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学东渐(中国近现代科技转型的历史轨迹与哲学反思·第一卷)
- 刘大椿等
- 3069字
- 2020-08-29 21:33:04
4.科举教育体制对科学的忽略
科举制度指隋以后各封建王朝设科考试来选拔官吏的制度,自605年(隋朝大业元年)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1905年(清朝光绪三十一年),共经历了1300多年的历史。元朝并不重视科举制度,但明太祖朱元璋建国后一改元朝对科举制度的态度,一是建国初期朝廷急需人才,一是希望通过严格的教育制度来达到巩固其统治的目的。
1370年(洪武三年)朱元璋发布开科取士的诏令:“今朕统一华夷,方与斯民共享升平之治。所虑官非其人,有殃吾民,愿得贤人君子而用之。自今年八月为始,特设科举,以起怀材抱道之士,务在经明行修,博通古今,文质得中,名实相称。其中选者,朕将亲策于廷,观其学识,第其高下而任之以官。果有才学出众者,待以显擢,使中外文臣,皆由科举而选,非科举者毋得与官。彼游食奔竞之徒,自然易行。於戏!设科取士,期必得于全材;任官惟贤,庶可在于治道。”[1]然而,科举考试实行之后,朱元璋发现所招之人并无实际之学,于是一气之下停止科举考试。通过十年的改革与准备,科举考试才重新开始实行,“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2]。
科举制度在历史上一直聚讼纷纭,各方皆有合理之处。宋代陆九渊曾辩护道:“人才之不足,或者归咎于科举,以为教之以课试之文章,非独不足以成天下之材,反从而困苦毁坏之。科举固非古,然观其课试之文章,则圣人之经,前代之史,道德仁义之宗,治乱兴亡得丧之故,皆粹然于其中,则其与古之所谓‘学古入官’,‘学而优则仕’者何异?困苦毁坏之说,其信然乎不也。”[3]而五代王定保则认为,科举是“有其才者,靡捐于瓮牖绳枢,无其才者,讵系于王公子孙”[4]。因而,审度科举,需全面的视角,对此,有学者指出:“近代以来,不少人完全否定科举考试的积极意义,认为科举考试不能造就人才。那些未曾全面深入研究过历代科举考试情形的人这样说,是信口开河;若认真研究过的人也这样说,则是片面与偏激。”[5]
纵观历史,对科举制度的批判一直存在,且不乏名家。顾炎武认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6]。而康有为则认为,“诸生荒弃群经,惟读《四书》;谢绝学问,惟事八股。于是二千年之文学扫地无用,束阁不读矣。渐乃忘为经义,惟以声调为高歌;岂知圣言,几类俳优之曲本。东涂西抹,自童年而咿唔摹仿;妃青俪白,迄白首而按节吟哦。既因陋而就简,咸闭聪而黜明”[7]。康有为的批评无疑是直击要害的:若一生谢绝学问、惟事八股,除了四书五经其他的书一概不看,连诸如儒家其他经典、史书(《史记》《汉书》等)一律不读,医学、数学、地理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学科的书目就更不在其中,如此培养出的人知识结构单一、实践能力极差,如何治理天下?
