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如何提升阅读速度
1.舍弃完美主义
“你看电影的时候会把人物的所有对白都记住吗?”
“不会啊。”
“一本书里,所有的文字都是金句吗?”
“当然不是啊。”
“那为什么你在阅读一本书的时候要从头到尾都读呢?”
“我也不知道啊,就是不这么读,心里着实难受!”
在我被问到的问题中,“如何提升阅读速度”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当我观察对方是如何阅读的时候,我发现很多朋友都是从头到尾地进行逐字阅读。于是,我索性给朋友们挑选了很多以图片为主的图书——没有文字的对象感,大家只能多看图,一本书翻不了几下,就看完了。这是为了让大家先多多体会这种快速翻页的感觉,既找找手感,又找找轻松的心理状态。
速度,一直是大家追求的关键目标之一,也是一个数据化的硬指标。回味一下观看电影和看书的相似之处:都是通过了解他人的故事和经历来学习,为此我们都要付出时间。可是结果可能相差很大,你所看电影的数量是不是大于所阅读书籍的数量?你能数出来的“佳片有约”是不是远远多于能数出来的“必读经典”?有没有想过为什么?
当我统计出自己看电影的效率后,我发现看电影的效率比阅读效率高出60%,于是我开始思考如何移除阅读速度太慢这座大山。我决定从此开始以看电影的心态看待文字。你从来没有觉得一部电影看起来很难吧?你顶多觉得一部电影看起来很无聊而已。为什么看电影不难也不慢呢?你可以一天看两三部电影,甚至一天能看完《权利的游戏》一整季,却不能够一天读完两三本书。
这是因为你从来不会为了要完全理解一部电影而去看,你是为了享受看电影的愉悦感去看的。对待电影,你似乎没有什么完美主义倾向,遇到无聊或太超前的部分,会自动跳过去;但是对待书籍,你却要求自己把其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认真读过。这完全是对书籍的一种预设思维给你带来的心理恐惧。
破除阅读时的心理定式
不下100个书友告诉过我,自己阅读时会习惯性地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到位。在初学语言时期,这是很有必要的,而长大之后,我们一目十行的能力并没有提高。那这种心理定式是怎么形成的呢?
上学时,我们得到的强化观点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正因为被预设了读书需要有如此高的标准,我们在阅读任何书籍时,才会迁移这样的预设习惯,久而久之就会在心里形成一种暗示:书不读完是不被接受的。时代已经变了,新时代的阅读宣言应该做相应的调整:你享有不读完整本书的权利!
阅读时,应该把放松和跳过无聊冗长的部分视作一种自然而然的权利。可是当我们从看电影迁移到阅读时,这种恐惧感和紧张感就挥之不去了。甚至可以说,只要是你认为自己是在进行阅读活动,就会突然升起一种先天性恐惧,这种恐惧涵盖了看不完书的恐惧,或者害怕错过了某些文字而理解不了整本书的恐惧,这就是早该被抛弃的“完美主义”倾向。
我曾经也有必须要看完整本书的强迫症。后来反思,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强迫症呢?我曾经有三个习惯:一是感觉不看完好像就有点儿浪费;二是觉得也许后面会有精彩的或者重点的内容,害怕错过了;三是上学时的应试教育所留下的影响,而这恐怕已经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潜意识。
弄明白之后,我开始刻意把看电影的视觉心态放入书籍的文字阅读中去,当我这么做之后,后面的一连串不适反应都逐一消除了。比如,我放弃了完美主义,看不懂的暂时不看,太无聊的部分也暂时不看。没有这种先天性恐惧之后,我开始享受阅读带给我的纯粹乐趣,而这种乐趣让我越来越愿意与这种思维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破除阅读的心理定式并放弃完美主义,是高效阅读的第一步。
限制性能带来更高效率
你有没有发现,任务快结束时,正是思考和行动效率最高的时候,也很有可能是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候。当拥有足够的时间时,我们总会感知不到时间的流逝,当生命度过一半的时光后,我们才开始学习时间管理,这种情况屡见不鲜。
