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养阅读习惯的关键

1.明确阅读目的

一部新电影上映时,你和朋友之间也常常会有这样的对话吗?

“那部片子你看过了吗?”

“嗯。”

“感觉怎么样?”

“我觉得还不错,你应该去看一下。”

当对方意欲告诉你剧情时,你会赶忙补上一句:“别剧透喔!”这也是不希望对方的描述影响自己对影片故事的独立判断。而如此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我们,却常常不懂得用看电影的心态去对待书籍,我们在阅读时最容易缺失的习惯正是:没有明确的阅读目的。

虽然是看似简单的生活场景与对话,却表达了我们最本质的动机:从自己出发,明确观看的目的,至少不想为一部内容空洞的电影付费。目的性是让你的神经网络更兴奋、更发达的一种刺激。这就好像理财一样,当你知道自己要买什么东西的时候,仿佛一切的资金都有了一个去向。

其实我们在生活的很多方面都有明确的目的,但是唯独在阅读时,这种目的性减弱了。我想,这是因为我们大部分的时候认为阅读是一种精神性的活动,目的性太强会亵渎了这种精神。但是我想说,只有明确阅读目的,你才能够使自己的阅读习惯更加量化,才能够及时获得一种回报,而这种回报就是你在培养阅读习惯的初期所需的一种关键性的动力。

新电影上映的时候,我们会先看看影评,了解电影的导演是谁、主演是谁,以及这个电影到底有哪些看点。这就是一种目的性。当你下厨时,想要参照食谱,肯定也不会从食谱的第一页开始读,你会只看自己想做的那道菜。事情如果换到阅读上,就完全变了一番模样。很多朋友翘首期待别人推荐好书给自己,希望通过阅读这些好书来快速汲取书中的智慧和知识。殊不知,这样的习惯反而是对自己成长的一种阻碍,不仅让你的阅读效率降低,还会使自己潜移默化地依照他人的价值观来做阅读选择,受制于人。

目的,就像眼睛的聚焦点一样,只有自己有了聚焦点,才会把有限的注意力集中在特定的主体上。正如我们不会去学习如何制作一种自己从不会吃的食物一样,我们也很难对一本自己根本不感兴趣的书留下深刻的印象,目的明确的阅读才是真正的主动阅读。

主动阅读时的神经网络更兴奋

下水游泳之前,教练会提醒我们首先要做热身运动,这可以让我们在身体方面做好运动准备。在精神方面,为达到最佳运动状态或取得最好成绩,做好精神上的心理调适。

阅读时,我们的思维也需要“热身”。在阅读之前,身体和精神的参与度越高,阅读效率就会越高。很多读者说自己读完之后仿佛什么都没有记住,效率很低,正是因为我们拿起书本立刻就读,看似主动,其实不然。

很多书籍都有相关性,在阅读新书之前,我们可以先花时间思考自己面临的困惑,对这本书的期待,这本书和自己要解决的问题之间的联系,等等。这就是我们给思维“热身”的过程,这个过程会不断激活我们往日的回忆,让新旧之间有关联,从而更容易理解和找到共鸣,记住内容只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上学的时候,老师总是提醒我们在课前先预习,其实就是希望我们给头脑做一做热身运动。课堂不是用来接收新知识的,而是用来向老师提出问题的,整个准备过程正符合我们进行思维活动和记忆的运转规律,这样的方式才能让我们学得更好。因为当你能提出问题时,说明你已处在预习新内容的过程中,把新的知识与已知的知识做了激活和链接。

如图1-1所示,最左边这一层是输入层,最右边是你的输出层,中间的是你的隐藏层,而隐藏层不仅仅只是一层,很可能会有多层。

图1-1

热身运动,就相当于我们把头脑知识单元中的隐藏层唤醒,让新的内容信息与已知的内容信息进行连接,连接之后才会稳固,否则吸收的信息再多,信息之间若没有连接,新内容也会飘忽不定,久而久之就会消散。这就是人脑运作的规律。

主动阅读时,人的神经连接最密集,大脑运作最充分,兴奋度很高。相反,大脑神经网络传送密度很小时,大脑的潜能根本没有开发出来,也没有得到充分发展,慢慢就会进入一种休眠状态。

认知的基本单位是大脑中的神经元。神经元以网状结构布局,彼此相连,丝丝紧扣,只能建立在既有的神经网络基础之上。倘若新的神经元没有与已有的部分相连接,它就无法快速和牢固地生长。从小到大,我们学习很多学科的不少知识,但是现如今,留存在脑海中的还有多少呢?明确阅读目的,就是一种最简单高效的激活大脑的方式。

