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易经》管理的八大要素

一、这是传统与现代交叉的时代

目前,我们处于非常复杂的时代。这是一个传统(过去的文化、历史留下的一些价值观与行为方式)与现代(科技发展之后对个人或群体生活方式的影响)交叉的时代。

传统与现代交叉的影响,造成现代的生活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个人价值观表现在观念与行为上。

不同的观念与行为就表现不同的价值观。如观念传统而行为也传统的,或观念现代而行为也现代的,这一类人较少,但这类人比较没有矛盾,没有烦恼。

观念传统而行为现代,或观念现代而行为传统的,这一类占社会的大多数,他们多半具有矛盾、复杂的情绪,常常会知行不一致,首尾不相应。

另一种人是观念不传统、行为又不现代,偶尔传统、偶尔现代,视情况决定哪方面对自己有利,就偏向哪一方面,没有任何尺度,这是投机者的立场。

由于观念与行为本身就不合一,加上现代与传统的种种差异,这些情况都会在现代人问题的解决上造成困扰,因而产生两种基本危机:一是管理危机,一是伦理危机。

作为管理、伦理之“理”是解决问题、认识问题的标准。

伦理是一切行为的根本,是基于人的本性而发展出来的行为规范,使人与人之间形成一定的价值,产生自然的关系。所谓“伦理危机”就是在现代与传统相冲突之下,整个生活失去价值中心,五伦关系也发生问题,父母与子女间的隔阂,朋友间的不信任,不能真正地合作,而产生许多社会问题。

当前社会问题,无论大的小的,都是伦理的崩溃再加上管理上的失策,也就是伦理危机加上管理危机,所以任何社会问题都可以从管理与伦理来认识、来了解,两者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两者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回答是:

第一,伦理是“内在”的管理,自我管理就是伦理,伦理是有关个人的管理。

第二,管理是“外在”的伦理,大家都可遵守的原则与规范,管理是群体的伦理。

二、伦理与管理的一致性与差异性

伦理与管理是相辅为用的,但不能混为一谈。伦理不能代表管理,管理亦不能代替伦理。

伦理是基本的自然人性关系。如父母的爱与关怀、朋友之间自然的信任与友爱,不能由管理所取代。

管理则是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所作的理性规范,是基于目标、基于理性发展出来的规范。

社会的发展是历史进化的结果,是个走向多元功能体系的历程,管理是不可或缺的,亦不能由伦理来取代,所以,管理与伦理可说是一体之两面,缺一不可。

当前,我们却面临一个重大的危机,那就是管理有专业的管理而无一般管理;伦理有一般的伦理,而无专业伦理。

专业管理:一般工商行政团体,都由专业组织发展而成,都有其特定目标。会计、生产、技术发展等都有其专业管理。

一般管理:任何行业都有一个一般规范与准绳。人与人的配合,人与物的配合,对目标效率的追求、决策、计划、领导、组织、用人、控制……这都是应该有的一般管理的系统。

所谓一般伦理,也就是传统的伦理。五伦现在已有结构上的改变,在涉及利益或冲突时,传统伦理常会面临挑战,但一般伦理依然存在。

所谓专业伦理指的是企业家的企业伦理(生产经营者是否对自己或对社会负责,是否考虑到环境的生态,对社会长远的影响等)、医生的伦理(医德的考验)或律师、法官、行政官的伦理。每个行业都应对社会有贡献,在这种要求之下,若利用行业本身的特殊知识或特殊权利,进行有益于自己,损害别人或社会的事,这就是没有专业伦理。

公司中,人事组织的问题,常是专业伦理的问题,而非专业管理的问题。

三、哲学、科学、艺术的三位一体

中国管理讲的是管理的三位一体,也就是管理哲学加上管理科学,再加上管理艺术的三位一体。

管理艺术是透过个人的修养、胸襟、眼光去了解问题,使问题消失于无形。管理艺术在过程中可达到自我满足、和谐快乐的境界。管理艺术并非管理技术,管理技术是自动化机器与自主化的人配合在一起,经过重复的实习训练与不断应用的运作程序。

