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史编务
  • 戴逸
  • 4460字
  • 2020-08-29 20:20:47

在典志组第一批委托项目立项会议上的讲话2004年2月28日。

今天我们邀请了准备第一批启动的6个典志方面的负责人,主要是听一听大家的考虑和设计情况。

清史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文化工程,它的由来很长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都十分重视,现在已得到了中央和国务院的批准。2002年11月中央成立清史纂修领导小组,由14个部委共同组成,文化部部长孙家正担任清史纂修领导小组组长。12月成立清史编纂委员会,有25个委员。清史编纂委员会成立一年多以来,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主要是体裁体例方面的工作。去年一年我们先后在北京、上海、沈阳、广州、台北召开了体裁体例方面的座谈会,一共13次。同时,还向社会发出了调查问卷1000份,问卷回收916份,得到了社会强烈的反响,提出了很多很好的意见。在广泛听取了专家学者的意见之后,编写了《清史》目录,经过6次修改后大体定下来为92卷,一共分成5个部分:通纪、典志、传记、史表、图录。

除了通纪组,我们已经成立了4个组:典志、传记、史表、图录,现在已开始工作。还准备大规模地整理出版资料,成立了档案组,主要是一档馆的同志。另外还有文献组,文献组的同志在全国进行了大量清史资料的调研工作。还有编译组,准备搞外文资料的编译工作。

去年,对我们而言可以说是体裁体例年,确定了《清史》体裁体例的框架。今年的任务是要立项。我们采取项目制,因为这是一个很繁杂、很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10年多时间。我们每一个项目都要立项,全部项目可能达到300多项。这次会议是我们第一次立项,第一批项目有七八十项,今天我们谈到的6个项目是典志。这6个项目是非常重要的,是我们清史工程的先行。立项工作非常繁杂,今年年底能不能完成还是个问题。项目多,涉及的主持人多。清史是个大项目,下面有二级项目、三级项目、四级项目。典志组是二级项目,再下面还有三级项目、四级项目,以后大家就慢慢熟悉了。

这次立项的典志有:《天文志》《地理志》《法律志》《农业志》《水利志》《灾赈志》。这6个项目的负责人都是顶尖级的学者专家,写的可行性报告我都已经看过了,写得非常好,有的可行性报告提出了非常宝贵的建设性意见。看完这些可行性报告,增加了我的信心,我觉得可以写好。只要专心致志,努力工作,就一定能把这6个志写好。

《清史》目录第六稿共92卷,其中典志有39卷,可见典志的分量很重,比传统的“二十四史”所占的比例都要大,《清史稿》只有16个志,我们有35个志,超过它1倍以上,所以很多都是新志。比如,《生态环境志》《人口志》这些都是新提出来的志。另外,还有一些新的志,如《华侨志》《医药卫生志》《戏曲志》,我认为这些都应该写。我们为什么设立了这么多的志?因为清代与以前社会有很多的不同,而且时间跨度很长,历史内容繁杂,要多用一些志来反映历史各个方面的面目。清代是封建社会的终结,也是近代社会的开始,其中有很多新事物、新东西产生,如《交通志》《港澳志》等就是要反映这些新内容。还有《法律志》,清末有了新的法制法规,也应该用相当的篇幅来写这些内容。《灾赈志》,以前的赈灾是官方的,到了晚清民国灾赈有了民间的,这个问题也是非常重要的。

晚清社会是一个转型时期,写志时一定要抓住这个特点。新修《清史》的关键是质量问题,质量是这本书的生命线。我们已经有“二十四史”这样辉煌的典籍摆在我们的面前,现在来写清代史,无论怎么说我们也要无愧于前人。四位中央政治局常委批准此事,可见对此多么重视,国家也从来没有投入过这么大的资金来修史。老百姓对修史也非常关心,很希望有一部正史来反映清代历史。如果修不好,怎么对得起国家,对得起人民呢?所以,我们一定要写出一部像样的《清史》。