要想改变这种情况,我的方法是,选用具有杠杆效应的外力工具。刚开始的时候,你很难和自己的心理定式抗衡,正如你就是喜欢美女,即使我们再倡导内在美,你还是会本能地被外在美所吸引一样。你需要借助一定的外力,这种外力可以对自己进行限制性的倒逼式阅读。
最重要的外力,就是一定要给自己的阅读设定一个完成时间。如果你每天的工作量非常大,那就更加需要巧用方法了,我自己就常常运用这个方法。所以建议大家也不妨做一次尝试,给自己限定时间,要求自己在一定压力下进行快速阅读。长期进行此种训练,眼睛捕捉信息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强,大脑的反应速度也会越来越快,阅读水平必然会有所提高。
不妨来设想两个场景。
场景1:
你手捧一本超级喜欢的书,但由于时间受限无法读完,这时候你为了尽快领略书籍的全貌,就会以超常的阅读速度一鼓作气地把它看完。
场景2:
一本书带回家之后,一直安放在床头,每天晚上本来想要拿起来看一看,可是实在太困了,于是它就一直静静地躺在那里。等到你晚上不累的时候,再以5页/天的速度向前推进。
其实,第一种场景就是一种特殊情境下的限时阅读,如果你把第一种情景从偶尔状态变为常态,那么这样的外力介入就能发挥巨大的效用,让你的阅读速度和效率获得巨大的提升。
相信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开始读一本书之前,一般不会设定时间限制,而是顺其自然地把书看完。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大脑接收到的刺激就是非常温和的。这就很像和朋友约好小聚,你马上要迟到了,对方说“没关系,不着急”,于是你就真的不着急了,慢悠悠地迟到很久。如果你和对方约好进行商务洽谈,哪怕迟到10分钟,你自己都会非常内疚和紧张,于是你会想尽一切办法快速到达。后者给你的大脑传输的信号就比前者更加强烈。
当大脑接收到“时间紧、任务急”的信号时,其他感官也会被传递相应的指令,迫使我们集中精力开始工作。在这个“被迫”的过程中,被感知的文字和语句传到大脑神经的过程就会加快,我们眼睛的移动速度也就会随之加快。如此相互反复,就是一种积极有力的正循环阅读模式。效果就是,眼睛与神经的运转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给自己有限的时间,就是自己主动给自己传递“时间紧、任务急”的强烈信号,这可以帮助你善用大脑和心理的暗示来为自己的阅读速度服务。相反,如果没有时间限制,你就会不分重点和目标地读下去,结果就是你会浪费大量时间。
知识卡 何谓“限时阅读法”
也就是阅读时要设定“几点要读完”这样的一个时间限制,如果不做时间限制的话,可能过很久了你连一半都还没有读到,因为人在不被逼迫的时候是很难发挥更大的潜力的。那么,多长的时间是恰当的呢?
如果阅读的是以下这三类书的话,你用一两个小时的时间就可以把它读完了。
第一,以强化你已经具备的知识为目的的书籍。
第二,一些成功的经验之谈类书籍。
第三,自我启发或者自我激励类书籍。
杠杆心态能提升限时阅读法的速度
杠杆心态并非天生就有,它就像理财意识一样,首先需要我们对财务的规划有想法,才会慢慢开始有意识地建设起来。如果你打算在限定时间内读完一本书的话,从头到尾阅读完的策略是完全不适用的。而运用杠杆心态就是,掌握20%就可以了,你需要做的是反过来思考哪一部分的内容不读。联想一下,阅读是一种投资,投资品种有好有坏,同一个品种也有收益的不同周期,阅读也一样。越用有效的阅读方法,你得到的回报就会越多。多读的第一步就是,你首先要舍弃那些从头到尾细读书本的习惯,否则时间有限,你根本不可能完成大量阅读。举个例子,虽然你一年可以读上百本书,但是你会发现其中想要推荐给别人的书可能只有十几二十本左右,只占你阅读总量的两成。
就像看一部电影一样,精彩的剧情就那么几个片段,一本书也不可能从头到尾都是重点,而大部分读者的观念是没有全部读完就不能算是读了这本书。阅读时不用在意这些小遗漏,而使速度变慢,当阅读速度有所提升时,你的注意力会自然而然地非常集中,这时你会把精力放在以较少的劳动去创造更大的回报的内容上去。总而言之,与其读了全书却没有学到任何东西,还不如就选取重要的一项来努力,反而会得到回报。
三步跃升帮你快速了解一本书
如何快速浏览完一本书?
知识卡 具体怎么做?