你在进行漫无目的休眠式阅读吗

在阅读时,如果大脑常常不知不觉地进入一种停滞状态,仿佛是被迫工作一样,而不会有那种进入状态的感觉,那你很有可能已经在进行休眠式阅读了。你可以回忆一下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大好的假期,下定决心要养成阅读习惯,老老实实待在家里读一本书,可是没读多久就发现自己的注意力已经飘散到九霄云外了,然后强迫自己把注意力收回来。可是好不容易读了两页,之前读过的又忘记了,完全没有印象。没办法,又只能回过头去重新读一遍,心里还要琢磨,这样下去,什么时候才能把书读完啊!当你发现读书经常半途而废时,很有可能就是你的大脑在慢慢进入休眠了。

很多人天生有一种责怪自己的倾向,误以为是自己阅读不够细致、不够认真,所以才记不住,于是又重新逐字逐句阅读一遍,但并没有好转,最后索性合上书本。你是否想过大脑为什么会休眠?你一定有过十分饥饿时不能吃东西,随后完全不饿的感受。虽然当时不饿了,但身体还是需要摄入能量才能运转。如果不能做到饮食健康,身体机能就会慢慢恶化下去。如果大脑长期处于饥饿状态,从来没有吃饱过,大量的空间就被闲置了,这正是大部分人在阅读时对大脑的利用常态。

事实上,我们的大脑就如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可是在阅读时,我们却依然在逐字逐句地线性输入,最终导致休眠和关机。久而久之,大脑就会像是你的身体处于饥饿状态一样,为了节约能量,只能长久进入休眠状态。

知识卡 测测你的大脑的信息储存能力

如果你此刻刚刚进入咖啡厅,找个地方坐下来,花30秒的时间观察一下店内的环境,随后闭上眼睛在脑中回想店内的细节。我敢说你能回忆起80%的空间布局,店内大概有几个人,每个人大概穿了什么衣服,店里播放的是什么音乐,货品怎么摆放的,店员的表情是怎样的。

你会惊讶吗?就在这短短的30秒钟内,你的大脑已经记住了这么多细节。有经验的编剧甚至可以根据这些信息编写出一幕非常精彩的戏剧。而此时此刻,你也像导演一样,瞬间处理了这么多色彩、空间、情绪、气味的多维度配合问题。你的记忆和转述能力明明很惊人,可是却从主观上让自己误以为能力不足。这就好像是你买了一所大房子,却由于不了解空间的利用技术,而让自己的居住空间变得很局促!

大脑具备的巨大容量常常被我们所忽视,我们效率低的核心原因是,我们根本没有给大脑足够的资讯能量,是我们自己把自己的大脑慢慢推入到了休眠的状态。

休眠式阅读带来的读后综合征

也许你会觉得,有空闲就休息一下好啦,这不是好事吗?不妨把大脑想象成自己的另一半,如果他在感情需求上没有满足,那就会需要其他的空间或人来寄托来承载他的情感盈余。当大脑的高速运转性能只被调动一部分的时候,剩下的能量就会飘散到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上去,因为大脑实在是一部太勤奋的机器。

这就是为什么你读着读着,脑中不自然地浮现出来刚刚吃过的美味以及昨晚看过的电影等片段信息。久而久之,当片段信息浮现到一定的程度时,就意味着你的大脑注意力已经下降到最低水位线了,然后开始彻底休眠、死机,再也不想去读其他内容了。

知识卡 休眠后出现的知识焦虑症的典型症状

漫无目的阅读就像丝线一样容易轻轻地飘走;

读得广,但越读越不明白,越读思维越乱;

一年读不了10本书,对一年读上百本书的读书达人十分羡慕;

不读愧疚,读了没用,读完就忘;

精神涣散,无法集中,读书好比牢狱之灾;

经常半途而废,虽然有时因为乏味枯燥而看不完一本书,却依然内疚自责;

阅读时间歇性萎靡,倦怠、迷茫、提不起精神;

浪费了大量宝贵的时间、金钱和精力,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却基本是白费功夫,因为大多数的知识都用不上。

利用碎片时间一年真的可以读完上百本书吗

经常有人问我:利用碎片时间,一年真的可以读完上百本书吗?当然可以,我自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从一开始不爱阅读到高效读完上百本书。我们每个人的大脑都有极大的潜力,我现在不仅能够一年读这么多本书,而且还能够两天写出8000字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这些都是由于熟悉了大脑的运转规律之后,遵循它的原则和它的喜好,慢慢做出的加速运动。

