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复盘:对过去的事情做思维演练(实践版)
- 陈中
- 2547字
- 2020-06-25 22:33:28
始终坚持在正确的方向
雷军,以“为发烧而生”为理念,横空出世,创造出小米手机,使小米一举成为中国风头最劲的新创企业。
但在2016年,小米手机出货量被华为超过,被vivo、OPPO超过,降为中国市场的第五位玩家。
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以为,这跟雷军没有坚持自己“为发烧而生”的理念有很大关系。
红米手机就是证明雷军偏离“为发烧而生”的最有力的证明。
我们可以将一个市场的消费者简单地划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实际生活中有权力、有资源、有公开影响力的群体。这个群体是消费者类别中的“高层”,他们对社会的影响力最大。如果能有产品满足他们的需要,被他们认可,则对社会其他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其他人会努力获得这种产品。他们选择产品,首先是要“面子”,炫耀性消费。这就是苹果所做的,让消费者感到有“面子”。当然,要被他们认可,你也必须被他们视为代言人。这就是乔布斯的价值。
第二个层次,实际生活中可能没权力没资源,但是他们对社群所关注的事情非常了解,有话语权。这个群体是社群的“中层”,他们是社群的中坚力量。这就是发烧友,因为发烧,才会对事情有研究,才能说到细节,才会有影响力。
第三个层次,是社会的“基层”,他们纯粹对某个事情感兴趣,但是实际生活中无权无资源,而在专业性方面,也不如发烧友。满足他们的产品,以功能性为主,价钱便宜。比如,手机中的山寨机。这个群体的人数众多,但是并不代表机会多。因为,能够满足功能需求的厂商很多,竞争激烈;其次,他们受前面两个层次的人影响很大,只要有机会,就会向他们看齐,对产品升级换代;最后,纯满足功能,价钱又要便宜,利润空间自然有限。
虽然第一层的选择对其他两个层次有巨大的影响力,但是“基层”因为能力的问题,对于第一层人员的选择,只有羡慕,没有能力。所以,第二个层次,才是真正的市场最大的群体,他们愿意说,更能影响市场。
小米这几年的飞速发展,与聚焦于这个群体有密切关系,在初期,小米也刻意强化了雷军手机发烧友的身份,说雷军拥有市面上几乎所有的手机,曾经给诺基亚中国区高层就手机提过很多建议,等等。而“为发烧而生”,更是直接定义了小米的品牌。
但是,红米的推出,使小米“为发烧而生”的定位模糊了,这还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红米的推出,让原来那些支持小米的“发烧友”觉得自己被背叛和抛弃了。而他们,才是小米真正的价值所在。
如果说,以前的小米,以其“为发烧而生”的形象,以及购买的困难,让拥有小米的人,觉得自己是时尚的代表,引领风潮。那么,低价手机红米的推出,就让拥有小米,变成了更便宜的事情,谁愿意给自己贴上廉价的标签呢?
好在,小米的认识转换比较快,经过近两年的调整,小米不再主打红米系列,而是注重在中高端机上发力。
如果雷军能够赢回第二层次的消费者,那么小米手机很可能再次崛起。
雷军可能以为,自己“专注、极致、口碑、快”中的专注,是专注于产品,但这是最浅层的意思。在更深层的内涵中,专注是指要专注于你所代表的社群。你也只能专注于这个社群,因为你只有一个形象,不能又是发烧友又不是发烧友。很难想象,如果乔布斯在世的话,他会推出低价格的苹果产品,因为乔布斯盯住的是这样一群人:非同凡想的人。而他自己,多年积累的形象,已成为非同凡想最好的代言人。
要始终保持在正确的方向上,是很难的,因为有时候意味着否定自己。而这个被否定的自己,可能曾经还是风光无限的。
2016年,互联网行业的一个大现象,是一个叫papi酱的女子以短视频快速崛起,成为令人瞩目的网红。在被徐小平的真格基金和罗振宇的罗辑思维投资1200万元之后,papi酱更是火爆异常。而一场papi酱的广告拍卖会,则将她的曝光度推向了高峰,这被称为“新媒体史上第一拍”,拍出了2200万元人民币的天价。
但3个月之后,罗辑思维就开始反思这次投资行为了。2016年7月23日,罗辑思维的CEO脱不花说:“我跟罗胖商量,投资这件事要画句号了,再也不能做了。不是我们投得不好,我们投的都是很好的公司,但就是因为他们太好,投资上我们可能要赚很多钱,我们就容易受到诱惑。所以,这是我们的耻辱,为什么?说明你没有把精力放在你最该干的事情上。”
罗辑思维不仅从投资这件事情上退出了,他们还在反思做电商这件事。
关注罗辑思维时间长一点的人,都知道罗辑思维卖月饼的事。
2014年中秋节前夕,罗辑思维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上吆喝着卖月饼。最终卖了4万盒月饼。但是,这却让罗辑思维的很多听众觉得辱没了读书人的斯文。
毕竟,罗辑思维是靠给听众提供知识和见识而独树一帜的。卖书是符合身份的,卖月饼之类的,算是怎么回事?
脱不花反思说:“我们是不是犯傻了,这么辛苦地生产内容,用内容创造流量,有流量之后卖东西。虽然是内容公司,但是收入模型是纯电商的。如果这样的话,流量是可以买的,我们为什么要把老板逼死做内容来引流呢?这个问题在我们脑子里晃了很长时间,到底是只有做内容才能获取这样的优质流量,还是你笨到不知道买流量?”
反思的结果,是罗辑思维回归到内容本身。用脱不花的话说就是“内容本身就是货,这是时代给我们的机会”。具体体现在,罗辑思维的“得到”APP以及里面的订阅专栏。
罗辑思维的这一转变,被认为是引发了知识付费的风口。
罗辑思维的这种做法,有点类似于蓝海战略所说的“先做减法,再做乘法”。先将不符合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方向砍掉,然后将所有的资源都投入到核心业务上,实现乘法的加速效果。
从事后的叙述来看,罗辑思维的回归内容本身显得自然且轻松。
自然,是因为罗辑思维本身就是以提供视频和音频的内容起家的,回到起家的地方不是顺其自然吗?
轻松,好像一下子就转变成功了,罗辑思维现在的“得到”APP里面的订阅专栏卖得还不错,没经受什么磨难。
但恐怕只有脱不花和罗振宇才知道,这个反思有多痛苦,做出回归内容的决定有多艰难。
毕竟,谁不愿意轻轻松松地赚钱呢?
回归内容对当时的罗辑思维而言,相当于选择了一条最难的路。
对于做出这样的选择的脱不花和罗振宇,我愿意献上自己的敬意。
避免犯同样的错误,就不会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两次,可以节省资源。
找到和掌握规律,就能够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
始终在正确的方向上,就避免了走岔路。
三者结合,就意味着我们始终在正确的方向上,既能够节约资源,又能够充分利用资源,自然更可能成功。因为这种结合,是符合复利原则的,而复利的威力,是指数级的,时间越长,效果越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