保证质量的关键是选好主持人,选对了主持人质量就有了保证。我们对第一批选的主持人比较有把握,因为我们对他们的学识、品德、著作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将来我们采取委托与招投标相结合的方式,大量招标大概是在四五月份,要在全国范围招标,网罗全国的专家,你认为你能写,你就来投标,公平竞争,优者得标。另外一个是管理,要严格把关。领了项目以后,我们要全程跟踪,要全面管理。典志组的同志跟你们联系,要经常了解你们的情况,了解你们遇到的问题,写出来的成果要及时向编委会汇报。现在正在建立一个网络中心,你们的阶段性成果一上网,我们就可以看到。在写作的五六年时间里,要随时保持这种联系。

在社科领域里进行招投标,这还是第一次,没有经验,可能会成功,也可能会遇到很多问题,但是碰到问题我们会及时地研究解决,加以改正。如果感觉到这里面问题比较大,或者主持人不负责任,延误日期以及稿件达不到质量要求,将停止拨款。所以经费不是一次下拨,如果问题很严重,就要停止拨款,甚至取消项目,追回拨款。在这里,我们要向同志们说明一下,管理严格一点,是为了保证质量,没有严格的管理是不行的,请同志们务必谅解。

300多个项目的工程是很庞大的,没有严格的管理,是进行不下去的,所以我们专门成立了项目中心。当然,各个项目还是由各部门自己管理,如典志组、传记组等。工程计划10年多完成,去年一年已经过去了,今年的第一批经费在春节拨下来了。去年我们没有经费,但工作干得不少。还有9年,9年多的时间里面,我们还要留出两年多的时间来评审我们的稿子,有些成果和项目还要进行修改,这都需要花费时间。还要有出版的时间,剩下3年的时间也是十分紧张的。这样算来,还有7年的时间,因此我们决定主体工程《清史》92卷,必须要在2009年全部交稿,全部完成,之后留出评审的时间和出版的时间。所以,实际写作只有6年时间。现在已经是2004年2月底了,所以对同志们来说,写作时间是非常紧的。但是也不能3000万字一下子在2009年交,我们也看不过来,所以希望有的项目在2007年写好,写到哪一部分,就交到哪一部分。这样2007、2008、2009年陆续交来。交稿情况根据各典志情况来定,这是给我们一个时间限度,必须要这样做。我看到在有的工作小组写的可行性报告中,准备两年搞资料,两年搞专题研究,第五年开始写作,这需要商量。两年搞资料,接着两年搞专题,2008年你才开始交稿,那可不行,所以同志们在定工作步骤时一定要注意。一般来讲,写作的规律是无底洞,资料总也收集不完,如果那样的话,时间非拖不可。我们宁可前紧后松,也不要前松后紧,这是我的想法。到时候一定要完成,因为这个工程是国家工程,是集体工程,92卷中有一卷完不成,就不能出版,一卷耽误了,整个工程就耽误了。所以,一开始就要和同志们说清楚,这个工程一天都不能拖。我一直担心这一点。全体同志能按这个要求做,我们就能完成,少数同志不按这个做,我们就完不成,就出版不了。到时候我们讲的出版日期就不能兑现,我们跟国务院也是这么说的。因此,我们每个项目的负责人都要重视这个问题,要前紧后松,不要前松后紧,到时候就来不及了。这是第一个点。

第二点是要求出成果。当然《清史》的正文要出来,我们要求92卷每卷35万字。这35万字的正文是第一位的,一定要写好。还要有附件,附件的第一个叫工作大纲、计划或者叫纲要。大纲写好了,再写一个样稿,好好讨论一下,其他基本就没有什么问题了。工作计划什么时候交,跟各个组商量后定下来,但是时间不要拖得太久。第二个是资料长编。我们写史一般要有长编,但是长编写起来字数比较多,也耗时间。长编做完后上网交给我们,看一看你的核心部分长编写得怎样。