(1) 加速运动第一步:目的第一原则,让大脑有焦点意识,建立外围护城河。

如果总是把时间花在无关紧要的读物上,你就没有精力去进行真正有意义的阅读了。我们来算一笔时间和行为结果的账,通过这个方法让自己的投入产出可视化(见表1-1)。你每天除了8小时睡觉之外,只有16小时,其中8小时给了工作,2小时给了上下班通勤,1小时给了锻炼,1小时给了3餐,还剩下4小时。其中又有2小时给各种社交平台贡献了流量,在消耗这些流量的同时,各类层出不穷的末梢信息也不断抢占着你的注意力、消耗着你的意志力。最后2小时,很可能看一部电影或者继续迷迷糊糊、晕头转向,时间不知道去哪儿了,连最后可以用来投资自己的一点时间也消散了。

表1-1 24小时阅读沙漏

如果不明确自己的阅读目的,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就会被填入这些无底洞。我们误以为了解天下大事的自己是在指点江山、往上登攀,殊不知,我们自己要积累的结构性知识却一点都没有增多,全部贡献给了那些信息泡沫和末梢资讯。所以,在阅读任何资讯之前,请记住:首先要明确目的,这就像使用了定海神针,你在定海神针周围搅起巨大的螺旋风力,让与你的目的相关的知识都首先被吸纳过来,剩下的时间就可以自由支配了。这时候,阅读不再是毫无结果的消耗,而是变成了零存整取的投资,生活的边角料都会被高效利用起来。村上春树说他一天的时间只有23小时,因为其中1小时雷打不动地给了跑步,这就是秉承了明确自己、目的第一的原则。

(2)加速运动第二步:善用视网膜效应提升阅读效率。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很想认识一个人的时候,在不长的一段时间内,你总会有机会认识到他。读书时,如果遇到一个新的词汇,没过多久,这个词汇总会再次出现。同样的感觉还出现在我们对自己的认知上,当你关注自己的优点时,你也会关注具备相似优点的人;可是当你只关注自己的缺点时,你所吸引的对象也正是具有相似缺点的人。我们常说的“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也正是对这种反馈系统的描述。

所谓视网膜效应简单地说就是当我们自己拥有一件东西或者一个特征的时候我们就会更容易注意到他人是不是也和我们具备同样的东西或特征。这种视网膜效应就会渐渐影响到你对重点和关键词的关注。就如你决定买一款车之后,你会首先看到路上出现的同款车型,这种对相关性的积极关注,会让你通过不同渠道收到相关的回复。其实在阅读时,也同样存在视网膜效应。阅读是非常抽象的思维运动,那这种思维运动的视网膜效应怎么能被自己感知到呢?那就是通过主动的提问。当有疑问之后,你的阅读就会带有一种简单的因果关系思考,问题意识会自始至终存在于你的头脑当中。

知识贵在启发和运用,而不是堆砌起来,最后再被遗忘。只有把焦点放在真正能解答疑问的阅读区域,你才可以对不重要的书说“不”。每拿到一本书,首先应提几个问题,再看这本书能不能解答这些问题,这种自始至终的问题意识能帮助你获得简洁的因果关系。写作的人本身就是拥有问题意识的,有疑问,才会去寻求解答,一本书的成书,就是作者对自己所关注问题的自我解答。问题意识能让我们保持与作者一样的积极的思考力,并让自己转换成作者的思维方式,看到作者思考的脉络,慢慢梳理出一本书的成书逻辑——通过什么样的方法,解决了怎样的问题,得出了怎样的结论,一个简洁的因果逻辑关系便快速地呈现在了自己眼前。

这样坚持下来,随着阅读时间的增加,你的阅读感知就会慢慢地被重塑:你只会去抓那些解决问题的重点。高手为什么能够在一年内读上百本书?就是因为他每次只读重点。帕累托定律告诉我们,人在各个领域中努力经营,80%的结果来自20%的活动。阅读中也存在着帕累托定律,你需要把时间花在密度最高的20%的内容上,能最快给你带来改变和提升的书籍上。

当你产生某种特别的需要或心向(思维定势)时,就会对需要的对象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会自然或不自然地去留意相关信息,而把那些与需要不相关的其他信息无意识地过滤掉,从而产生一种选择性的注意。在外界诸多刺激中注意到那些最重要的刺激,随着时间的推进,就会培养起来具有明确目的的阅读习惯。当你带着问题意识阅读时,每拿到一本新的书籍时,就已经不知不觉地在主动搜寻问题答案了,与其读完无数的细节却什么都记不住,不如把精力锁定在最有用的20%上,对这个部分进行完全的吸收和利用。

主动提问,正是这种视网膜效应滚动起来的第一步。主动提问还会培养起一个附带的小习惯。当书本里的内容让你觉得不够有说服力时,你会利用互联网去查找更多的信息,在这个过程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和提升主动思考的能力,把更多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了。

知识卡 四个简单问题帮助你在阅读之前建立问题意识提高阅读速度

1.明确阅读目的的自问:我为什么要读这本书?

