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发展战略研究
- 孙久文 傅毅明 郑志刚 李佩洁 付晓东 文余
- 2849字
- 2020-08-29 22:13:22
二、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
李嘉图在研究比较利益时,指出在国与国之间存在生产率方面的很大差距,即使一个国家在每一种商品的生产上都比其他国家绝对地缺乏生产率,它依然能够通过生产和出口那些与外国相比生产率差距相对较小的产品在国际分工中占有一席之地;而在每一种产品生产上都比其他国家绝对地具有较高生产率的国家,也能通过生产和出口与外国相比生产率差距较大的产品获取贸易利益,这是比较优势概念提出的原因。
1.比较优势的成因
根据区域分工理论,具有同样消费者偏好、技术、要素禀赋结构的国家,将会有同样的均衡价格比率出现,因而就不会有国际贸易的动力。三者之中有一项不同,就会产生价格差异,使比较利益拉开差距。在同样的技术和要素禀赋条件下,一个国家可以在它的人民所不大喜爱消费(相对于其他国家人民的偏好而言)的商品中获得比较利益———该商品在该国价格会比较低廉。同样地,如果要素禀赋和偏好相同,那么,比较利益将由相对技术决定,如果消费偏好和技术状况相同,那么比较利益将会由要素禀赋的差异决定。
举例来说,假定一个美国纺织工人生产的产量是一个中国纺织工人产量的30倍,显然美国拥有高得多的劳动生产率;而中国的纺织业能够占有市场的原因是美国工人的小时工资(15美元)是中国工人的小时工资(<0.5美元)的30倍以上。因此,中国纺织业可以凭借低得多的工资率抵消低生产率的影响而取得国际市场出口产业地位。
2.比较优势的分类
比较优势存在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从存在的形式来看,可以有四种分类:有形优势与无形优势,绝对优势与相对优势,局部优势与全局优势,空间优势与时间优势。
从比较优势的来源来看,又可以分为三类。
(1)资源优势。
资源优势是通过对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的区域间的比较分析,认识到某个区域具有比其他区域更丰富、开发条件更好的资源富藏,并可以通过对资源的开发,形成优势的资源产业。单个种类资源的区域比较,可以通过各区域资源储量和品位的横向比较来确定,区域资源综合优势的比较,可以用资源的综合优势度的指标来衡量。
资源综合优势度的评价公式为:
式中,Pi为地区的资源综合优势度,m为被统计的资源种类数, n为对比的地区个数,∑dij为地区被统计的资源种类数占全国名次之和。
(2)产业优势。
产业优势是指区域的某类产业与其他地区的同类产业相比,生产成本较低、产品的质量较好和占有的市场份额较大。产业优势有时也被称为“竞争优势”,这是因为产业优势一般都是在市场竞争中取得的。
如果单纯进行生产成本的比较,只要符合本地生产的某类产品的成本加上运到销售市场的运费,小于市场当地生产的同类产品的生产成本的条件,就表明该地区的该产业具有比较优势。如果进行综合比较,仍然可以用区位商的指标,只要对指标的含义稍加更改:产业优势的区位商,指某地区向全国输出的某类产品的价值比该地区向全国输出的产品的总价值,与全国市场中该产品的输入总价值比全国市场的总规模之比。若该指标大于1,表示有优势;若小于1,表示没有优势。
(3)环境优势。
由于环境对人类经济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拥有良好的环境,也能够形成经济发展的优势。环境优势是指一个地区拥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和良好的人文环境,从而吸引更多的企业来此落户。良好的自然环境是指废弃物的排放限制在一定的标准之内,空气清新,林木和草地的覆盖率高,人们感觉到的舒适度高。良好的人文环境是指该地区浓郁的文化氛围、高的政府办事效率和友好的当地人的生活习惯等。由于智力资源的载体是人本身,人们倾向于选择环境良好的区域生活,所以,环境优势常常成为吸引高新技术产业、旅游业等新兴产业的主要条件。
3.比较优势的衡量指标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的原则,可采取区位商方法来衡量比较优势。区位商(location quotient)是空间分析中用以计量所考察的多种对象相对分布的方法,同时将分析结论体现为一个相对份额指标值,即区位商值。
指标定义为:
式中,i表示i地区; j表示j行业; L ij表示i地区j行业的产出指标; LQ ij表示i地区j行业的区位商。区位商的另一种表示形式是
第一种形式的区位商(LQij)表示的是i地区j行业在本地区总产出中的份额与全国j行业占整个国民经济产出份额之比。其含义是假定各地区产出结构与全国相同,意味着这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而当各地区产出结构与全国产出结构存在差异时,意味着地区间存在着地域分工和产品贸易。具体说来,就是:
当LQij>1时,意味着i地区j行业的供给能力能够满足本地区需求而有余,可对外提供产品(大于1的部分意味着对区外市场的占领部分)。
当LQij<1时,意味着i地区j行业的供给能力不能满足本地区的需求,需要由区外调入。
当LQij=1时,意味着i地区j行业的供给能力恰好能够满足本地区的需求。
第二种形式的区位商表示的是i地区j行业占全国同业的比重与i地区经济总量占全国经济总量的比重之比。其含义是如果i地区j行业的比重相对大于本地区总量占全国总量的比重,意味着i地区j行业具有优势地位。两种区位商公式本质上是一致的。
区位商指标的优点是:
第一,解决了地区间贸易数据的问题。在有关比较优势讨论的文献中,通常都是依据各国出口产品内容以及占有国际市场的份额来判断各国优势的。而在我们进行区际比较优势的研究与识别时,首要的障碍就是无从获得有关区际贸易的统计数据。区位商指标帮助我们克服了这一障碍。
在区位商的第一种形式中,指标的分子部分反映了区域具体行业在区域产出结构中所占的份额,分母部分反映了该行业占整个国民经济的产出份额。整个指标的优点是把各地区的产出结构(区域内部的各行业份额)放在更大的空间系统中,以整个国民经济产出结构作为参照系来判断各地区各行业的相对份额大小,借以判定地区产业的相对短长,由此揭示地区产出结构与整个国民经济产出结构的差异,进而表明各地区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的地位———是出口区域抑或进口区域,以及进出口规模的大小。
第二,体现比较优势理论的内涵。依据比较优势理论,生产率可能会集中在某些经济发达区域,但是各种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区域产品竞争力体现在区际市场的份额占有———则不会为任何区域所垄断,必然由参与分工与贸易的各区域分享。区位商指标恰恰体现了上述比较优势理论的内涵。它显示了各区域在各行业上的进出口贸易格局,从而反映了在各行业上参与区际贸易的竞争能力;同时显示了这种竞争力(比较优势)绝不会为少数发达区域所垄断,而必然由各参与分工与贸易的区域所分享这一事实。
我们现在已经知道,当商值大于1时,意味着本地产出大于本地需求;商值大于1的部分将出口至区外。当商值小于1时,意味着本地产出小于本地需求;商值小于1的部分(LQ-1)将由进口来弥补。当商值等于1时,意味着本地产出等于本地需求,无须与外部进行贸易。也就是说,区位商等于1,是对区外贸易与否、出口与进口转变的临界点。
综上所述,比较优势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是为区域发展中的产业选择提供依据。当一个区域启动发展的战略时,在众多的产业和行业中选择一个自己要发展的产业和行业是十分困难的,比较优势原理则提供了这种选择的基本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