1.绝对不要反复浏览,错过了、没记住也没关系,先培养翻阅的习惯,今后才可能进步为翻第一次就记住。
2.只读观点出现最频繁的地方:每一段的开头和结尾。
3.读别人的读后感,快速感知整本书对读者的启发和帮助,了解其中的干货。
2.摆脱逐字阅读
练好内力,才能摆脱休眠引力。休眠引力这个概念,在许多电影中都出现过,许多科幻电影都有把人类暂时冰冻起来送往外太空的画面,这种休眠的状态就是一种暂时静止的状态。比如,当你放弃想象力之后会发现,今后再要启动想象力会变成十分困难的事情。于是我在生活中给自己定好了原则,一定要做一些挣脱自己休眠引力的游戏,比如看科幻片或动画片来活化自己的大脑,再比如练习高效阅读来提升自己的思维效率。我们有一种阅读的心理定式,这种心理定式正是让我们读书的速度慢,阅读习惯无法坚持,无法摆脱休眠引力的原因。前面提到,这种定式是我们在初学知识的阶段被教导的——仔细地读,尽量做到一字一句的去读。但这种方式只适用于刚刚学习知识的阶段。随着我们的成长,每天接受的信息越来越多,如果想要重新提升自己的阅读效率的话,就一定要破除之前形成的心理定式,摆脱根深蒂固的逐字阅读的习惯。正所谓,读得越快越会读,越会读读得也越快。做些什么能帮助我们摆脱这份休眠引力呢?
让眼睛摆脱焦点的控制
首先就是要丢掉逐字阅读的习惯。因为眼睛扫描文字的路径这一部分看不见、摸不着,所以大家忽略了对这部分能力的培养,可以说,就连你自己都完全不知道自己的眼睛在书本平面上的走向是怎样的。而提高阅读速度的核心和获取信息的方法的高效性,从本质上来讲是一样的,那就是要重建信息的获取路径。
表面上我们看到,阅读速度快和阅读速度慢的人都在看书,但实际上,在他们的眼睛与书本接触的那一刻,文字的摄取路径有可能完全不同。如这样一个句子:安娜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稀奇的事,这些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我们的眼睛有一种被焦点控制的先天性倾向,动物捕猎时眼睛的聚焦状态是一种本能,我们在读取信息时也是一样。人的眼睛有一个特点,就是当我们的眼睛要仔细分辨特定的视觉对象的时候,视野就会自动缩小,而聚集在特定对象上。这是为了能够清晰地完成对视觉对象的一个感知任务,避免出现差错而进行的一个下意识的习惯性行为,以达到调整和控制的目的。
以前我看过一个实验,一个人在一张白纸上画了一个小黑点,然后他把白纸放到胸前,问大家看到了什么,95%的被测试者都说看到了这个小黑点。只有5%的被测试者说看到了巨大的留白。这个实验令我印象深刻,因为它反映了我们大部分人的注意力都是关注细小的点,而注意不到整个平面所包含的内容。
我们在阅读中抓取信息时,也常把注意力放在“小黑点”上。我们重建系统和重建路径的核心观念就是,要在阅读感知上逐步去扩大感知的单位,这样的话,我们就能够完成从点到面的提升。因为书籍的排版几乎都是横向线排,所以我们的眼睛也会被塑形为如此读取。当我们的聚焦点过小时,眼睛读取句子时的注意力和对文本信息的浏览是这样的:
〔安娜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这些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如果长期都用这样一种传统的阅读方法的话,那我们必然就会形成一个点式阅读的习惯,阅读时的有效视野就会很小,每次可能只能看到一两个字。这种焦点式的逐字阅读对我们效率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它加强了我们的焦点意识。
第二,它启动了我们的声音控制。
第三,它会让阅读以吸收字词为主,降低对句子完整意思的理解效率。
阅读时,耳朵和眼睛是读取信息的主力,尤其是眼睛。当我们常常被这种下意识的习惯性信息读取行为所控制时,即使主观上有强烈的提升速度的愿望,我们的阅读速度也很难得到有效提升。
扩展自己眼睛读取信息的路径宽度,一开始一定会出现不适应的状态,这是因为刚想扩展读取的幅度时,由于未经练习,眼睛很难涵盖整齐的幅度,而是杂乱无章的幅度。读取的线路可能如图1-4一样凌乱。
图1-4
