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性·爱·情:过程中的主体建构
- 王文卿
- 4642字
- 2024-11-04 23:59:19
第二节 感觉、喜欢与一见钟情
感觉、喜欢与一见钟情是人们在描绘爱情时常用的一类词语,它们强调的都是爱情之中激情的那一面。
一 爱情:无法定义的“感觉”
对一些被访者来说,爱情就是一种“感觉”,而且是一种无法定义和描述的感觉。例如,前面提到的丛歌便是如此认为的。
问:你刚才说,你一直都知道,他的女朋友爱着他,他爱着他女朋友?
丛歌:对啊。
问:那你觉得,他爱你吗?
丛歌:爱我。
问:你呢?爱他?
丛歌:爱他。
问:那他女朋友爱他吗?
丛歌:爱他。
问:那对于你来说,怎么判断什么是爱,什么是不爱?
丛歌:感觉啊……你真要给它下定义的话,这种事就太没劲了。
对丛歌来说,爱情就是一种非常个人化的感觉,爱与不爱,当事人自己心里清楚。试图给这种感觉下定义的努力非常“没劲”:既没意思,也难以成功。荆山则认为下定义的努力“比较虚”。虽是不同的说法,但表达的意思相似。
问:那你有没有想过爱情是什么?
荆山:什么是爱情呀?
问:对呀。
荆山:这个我觉得比较虚吧,关键还是看感觉。就是说,如果从一个学理的研究角度来说的话,可能会给爱情下一个略微完善的(一个)定义。但是呢,如果从一个人,从实际出发的话,什么是爱情呢?爱情就比如说是一个男生看见一个女生,动心了,心“怦怦”地跳,愿意为她付出一切。那他觉得这就是爱情。
与丛歌相比,荆山的不同之处在于:(1)他把定义式的描述限定在学术研究的范围内,将之与日常生活相对;(2)他试图更加具体地描绘爱情的感觉,强调“心”之所“动”(“‘怦怦’地跳”)。但荆山与丛歌一样,同样强调感觉的个人化色彩:如果“他觉得”是,那“这就是”。
二 喜欢与感觉
另一个在描绘爱情时常见的词语是“喜欢”。喜欢与感觉在意义上密切相关,很难区分。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可以认为,“感觉”就是“喜欢”的感觉,“喜欢”就是“有感觉”。
问:你刚才说,爱情是什么?挺什么的东西?
筱清:就是说,爱情是一种挺单纯的东西,我觉得是。
问:为什么称为“单纯”?单纯是什么意思?
筱清:因为爱情它其实就凭着一种感觉来,我觉得。真正的爱情它就是凭着一种感觉来。刚开始至少是感觉吧,慢慢培养出来,可能是情更深啊、意更切啊之类的。所以,这个东西其实特别单纯,完全是凭感觉的,我喜欢你就是喜欢你;不喜欢你就是不喜欢你,没法跟你在一起。就是这样。
筱清认为,“真正的爱情”至少在最开始的时候应该只看重“感觉”。所谓感觉,就是你是否真正喜欢一个人。如果喜欢,便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有感觉”,那么便可以继续相处。如果不喜欢,没感觉,就没法在一起。
喜欢是一种感觉,而爱情也被视为一种感觉,那么该如何理解喜欢和爱情的关系呢?
三 喜欢与爱情:程度之别还是性质之别?
有些人认为,喜欢和爱情只是程度之别。例如,思瑗倾向于把感觉理解为一个连续体,由浅入深。总体而言,喜欢概括的是感觉程度更低的部分,而爱情指代的是感觉程度更高的部分。但无论是喜欢还是爱情,其内部也仍然存在程度高低之分。
问:那爱情是什么?
思瑗:爱情是一种感觉,就是无私的奉献,它只是一种感觉,它不能固定是什么。希望跟他在一起,牵挂他,这是一种表现。就是我思念他,牵挂他,真正的爱情就是一种感觉。
问:爱情和喜欢有区别吗?
思瑗:程度上的区别吧,开始都是喜欢,慢慢地都变成爱。就好像,如果按分数来分,喜欢可能是50分、60分,爱情可能就是70分、80分、90分、100分。爱也有浅爱,也有深爱,也有程度上的区别。
问:那你和一个人在一起,你怎么来区分是喜欢他,还是“浅爱”或“深爱”呢?
