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代社会调查故事
- 水延凯主编
- 4020字
- 2020-08-29 23:19:24
大禹治水何以成功?
【故事来源】
本故事取材于司马迁编撰的《史记》。
关于《史记》及其编撰者司马迁的简介,见本书第3页,这里不再重复。
【故事概述】
大禹画像
世界上许多历史悠久的民族,如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埃及、古希腊、古印第安、古墨西哥、古玛雅等,都有惊人相似的史前大洪水传说。华夏大地的史前大洪水,发生在约公元前23世纪,即中国上古传说中的尧、舜、禹时代。本故事讲的,就是尧、舜、禹时代的治水故事。
鲧受命治理洪水 失败后流放羽山
在四千多年前的上古时代,华夏山川未经治理,许多地方经常发生水灾,滔滔洪水到处泛滥,包围了山岳,淹没了丘陵,冲毁了田地房屋,百姓经常陷入愁苦之中。当时,尧在位,非常着急,于是向群臣询问:谁能承担治理水患的重任?群臣和四方诸侯都说,颛顼(轩辕黄帝的孙子,五帝之一)的儿子、封于崇地的鲧,可以承担治水重任。尧说:我听说过此人,他不大听话,经常违背上命,在族里的名声也不好,他能胜任吗?群臣和四方诸侯说:在他那一辈人当中,没有比鲧更有胆量、更有魄力的人了,您就试用一下吧!尧勉强采纳了群臣和四方诸侯的建议,委派鲧负责治理水患。
鲧为了堵住泛滥的洪水,迅速行动,大刀阔斧,组织百姓到处修堤筑坝,拦截洪水,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然而,洪水四处流窜,东边堵住了,西边又泛滥,西边刚治理好,东边又溃决了,治水九年,未见成效。尧甚为焦急,就派虞舜代理天子巡视各地诸侯治水情况,发现鲧治水不力,给百姓造成巨大损失,于是就从重惩罚了鲧,把他流放到边远的羽山。后来,鲧就死在了那里。
禹总结失败教训 创以疏为主方针
尧逝世后,舜继帝位。舜任命鲧的儿子禹继续从事鲧的治水事业。禹勤劳俭朴,聪慧多谋,品德高尚,仁爱可亲,诚实可信,举止恰当,是遵守纲纪的模范。禹接受治水任务后,就与伯益(黄帝第五代孙、皋陶的儿子)、后稷(黄帝玄孙,帝喾嫡长子)一起奉舜之命,挑起了治理水患的重担。
禹决心根治水患,在外劳身焦思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自己吃穿很简朴,却对祖先神明的祭祀很丰厚;自己住房很简陋,却不惜巨资修建各种水利工程。他走旱路坐车,走水路坐船,走泥泞路坐橇,走山路用屐底有齿的钉鞋。他痛心于父亲鲧治水失败受惩罚致死,决心总结其失败教训。禹先走访鲧的部下,他们告诉禹,鲧一向用硬堵的方法治水。堵的结果是洪水淹没的面积越来越大,有时连刚修的堤坝也被冲毁了。禹觉得父亲的治水方法有误,要根治水患,必须找到正确的治水方法。他与伯益、后稷一起,率领诸侯百官,征集各地民夫,一方面,开展大规模山川调查,随着山势竖立标识,确定那些高山大川的方位和走向;另一方面,开渠、挖沟、修堤、筑坝,兴建各种水利工程。他带领部下翻山越岭,实地踏勘,足迹遍及华夏各地,随身携带的是测定物体平直的水准、绳墨和画图用的圆规、方矩,一年四季用这些器具勘察地形,详细记录,划分、设置九州,开辟、畅通九州的道路,修筑九州湖泽的堤坝,计度九州山岳的脉络。通过山川调查和兴建水利工程的实践,他发现:华夏地形地势总体上是西高东低,水往低处流,凡是开渠、挖沟的地方,洪水都被排出去了,即使雨量很大的地方,也很少淹水;凡是只知道修堤、筑坝的地方,多余的水都无法排走,积水越来越多,堤坝修得再高也难以容纳那么多洪水,溢出的洪水必然淹没田地房屋,形成灾害。于是,他得出结论:治水要“堵”,也要“疏”,必须“疏”与“堵”相结合,而以“疏”为主。这样,他就改变了鲧治水“硬堵”的老方法,根据各地山川的具体情况,因势利导:有的地方修堤、筑坝,拦蓄洪水;有的地方开挖渠道,疏通河流,把洪水排入大江大海;地势特别低洼的地方,已潴聚成大片水域,就干脆构筑堤坝围成湖泊,防止洪水漫溢,还可利用湖泊蓄水在天旱时灌溉农田。总之,要从各处地形地貌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实施不同的治水方法。
勘测先行治洪水 四海会同大成功
禹治水,总是测量、规划先行,测量一处,规划一处,治理一处。他治水的行程从冀州开始。在冀州,先治理壶口,后治理梁山和岐山等;接着,治理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治理冀州时,下一处的测量、规划已基本完成,然后依次步步推进。在治理黄河时,他发现河中游横挡着一座大山,叫作龙门山(今山西省河津市西北),奔流而下的黄河水无法冲破龙门山的阻挡,经常溢出河道,形成水灾,给这一带百姓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很大损失。禹去那里察看地形,与部下、附近的部落和长老一起研究解决的办法,组织、发动百姓一起动手,开凿龙门山。经过几年奋战,龙门山被凿开了,黄河水再也不在此漫溢、肆虐,而是乖乖地向前畅流,一直流入大海。
就这样,禹带领部下经过十三年不懈努力,开通了九条山脉的道路,疏导了九条大河,有的注入流沙(沙漠),有的流入南海,有的注入长江,有的注入黄河,最后都流入大海。由于所有的山川河流都治理好了,从此九州统一,四境之内都可以居住了,九条山脉开出了道路,九条大河疏通了水源,九州的大湖筑起了堤防,四海之内的诸侯都可以来京城会盟和朝觐了。禹治水获得了成功,其功绩得到了天下百姓的交口称赞,从此人们尊称他为大禹。
大禹度量地势开掘九州水道
【故事评析】
