罢黜改革派领导者

尽管徽宗已经把很多保守派召回了朝廷,但他发现,将改革派从政府最高层赶出去绝不是件容易的事。三月十四日,在徽宗提出关于章惇的话题后,曾布说,如果皇上希望罢免章惇,就应当先驱逐蔡卞。徽宗回答说:“此极不难,只批出便可罢。”但曾布说这件事没有那么简单:“进退大臣自有体,新除言事官必不久来,来必有言,若有所陈,但降出文字,则彼自不能安位,且以均劳苦去之不妨。卞既去,惇亦不能害政矣。”《曾公遗录》卷九,260—261页。据说,徽宗称赞曾布的这个策略很聪明。此外,徽宗还告诉曾布,安惇有一次在谈话中说,打算率领所有台官对章惇进行攻讦。徽宗对他说,攻击章惇是一件该做就做的事,但不要事先寻求皇帝的允许。

在这次对话后不久,曾布和韩忠彦想了一个方法,让章惇和蔡卞同意将蔡京调离京城。他们对徽宗说,派遣一位有边防经验的高官到太原府任职非常重要,进而逐一排除了很多可能的人选,最后提到蔡京。章惇坚持蔡京应带较高的职名出守,曾布则提议给蔡京更优的官衔。最后,曾布明确问徽宗希望任命哪一位官员,徽宗回答:“蔡京。”曾布于是拿来任命官员的圣旨要徽宗批准。然后,蔡卞说:“兄不敢辞行,然论事累与时宰违戾,人但云为宰相所逐。”但徽宗并没做出回应。后来在一次上朝时,徽宗公开对曾布说,他们已经把蔡京、张商英和范镗这几位改革派驱逐出去了,还剩几个人需要对付。《曾公遗录》卷九,263—264页。《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卷十五,579—580页。

曾布与盟友努力将蔡京贬出京师,但很快遇到了一个比蔡京弟弟更大的阻力:向太后。四月初二,徽宗见到曾布,提醒他向太后希望将蔡京留在京城。后来,曾布去拜见太后,太后果然坚持留住蔡京。曾布警告说,如果太后不让步,自己就告老还乡,但太后说:“干枢密甚事?”曾布回答:“君子小人不可同处。”太后则反驳说:“先帝时亦同在此。”曾布仍然力陈不已,最后太后不得不对他说,他该离开了。《曾公遗录》卷九,269—270页。

宫外的人听说蔡京终究还是被留在京城,猜测是章惇运用自己的影响力把他留了下来。正如曾布向徽宗解释的那样,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外界并不了解宫里的事,因为章惇事实上也很讨厌蔡京。曾布还说,三省的其他大臣也不会凡事都一板一眼地按照章惇的命令去做。《曾公遗录》卷九,271页。

当然,被曾布指控卷入党争的那些人,也会向他发起类似的攻击。一次,蔡卞力劝徽宗不要任用陈瓘,因为他与曾布走得太近。还有一次,徽宗告诉曾布,安惇和吴居厚指控他、韩忠彦和蒋之奇结党,还包括所有近期被任命的言事官。听到此事,曾布随即提出要归养林泉,这一招他以后还用过很多次,而徽宗每次都坚持说不予考虑。《曾公遗录》卷九,277、279页。

向徽宗进谏的不仅有几位宰辅、台官与谏官,还有许多别的朝廷官员。四月十三日,徽宗告诉曾布,他已经收到一百多份弹劾章惇的奏疏。次日,他说弹劾章惇和蔡卞的奏疏加起来有两三百份了。《曾公遗录》卷九,279页。光是阅读这么多的奏疏,就肯定会使人心生不快了。

四月,朝廷又宣布了更多的官员任命,大部分都是提拔保守派、调离改革派。一天,徽宗甚至向曾布问起苏轼的朋友黄庭坚,曾布回答说,黄庭坚有文学天赋,会是一名适合任命的人选。当月末,台院官员扮演起了他们被委派的角色,开始攻击章惇,其中陈瓘以其一贯的狂热,指责章惇祸国罔上,称全国的愤怒和怨恨都集中在他身上。他还指责蔡卞为章惇的所作所为出谋划策,并将所有反对他想法的人说成对神宗不忠。《曾公遗录》卷九,282—283页。《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一百二十,2009页。《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卷十五,588—589页。《全宋文》第129册,7—8页。参看Ari Levine, Divided by Common Language: Factional Conflict in Late Northern Song China, p. 145。谏官龚夬弹劾蔡卞的第一条罪状就是娶了王安石之女,并倚仗学问“以欺朝廷”。他主张将蔡卞贬官。任伯雨则认为蔡卞比章惇还坏,指控他污蔑高太后,散布哲宗第一位皇后的谣言。他还指责说,蔡卞参与摘录大臣们的奏疏,并从中挑出毛病后将几千人治罪。《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一百二十,2009页。《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卷十五,592页。《太平治绩统类》卷二十四,叶31b。

