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仰人民: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政治传统
- 潘维
- 1519字
- 2020-08-30 01:49:02
一、生产方式的第二次大转折[2]
从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主导到第二产业(制造业)主导是人类生产方式的第一次大转折。第二产业创造了远较第一产业更大量、更丰富的物质财富。这从两个方面可以说明。
(1)种植和养殖业的生产是季节性的;制造业的生产是全时进行的。
(2)种植和养殖业不创造需求,不直接增加财富,主要增加人口;制造业创造需求,直接增加财富。
中国“百年耻辱”的根本原因是贫困,贫困是因为落后,因为没能及时跟上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的大转折。这就是改革开放以来流行“无工不富”说法的缘由。
第三产业是提供无形产品的产业,即服务业。第三产业正取代第二产业成为人类经济生活的主导产业。换言之,人类生产方式正在发生第二次大转折[3]。
上述三种产业一直共同存在,但原先不居主导地位的产业却在后来占据了主导地位。这就是经济类型的“进化论”(progression)[4]。自从统计学家在上世纪前半期发明了GNP和GDP,经济类型再次进化的大趋势就已经一目了然。1929年,服务业在美国GNP中已占到54%;50年后的1978年上升到了66%。
对这次产业“进化”的基本解释不过是个常识。即“自动化”导致从事制造的“蓝领”劳动者大幅减少,从事管理、物流、销售、金融服务的“白领”劳动者大幅增加。很少有人会反对这种常识。但若说机器将取代海陆空军的大量士兵,战争也将变成“服务业”的竞赛,“常识”恐怕就不太容易被接受。
从2011年的统计看,所有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均占GDP 70%以上。美国是76.7%,日本74.6%,欧盟平均73.1%(其中德国71.0%,法国79.8%)。在较为落后的南欧地区也如此,如意大利72.9%,西班牙70.9%。在资源出口型的发达国家也是如此,如加拿大71%,澳大利亚70.4%。在新兴工业国也出现了类似趋势。2011年,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巴西67.3%,土耳其63.9%,墨西哥63.4%,俄罗斯58.9%,韩国57.6%,印度55.6%。在中国,服务业仅占GDP的43.3%。在2011年世界服务业总产值中,欧盟占29.9%,美国26.3%,日本9.9%,中国6.9%;排在中国之后的是德国5.9%,法国5.1%[5]。
我国过去是“无农不稳,无工不富”。而今则应是“无工不稳,无三产不富”。缺少第三产业就缺少财富。理解人类生产方式的第二次大转折,普及经济类型“进化论”的知识,有助于中国跟上时代脚步。但本文目的并不仅在普及经济进化论的知识,还试图发现社会、政治、文化和国际关系的一些相关动向。
注释
[1] 本文于2012年4月15日完稿。
[2] 马克思的批判对象主要是制造业初兴时代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马克思而言,“生产的方式”(mode of production)导致分工的方式,从而塑造生产中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生产的关系”(relations of production)。这也是亚当·斯密“社会发展阶段论”的基本主张,是“历史唯物论”的基本主张。马克思是在“生产方式”的“本意”上使用这个词的。他自己在《资本论》的“序言”中申明,这本书集中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生产方式”在斯大林时期被说成是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的“综合”,企图淡化“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相同的生产方式,突出两类生产关系的不同特性,特别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不同。本文使用的“生产方式”回归这个词最简明的本意,即“生产的方式”。很明显,“生产方式”之间根本的区别来自产业类型。种养业与制造业生产的方式不同,制造业与服务业生产的方式也根本不同。于是,生产者之间的关系也会随之变化。
[3] 若把狩猎采集到农牧业的转折看作第一次大转折,那么从第二产业到第三产业的转折就是“第三次”大转折。但狩猎采集谈不上“产业”,所以说农牧业标志人类“产业”的诞生。
[4] 对第三产业的研究迄今主要是经济学意义上的,主要集中于分类、就业、产值以及同第一、二产业的关系。本文则企图探讨第三产业取代第二产业的主导地位及其政治和社会意义。
[5] Wikipedia(维基百科).Tertiary sector of the economy,list of countries by service output.http://en.wikipedia.org/wiki/Tertiary_sector_of_industry2012-3-26.表格中译本见文末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