晚明之时,中国首次接触西方科学,起步与西方相差不远,有机会并驾齐驱,然最终错失良机,落后于先进,细心审之,极重科举制乃最大祸根之一。吴晗有言:“明清两代五六百年间的科举制度,在中国文化、学术发展的历史上作了大孽,束缚了人们的聪明才智,阻碍了科学的发展,压制了思想,使人脱离实际,脱离生产,专读死书,专学八股,专写空话,害尽了人,也害死了人,罪状数不完,也说不完。”[8]概而言之,科举制度对于科学之消极影响具体如下:
首先,知识类型单一带来的消极影响。在科举教育制度下,人们接受的知识均与科举考试相关,这使得学生的知识面极其单一,除了与科举考试相关的内容外,他们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由于科举的巨大压力,人们根本无暇顾及其他学科的知识,而此时,教育机构又未提供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之可能,这就只能让学生一再错过学习其他知识的机会,从而把一生时间都花费在科举考试上。人都有学习上的惰性,都习惯学习与已有知识相关的知识,对于跨度较大的知识学习都有畏惧心理,从而很少主动去学习和关注不相关学科的知识。科学作为一门与科举考试不同的学科,其知识体系、思维方式、学习方法与科举考试完全不同,这使得一生只接受了科举教育的学生面对它时总是充满畏惧和排斥,这就大大减弱了他们学习科学技术的动力。知识类型单一除了会影响接受科举考试教育的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动力外,还会影响其在科学方面的创造力,科学毕竟不像科举那样有着具体答案和标准,而是在现有基础上去创造性地发现新的理论,如果没有多样性的知识储备,很难在科学上有所突破。
其次,价值取向单一带来的消极影响。科试唯举,别无出路,所谓“学而优则仕”灌输给举子乃至整个社会一种强烈的价值取向。以此为指南,人们看轻其他职业,唯有做官好,每一个人进入学校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考中科举,至于其他的目的要不根本没有考虑过,要不就是这些目的的实现首先是以考中科举为前提的,只有考中科举之后才会去为了这些目的而奋斗。所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9],不过是冠冕堂皇的说辞!单一的价值取向,让探索世界之本质的科学失去了价值,这会使人们产生一种错觉,即科学研究是一种不务正业的活动或职业,只有未考中科举的人才会去从事。那些考中了科举的人一般也不会去从事科学探索,因为这会让人认作不务正业、不关心朝政等。科举制度的价值导向单一化的危害还不限于此,它最大的危害在于,朝廷、社会不重视科学所取得的成就,使得很多有志于科学探索的人所获得的成就被束之高阁,严重阻碍科学成果的传播,大大影响了科学的发展。
最后,教育方法单一带来的消极影响。科举考试以四书五经为教材,以八股文体为标准,使得教育机构的教育单一化,即背诵四书五经、熟练八股文体即可。这种以背诵为主的学习方法与科学探索的方法完全不同。一是,科学探索强调创造性,这在科举考试教育中是没有的,人们强调更多的是如何更好地理解和遵循四书五经的答案,一旦创造性地给出科举考试答案就意味着落榜,甚者还会被判刑坐牢。二是,科学探索强调与现实自然界的一致性,而科举考试教育强调的是与古代经典的一致性,使得接受过科举教育的人们习惯性地脱离现实社会,他们的思考与讨论都是形而上的,很难具体落实到实际生活中。在经历了严格的科举考试教育之后,人们很难理解科学探索的方法及其思维方式,这大大影响了他们对科学的理解,进而会影响他们对科学探索的积极性。尽管科举选拔人才制度在历史上曾经起过积极作用,但随着近代知识的变革和增长,由于对科学的忽略,近代以来这一制度愈来愈严重地阻碍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综上所述,科举制度具有两面性,但在晚明之际,整体上阻碍了当时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我国晚明之后在科学领域一直扮演追赶者的角色。当然,我们并不能因此就否定掉科举制度的可取之处。但是,仅就科学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科举对于科学技术发展的阻碍则是致命的,可以说只见其害、难见其利。
注释
[1]明太祖实录:卷五一二//龚笃清.明代八股文史探.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137.
[2]张廷玉,等.明史(4).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1083.
[3]陆九渊.陆九渊集:卷二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0:297-298.
[4]王定保.唐摭言:卷三.西安:三秦出版社,2011:53.
[5]周腊生.宋代状元奇谈·宋代状元谱.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9:4.
[6]顾炎武.日知录:卷十六.周苏平,陈国庆,点注.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7:733.
[7]康有为.请废八股试帖楷法试士改用策论折//王凯符.八股文概说.北京:中华书局,2002:63.
[8]吴晗.明代科举情况和绅士特权//吴晗.灯下集.北京:三联书店,1960:94.
[9]朱熹.近思录.吕祖谦,编.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