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代社会调查故事
- 水延凯主编
- 2646字
- 2020-08-29 23:19:24
对颜回“偷食”的感叹
【故事来源】
本故事取材于吕不韦主持编撰的《吕氏春秋》。
关于《吕氏春秋》与吕不韦,本书第13页已有介绍,这里不再重复。
【故事概述】
孔子画像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至圣先师”,颜回是他最得意的门生。他们之间却发生了一场误会,令孔子感叹不已,这是怎么回事呢?
克己复礼碰壁 周游列国遇阻
孔子(前551—前479),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商丘夏邑县),出生地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是儒学创始人。孔子有一个弟子叫颜回(前521—前481),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今山东曲阜)人,14岁拜孔子为师,并终生跟随,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
孔子的政治理想是通过“德政”“克己复礼”,实现内“仁”外“礼”,建立“大一统”的君主集权制国家,让社会恢复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时代。为此,他曾在鲁国做试验,由于政绩突出,鲁定公十一年(前499),52岁的孔子被升为鲁国大司寇,摄相事,使鲁国大治。由于孔子施政的一些措施触犯了贵族统治者的利益,鲁国大夫季桓子与他产生了矛盾。不久,季氏就不想再任用孔子了。到鲁定公十三年(前497),54岁的孔子不得不离开鲁国,去寻找能实现自己理想的地方,从此开始周游列国。从鲁定公十四年(前496)到鲁哀公六年(前489),孔子一行先后到过卫国、曹国、宋国、齐国、郑国、晋国、陈国等,都无法久留,于是决定去楚国,而从陈国到楚国,要经过蔡国。
陈蔡之间被困 饥肠辘辘断粮
鲁哀公六年,62岁的孔子带着弟子出了陈国都城宛丘,行了两日,走进一个幽谷,露天歇宿。第二天一觉醒来,却发现已被众多兵勇包围,不准他们往楚国去。原来陈国贵族中,有亲吴与亲楚两派,亲吴派听说孔子师徒应楚昭王之邀去楚国做事,怕孔子辅佐楚昭王使楚国更为强大,于是派兵勇围困孔子,要他们改道别处,否则绝不放行。孔子做事矢志不渝,绝不妥协。于是,双方对峙起来。由于孔子一行经蔡去楚的道路被全部封锁,他们被困在幽谷之中长达七日之久。
孔子师徒在被围的第四天,所带干粮已经吃完,不少弟子已经病倒,情绪低落。然而,孔子依旧弹琴、唱歌,谈笑自若,坚持给弟子们讲学。孔子想用自己的情绪感染弟子,鼓励弟子们振作起来。被困的第五日,孔子照旧弹琴,可弟子们早已心烦意乱,好像是站在广阔无边的田野,用望穿秋水的眼神,凝视着暗淡的天空,然而,所有这一切都无法让大家忘却那辘辘的饥肠。
颜回被误偷食 孔子感叹不已
弟子颜回不忍心大家困守幽谷,等待死亡的来临,便偷偷溜出幽谷,到附近村庄求取到一些粮食,回来后便马上掌勺做饭。当时孔子正在躺着养神,忽然闻到一丝米饭的香气,就起身去探寻究竟,孔子看见颜回用手从锅中抓取一小撮饭吃了,他没有作声。过了一会儿,饭做熟了,颜回拜见老师,请老师吃饭。孔子假装没有看见颜回抓饭吃,起身对颜回说:“昨夜我梦到了先人,想必是帮助我们逃离幽谷,你快将干净的饭菜端过来,我们先祭奠祖先,然后再食用。”颜回一听,连忙上前阻拦道:“先生,不可不可!我做饭的时候,起了一阵风,有一撮烟灰掉进锅里,弄脏了米饭,我怕扔掉沾烟尘的食物不吉利,就用手抓出来,吹了吹灰,就吃了。”孔子这才明白了真相,自己误以为颜回偷食,真是错怪了他。
孔子感叹地说:人们所相信的是自己的眼睛,可是有时候亲眼看到的也不一定真实;人们所依靠的是自己的头脑,可是有时候自己头脑里揣度的也不一定可靠。孔子教导弟子们记住:了解一个人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人能了解许多事物,却难以了解人本身,难以捉摸人的心理。所以说,有所知并不难,要知人就难了啊!
被围的第七天,围困孔子师徒的亲吴军队中有两名兵勇不忍心孔子师徒被饿死,就偷偷把孔子师徒被困幽谷的消息告诉了楚国的边防军。楚国边防军的将军十分仰慕孔子,于是亲自率领部队来到幽谷,打败了围困孔子师徒的亲吴军队,营救并护送孔子师徒平安经过蔡国,安全进入楚国,从而化解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
【故事评析】
颜回“偷食”真相大白后,孔子发出了一些感叹:
感叹一:“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为什么目不可信呢?因为人眼的观察能力是有限的,人的观察活动往往受到物理的、心理的、知识的、思想的等因素的影响,因而观察出现错误是难免的。恩格斯说:“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自然辩证法》)人们只有细致、准确地观察,才能提高观察的可信度。
感叹二:“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为什么“心”(头脑)不足恃呢?因为人脑的思考能力是有限的,人的思考活动往往受到客观地位、个人素质、主观因素和周围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因而对同一事物往往会做出不同的结论。人们只有实事求是地思考,才能做出正确结论,才能提高思考的可“恃”程度。
感叹三:“知人固不易矣。”为什么“知人”难呢?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人的社会关系是多种多样、错综复杂、不断变化的,因而要了解一个人的本质是困难的。人们只有用多视角的、综合的、发展的观点去观察人、了解人,才能逐步“知人”——认识人的本质。
孔子从误会颜回“偷食”这件事发出的感叹说明,他确实不愧为中国古代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原文和注释】
吕氏春秋·审分览·任数(节选)
孔子穷乎陈、蔡(1)之间,藜羹不斟(2),七日不尝粒。昼寝(3)。颜回索米,得而爨(4)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5)其甑(6)中而食之。选间(7),食熟,谒(8)孔子而进食。孔子佯(9)为不见之,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10),食洁而后馈(11)。”颜回对曰:“不可!向(12)者煤炱(13)入甑中,弃食不祥,回攫而饭(14)之。”孔子叹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15);所恃(16)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故知非难也(17),孔子之所以知人难也(18)。
注释:(1)陈、蔡:春秋时的陈国和蔡国。 (2)藜羹(lígēng)不斟:藜,野草,野菜;羹,汤;斟,舀取。这里指连野菜汤都没得喝了。 (3)昼寝:昼,白天;寝,睡觉。指白天躺着睡觉。 (4)爨(cuàn):烧火做饭。 (5)攫(jué):用手抓取。 (6)甑(zèng):古代蒸饭的一种瓦器。 (7)选间:片刻,一会儿。 (8)谒(yè):拜见。 (9)佯(yánɡ):假装。 (10)先君:死去的父亲。 (11)馈:向人送食物。 (12)向:先前。 (13)煤炱(tái):煤的烟尘。 (14)饭:指吃。 (15)信:相信。 (16)恃:依靠,仗着。 (17)知非难也:指知道事物不难。 (18)知人难也:指知道人就难了。
撰稿人:柳嘉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