蔡卞最终还是被罢免尚书右丞一职。五月十九日,他被贬出京城,远赴江宁担任知府。徽宗没有贬谪章惇,谏官们就继续弹劾。1100年五月二十八日,陈瓘指责章惇与已经身败名裂的蔡卞狼狈为奸,还说他最严重的罪行是妄用“绍述”二字。《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一百二十,2010页。《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卷十五,593—594页。《全宋文》第129册,9—11页。到了六月,徽宗已把章惇和蔡卞的众多党羽都贬到了京城之外,又将不少几年前刚被他们驱逐的人召回京城任职。

但是,新任命的保守派却令徽宗感到失望。六月初八,他对二府大臣说,他不赞成那些新上任官员的夸大言辞:“卿等可亦说与,勿令过论。”曾布对徽宗说,言事官不喜欢被别人警告,他建议徽宗在评估他们的指责时,考虑到可能有夸张之处就是了。第二天,徽宗向曾布指出,李清臣尤其有偏见,在他看来,“宣仁时事无不是者”。又过了一天,徽宗想出了一个办法,能让大家都知道他不赞成使用偏激的语言:他要为此贬斥谏官邢恕。但这一温和的步骤并没带来明显的效果。六月十六日,龚夬对蔡京的斥责再次激怒了徽宗。《曾公遗录》卷九,309—315页。《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卷十六,601—602页。

向太后从七月初一起不再听政,罢免哲宗朝重臣的压力落在徽宗身上,就更加沉重了。1100年七月,有一长串的官员都屡屡弹劾章惇长期把持大权、“包藏阴谋”。1100年九月初八,徽宗终于接受了章惇的致仕请求。数月之后,1100年二月,六十七岁的章惇被贬至岭南。《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一百二十,2011页。《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卷十六,602—603页。《宋史》卷四百七十一,13713页。章惇四年之后七十一岁时去世。

章惇离开后,陈瓘现在将目标放在了向太后及其亲戚身上。1100年九月十五日,陈瓘呈上一份奏疏,批评向太后的亲戚,并指责向太后并没有真正地还政,太后非常难过,拒绝进食。徽宗安慰她,说要贬斥陈瓘。但太后还是没有消气,她身边的人建议说,只有把蔡京任命为宰执,才能让太后安心。徽宗没有采纳这项建议,但第二天陈瓘就被贬到地方任职。《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卷十六,606—607页。《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一百二十九,2168—2169页。九月十八日,另一位官员认为,如果太后知道蔡京在罢黜孟皇后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就不会这么强烈地支持蔡京了。《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二十,2012页。《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卷十六,610页。徽宗对陈瓘说,自己不会让他在外地太久,还派人给他送去一百两黄金作为开销。但这次降职并没有阻止陈瓘继续向徽宗递呈奏疏,其中一份是关于蔡京与向太后亲戚间的友谊,坚持指责向太后贪恋权力。《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卷十六,612页。《宋朝诸臣奏议》卷三十五,346—349页(《全宋文》第129册,48—43页)。

最后一位被贬的重要改革派是蔡京。1100年十月三日,徽宗将蔡京贬逐出京师担任地方官。曾布对徽宗说,全国上下都盼望罢免蔡京,但自从自己之前的行动惹恼了向太后,对此事就一直没敢开口再提。《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一百二十,2013页。《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卷十六,613页。随后,在1100年十月初九,曾布被擢升为次相,职位仅次于当时的首相韩忠彦。据《宋史·曾布传》,他位于韩忠彦之下时,事实上更强硬一些,很多重大举措都是由他来定夺。他认为,改革派与保守派都有缺点,因此主张徽宗应尽力化解两派的敌对情绪。本着这一精神,徽宗将第一个年号定为“建中靖国”。任命的官员中两派都有。1100年十月二十六日的一份诏书强调了徽宗的不偏不倚:“朕于为政取人,无彼时此时之间(即元祐和绍圣),斟酌可否,举措损益,惟时之宜;旌别忠邪,用舍进退,惟义所在。”《宋史》卷四百七十一,13716页。《太平治绩统类》卷二十四,叶33b。《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卷十六,615—616页。但并非所有人都赞成皇帝的这个想法。言事官任伯雨表示反对:“自古未有君子小人杂然并进可以致治者。盖君子易退,小人难退,二者并用,终于君子尽去,小人独留。”《宋史》卷三百四十五,10965页。

徽宗用了这么长时间才贬逐章惇和蔡卞,其中一个原因是:作为一名刚继位的皇帝,如果操之过急地驱逐效忠先帝的大臣,会被认为对先帝不敬。如果是常见的子承父位,他的孝道就会受到质疑。在《论语·学而》中,孔子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子张》特别提到了父亲的大臣:“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只要哲宗还没有入葬,人们对徽宗的期望就是不要急于将自己与先帝区别开,也不要改变朝廷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