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学东渐(中国近现代科技转型的历史轨迹与哲学反思·第一卷)
- 刘大椿等
- 10字
- 2020-08-29 21:33:04
二、本书的结构和内容
1.本书的结构设计
第一波西学东渐的故事很精彩,但要讲好这个故事却不容易。第一,需花大力气钩沉史料,去伪存真;第二,需有大智慧谋篇布局,直达主题。笔者才疏学浅,半路出家,难当此任,只是故事诱人,愿倾力为之,为高手做点铺路工作。
笔者将本书设计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西学东渐发生的相关背景。耶稣会传教士正式进入中国是在1583年,这一年历史地成为本故事的时间原点,此时中国的科学技术究竟是何状况?欧洲的科学技术又是何状况?在两者之间尚无交集的情况下,以我们今天的眼光看,它们呈现出怎样的特点?科技移植和中国科技转型既然是在一定的背景下发生的,就不能不恰当地把它们展现出来。第一章和第二章即分别概述西学东渐开始时的中西背景。
第二部分是西学东渐的历史进程,共含五章。如前所述,这一波西学东渐可分为三个时期,即16世纪末的酝酿时期、17世纪的发展时期、18世纪到19世纪初的式微时期。但本书没有完全按照这个顺序展开,而是把它作为暗线,采取总叙和分叙结合、特写和铺陈交叉的方式推进。该部分首先用一章(第三章)介绍西方科技东传的缘起和基本历程,接着用三章(第四、五、六章)的篇幅介绍16世纪末酝酿时期和17世纪发展时期的风云变幻。其中,第四章是特写,以利玛窦和徐光启为案例,描画西学东渐如何发生和突破、科技东移如何取得成效、中西科技之间的交集如何形成、会通如何变得可能。第五章主要介绍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显著成效,其间先后有两个皇帝(崇祯和顺治)相当正面地接纳来华的耶稣会士,更有一大批士大夫和传教士通力合作,积极推进西学东渐事业,使明清之际的动乱变成西学东移的可贵机遇。第六章专写康熙帝与西学,他是历史上少有的酷爱科学的皇帝,在他为帝期间,西方科技移植的成果卓著。如果不是他在统治后期让西学东渐转向,变成所谓西学东源,中国近代科技转型有可能提前一个半世纪开始。本部分最后一章(第七章)是写18世纪到19世纪初的西学式微,时间跨度很长,从康熙晚期,经雍正、乾隆、嘉庆三朝,直至鸦片战争发生前。其间,清朝统治相对稳定下来,中国恢复了大一统的皇权士绅社会,天主教传教已经被禁止了,西学的传播虽没有禁绝,但已然被兴起的汉学压倒。
第三部分是对西学东渐走向式微的历史分析。该部分包括第八章和本书的尾声,试图揭示这一波西学东渐终致式微的原因和后果。第八章叙述和分析清代中叶以来,愈趋严酷的对外封闭和文化专制的来龙去脉,以及它们对中国科技发展造成的影响。尾声是又一次对比,将历经18世纪到19世纪初西学式微而形成的中国科技态势,与西方经过近代科技革命而出现的科技态势进行对比,高下立判,故国竟陷挨打之厄运而难自拔。严酷的现实昭示:中国近现代科技转型虽被延缓了,但终究是要进行的。于是,师夷长技成为第二波西学东渐的主动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