思瑗:我要是喜欢一个人,可能就会愿意和他在一起,但要是分开了呢,也就分开了哦,可能会难受,但不会非常痛苦,不会舍不下。但如果你爱一个人,你可能会愿意为他做一切事情。比如说,你的爱人双目失明了,他需要一只眼睛,你就会毫不犹豫地给他一只,就那种感觉。但如果你喜欢一个人,你就做不到会为他奉献,只要他快乐你就快乐。我觉得,你们研究的这个确实很深奥。
问:深奥,为什么呢?
思瑗:其实这就是一种感觉。很难表述得清楚,一个人一个看法,是吧?
问:对。
思瑗:不像数学,1+1就是等于2。
对思瑗来说,喜欢与爱情在感觉程度上的差别意味着依恋程度以及愿意为对方付出的程度的差别。依恋的程度越深,分离的痛苦越深,愿意与对方同甘共苦的程度也越深。由于强调的只是程度之别,那么喜欢与爱情之间就不存在绝对的界限或者性质的根本差别,因此最初的喜欢才能“变成”爱情。
但是,也有被访者认为,二者之间并非只是程度之别。例如惜妍。
问:就比如说“我爱一个人”和“我喜欢一个人”……
惜妍:应该是有区别的。好像爱在程度上更深,喜欢……你可以同时喜欢上几个。不光说是异性的,同性的我也喜欢,比如说哪个方面,哪个点表现突出,性格特点啊、处事能力啊、处事风格啊,你很欣赏,可能就可以说我喜欢这人。但是,对异性喜欢可能就会慢慢发展成爱情。
除了程度之别,惜妍还指出了喜欢与爱情的另外两个差别:(1)一个人可以同时喜欢多个人,但却往往只会爱上一个,亦即爱情具有更强的排他性;(2)一个人可以喜欢异性,也可以喜欢同性,而爱情则发生在异性之间。惜妍认为,只有异性之间的喜欢才能发展为爱情,想当然地把同性之爱给排除掉了,可见她默默接受了异性恋的价值规范。如果排除这种性别的限制,惜妍与其他被访者一样,也认为喜欢能够“发展成”爱情。如此说来,在“非排他的喜欢”和“排他的爱情”之间并不存在阻碍转变的“鸿沟”,排他性的程度或许是随着感觉的程度变化的。
四 一见钟情是爱情吗?
在谈论喜欢、感觉这些词语时,“一见钟情”也经常被提到,可见它们在意义上存在密切关联。关于一见钟情是否是爱情,被访者存在不同的理解。总体来看,被访者越倾向于把爱情理解为一种感觉,越强调感觉对于爱情的重要性,也就越倾向于把一见钟情认可为爱情。让我们再看看荆山的例子。
问:然后好多人都会谈到感觉,你怎么看这种感觉呢?
荆山:我们同学分析过两种,一种是一见钟情型,一种是日久生情型的。
问:什么叫一见钟情呢?
荆山:一见钟情就是你一见面就喜欢上人家,然后日久生情就是两个人在一起磨合啊,慢慢地喜欢上那种。我觉得这就是两种不同的感觉。我觉得,前一种呢就是第一感觉,然后就自然喜欢上了,后一种呢是慢慢地培养你这种感觉。所以,我觉得感觉可能就是真的蛮重要的。就是如果两个人没有感觉的话,肯定不行。可能有的人是你很欣赏的人,但是你可能就是没有感觉,可能也不行。怎么说这个?
问:那你说那个一见钟情就是喜欢,喜欢跟爱情一样吗?
荆山:应该可以画等号吧,这种喜欢就是那种love。
问:一见就爱上啦?
荆山:应该有这种吧。你认为没有这种吗?
问:我不知道。
荆山:我也不知道,我自己没有这种经验。但是我觉得一定存在,要不然不可能有这个词吧。
问:呵呵,那就是一见就是爱啦?
荆山:对。
荆山认为,感觉对于爱情而言非常重要,但感觉可以通过两种途径产生。一种是一见钟情,只看第一眼便自然而然产生的喜欢。另一种是日久生情,在慢慢相处的过程中培养出来的喜欢。尽管荆山并未体验过一见钟情,但他认为,一见钟情的喜欢就是爱情,人们有可能只见一面就爱上对方。
但对其他被访者来说,一见钟情算不上爱情。他们认为,爱情意味着更多的内容;感觉对爱情来说可能很重要,但这远远不够。
问:那一见钟情是什么意思?