大部分朋友读完后会感觉自己什么都没有理解,甚至感到思绪比读之前更加杂乱。但这是必须要跨越的一步,否则视觉焦点永远都停留在独立的文字上。这时的眼睛是一台落后的扫描仪。面对初期的不适感,我们要适应,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随后循序渐进地踏入快速整齐扫描的高速公路,做到一目十行。
面对一开始的心理不适感,不要畏缩不前,坚持一段时间,不适感很快就会消失。我们唯一需要做的就是不断推进自己,用更宽更快的视觉扫描路径去感知文字,摆脱对单个字焦点的控制,进入对信息的读取模式,对信息的感知面将会大幅扩展。
对比一下不同人的视觉扫描路径(见图1-5),你就能知道为什么自己慢而别人快了。
我们的阅读路径包括四个类型:点形、线形、圆形、块形。对于这四个类型的分类,我主要是根据阅读速度来归类的,因为很多朋友都会跟我说自己的阅读速度很慢,所以我不知道他们设定的慢的标准和我设定的标准是不是一样的,索性就做了一个测量。测量之后我发现,认为自己读得很慢的朋友们的阅读方式,也就是他们读取书本上的文字的方式,几乎都是点形和线形的。比如:
图1-5
〔安娜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这些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重建面式阅读的习惯
阅读速度快的人对于信息的读取方式的面式阅读,圆形和块形阅读路径都属于面式阅读(见图1-6),这种阅读方式的优势主要有两点:
(1)你的视觉和听觉相比,具有更强的信息处理能力。
(2)当你把阅读对象当做一个视觉整体抓取的话,那就是一种眼睛读取和大脑理解的直接连接。从接受信息的主动性来看,虽然听和读都是能够接受信息的,但听是单向的、是被动的,并且受制于声音传播的速度,1分钟只能听到200字左右。
图1-6
面式阅读还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它能够让左右脑得到一种平衡的锻炼。也就是说,利用掌管听说读写等语言活动的左脑,特别有利于我们在阅读材料的时候去提取里面的抽象思维的部分;同时,面式阅读还能够平衡和开发掌管空间、图形、绘画等视觉形象思维的右脑。这样在阅读时就可以双脑并用,而且可以通过左右的密切合作来处理阅读过程中获得的信息。若这个方法用在阅读上面,就不是1+1=2,而是会产生1+1>2的高效,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去转换自己抓取信息的路径,重新建立一个新的习惯,让我们由原来低效的抓取路径转换成高效的抓取路径。这样一来,阅读速度就能获得极大的提升。
面式阅读的路径为什么更短呢?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讲,当你看抽象的文字符号时,并不代表它进入了你的眼睛,也并不会立刻把这种理解发送给你的大脑。当你逐字逐句去看的时候,你的脑中多进行了一次转化,把抽象的文字转化成了读音。我们来做一道数学题:你的耳朵里面有29万个神经细胞,这些细胞1秒钟能够处理的信息量可以达到8000比特,也就是说,每个神经细胞只有平均每秒钟处理约0.03比特信息的能力;而如果把对方当做一个图片去看的话,那你就直接动用了自己的视觉系统,这个视觉系统内有90万个神经细胞,每秒钟能够处理的信息量是430万比特,平均每个神经细胞每秒钟可以处理5比特的信息。
你一旦熟悉了面式阅读,你的眼睛和大脑之间的直线的理解速度就能加快,所以应多使用面式阅读法,以能够更快地去锻炼眼球立体的视觉功能。平时由于大家缺乏特意的锻炼,因此休眠引力越来越大,甚至养成了一些降低阅读速度的习惯。比如,第一,常常停顿;第二,你能够关注到的文本距离很短;第三,你在阅读的过程中还经常会回看,这些都是减速的阅读习惯。
当我和大家分享这样一个概念的时候,很多朋友都问我转换起来难吗?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人脑的潜能是非常大的,它至少可以达到同时阅读5本书的状态。这不是三心二意,而是让自己感受到大脑饱和时的生产力。
我们需要学习和重建的其实只有在抓取信息过程中形成的慢速习惯。这个习惯是完全可以改变的,只要能通过施加一些技巧来帮助自己度过这其中的不适状态,你的阅读效率就能够提高几倍,甚至十几倍。
那么,如何练习面式阅读呢?