管理科学是透过丰富而精确的资讯,分析整理,分解具体的运作步骤与程序,作出正确的判断或决策。

管理哲学则是包含了科学的理性、技术的知识与本体的哲学智慧(如整体观、和谐性等观念)结合在一起的指导思想。

现代管理思想如西方的五大管理要素——计划、组织、用人、领导、控制——都无法找出所含部分的各种关系,而且没有考虑到所有的面。譬如,决策在以往都归于计划之中,但事实上计划并不等于决策,又如物料或机器的管理可用控制,而人的管理就不能用控制,而要用协调方式。

所谓“经营管理”,细而辨析,每个字都有其特定的意义。“经”即计划、决策,“营”即实践、推行,“管”即控制、领导,“理”即组织、用人与协调。

四、源自《易经》的对偶性、包容性

中国整个学术来源是《易经》。中国人在思想上、根源上,潜意识都受《易经》的影响。

《易经》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中国人智慧的宝库,所以我们可以把《易经》当做中国管理的基础。

《易经》哲学加上儒家、道家、禅宗等思想一贯而下,就形成了中国的管理哲学。此一管理哲学即一以贯之,从上而下的统一,又能掌握整体性,懂得“圆”的包容艺术,即圆以融之。

如果接受此一管理教学的人,脑筋清明、深入了解事理、掌握精神,即神而明之,然后大而有容,则大而化之,就能化除问题或感化群众。这就是一种理想的境界了。

基本上,中国管理的哲学是静与动、柔与刚、阴与阳关系的哲学。阴为静、柔、虚、隐,阳为动、刚、实、显,都有其对偶性与包容性。

五、从《易经》系统了解中国管理

下图所显示的中国管理问题,可从《易经》系统来了解。中国管理的体系即一个“道”字。“道”无所不在,成功的管理在于能否掌握“道”的整体及其对偶相应性。

任何事有一利必有一弊,有一得必有一失,有一面就有另外一面,所以,很多问题透过对应与包容的原则,都可以解决。“道”显示在自我,就是管理者。管理者表现出来的道的管理心态(行为倾向)有五种,依次为责任心(信)、公正心(义)、仁爱心(仁)、谦让心(礼)、智慧心(智)。

有了以上的五种心态为基础,在行为上表现的就是管理行为,所订立的法律规则、处事用人的方法,就能合宜。了解了这么一个整体的、包容的系统,我们可以进一步说明管理的四个层次。

管理分为两面,一是“客”(外在客观的环境),一是“主”(主体内在的自我)。主体、客体分四个层次并配合整体来运用。一般人停留在第一层次的运作。掌握运作要靠资讯,这是属于表层的层次,不一定一贯。

到了第二个层次,管理在主体上要求知,知识由科学研究而来,并在制度方法下运作。

第三个层次是理解。对长官与部属或自身能否真的理解是一个问题,理解是一种整体的透视。动机的掌握就是理解,也就是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理解可说是掌握胜利的枢纽,在客体要讲求世界、人性或事物的原则。

第四个层次是智慧。把理解扩大为对任何情况,也就是对整个宇宙、人生或社会的系统的掌握,也就是对本体的认知。

六、从本体上看情、理、法

本体与智慧相辅为用,就是《易经》的学问,虽然玄妙,但有大用。

所谓“无用之用即大用”,我们认为无用之事,最后常能发挥极大效用。我们若只看到小用(立即的效果或满足)而忽略大用,路就不能走得很远,只看在哪个层次来用。

在国家、在企业、在世界和平、人类发展,都可以使用这种“无用之用”(例如,用在情、理、法上)。

且由本体上看情、理、法发生的关系。人之生,生于情,情固定为性,是性情。人性基本是“情”,情是气,气的动,则是喜怒哀乐。人在成长后群居,由家庭、社会、国家、世界共同遵守的规范即“理”。理是基于人情之常而发生的,理是共同的情,理不能解决问题或对行为不能有所规范时就有“法”的观念。法是用来稳定社会大众的秩序,在先天发生的次序是:

