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术革新与社会结构变迁:近代机器缫丝技术应用的比较研究
- 张茂元
- 2485字
- 2020-08-30 00:05:33
第四节 近代机器缫丝业的发展及其区域性
一、近代机器缫丝业的发展
1860年,中国首家机器缫丝厂出现于上海,由英国的怡和洋行创立。1873年,广东南海出现了第一家民族机器缫丝厂——继昌隆缫丝厂。1890年,上海海关开始统计厂丝出口数量。当年全国共产厂丝15216担,全部用于出口。1894年,全国有机器缫丝厂87家,丝车30432部,年产厂丝27253担。1895年之后,机器缫丝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1912年,全国共有机器丝车82000多部,年产厂丝71580担;1923年,丝车超过12万部,年产厂丝约10. 4万担;1929年,机器缫丝业发展达到顶峰,时有丝车超过13万部,年产厂丝超过17万担(徐新吾,1990:611-614、654-661)。在1890—1929年间,厂丝产量增加了十余倍。
在1891年,土丝的产量就达到了178545担;而在1890—1929年间,全国土丝年均产量也只有17. 9万担,基本与厂丝持平。从图1-7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除了个别年份的波动之外,土丝产量一直都在15万担与20万担之间波动。
图1-7 全国丝产量分类统计(担)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海关关册》、《海关十年报告》(转引自徐新吾,1990:654661)资料绘制。
可见,技术变革所带来的蚕桑业发展主要是出口导向型的机器缫丝业的发展。1920年之前,全国丝厂所产的厂丝全部用于出口;1920—1930年间,每年约有1/10的厂丝内销(徐新吾,1990:660-661)。
从厂丝产量占蚕丝总产量的百分比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厂丝的比重总体上是不断上升的。厂丝产量在蚕丝总产量中所占的比重,1897年为24. 6%,1915年达到32%,1919年上升到41. 8%;1928年和1929年的相应比例超过50%,其中1929年达到历史最高值——54%(见图1-8)。
图1-8 全国厂丝产量占蚕丝总产量的比重(%)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海关关册》、《海关十年报告》(转引自徐新吾,1990:654-661)资料绘制。
而厂丝在生丝出口中所占的份额更是快速增加。1890年,厂丝出口量还只占全国生丝出口量的20. 8%,而在1903年已占60. 5%, 1931年为86. 5%(见图1-9)。
二、近代机器缫丝业发展的区域聚集性
中国近代机器缫丝业发展存在明显的区域聚集性,长三角和珠三角是中国蚕丝业的两大传统蚕桑基地,也是近代机器缫丝厂的集中地——其中又主要集中在广东、江苏两省。在1930年之前,广东、江苏(包括上海)两省的机器缫丝车数量占全国缫丝车总量的90%以上。而在1930—1936年间,虽然比例稍微有所下降,但是也一直维持在83%以上(徐新吾,1990:611-614)。其他地方如浙江、四川等省份的机器缫丝厂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发展速度缓慢,所占份额也很低。
在长三角,机器缫丝业又主要集聚在上海和无锡两地。1861—1936年间,上海和无锡两地的机器缫丝车数量占江浙两省缫丝车数量的比例从不低于71. 4%;平均来看,上海和无锡两地(每年所占比例的平均数)拥有全省89. 8%的缫丝车。在1924年之前,由于浙江传统蚕区极少引进机器缫丝技术,上海和无锡两地的丝车量占江浙两省丝车量的百分比更高,平均约占92. 2%(徐新吾,1990:611614)。珠三角的机器缫丝厂则主要集中在顺德和南海两县。
(一)长江三角洲
1.上海