请尝试在阅读时,只读每一段话的开头和结尾,随后直接读下一段话的开头和结尾。这可以促使你跳过段落中间的文字信息,而段落中间的文字信息,是你无意识状态下最容易进行逐字阅读的部分。通过这样的阅读方式,你就能够扩大文字信息的读取幅度。
一开始你可能会非常担忧自己无法理解全文或遗漏书籍的重点,其实大可不担心。写作一本书时,作者一般都会努力通过目录和小标题,展现书籍的结构和内容分配。我们翻开书籍后,段落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常常能概括本段大意或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有关联的。只读每一段的开头和结尾,不会让你无所适从。即使这个方法让你没读懂,再去补充看段落的中间部分,也并不是坏事,反而比一开始就逐字读的效率高。
开始练习面式阅读时,请尽量选一些有趣的或与你工作相关的读物,这些读物不会给你带来太多的理解压力,练习起新方法来,也会更加得心应手。乐观看待练习过程中的不适状态,你的阅读效率就能够提高几倍甚至十几倍。
知识卡 信心、好奇心和恒心是培养长期阅读爱好的三大 要素
1.建立必要的自信心是基石
刚开始自我训练时,最重要的是建立自信心,可以选择内容简单的书籍或是自己最想提高的技能来训练自己,可以让你更快看到速度的提升。这样,在随后继续培养其他高效阅读的核心技能时,就会充满自信,有了自信就不会由于偶尔的挫败感而半途而废。当掌握相当熟练的技能、技巧后,你自己就会主动选择内容比较深、难度比较大的书籍了。
2.好奇心是希望
希望和白日梦可不一样,希望其实更多是一种成长性思维,并且这种思维是可以通过练习来获得的。人们的思维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结果型思维,一类是成长型思维,而拥有好奇心的人都是具有成长型思维的人。运用成长型思维,进行乐观的自我对话,从而不屈不挠地克服难关。
3.恒心是投入
我们的恒心可不是持续存在的。大家可以回想一下,在我们很小的时候,甚至从婴儿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就是非常容易把注意力从正在关注事情上移开,去寻找新的注意点,这是认识新奇事物的一个方式,因此大家不必为了自己喜新厌旧、不专注而感到沮丧和自责,真正重要的是学会利用自己容易转移注意力的本能来增强恒心。高效率的人都能够利用本能把劣势转化为优势,在进步的过程中不断培育起越来越多的恒心。
知识卡 培育恒心的小窍门
越早订立自己的目标,越容易培育起受益一生的恒心。
培育恒心要分三步走:首先是设定自己要挑战的目标,其次是锁定自己整体表现的一个特定的方面,最后是针对特定的方面做练习。这就是专家的方法,他们不会看自己已经表现得很好的部分,他们针对的是没有突破的弱点,有意识的去挑战自己之前无法驾驭的地方。这三个步骤就是专家寻求立即回馈的反应器,接收到回馈后,他们就会主动且积极的去处理这些反应,而不是任由其自由发展。
这才是坚强的完美主义者,而不是脆弱的完美主义者。为什么说他们是坚强的完美主义者呢?因为当他们主动寻找到这些回馈之后,还会反复做练习,直到达到了最初设定的挑战目标,直到之前的弱点已经强化到了熟练、流畅、完美的境界,变得游刃有余为止。
知识卡 唤醒面式阅读技能的一分钟视觉机能练习
练习要领:请让自己习惯把读取对象当做一整幅图片去看。这个一分钟练习可以从生理机能上扩大我们阅读的视觉范围,强化视觉机能,从而提高吸收信息的效率。大家可以每天都做这个练习,每天用一分钟的时间便可看到小积累带来的大改变。
摆脱声音的控制,消除大脑顽固的次级控制程序
以声音为载体的传送速度一般是240字/分钟,即使头脑中默读的语速更快,达到300字一分钟,和面式阅读比较起来也是很慢的速度。
声音最好的吸收形式,是当你进行文本阅读时,摆脱头脑中对文字发声的惯性,否则你就会永远受控于每分钟240字左右的速度。
这是一项非常实用的技术,并且还是大量阅读的基础。我们对于速度有很多误解,这种误解是由于我们对这个环节中的效能流失率没有进行过深入的思考和刻意的矫正练习,由此产生了对速度这个要素的不理解和不自信。