2.带有问题意识的发问:我想解决的问题有哪些?

3.检验阅读效果的反问:这本书读完后,作者解答我的疑问了吗?

4.拓宽思维面的展开问题:如果没有得到解答,我自己会用什么方法和案例来分析同样的知识点?

2.让阅读融入已有的习惯

很多人说自己没有办法养成阅读习惯,或者阅读兴致就像坐过山车一样,一开始的时候情绪特别高昂,坚持一周之后就患上了“阅读厌食症”。这是因为我们一直都在用“蛮力”去坚持阅读,而没有使用“巧力”。人类的心理有一半就如一头桀骜不驯的大象,而另一半则像是一个理智的骑象人。分裂的这两个部分使人们常陷于理智与非理智的思想斗争中,这场斗争无可避免地消耗了你为数不多的意志力和繁忙一天后仅存的精力。

万丈高楼平地起,一个新的习惯出现之后,不管它多么有益、多么高级,也不管它多么有效,都不可能让你彻底告别原来的某种生活方式。人在很大程度上会受生活惯性的影响,三点一线、两点一线正是对这种惯性的数字描述。这种惯性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固定的饮食口味、作息时间等。所以,你首先要尊重惯性与人性,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激起敌意。想要快速促成改变的发生,就要懂得调教的艺术,而不是使用蛮力。

专心致志VS一心两用

专心致志是我们从小即被灌输的一个观念,所以当你一心两用时,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心理的“负罪感”,但这样的观念真的是对的吗?这样的观念在任何时候都合理吗?这样的观念适合一个还没有养成阅读习惯的人吗?很显然,既要养成阅读习惯,又要做到专心致志,这需要双倍的能力。这类机制不符合让人行动起来的心理价值激励模型。

不妨让自己的压力少一些,让行为在所需的心理奖赏框架下更快地发生。

关键是要配合已有的旧习惯开始读书。很多人认为在阅读的同时做别的事情是不恰当的,我曾经也是这样认为的,但如果初级阶段的目的是要养成阅读习惯,一心两用的读书方法就是既受感觉欢迎又受大脑欢迎的方式。

我们在健身房会看到不少人一边跑步,一边听歌。而阅读正是一次头脑的健身,那阅读时为什么不可以一心两用呢?当没有这种犯错的禁忌时,你的内心自然就放松了。这时你不会再排斥,而会自然而然地把阅读这件事放在心上。

一起来盘点一下我们有哪些习惯可以和阅读融合在一起。我们人生当中最公平的事就是每人在一天中都只有24小时,当通过盘点找到被自己忽略的那些可以和阅读相结合的习惯时,你会发现一天中突然多出了很多时间。

盘点的方法很简单,请你回忆一下每天除了用于工作和睡觉的大片时间之外,哪一件事情会花费你30分钟以上的时间?回忆得越细越好,可以把一天的生活像放映电影一样回放一遍。

之所以设置30分钟这样一个时间单元,是因为30分钟是大部分人集中注意力的一个基础时间单元。曾经有人问过我:每天和男朋友吵架超过30分钟要写吗?是的,不要放过。只要是你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单元,只要耗时超过30分钟,就请写下来,回忆得越多,你的增值本金越多,智慧理财的效果越好。

如何把阅读融入已有的习惯中

我自己在进行习惯回放的时候,就找到了一个每天都要花费超过30分钟的固定的时间单元,这就是早上起床的时候,尤其是冬天。我就开始利用这个时间单元把新的阅读方式和“旧”习惯结合在一起,每当不想立刻起床的时候,我就会随手拿起一旁的书开始晨读。我把起床和阅读结合在一起,原来在被窝里赖床刷手机的30分钟时间,被我一盘点,即刻产出了双轨价值。

双轨价值是我自己创造的一种说法。时间是单向流淌的,想要增加产出,首先要降低时间的使用成本,其次要增加生产效率。降低时间的使用成本是最快速有效的初级方法之一。通过盘点,很多朋友发现的是通勤时间,这是每天最好的一段一心两用的时间。当你找到这个时间单元之后,接下来就是在这个时间单元所处的环境中随时放一本书,当然也可以是手机里的电子书;然后建立一个条件反射的触发点,要有一个刻意开启双轨时间价值的仪式。通过这个方法,你的阅读反射就启动了。

零存整取VS集中投资

如果减少每天的阅读量,但是坚持每天都阅读会不会更有效呢?