1890—1896年间为上海丝厂的第一次高速发展期,丝厂和丝车量分别从6家、2110部快速增加到29家、7986部。在1895年之前的长三角地区,只有上海有机器缫丝厂。1890年,上海共产厂丝2732担;1894年为5256担。
此后10年左右的时间为平稳发展期,丝厂和丝车量都没有显著变化。1908—1930年则为第二次高速发展期。在1930年,上海共有机器丝厂111家、丝车26175部(徐新吾,1990:611-614)(见图1-10),年产厂丝45000担左右(缪钟秀,1930)。
图1-10 1878—1934年间上海、无锡两地的丝车量(部)
资料来源:徐新吾,1990:611-614;丁日初,1994:258-259。
2.无锡
1904年,周延弼在无锡创办了第一家机器缫丝厂——裕昌丝厂。到1919年,无锡共有11家丝厂,丝车3620台,资本共有73.4万两。1922年,无锡丝厂增至19家,丝车6220台,资本111.4万两;1930年,无锡机器缫丝业达至顶峰,时有丝厂49家,丝车15000余部(徐新吾,1990:611-614)。
3.长三角其他地区
1895年,江苏镇江、苏州和浙江杭州三地都分别开始创办机器缫丝厂,但是发展速度较慢、规模较小。江苏省绝大部分的机器缫丝厂在无锡,其他地区的所有缫丝厂,即使是在最多的时候(1930年)也只有8家,丝车1992部。
在浙江省,比之于上海、江苏和广东省,机器缫丝业发展缓慢。1924年之前,最多只有8家机器缫丝厂,丝车2342部。在1937年最高峰时期,全省共有33家丝厂,丝车8770部(徐新吾,1990:611-614)。浙江省的丝厂比较分散,且均分布在传统蚕区。如1935年的29家丝厂中,杭州地区10家、湖州地区9家、嘉兴地区8家、绍兴地区2家(朱新予,1985:180-181)。
(二)珠江三角洲
自始至终,珠三角都是近代机器缫丝业的两大基地之一。从图1-11可以看到,珠三角丝厂所出口的厂丝数量和价格,除少数年份外,都占全国相应总值的一半以上。在这五十多年间,珠三角丝厂出口的厂丝数量平均约占全国厂丝出口量的68. 0%,其价值占64. 4%。
图1-11 1882—1934年间珠三角厂丝出口数量和价值占全国厂丝出口量和价值的比例(%)
资料来源:徐新吾,1990:688-711。
注:(1)上海自1890年始有厂丝出口记录,之前虽有出口但无记录,因而无法计算;(2)1894年之前,因无厂丝出口价值记录,因而用出口量来计算价值百分比。
珠三角的机器缫丝厂又几乎都集聚在顺德和南海两地。机器缫丝厂首先兴起于广东南海县,但是顺德很快超过南海,成为珠三角机器缫丝业龙头。据1894年统计,珠三角共有75家机器缫丝厂,丝车25356部,资本102. 5万两。其中顺德就有丝厂52家、丝车15920部、资本73. 5万两,分别占珠三角全部总量的69. 3%、71. 5%、71. 7%;南海有丝厂21家、丝车5840部、资本26万两,分别占珠三角相应总量的28. 0%、26. 2%、25. 4%。加总起来,顺德和南海两地的丝厂、丝车和资本都占珠三角相应总量的97%以上。而珠三角其他地方总共只有2家机器缫丝厂(吕学海,1940;孙毓棠,1957;彭泽益,1962b;徐新吾,1990:124)。
20世纪初,机器缫丝业已成为珠三角的主要工业。其中,1902年,顺德有丝厂86家、丝车34600部。辛亥革命之后,珠三角的丝厂数从1910年的109家增加到1912年的162家,丝车数也从42100部激增到65000部;1926年,丝厂增加到202家,丝车增加到95605部(徐新吾,1990:611-614)。
在1920年代中期,“顺德县桑田面积为广东全省桑田1/2弱,从事蚕丝业人数占全省同业人数70%,蚕茧年产量几近1/2,生丝年产量几及1/2,茧市几及1/2,缫丝厂占3/4以上,土丝市几及2/3,茧栈也占全省绝大部分”(李威士,1965:71)。另据日本东亚研究所1943年的研究,顺德、南海两县的丝车仍占全省丝车的98%左右(日本东亚研究所,1943:225;陈慈玉,1989b:181-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