在电影 《社交网络》 里面,扎克伯格做事的速度让所有人惊讶。影片里面有一个细节:被女朋友甩掉之后,扎克伯格回到宿舍的时间是20∶13,然后22∶17 开始动手做一款应用;到深夜两点的时候,他的同学回来提供了算法公式,产品上线之后在大学生当中广为流传;到凌晨四点,网站的流量出现异常,惊动了校方的管理人员。以上这些都是当天晚上他被甩之后,回到宿舍怒敲代码,在6 个小时内完成的,而这些工作量相当于一个小型创业团队两天的工作量。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如果你做事的速度足够快、执行力足够强,你会深信这的确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因为每个人都能够通过各自的长处、技能、兴趣找到一个足以使自己安身立命的领域。当你做事的速度太慢,你会抱怨这个时代简直是最坏的时代。阅读也是一样的,当你的阅读速度够快而且又能够很好地理解时,就会对阅读充满信心和好奇心;如果速度太慢,你原本的激情就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在拖延当中消失殆尽,心态就会扭曲。
我曾经的阅读速度一定比现在的你还要慢,直到我重新建立用看电影的心态对待文字阅读之后,才开始有了快速的提升。第一个原因我在前面谈到过,下面,我就来讲一讲第二个物理效能的原因。
刻意练习其实就是一个新旧习惯此消彼长的过程,原来你的声音功能很强大,你的视觉机能很弱。尤其是对于我这种本身对声音很敏感的声音教练来说,要摆脱对声音的控制就会更加难,因为我们的主要指令就是声音的指令。关于这一点,后面的章节还会有专门的介绍。后来我意识到,所谓的提高,其实并不是花力气与固有习惯进行内耗,而应该重新建立一个更加高效的习惯,当这个新习惯建立之后,自然而然的就会具备生长力,用于取代原来效率低下的“生产线”。
当我们提高了自己的视觉机能之后,声音的影响自然就会减弱了。人的眼睛有一个特点,就是要仔细分析特定的对象时,焦点就会缩小,在阅读时,文字就是特定的对象。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清晰地看清对象,这是眼睛的本能。在这种情况下,虽然眼睛也能够感受到再这个焦点周围一定范围内的东西,可是对焦点之外的这些东西的感受力并不强,久而久之,大脑就会接收到这样一个消息,说我只能吸收这么多,我只能一个字一个字地去看。但实际上,我们完全可以一次性摄取更多信息。
默读时,你的头脑中也在发声
什么是默读?默读就是虽然你的嘴和喉咙不发声,但你的大脑却在发出声音。现在,打开手机上的计时器,开始试读下面这段话:
“几年前,我被一家高级酒店邀请去为大家进行声音培训,其中有一组员工经常受到投诉,原因是电话交谈时,顾客常认为他们是在敷衍塞责,并且还总是推卸自己的责任。当我听完大家的陈述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原来是因为大家的声音和语气、语调里缺乏微笑的表情。”
为什么会这样?面部没有微笑表情,声音自然就不会表现出喜悦感了,久而久之,就会习惯性地减损声音里情绪的刻度。慢慢地,声音的感染力就被偷走了,即使内心很热情,但是受制于长久无表情的习惯,传递出去的声音形象也会是冷冰冰的。
回想小时候你对自己喜欢的动画片故事那种绘声绘色的描述,仿佛历历在目,那时的我们自然而然地就能感染小伙伴。可是随着我们长大成人,中庸、少说、沉默是金这类文化要素却不知不觉地限制了我们的生动化表达,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把这些本能的情绪再次唤醒。
爱伦·坡在写作的时候,会充分运用对情绪的感受来完成对作品细腻、深入的刻画,写出真正具有人性的作品。他在写作时,总是会进入所写人物的情绪中,体会人物当时的想法,还会尽可能地在自己的脸上呈现出相似的表情,然后体会一下自己心中产生了什么样的情感,就好像根据面部表情来调节心情一样。
人的面部表情是最直接的情绪诱因之一,情绪是具有传染性的,这种传染性像感冒一样,并且感冒通常不会立刻变好,后续依然会影响我们的行为。比如当别人的声音向我们宣泄不良情绪,如朝我们发火、威胁我们或表现出厌恶和轻蔑时,也会诱导我们产生同样的不良情绪。
在阅读本书时,可以尝试上网搜索一些关键词的图片,当看到某人的面部表情中带有强烈的情绪,不管这种表情是悲伤、喜悦还是厌恶,我们的面部肌肉都会自动模仿。这种模仿是不自觉的,在第一时间不受我们的理性所控制。周围人的情绪变化也会影响到自己,如果交流的对象是一个特别敏感的人,你就更要注意在用声音交流时,调动自己声音里的表情。
人际交往中,或多或少都会产生情绪波动,既有正向的,又有负向的。若你激起的是正向情绪,双方都会开心;反之,就是一种糟糕的体验。而糟糕的体验时间又会远远长于开心的情绪体验时间,这就是第一印象余晖。
知识卡 测测你读取信息时,大脑认知速度被脑中的发声所控制的程度
请你有意识地去慢动作拆解和回忆一下自己大脑吸收信息的过程,是否有把文字首先转换成脑中可以听到的声音?随后再从语音的角度对内容进行理解?转换成声音的速度是一字一发音,还是只发出其中某些字词的语音呢?
