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代社会调查故事
- 水延凯主编
- 3684字
- 2020-08-29 23:19:24
秦彭度田三品
【故事来源】
本故事取材于范晔编撰的《后汉书》。
关于《后汉书》及其编撰者范晔,本书第69页已有简述,这里不再重复。
【故事概述】
秦彭画像
建初元年(76),曾协助驸马都尉耿秉北征匈奴的骑都尉秦彭,被升任为山阳太守。一员脱下战袍的武将,顷刻成了一位治理地方的父母官。他心怀美好愿望,走马上任,经过六年奋斗,在山阳开创了一片艳阳天。
上任伊始 了解实情为先
那是一个八月金桂飘香的日子,秦彭心情格外开朗。也许是在戎马生活中养成的习惯,他办事果断干练,带着随从不顾跋山涉水的疲劳,日夜兼程,向目的地进发。不几日,便到了他即将管辖的地盘。前任官员早已在衙府恭候,秦彭走进衙府,坐在公堂上,望着那案几上的官方大印,想着自己肩负的重担,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他想起了秦氏祖训,想起了六世祖秦袭任颍川太守的业绩,深感责任重大。秦彭曾征战沙场,深刻体会到要取得战事胜利,必须深入调查,做到知己知彼。官场如同战场,为了“打”好这一“仗”,必须深入民间,了解实情,与民同甘共苦,才能造福一方,才能真正成为百姓爱戴的父母官。
到任几天后,秦彭决定带上几名吏役,到四乡访问,亲自调查农民的生产状况,以便推行相应的兴农政策。在他看来,治理地方以改善民生为要,而要改善民生,就必须发展农业生产。他们一行离开县城,沿着水流缓慢的河流向西北方向的洪涛山走去。河道两旁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庄稼茂盛,一派升平景象,而进入山区后,山峦起伏,多贫瘠之地,许多地方田园荒芜,一派萧条景象,使秦彭深感意外。于是,他找来当地小吏问道:“此处土地为何如此贫瘠?许多田园为何荒芜?”那小吏道:“你们城里人哪里知道,山地土薄,收获有限,而田租与平原沃土一样,谁还愿意在这里守穷?”秦彭问:“为什么贫瘠之地与肥沃之地要一样缴纳田租呢?”那小吏道:“这里的官府收田租,不管土地肥沃还是贫瘠,都按田亩面积计算出几年的平均产量,然后一律按税率征收。”说到这里,那小吏向四周望了望,附着秦彭耳朵低声说:“其实,这‘平均产量’里面,大有文章呢!”秦彭顿觉奇怪,问道:“此话怎讲?”小吏道:“哈哈,只要有好处,那平均产量可以说高,也可以说低呀!”秦彭心里明白,如此“平均产量”,实在用心险恶,但只是点点头,“啊”了一声,便转而问道:“我一路看见许多孩童四处游荡,这大好时光为何不读书?”小吏道:“我们这里没有学塾,翻过洪涛山倒有一所乡塾,但听说教书先生收不到学钱,拂袖而去,开不了学啊。”秦彭再问:“乡里每年可有百姓参与的祭祀活动?”小吏摸摸后脑勺,想了想说:“清明祭扫是各家各户的事,每年都有,但乡里没有搞过祭祀活动,那有必要吗?”秦彭笑了笑说:“你回答得很实在,谢谢你。”便走向另外的村落。那小吏望着离去的秦彭一行,自言自语道:“从来没见过这样和气的太守,大概是个青天大老爷吧!”
他们走乡串寨,访问了许多地方。一天中午,天气炎热,他们见路旁有一绿荫铺地的大树,便过去歇息。树下正好有几个老者在闲谈,秦彭便借这个机会同他们闲聊。秦彭对一老者说:“请问老丈,眼下官府收田租,根据田亩面积和几年的平均产量,一律按三十税一征收,是否合理?”老者望了望秦彭,慢条斯理地答道:“依老夫之见,如此征收不大合理,特别是贫苦农家不堪重负啊!”秦彭问:“那是何故?”老者道:“这是因为,官府说是按田亩面积缴纳田租,但又按几年的平均产量和三十税一计算。这样,有肥田好地的富裕人家,收成比平均产量高,田租按平均产量和三十税一缴纳,实际可少缴纳许多;反之,只有瘦田孬地的贫苦农户,收成比平均产量低,田租却要按平均产量和三十税一缴纳,实际承担的田租肯定要重得多。按平均产量和三十税一缴纳田租,得好处的只能是有好田好地的地主和富户,吃亏的则总是那些只有瘦田孬地的贫苦农户。”老者一席话,说得合情合理、实实在在,令秦彭不得不深感佩服!