第三点是考异。清史里面的“异说”多得不得了,不同的意见,不同的解释非常多。前人已经搞了很多考证,我想,我们现在出版的这本《清史》也应该有清史考异,这是必须有的,每个项目都必须交考异,交多少不限。台湾出了一部《〈清史稿〉校注》,这是台湾内部印行的,我们只有一部,这是很重要的书。这本书非常大,有1200万字,比《清史稿》正文还多,考了8万条异说。这8万条异说不得了,花的力气很大。我们这次写,必须要参考这本书。我们在写新史时,要避免旧史已经出现的错误,否则就让人笑话了,台湾学者已经把它们考出来了,大陆学者怎么就没看到?这可太不像话了。他们这本是内部书,外面买不到,我想跟台湾方面商量一下,将来我们如能印行,每个组都要发这么一本书。这样我们就能站在一个最前沿,不至于落后。8万条考异干了多少年才搞出来,内容很多。前些日子有个清朝皇室后裔找我,说同治有个遗腹子。但据史载,同治和皇后是一块死的,不可能有遗腹子,就需要好好考证一下了。同治的家世很清楚,档案馆里可查到。如果考证不了,我们两说并存。另外,以前有许多人做过考异,像孟森、罗尔纲等。将来我们的考异可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前人考的,二是我们现在做的和依靠各种项目提供的考异成果。考异成果必须交,多少不限,但要保证质量。有些考异交来也可能不采用。

第四点是专题研究。研究出论文成果,这个也要交。在专题研究这个问题上可以放松一点,不一定都要有专题。但是前面的大纲、工作计划、长编和考异一定要有,专题研究可有可无。

关于每个项目的组成人员,我们希望是2~3人,我们给的报酬是按3个人给的,另找1个人我们不能再给报酬了。35万字1人写12万字,工作量不是很大,不要搞那么多人,也不要一个人。项目制由项目主持人来负责,招什么人我们不管,但人数希望在2个人左右,人数不要太多。

第五点是档案。档案的资料浩如烟海,档案你看也看不完,但你还必须看。如国史馆档案,这就够我们查的,那里保存的传记有6000多人,我们的《清史》中只要写二三千人,我们不准备写那么多人。他们每个人的传记有两三份,我在台北看到李鸿章的传包就有四份,不同人不同的传记,写得都不一样,字数也不一样,《清史稿》的传记都是根据传包来的。前人做出的传包,我们要利用,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传包丰富得不得了,写《清史》我们必须用到它,同志们写志也要看传包。比如《天文志》,老的《天文志》写到乾隆为止,下面就没有了,我到台北看,原来传包中有乾隆以后的《天文志》,不知怎么《清史稿》没有用。我希望同志们要多加努力。外地的同志们也要到北京来看档案,不看档案写不好,档案中有这么珍贵的资料,这么翔实的资料,是十分重要的。写《清史》不用这些资料肯定是写不好的,后代就会批评说你们怎么不看档案。所以,档案要重视起来,这是第五个问题。

第六点是知识产权的问题。我们写出来的成果,版权是国家的,不是个人的,得到许可才能发表,这一点请同志们谅解。国家给的报酬是比较丰厚的,所以这些成果的知识产权被买断了。

第七点,经费是分批给的。经费的拨款手续十分复杂。我们现在有一个初步想法,测算工作正进行,签约以后就会给大家一个结果,所以我今天不能讲得很明确。但是每个项目都有一个基本津贴,另有项目费,可以支付各种费用,但项目费的开支,国家有规定,有的花销能开支,有的花销不能开支。我们一定尊重专家们的劳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不一样,没有贵重精密的仪器,经费由国家支持,不会成问题。当然我们还是要精打细算,节约开支。

我就谈这么多,希望各项目主持人集中精力,通力合作,全力以赴。祝大家初战胜利,把我们的《清史》写成高质量的作品。谢谢大家!


注释

[1]2004年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