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医药学家:李时珍

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号濒湖,湖广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人,明代著名医学家、药学家、文学家。他生于医学世家,祖父、父亲均为当地名医,从小就受到很好的医学教育。他14岁考上秀才,但历经9年,3次乡试均落榜,于是从医。他从小喜爱读书,医书尤甚,为日后撰写《本草纲目》夯下坚实的基础。除《本草纲目》,他还整理和撰写了《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三焦客难》《命门考》《五脏图论》《濒湖医案》《天傀论》《脉学四言举要便读》《李濒湖氏时珍脉诗》《痘科》11种著作,但大多已遗失,其中目前存世的仅有《濒湖脉学》和《奇经八脉考》两种,而《本草纲目》为其影响最大之著作。

1552年(嘉靖三十一年),李时珍开始撰写《本草纲目》,历经27年才正式完稿。前16年他主要收集资料,后11年主要撰写和修订该书。《本草纲目》全书190余万字,共52卷,共集药物1892种,附药方11096种,插图1160幅,不仅保存前人资料,还纠正其中诸多错误,是对之前药物学的一次全面总结。李时珍写道:“医家本草,自神农所传止三百六十五种……然品数既烦,名称多杂,或一物而析为二三,或二物而混为一品,时珍病之。乃穷搜博采,芟烦补阙,历三十年,阅书八百余家,稿三易而成书,曰《本草纲目》。”[1]《本草纲目》在李时珍生前并未出版,1596年(万历二十四年)出版时,他已去世3年。

《濒湖脉学》是李时珍有幸存世的另一著作,它虽没有《本草纲目》影响大,但对中医脉学发展意义重大。李时珍之前,中国已有多部脉学著作,但都存在各种各样的瑕疵和错误,在李时珍看来都不尽如人意,故决定写一本脉学著作。在其父李言闻的《四诊发明》一书基础上,李时珍于1564年(嘉靖四十三年)撰成《濒湖脉学》一卷,分《四言诀》与《七言诀》两个部分,《四言诀》是一般综述,《七言诀》描述各种脉的形状、主病等内容。此书语言通俗生动,故问世之后深受欢迎,之后的脉书大多以此书为蓝本。

概括来看,李时珍对于后世的贡献主要集中于如下方面:

(1)本草学领域的贡献。这是他贡献最大的领域。其一,建立新的本草分类体系。之前本草分类都是以上、中、下三品分类,如汉代的《神农本草经》。李时珍自创本草分类方法,即“物以类聚,目随纲举”。《本草纲目》药物以十六部为纲、六十类为目,结构有序,检索方便。其二,发展药物学的内容。通过研究,李时珍发现很多药物的记载有误,于是将错误信息列出来,进行分析、纠正,《本草纲目》共列“正误”70余项。他还补充新药374种,新增单方、验方8000余副。其三,批判“长生不老”之药与“炼丹成仙之术”。永乐年间开始,道教开始宣扬服食某些丹药可以长生不死,一时炼丹风气兴起。李时珍指出其危险性,他说:“言丹砂化为圣金,服之升仙……其说盖自秦皇、汉武时方士传流而来,岂知血肉之躯,水谷为赖,可能堪此金石重坠之物久在肠胃乎?求生而丧生,可谓愚也矣。”[2]

(2)自然科学领域的贡献。《本草纲目》内容广泛,“虽名医书,实该物理”[3]。《本草纲目》记载植物五部二十八类,即草部八类、谷部三类、菜部五类、果部六类、木部六类,每一种植物的产地、生长环境、成熟季节、培育方法、病虫防治等,均有详尽记载。书中亦有大量动物记载,共记载462种动物及其形态、生理特征、繁殖情况、经济价值、药物价值等,被视为当时世界最完备的动物学著作。该书还记载大量农学资料,以及矿物质资料,是当时中国比较齐全的矿物学书籍。

(3)脉学领域的贡献。一方面,《濒湖脉学》简明扼要,通俗形象,音韵协调,易读易记,切合临床,流传颇广,促进了脉学知识的传播与发展。另一方面,它扩展了脉学理论知识。李时珍认为,“《脉经》论脉,止有二十四种,无长短二脉,《脉诀》论脉,亦有二十四种,增长短而去数散皆非也”[4]。于是,他增加长、短、牢三部脉,还给出辨别脉体与脉象的方法,对脉学贡献巨大。

李时珍贡献卓著,在国内外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在国内,《本草纲目》已经被刻印30余次,一直是中国医药学发展的重要指南,李时珍被郭沫若称之为“医中之圣”。在国外,《本草纲目》于1607年首次传入日本,之后传入朝鲜、越南等近邻国家,17、18世纪经传教士传到欧洲,目前已有德、法、英、拉丁、俄等不同语言的译本。李约瑟认为:“毫无疑问,明代的伟大的科学成就是李时珍那部攀登到本草著作之顶峰的《本草纲目》……李时珍达到了与伽利略、维萨里的科学活动所隔绝的任何科学家所不能达的最高水平。”[5]


注释

[1]张廷玉,等.明史(6).长沙:岳麓书社,1996:4350.

[2]李时珍.本草纲目(校点本):上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5:518.

[3]李建元.进本草纲目疏//汪建平,闻人军.中国科学技术史纲.修订版.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375.

[4]柳长华.李时珍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1662.

[5]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