品)的质量标准。因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故该章首先确立了会计信息的整体性标准,也就是会计人员的工作目标——反映真实。然后,根据会计信息产生过程与环节的特点,构建了会计信息单元、项目、报表与附注的不同层次的质量标准,完成了整体性质量标准的具体落实。同时,实现了“从会计基础指向会计目标”整体思路的第一步。
第4章解决了产品内容构成的定性问题,即会计确认标准或会计报表要素的定义问题。因为会计产品是以会计报表为核心的财务报告,而经济业务只有符合会计要素定义才有可能成为会计报表中所列报的会计信息。从经济业务到会计报表列报的整个过程,主流会计理论将其称为确认。而笔者认为会计确认只需要符合定义一项条件,会计信息中的金额属于计量问题,会计信息的结构化反映是财务报表列报问题。因此,基于主流会计理论观点,本章仅解决了会计要素定义的完善问题;而基于笔者的观点,本章所解决的既是会计要素定义问题,又是会计确认标准问题。同时,实现了“从会计基础指向会计目标”整体思路的第二步。
第5章解决了产品内容构成中的定量问题,即会计信息(会计报表)计量属性的界定问题。会计产品不仅要有对于性质的判定,而且还需要有对于金额的计量,不同的计量属性会导致对同一经济业务计量的金额不同。因此,本章所解决的问题是会计产品中的数量化问题,即财务报告中的数据金额的计算标准问题。通过对会计产品中性质的认定与金额的计量,会计产品中核心的会计信息就得以产生。当然,其结果应符合第3章中所确定的质量标准,因此本章也是对第3章观点的落实。同时,实现了“从会计基础指向会计目标”整体思路的第三步。
第6章解决了本书研究内容的落地(服务于用户)问题,其价值体现在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在理论层面,完成了“从会计基础指向会计目标”构思内容的具体化,完成了反映真实会计目标的实践操作,解决了合格会计产品的“总装”问题,即财务报告具体形式与内容的界定——会计报表格式与会计附注内容,亦即会计目标的实现问题。在理论指导实践的中间层面,该章是对第2~5章所提出的理论观点的落实,即通过财务报告将会计主体的会计信息提供给会计信息使用者,是会计理论与会计信息使用者交集的具体化。在实务层面,该章是对会计信息用户所希望的反映真实的会计信息需求的落实,解决了会计职业、会计产品的社会价值的问题。因为,任何学科、职业只有解决了人类社会的问题,才具有社会价值,才能够得到不断的发展与壮大。
第7章解决了会计理论研究与发展的问题,一是说明了本书的研究成果、创新、与美国FASB观点的主要差异、研究缺陷。二是探讨了财务会计的未来发展。前者决定了本书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后者展望了财务会计的未来发展,界定了本书成果在CF发展中的可能的作用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