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带一路”:五年历程的回顾与分析:国外智库论中国与世界(之五)
- 王灵桂
- 5418字
- 2020-08-29 05:25:27
亚洲的外交和安全架构:策划美国的参与[1]
原文标题:Asia's Diplomatic and Security Structure: Planning US Engagement
文章框架: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美国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宏大战略以建立亚洲外交和安全架构为中心,从而确保该地区的稳定与安全;在亚洲国家中,印度一直以怀疑的眼光看待中国不断增强的影响力;中国与巴基斯坦深厚的战略和经济关系体现在中巴经济走廊(CPEC)上,中国对斯里兰卡、孟加拉国和尼泊尔也进行了援助;马六甲海峡对印度至关重要,对中国来说也是如此;印度还加强了与太平洋岛国的关系,太平洋岛国又是与印度文明关系密切的地区,也是拥有印度侨民的地区;印度将日本视为其发展基础设施的重要合作伙伴——通过日本和亚洲开发银行共同发起“高质量基础设施合作伙伴扩大计划”,并将其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替代方案;如今,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建立了一个模式,该倡议在不附带任何条件的情况下提供贷款,以帮助亚洲和非洲国家建立从高速公路到港口的基础设施;印度与苏联的密切关系是导致印度与美国疏远的另一个因素;印度和美国同意建立一个自由开放的印度洋-太平洋地区,并支持基于规则的自由国际秩序;印度一直在外部压力下寻求自由;印度长期以来的军事现代化不仅仅是针对中国的,也是为了确保其领土完整并免受国内和外部的威胁。
观点摘要:
1.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美国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宏大战略以建立亚洲外交和安全架构为中心,从而确保该地区的稳定与安全。美国的主导权确保了一个以规则为基础的秩序,它反对意识形态主导的秩序或对领土争端和纠纷的武断主张。二战后的亚洲安全架构依赖美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其与该地区的伙伴和盟友互相配合。中国过去20年的经济和军事崛起对美国的主导权构成了挑战。美国需要与其在该地区的伙伴和盟友即印度、日本和一些东南亚国家重新进行接触,以构建一个足以与中国抗衡的体系。目前,中国的经济和军事崛起没有遇到任何结构性挑战。日本的军事发展受到宪法的限制,而多年来,澳大利亚和美国在很大程度上认为中国是一个温和的国家。
2.在亚洲国家中,印度一直以怀疑的眼光看待中国不断增强的影响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历史经验的影响。中国为在印度洋建立军事和海军基地而付诸行动。印度拥有超过10亿人口,是在人力方面足以与中国相匹敌的国家,因此,印度必须成为任何旨在遏制中国的安全架构的核心,或旨在确保中国不会将其巨大的经济影响力转变为其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力量。
3.自1989年以来,中国年度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接近10%。同期,印度的平均增长率为5%(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为5.5%,过去10年为7%左右)。中国是一个国内生产总值为11万亿美元的经济体,而印度是一个国内生产总值为2.3万亿美元的经济体。2018年中国军事预算为11069.51亿元(约合1748亿美元),远远高于印度450亿美元的军事预算。[2]印度在南亚的近邻一直是印度的第一道防线,但几十年来印度的政策只是假定这是印度的势力范围。然而,中国不断增强的存在感,使印度领导人意识到,管理影响范围不仅是告诉别人该做什么,而且要能够利用资源来否定对手。
4.虽然印度大部分(超过85%)的发展援助被提供给它在南亚的邻国,但是印度从来没有投入足够的资金来与中国的援助项目竞争。中国与巴基斯坦深厚的战略和经济关系体现在中巴经济走廊(CPEC)上,中国对斯里兰卡、孟加拉国和尼泊尔也进行了援助。印度领导人一直对该地区任何外部势力的存在感到不满,除非这一势力能接受印度的主导地位。中国的崛起迫使印度在遏制其竞争对手方面采取更加积极的姿态。印度分析人士一直将中国的政策视为一种战略包围,通常将其称为“珍珠链”战略,这一战略旨在使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潜在冲突中发挥优势,并在有关争端的谈判中发挥更大的影响力。印度对中国的港口和军事基地十分警惕,特别是位于印度洋的从斯里兰卡的汉班托塔港到瓜达尔港与毗邻波斯湾的吉沃尼(巴基斯坦),以及在马尔代夫和非洲之角吉布提的基地。