(1)人秉情而生,情即性。

(2)人依理而立,理即群性。

(3)共理认定为法,法为共相。

解决问题时,以“情”为出发点,先由包含理与法的情以及不违反理、不违反法的情,作为解决问题的基础。

情无法解决时就用“理”。此理为合乎法的理,以合乎法的理解决问题,好比庭外和解,若在法庭上针锋相对,或花费巨额律师费,伤害就太大了。总之,不到最后关头,不要诉之于“法”。其次序就是:

(1)动以兼理、法之情。

(2)说以兼法律之理。

(3)情理尽而后法行。

七、剖析《易经》管理的八大要素

最后,我们谈到《易经》管理的八大要素,这就是一以贯之、圆以融之的管理。

“道”是一个大系统,透过人事表达,所以人是道的一个成就。分化为人即“能”,所谓人能弘道,道有一个中心点来变化即“中”。“中”掌握了道的动力,是宇宙的原始点。能表现在知的方面即“卜”。古时候对许多事情都不知道,要预测,就是卜。到此一分为二,二分为四。之后,“道”的系统发动为“元”,这是动力,“中”是灵活的发用。“几”是动的开始,主动的创造,发现问题,反躬自省。人要发挥“能”则需要一个媒体叫“介”,是介面,意见透过媒介,让对方了解,或可有转机或生机。

预知“卜”变成时机的状态即“机”,是环境或机会。《易经》之“道”就是这样一分二、二分四、四又分为八的系统。“元”是动力,“中”是起点,“几”是方向,“能”是潜能,“介”是媒体,“卜”是知见,“机”是时机。

今天谈管理,就是要掌握这八个要素,就能达到目标,掌握能力,完成事业。用现在的话来讲是这样的:

(1)系统→计划:整体目标所决定的体系。

(2)动力→领导:元即元首(领导者)能发挥作用。

(3)起点→组织:组织结构是静态的。

(4)方向→决策:决定方向是动态的。

(5)潜能→用人:历史上会用人的领导者都会成功。

(6)媒体→协调:懂得运用媒体,可将事情做得圆满。

(7)知见→理解:对事物的认知。

(8)时机→控制:重要时机的掌握。

以上这个《易经》管理若用现代化的方式来应用与表示就如下图:

有目标就要制定计划,要用人,人与事互相关联。实现计划要组织,用人要知道用什么人,如何用。计划需要领导,组织要有决策,用人应协调,状况都能理解就能控制得宜。

所以,整个管理系统可合而为一,又能一变为八,最后就是一个“道”。更重要的是,这样一个《易经》管理体系能带来很多我们所希望需要的事物,如智慧、财富、力量等。

道是“易+太极”,用在人事上是德,有德的人则能掌握太极,显示出来的是礼与仁。礼包含礼义,仁包含仁智。仁智礼义是性,人性善,人自然就有仁智礼义(若没有好的教化,环境会使人性变质)。“仁”产生力量、财富,“智”产生智慧、尊重,“礼”产生福泽、技术,“义”产生正义、关怀。

以上八个标准就是一个事业或一个社会成功的要素,也是一种管理品质评估的标准。从外表来看是管理,从内部来看是伦理,从后果来看是一个价值标准。这八种状况作为八个不同的形象就叫卦,即八卦。

以《易经》的系统作为管理系统的根源与背景,《易经》八卦刚好配合八个管理要素与八个价值标准。掌握了这个《易经》整体系统的运用,任何问题都可解决,并将使我们更容易掌握现在,开拓将来!

有意思的是,美国政治学家拉斯威尔(Laswell)也建立了一个包含八个基本要素的社会评估模式,用来衡量一个社会是否健全,是否具备推动其自身合理发展的内在力量,即力量(Power)、财富(Wealth)、技术(Skill)、正义(Rectitude)、关怀(Affection)、智慧(Enlightenment)、尊重(Respect)、福泽(Wellbeing)。这八大要素可谓是构成任何一种健全社会和完美人性的八种社会价值和八类德性。我们若将拉斯威尔的模式配合八卦,八卦本身亦可作为一套价值系统和德性理论来把握,并可进一步与整个《易经》哲学相互发明、相互阐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