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李斯特经济学在中国
- 贾根良等
- 2464字
- 2020-08-30 00:05:56
第三节 李斯特生产力理论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世界主义经济学持有“前定和谐”或“天生丰裕”的世界观,对现实社会的利益冲突视而不见,对国家生产力的意义熟视无睹。站在发达国家的立场上,这种学说的意义就在于能够掩盖不同国家间的利益冲突,进而使落后国家忽视因参与国际分工而导致的财富流失。所以,其努力将交换价值和比较优势理论宣传到落后国的每个角落。当落后国的学者专注于对交换价值的研究时,就陷入了市场价格和交换价值如何决定的泥淖之中,再也无法立足自己祖国的实际开展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了。李斯特的国民经济学体系对西方一些国家摆脱世界主义经济学的束缚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李斯特经济学对美、日及一些欧洲国家的经济崛起都曾发挥了实质性的作用。今日之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不过是世界主义经济学的变种,其核心依然是交换价值理论或价格理论。因此,新李斯特经济学应该注重对李斯特生产力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一、为非正统经济学不同流派之间架起一座新的沟通桥梁
众所周知,不同流派之间的综合是非正统经济学面临的一大难题。李斯特的生产力理论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新思路。李斯特作为历史学派的先驱,其思想的直接继承者当属德国历史学派,然而其在继承李斯特的历史主义方法论的同时,基本上忽视了他的生产力理论,因而被马克思放进了庸俗经济学的阵营中。
生产力理论已经将马克思和李斯特二者的理论体系联系在一起了。很多学者之所以将演化经济学或非正统经济学划分为马克思主义阵营和非马克思主义阵营,主要是因为前者难以与其他非正统经济学整合在一起。但是,生产力理论已经打破了这个格局。
二、生产力理论为研究世界经济热点问题提供了新视野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的浪潮势不可挡,伴随这一趋势成长起来的全球价值链自然备受关注。如今这个概念随处可见,大量的研究文献足见其受青睐的程度之深。但绝大部分文献没有摆脱正统经济学的束缚,因而无法使全球价值链这个新概念发挥应有的作用。例如,这个概念中的价值是指什么?主流经济学想当然地将其解释为交换价值或市场价格。这种解释隐藏了生产力理论所揭示的不同产业部门间的不平等交换,因而是极其肤浅的。
在李斯特的时代,国际分工主要是工业与农业之间的分工,交换价值理论或比较优势理论支持落后国参与国际分工,即进口工业品、出口原材料。但按照李斯特的生产力理论,落后国应该避免这种损害工业生产力的国际分工。新时代的国际分工主要是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各个环节之间的分工,即全球价值链各个专业链条之间的分工。交换价值理论或比较优势理论支持发展中国家通过承担低价值环节或链条的方式参与国际分工,即进口高端产品、出口低端产品。但按照李斯特的生产力理论,发展中国家应该避免这种损害高端产品生产力的国际分工。
李斯特遵循历史主义的方法论,决定了生产力理论具有时空的历史特性。新的国际分工已经不再是产业部门间的分工,而是演变为产品的生产和流通过程中不同环节的分工。因此,衡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准不再是工业或制造业,而是从其中分化出来的高价值环节或报酬递增的环节,这些环节自然成为国家生产力中的战略制高点。交换价值理论或比较优势理论则以永恒的真理自居,对这些环节之间的差异熟视无睹。就此而言,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毫无创新之处,而新李斯特主义正是在继承李斯特的生产力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全球价值链分工时代的国家致富新原则——进口低端产品、出口高端产品,并认为这个原则是中国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本质要求。显然,依据新李斯特主义的这种新原则,一国以从低端环节切入的方式参与全球价值链本身就是一种破坏生产力的行为,正好与谋求产业升级的良好初衷背道而驰。换句话说,以进口高端产品、出口低端产品的方式,不可能实现进口低端产品、出口高端产品的目标。因此,发展中国家尽管抱着产业升级的良好初衷去参与全球价值链,但最终往往无奈陷入贫困化增长的境地。
三、生产力理论对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意义
对于马克思和李斯特,国内学界争论的焦点是前者的生产力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了后者的影响,而对于生产力理论本身缺少实质性的研究。这就导致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国内学界普遍认为生产力重要,但除了新李斯特主义外,却忽视了生产力理论对当前中国经济转方式、调结构的现实意义。根据李斯特的生产力理论,经济发展实质上是产业结构的优化问题,而非数量增长问题。因此,一个国家的贸易政策应当根据是否有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来制定。
实际上,李斯特的生产力理论在颠覆正统经济学的交换价值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的同时,也为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和绩效考核提供了一套新的衡量标准,即以生产力的质量标准取代交换价值的数量标准。这一新标准对克服对GDP的依赖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获得了经济的快速增长,被称为中国奇迹,这主要是由GDP这个交换价值的指标来衡量的。按照李斯特的生产力理论,GDP作为一种结果,其原因有两种:一种是财富的原因,即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带来的GDP增长;另一种是财富本身或交换价值,即直接以增加GDP为目标带来的GDP增长。前者见效慢,但符合生产力标准;后者见效快,但破坏了生产力。
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所获得的GDP或交换价值,很大程度上违背了李斯特的生产力标准。全球价值链中的高价值环节主要是高端技术和品牌营销。对于前者,中国陷入了“高技术不高”的困境之中,也就是说,中国的高端技术产业看似发达,但实则高端技术掌握在外资手中。对于地方政府而言,由于直接参与高技术产业的低端环节可以带来GDP的快速增长,因而竞相放弃了自主研发,甘愿掉进“高技术不高”的陷阱。对于后者,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不大重视培育自己的民族品牌,而且曾经成功的一些品牌也逐渐被外资收购。此外,中国目前遭遇着空前的环境和资源压力。
一言以蔽之,中国经济问题的症结主要在于以数量为目标的盲目增长破坏了国家生产力的平衡或协调发展。在此等国际形势下,在中国经济转方式、调结构的紧要关头,李斯特的生产力理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它呼唤着新李斯特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