5.仅仅在巴基斯坦,中国就资助了超过460亿美元的发展项目。中国政府通过提供低息贷款,与执政者建立联系,以及慷慨免除未偿债务等,在亚洲乃至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大部分地区建立了一个战略网络。过去20年里,中国通过建立军事基地保障其能够进入南亚港口和岛屿,甚至将其潜艇部署到印度视为其势力范围的地区,进一步增加了其在印度洋的活动。自2012年以来,中国潜艇平均每3个月就有4次出现在印度洋地区。2016年,一艘中国潜艇在印度海岸附近的巴基斯坦卡拉奇港停靠。印度最初对中国的存在反应迟钝,但最终还是部署了自己的军事力量。早在2018年5月,印度已经决定在安达曼和尼科巴群岛(Andaman and Nicobar Islands)部署战斗机,目的是加强对重要的马六甲海峡、巽他群岛(Sunda Islands)、伦布克海峡(Lumbok Strait)、翁拜海峡(Ombai Wetar)和东印度洋地区的控制,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印度首次采取这样的行动。多年来,印度政府考虑利用这些具有战略意义的岛屿来抵御中国。卡尔尼古巴岛(Car Nicobar)和坎贝尔港的空军基地也被确立为战斗机飞行基地。印度海军在该地区部署了军舰,还建造了两个浮动船坞以用于修理和翻新军舰。此外,印度还计划允许三军总司令在安达曼和尼科巴司令部(CINCAN)的指挥下,直接调动包括印度空军和印度其他军队在内的所有军事资产和人员。
6. 2018年1月在印度共和国纪念日前夕——印度首次接待东盟十国领导人,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印度人总是向东看,看日出和机遇的光芒”。现在,就像以前一样,“向东看”或印度洋-太平洋地区对印度的未来和其与美国的共同命运是不可或缺的。马六甲海峡对印度至关重要,对中国来说也是如此,印度近40%的贸易产品都通过该海峡运输。2018年5月中旬,印度尼西亚和印度签署了一项协议,印尼允许印度进入位于苏门答腊岛北端、距马六甲海峡不到300英里(相当于482.8032千米)的处于战略位置的萨邦岛。印度将投资萨邦岛的两用港口和经济开发区建设,并建立一所医院。印度海军舰艇也将到达这个即使对于潜艇来说也已经足够深的港口。
7.印度还加强了与太平洋岛国的关系,太平洋岛国又是与印度文明关系密切的地区,也是拥有印度侨民的地区。自2014年以来,印度-太平洋岛国合作论坛每年都在印度或该地区举行一次会议,印度方面也提供了大量援助,包括每年向14个太平洋国家提供赠款,金额从12.5万美元到20万美元不等。印度还建立了一个基金会,以用于应对气候变化、沿海监测系统能力建设及技术培训和教育奖学金。在印度洋地区,印度与塞舌尔、马尔代夫、毛里求斯等岛国的关系不断加深,并与像阿曼、阿联酋等具有战略意义的国家进行了合作。2018年1月,印度和塞舌尔签署了一项为期20年的协议,印度将在阿桑普申岛(Assumption Island)为印度海军建造飞机跑道和码头。2018年2月,在莫迪访问阿曼(一个与印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殖民时期的国家)期间,两国最终达成了一项协议,通过该协议,印度得以进入位于阿曼南部海岸具有战略地位的杜古姆(Duqm)港口。2018年2月,印度和阿联酋进行了首次海军演习。
8.印度也寻求与日本建立更深层次的战略关系,日本是一个与其想法相似的国家,即在印度洋-太平洋地区寻求类似的安全架构,并将中国的崛起视为挑战。印度和日本有着历史与文明的联系,并且日本是印度最大的双边援助国。2011年,两国签署了《全面经济伙伴协议》(CEPA),双边贸易额达140亿美元。印度明白,其需要在境内建设基础设施,但也需要在邻近地区和印度洋地区建设基础设施。印度将日本视为其发展基础设施的重要合作伙伴——通过日本和亚洲开发银行共同发起“高质量基础设施合作伙伴扩大计划”,并将其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替代方案,因此,印度没有接受中国对其亟须发展的基础设施的投资,而是选择了日本的投资。2014年,日本提出投资350亿美元用于工业走廊建设和高速公路的基础设施项目,以及2017年宣布将170亿美元用于高铁项目。2018年4月,日本、美国和印度同意在南亚和东南亚的基础设施项目上进行合作,主要是尼泊尔、孟加拉国和缅甸等国。印度将帮助这些国家发展港口,日本将资助建设工业园区,美国将重点聚焦建设发电厂。
9.印度也在加深与美国的关系。几十年来,美国一直是印度洋和太平洋地区的主要海上力量。并且,美国与该地区的国家建立了联盟,为一些国家建立了经济和军事设施,并确保其拥有合作伙伴和基地,以确保其航行自由,保护国家安全利益。如今,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建立了一个模式,该倡议在不附带任何条件的情况下提供贷款,以帮助亚洲和非洲国家建立从高速公路到港口的基础设施。中国的崛起意味着美国需要比过去更多的地区力量来维护自身实力。作为一个人口众多民主的市场经济国家,印度的规模和价值观都使其顺理成章地成为美国的合作伙伴。印度经济快速增长,在过去几年里每年增长7%,使其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在过去10年里,印度的平均收入几乎翻了一番,经济现代化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先进产业。尽管美国支持印度独立,并且两国之间达成民主共识,但是印度独立后,首任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Jawaharlal Nehru)选择了不结盟。在美国向印度提供经济和发展援助的同时,印度认为美国对巴基斯坦的支持损害了印度的利益。