我做过一个简单的计算:假设每天阅读4小时,一周内坚持4天,那么你可能会过度疲劳;而且现实条件也不允许,很多已经进入职场的人已经没有求学时期那么多的空闲时间了,所以如果连续坚持4天,每天坚持阅读4个小时,真的很不容易做到。

阅读投资与其他投资一样,刚开始加入的玩家不适合集中投资,而应该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因为零存整取能让人看到积累大于消耗,这样更容易建立信心、激发兴趣。而在初级阶段,最重要的事就是保护好自己在阅读中所需要的信心与兴趣。

这其中的原理是,稍事休息反而能给大脑留出空间,让大脑有机会把新信息和已有的知识结合在一起,以深刻的理解代替无休止的记忆。当你懂得大脑和心理运作的这一项规律时,就会懂得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艺术。

大脑和电脑在运作上有许多相似之处,这背后的行为传递规律会给我们相应的启示。当你在使用电脑时,常常会同时打开多个窗口。可是窗口总有一个最大值,当运行的窗口数量不断增加时,电脑只有死机才能提醒你需要休息了。阅读也是这样,与其等到它“罢工”才被动进行休息,不如提前给自己来一个正常的阅读心理和阅读精力管理,尊重大脑的有限记忆规律,也尊重身体需要劳逸结合的需求(见图1-2、表1-2)。

图1-2

表1-2 每月的记忆留存

记忆训练就好像健身一样,刚开始健身的时候,身体虽然有酸痛感,但其实还没有跨入真正练就肌肉的阶段。只有当你的锻炼不断刺激新的记忆点时,肌肉才会归拢于新的展现形态中。短期记忆转变为长期记忆也是一样的道理,在记忆转换的过程中,大脑的内部是在发生转变的,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都在争抢你的关注,因此你需要有意地采取一些措施,去避免记忆在由短期记忆转换为长期记忆的过程中被破坏(见图1-3)。

图1-3

为了冲阅读量而损失阅读的乐趣,就像暴食之后的厌食一样,一开始被“指标”牵引着读太多了,就会导致后面根本读不进去。假如你每周的阅读指标是16个小时,周末两天平均分配一天读8小时,最后可能因耽误了周末的休息而闷闷不乐,还不如零存整取,平均分配给每天少量的阅读时间。假如你保持每天阅读3个小时,每周坚持6天,这样每周的阅读时间就是18个小时,如果每周坚持7天就可以达到21个小时了。

读书的时间不需贪多,但要连贯。减少单日的阅读量,而把重点放在每天都这样去做的匀速推动上,并把时间控制在不对自身造成负担的范围内,还可以保证自身以后具有持续性的学习动力。平均分配、灵活变动的方式在精神和身体上都不会造成太大的负担。每天坚持阅读,最后学习积累的知识总量会持续增加。

巧用紧急书籍提高阅读回报率并激发阅读动机

想要坚持阅读,不妨巧妙地给自己设置“动机”——读完之后一定要达到某种结果。有人说,这太功利了吧?其实一点儿都不功利,尤其是在你养成阅读习惯的初期,功利性才是促使你能够坚持习惯的第一原则。

虽然我们都知道做事情要分轻重缓急,要优先处理紧急、重要的工作,但我发现很多人并没有用同样的态度去对待阅读。其实在阅读时,这种方法也很实用,可以让你的知识成倍增长。实践结合理论的学习方法效率很高,能够让你迅速将自己的知识学以致用。要想提高阅读回报率并激发阅读动机,我们就要学会筛选合适的书,哪些书的回报率能够立刻显现,就先读哪些书。将阅读时间投入在你认为最重要、最紧急的阅读领域,然后找出能解决你所提出的问题的书。

比如你的短期动机是带领团队迅速为公司做出贡献。此时,这一批短期内对你来说很重要的书,就会由于具有即时的应用情境而体现出更高的价值。在通过这些方法解决团队能力不足问题的过程中,即在这个“被迫”的过程中,你便是进行了“主动”阅读。在阅读解决自身短期问题的书籍时,应带着问题看书:我要从这本书中获得什么?如果是观点,在摘要中就可以获得;如果是方法论,那就从方法中寻找;如果是书籍思想的来源,那就仔细研读这个思考的源头,找到思想中的思想。

总之,阅读时要从摘要开始就提出问题,在阅读的过程中自始至终保持问题意识。如此反复进行,你就启动了积极有力的正循环阅读模式。这样在你解决问题之后,内心会有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而此时你对待阅读的积极态度会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这个趋势会促使你从一开始的被动解决问题型进阶到主动提高自我型,动力已经升级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