大禹治水取得成功,主要因素有三:一是十三年劳身焦思、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奉献精神;二是率领百官和各地民夫治水的组织才能;三是善于调查研究、勇于创新实践的杰出智慧。在治水过程中,禹的杰出智慧集中表现在:
首先,通过访问调查,总结鲧治水失败的教训。禹接受治水重任后,不是盲目动手大修水利工程,而是首先走访鲧的部下,了解鲧的治水情况和方法,发现鲧治水失败的主要教训是单纯用硬堵的方法治水,结果是洪水淹没面积越来越大。禹认为,要根治水患,必须寻找新的治水方法。
其次,通过山川调查,创造堵疏结合、以疏为主的治水方针。禹随身携带准绳和规矩,率领部下广泛开展山川调查,发现华夏地势西高东低,凡开渠挖沟的地方,洪水都能顺利排出;反之,洪水泛滥,堤坝修得再高也难免出现水灾。于是,他创造性地制定了疏堵结合、以疏为主的新治水方针。
最后,通过实地考察,从各地实际情况出发,实施不同的治水方法。禹治水总是测量、规划先行,测量一处,规划一处,治理一处,根据不同情况实施不同方法。例如,在兖州,雷夏洼地已汇聚成湖泽,他就将雍水、沮水导入雷夏泽;在扬州,彭蠡之域汇众水成湖,他引导彭蠡以东诸江水注入海;在豫州,伊水、洛水、瀍水、涧水注入黄河,荥播汇成一个湖泊,他还疏浚了菏泽,修筑了明都泽的堤防;在雍州,泾水、漆水、沮水、沣已水汇入渭水;在荆州,长江、汉水注入大海;等等。
总之,善于调查研究、勇于创新实践,是大禹治水取得成功的关键。
【原文和注释】
史记·夏本纪(节选)
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1),下民其忧。尧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皆曰鲧(2)可。尧曰:“鲧为人负命毁族(3),不可。”四岳曰:“等之未有贤于鲧者,愿帝试之。”于是尧听四岳,用鲧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于是帝尧乃求人,更得舜。舜登用,摄行天子之政,巡狩。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4)鲧于羽山以死。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于是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
…………
禹为人敏给克勤;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亹亹穆穆(5),为纲为纪(6)。
禹乃遂与益(7)、后稷(8)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9),行山表木(10),定高山大川(11)。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12)。卑宫室,致费于沟淢(13)。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14),山行乘檋(15)。左准绳(16),右规矩(17),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18)。
…………
于是九州攸同(19),四奥既居(20),九山刊旅(21),九川涤原(22),九泽既陂(23),四海会同(24)。
注释:(1)怀山襄陵:怀,包围;襄,升至高处;陵,土山。指大水包围了山岳,漫过了丘陵。 (2)鲧(Gǔn):上古传说人物。姓姒,字熙,夏后氏。帝颛顼之曾孙、大禹之父。 (3)负命毁族:负命,指违命,不服从命令;毁族,诽谤、损害同族人。 (4)殛(jí):通极。流放远方;惩罚;杀死。 (5)亹亹(wěi wěi)穆穆:亹亹,持续不倦前进;穆穆,平和恭敬。指为人勤勉恭敬。 (6)为纲为纪:纲,行为规范;纪,法度,法律。指可作为遵守纲纪的模范。 (7)益:即伯益,嬴姓,皋陶的儿子,黄帝的第五代孙。 (8)后稷:姬姓,黄帝玄孙,帝喾嫡长子,被尧举为“农师”,是开始种稷和麦的人。 (9)傅土:傅亦作“敷”,分的意思,指分治九州山川。一说傅即“付”,指付出功役,治理水土。 (10)行山表木:指随着山势竖立木杆作为标识。 (11)定高山大川:指划定高山和大川。 (12)薄衣食,致孝于鬼神:指自己吃穿很简朴,但对祖先神明的祭祀却很丰厚。 (13)卑宫室,致费于沟淢:指自己居屋很简陋,但不惜耗费巨资修渠挖沟等。 (14)橇:古人用于在泥路上行走或在冰雪上滑行的工具。 (15)檋(jū):上山穿的钉鞋。一说是上山坐的滑竿类的乘具。 (16)准绳:准,测定平面的水准器;绳,量直线的墨线。指测定物体平直的器具。 (17)规矩:规,圆规;矩,角尺。指画图或校正圆形、方形的两种工具。 (18)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开,分割,设置;通,沟通,通畅;陂,陂塘(水塘),陂池;度,计算,量度。指开划了九州,通畅了九州的道路,修筑了九州湖泽的堤障,计度了九州山岳的脉络。 (19)九州攸同:攸,所;同,统一。指所有山川河流都治理好了,九州统一了。 (20)四奥既居:奥,同墺,可居住的地方。指四境之内都可以居住了。 (21)九山刊旅:刊,消除,开通;旅,旅途。刊旅,开通道路。指九条山脉已开通了道路。 (22)九川涤原:涤,洗涤,疏通;原,同源。指九条大河疏通了水源。 (23)九泽既陂:九泽,九州之泽。指九州的大湖都筑起了堤防。 (24)四海会同:四海之内的诸侯都可以来京城会盟和朝觐了。
撰稿人:叶传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