10.印度与苏联的密切关系是导致印度与美国疏远的另一个因素。从独立的角度来看,印度领导人寻求国内经济、军事甚至教育领域的发展。在冷战期间,印度欢迎美苏两国的援助。美国根据其480号公共法案(简称PL480)对印度进行发展援助,在建立印度高等教育机构的过程中得到了印方的赞赏。然而,无论是在经济领域还是军事领域,美国公司并不热衷于印度的制造业。一方面,苏联更愿意帮助印度建立煤炭和钢铁厂,并为印度初步发展的国内军工制造业提供援助。此外,印度认为苏联是联合国安理会(UNSC)的成员,特别是在涉及巴基斯坦和克什米尔问题的时候。另一方面,印度认为美国更加同情巴基斯坦。现在,美国寻求志同道合的自由市场民主国家作为盟友和合作伙伴来维护基于规则的秩序。美国认为印度是中国崛起的制衡力量。当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进入印度洋并建造一个蓝水舰队时,美国视印度为在海上平衡中国的宝贵伙伴。
11.印度和美国同意建立一个自由开放的印度洋-太平洋地区,并支持基于规则的自由国际秩序。2015年1月,《美印关于亚太和印度洋地区的联合战略愿景》谈及两国如何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互联互通和经济发展,寻求建立“更紧密的伙伴关系”,以促进和平、繁荣和稳定。印度与美国日益紧密的经济和安全关系和对印度洋-太平洋地区的兴趣与它深化与美国的伙伴关系是一致的。在签署2015年《美印关于亚太和印度洋地区的联合战略愿景》两年之后,印度加入了由美国、印度、日本和澳大利亚组成的“四方安全对话”(Quad)。2018年2月,在法国总统伊曼纽尔·马克龙(Emanuel Macron)访问印度期间,印度和法国签署了一项协议,两国将向对方海军的军舰开放基地。美国前国务卿雷克斯·蒂勒森(Rex Tillerson)表示,从冷战时期“疏远”的民主国家,到如今的印度和美国,都出现了“日益增长的战略融合”。在冷战期间,印度几乎与美国没有任何军事联系,而现在是美国的主要国防伙伴。美国也越来越多地将印度视为一个潜在的地区安全提供者,并寻求通过两军之间的商业和防务合作来提升印度的安全能力。
12.尽管今天的印美关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刻和多元,但双方的期望仍有差距,两国仍在进行调整和适应。尽管与美国的关系更加密切,但其仍不愿加入任何正式的联盟机构。印度实际上是美国的盟友,但仍不愿成为美国的正式盟友。印度不愿将权力移交给集体安全机制,因此不愿加入任何正式的军事联盟或任何看起来像是军事联盟的组织。印度一直在外部压力下寻求自由。尽管每个国家都在寻求印度的这种自治,但这一直是一个政策问题。殖民地的经历给印度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在独立后的70多年里,就像殖民时期一样,从外部压力中寻求自由是印度对外关系的核心。在冷战期间,这一政策被称为不结盟运动,冷战后它被定义为战略自治。印度是金砖国家(包括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中印俄三国集团(RIC)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成员,中国同时也是主要投资国。印度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持保留意见,支持日本的“高质量基础设施合作伙伴扩大计划”,印度是“四方安全对话”的成员,并视美国为天然盟友,这反映出印度在外交关系上追求更多的选择。印度在保留战略自治权的同时,寻求更多的全球参与。印度寻求成为多边组织的一部分,但更喜欢双边关系,因此,它更倾向于与美国及其所有盟友建立双边关系,而不赞成“四方安全对话”成为正式的军事同盟这样的安排。
13.印度人相信印度作为亚洲大国和超级大国的承诺。它们寻求强劲的经济增长,不仅使其成为中国的竞争对手,同时也促进国内的社会经济发展。印度长期以来的军事现代化不仅是针对中国的,也是为了确保其领土完整并免受国内和外部的威胁。印度希望世界承认其在印度洋和南亚的领导地位,但其并不愿意对抗中国。印度了解自己面临的中国在陆地和海上边界的威胁,同时也承认其经济和军事能力的局限性。此外,在现实主义者“霍布斯主义”(Hobbesian)的观念中,当涉及中国的威胁时,印度需要自保,而且它不相信任何国家会来援助中国。归根结底,印度对其近邻的担忧仍然来自印度领导人和战略家的“威胁”言论。对印度来说,南亚非常重要,因此,对美国愿意帮助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的担忧可能会造成美国和印度之间的分歧。
[1]来源:哈德逊研究所(美国智库),2018年5月23日。
[2]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发布的报告称,2016年中国军费开支较上年度增长5.4%,达到2150亿美元。印度的军费开支在2016年增长了8.5%,达到559亿美元,成为第五大军费开支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