双渔:一见钟情就是说,两个人见第一面就心里默默地……就是看见对方感觉似曾相识。似曾相识怎么表达呢?因为每个人心里不都是有一个爱情的标准吗?觉得要找一个什么样的男人啊,面相啊,还有身高啊,还有就是像……最主要就是面相跟身高吧。一见钟情就是说,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符合自己的择偶标准,感觉很好,然后就想和他在一起。这种就是突然间有点儿相信对方。
问:一见钟情会突然产生爱情吗?
双渔:一见钟情我觉得就是说,是一种感觉吧,是一种感情。但是爱情它是一个……感情包括爱情吧。但是它(一见钟情)还没有升华到爱情这个地步,它是感情的一个初级阶段,只是很有好感,很想拥有对方。但是,爱情是什么?我觉得,就是没有对方感觉生活……实在离不开对方,就是达到了很依赖的感觉。这种才能说是爱情吧。如果说一见钟情就是爱情,那么这个爱情……人家说什么,不是说现在这个社会真爱难求吗?如果一见钟情就是爱情,那么……约会产生的都是爱情?一见钟情其实就是彼此对对方有一个好感,找到一个符合自己条件的人,而爱情的话还是需要时间相处的。这就是说,两个不一样。一见钟情它是很快的,一个倏忽间的感觉,一下子就想到和对方在一起。而爱情是一个长期积累的感情过程,是(一个)稳定的、一会儿也不能分开的。一见钟情还经常在生活中发现性格不符合或者说什么的,还会分开。
在上面的引文中,双渔详细地描绘了一见钟情的感觉,并将它与爱情进行了比较。他认为,一见钟情只是因为对方契合自己的恋爱或择偶标准而倏忽间产生的好感,它使人们倾向于继续交往,从而为爱情的发展提供了机会。但是,它本身并不是爱情,也并不必然发展为爱情。对他来说,爱情意味着更多的东西和更高的要求,是一个“长期积累的感情过程”(相对于一见钟情所对应的“很快”、“倏忽间”和“一下子”),一个升华后的高级阶段(相对于一见钟情的“初级阶段”),一个稳定的、相互依赖、不可分开的状态(相对于一见钟情的“还会分开”)。
与双渔一样,艾歆也认为爱情意味着比感觉更多的东西。双渔把一见钟情与恋爱或择偶标准的契合联系起来。与之类似,艾歆也把爱情理解为某种契合,只不过这是一种要求更多、更高、也更难实现的契合。
问:那有人说是感觉。是感觉上的东西吗?
艾歆:首先,感觉一个人一辈子不会只有一次。但是,真正的爱情,这个东西很难说。感觉有可能我走在街上,两个人擦肩而过,感觉就瞬间产生,但是不会有任何结果。
问:那你刚才说的“对上号”是什么状态?
艾歆:仅仅有感觉不完全是爱情。我觉得,“对上号”是在个性、气质、对事物的认同,很多方面有共同的认知,甚至是心灵上的很契合的感觉。我要做什么事情,我还没有说,他先说出来。我现在的对象就是有这样的情况。因为我做事情,就是一般在头脑里酝酿一两次才能说出来,但是他总比我先一步,就是我还在想该不该说的时候,他总是先说出来。我觉得,这种东西不是跟每一个人都能产生的。可能这属于……我自己的爱情就是这样。
在上面的引文中,艾歆同样对感觉和爱情进行了对比。感觉在两个路人擦肩而过的时候就可能产生,因为(如同双渔的分析)这种契合所要求的东西可能不那么多。但爱情则要求双方在很多方面都“对上号”,进而在这些基础上形成“心灵上的契合”。正是因为爱情所要求的东西更多,所以它更不容易实现。艾歆认为,一个人在一生中不可能只对一个人产生感觉,但很可能只会跟一个人产生如此强烈的心灵契合。在接受访谈时,她正在经历的爱情就具有类似的特征。所以,她担心,如果和现在的男朋友分手,她将很难再找到和自己如此心有灵犀的伴侣:“我对其他人可能很难再有这样的感觉了。即使我和他分手,我都在发愁,我担心再不会有这样让我满意的人了。现在是这种感觉。”
与艾歆类似,沐瑾提到“匹配度”的概念,认为人一生能够找到一个各方面匹配度都很高的人很难。她认为,她与自己的“婚外情”对象(她的一位男同事)之间就是这种匹配的感觉。她说,匹配度最明显的例证是共同语言,双方有说不完的话。在一起约会的时候,两人只是拉着手或者靠着背,可以一直聊天,反而忘了去做其他身体上更加亲密的事情。这种状态本身就让他们感觉很舒服、很满足。去宾馆约会,如果没有发生性行为,并不会让她感到不满或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