回程路上,秦彭反复思考一路见闻,施政的方案在脑海中已有了大致轮廓,到县城后,他便着手制定治理山阳的方案。
亲自实践 首创“度田三品”
为了解决田租严重不公的问题,秦彭带领农民种植了数千顷稻谷田,研究不同土质田亩的肥瘠程度和稻谷的生长情况。为了种好稻田,他颇费心机,从整田平地,到育苗植秧、稻谷管理及收割归仓,都亲自参与,甚至操作示范,还设立机构进行培训。他特别以山阳主要粮食作物黍作为依据,选择了土质差、土质一般和土质好的三种田亩,用同样的方法耕种,收获时分别收割,发现亩产量差别很大。其中,差田亩产仅1石多,一般田亩产3石,高产田亩产可达10石(据《汉书·食货志》折算)。根据实地观察结果,秦彭将田地按照肥沃程度分成三个品级,难以耕种、少有收成的贫瘠地,定为三级;不耐旱涝、收成容易受影响的一般地,定为二级;旱涝保收的肥沃地,定为一级。这就是所谓的“度田三品”。三品田的平均产量不同,同样面积的田亩,按当时的统一税率三十税一计算,每亩田应缴纳的田租就出现了很大差别:一级田3.33斗,二级田1斗,三级田0.33斗。这样,只有贫瘠地的贫苦农民,就可减轻许多负担。
丈量土地的工具(山西省晋中市祁县度量衡博物馆展品)
然而,这项利国利民的独特创举受到了一些奸猾官吏和富户的反对。秦彭不急不躁,一方面,对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另一方面,对那些顽固不化的官吏,坚决罢其官职或劝其辞官。在秦彭的努力下,“度田三品”征收田租的做法,很快在山阳郡下辖23个县推广,促进了各县农业生产的发展,缓解了贫富之间的矛盾。此后,每年八月,秦彭都亲自主持丈量田亩面积,分别土质肥瘠,测定平均亩产。然后,按照田亩品级,各自建立文簿档案,一式两份,分别保管在乡、县两级备查,严禁任意更改。根据山阳郡的情况,秦彭上书朝廷,建议明帝下令全国一起采用这一制度。明帝览阅了秦彭的奏折,高兴万分,派大员实地调查,果然如此,于是下诏颁布给三府,并下发到州郡,在全国大力推广。
崇好儒雅 办学塾重礼教
秦彭执政、办事,以理服人,不重刑罚。即便官吏有错,也罢遣而已,不加羞辱。他得知有一乡吏为官不正,祸害民生,对老百姓动辄打骂,影响极坏。秦彭将其召至县衙,细心教育一番,然后罢其官职。对待百姓,秦彭更是关心爱护,绝不欺犯,真正做到了爱民如子。
他崇好儒雅,提倡教育。为了提高老百姓的文化程度,他召集乡间文人雅士担任学塾先生。在全县创办乡塾、村塾,学生免费上学读书,教书先生的酬金则由县、乡两级分摊,确保这些学塾正常运行。
秦彭非常重视礼教,每年春秋举行祭奠之礼,提倡尊老爱幼,互相谦让,教导百姓戒酒、色、财、气,重视父子、兄弟、夫妇之间的亲情,提拔民间有教养者为“三老”,每年八月赠送酒肉予以鼓励。
秦彭任山阳太守六年,由于他首创了“度田三品”,再加上他秉公执政,尊重下属,关爱百姓,崇尚教育,重视教化,提倡礼仪,很好地治理了山阳,因而受到了百姓的爱戴。此后,他转任颍川太守,仍旧政绩斐然。汉章帝出巡各地时,再次莅临颍川,对秦彭大加赏赐,恩宠有加。
【故事评析】
秦彭“度田三品”的独特创举是怎样形成的?
首先,形成于他的调查访问。通过对当地小吏和老者的访问,他发现了不分土质好坏,一律按耕地面积、平均亩产、三十税一征收田租的做法严重不公。
其次,形成于他的亲自实践。通过种黍实践,他掌握了土质差、土质一般和土质好的三种田亩,用同样方法耕种,亩产量差别的具体数据。
最后,形成于他的区域试验。通过在山阳郡的推广,他证实了“度田三品”的做法有利于平衡田租负担,能促进农业生产,缓解贫富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可以说,深入的调查访问、踏实的亲自实践、广泛的区域试验,是形成“度田三品”这一创举的主要方法。
【原文和注释】
后汉书·循吏列传(节选)
秦彭……建初元年(1),迁山阳太守。以礼训人,不任刑罚。崇好儒雅,敦明庠序(2)。每春秋飨射(3),辄修升降揖让之仪(4)。乃为人设四诫(5),以定六亲(6)长幼之礼。有遵奉教化者,擢为乡三老(7),常以八月致酒肉以劝勉之。吏有过咎,罢遣而已,不加耻辱。百姓怀爱,莫有欺犯。兴起稻田数千顷,每于农月(8),亲度顷亩,分别肥塉,差为三品(9),各立文簿,藏之乡县。于是奸吏局蹐(10),无所容诈。彭乃上言,宜令天下齐同其制。诏书以其所立条式,班令三府,并下州郡。
在职六年,转颍川太守,仍有凤皇、麒麟、嘉禾、甘露之瑞,集其郡境。肃宗(11)巡行,再幸颍川,辄赏赐钱谷,恩宠甚异。章和二年(12)卒。
注释:(1)建初元年:公元76年。 (2)庠序:古代的学校,殷代叫庠,周代叫序,泛指地方学校或者教育事业。 (3)飨射:宴饮宾客并举行射箭之礼。 (4)辄修升降揖让之仪:辄修,总是实行;升降揖让之仪,就是上下作揖谦让的礼仪。 (5)四诫:诫酒、色、财、气。 (6)六亲:父、子、兄、弟、夫、妇。泛指亲人、亲戚。 (7)三老:汉时指掌一乡之教化的官职,一般是具备正直、刚强、柔和三种德行的长者。 (8)农月:古称立夏以后,农事繁忙的月份为“农月”,一般是指八月。 (9)差为三品:差,区别;三品,三种等级。 (10)局蹐(jújí):局促不安,畏惧之貌。 (11)肃宗:即汉章帝刘炟(57—88)。 (12)章和二年:公元88年。
撰稿人:梅长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