第一位参与测验的人是这样逐字默读发音输入过程的:
几年前,我被一家高级酒店邀请去为大家进行声音培训,
jǐ nián qián,wǒ bèi yì jiā gāo jí jiǔ diàn yāo qǐng qù wèi dà jiā jìn xíng shēng yīn péi xùn,
其中有一组员工经常受到投诉。
qí zhōng yǒu yì zǔ yuán gōng jīng cháng shòu dào tóu sù。
第二位参与测验的人是少量字默读发音输入过程:
几年前,我被一家高级酒店邀请去为大家进行声 音 培 训,其中有一组员工经常受到投诉,原因
shēng yīn péi xùn
是电话交谈时,顾客常认为他们是在敷衍塞责,并且还总是推卸自己的责任。当我听完大家的
fū yǎn sè zé
陈述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原来是因为大家的声音和语气、语调里缺乏微笑的表情。
quē fá weī xiào de biǎo qíng
让我们以慢速来查看你在默读时头脑中的翻译状态是怎样的。
路径1:
虽然表面看阅读时你是在默读,听不到口中发出的声音,可大脑里进行的却是自我听读,大脑里的言语运动中枢并没有进入省力的状态,它依然很活跃地在进行“翻译”(见图1-7)。
文字——转换后出现在大脑中的大量字词读音的声音(有可能是方言版本)。
——你开始理解声音符号的意思(第一次理解)。
图1-7
——当听懂这些声音之后,你开始理解声音所传输词语的意义,因为声音本身只是一种人类发明的语言传输方式,它需要被解读为语义之后,才能传递出彼此的思想。
——你再通过声音符号里提供的信息去梳理内容,以便能记住整体的意思——意义。
这就是大部分读者的阅读吸收路径,这种现象在阅读时广泛存在,是限制阅读速度提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理解你读到的文字的时候,第一,眼睛看到文字;第二,脑中发音;第三,根据发音去理解文字的意义;第四,当这些零散的文字意义组合起来,最终去整合和理解出一段意义完整的内容。这就是为什么你在阅读时速度特别慢了!
慢到什么程度呢?我以数字来说明,如果此时此刻你并不是在阅读,而是在面对面地听我说话,或者你想象成正在听我的音频节目,我的常用语速是240字每分钟(说话速度算比较快的一类人),这240字就是你的阅读速度,因为你大脑内听的速度和我的语速几乎是一样的。一些朋友由于语速比较慢,对应的内听速度也会降低,这是不同的人说话效率不同所决定的。
高效率的默读绝不是在头脑里复制发声,而是要让自己摆脱声音对理解力的控制,从而提升阅读速度,不再受制于1分钟只能完成200字的发声速度,通过建立新的习惯来打造读取信息的“超车道”。由于省去了发音的动作,速度快,又能保证环境的安静,便于更集中地思考和理解所读的内容,并且不易疲劳、易于持久。
让我们来看看“超车道”的状态。
路径2:文字——瞬间理解。
适当的练习将帮助我们减去多余的两个环节——文字转换成声音、声音转换为理解。此时的阅读路径就变成了:文字——理解(见图1-8)。
图1-8
正是这两个环节造成低效并沉淀下来成为难以逾越的习惯。当减掉这两个环节,你的眼睛看到文字,脑中就能直接理解文字所传递的意义时,你会爱上这种“飞奔”感的。
消除默读的刻意练习适合从简单书籍开始
刻意练习是我们获得新习惯的必经之路,正好也是专家和我们大部分人不一样的地方。给大家举一个刻意练习的例子。有个人的传记我读了好多次,他就是富兰克林。富兰克林是一位集多重能力于一身的人,包括科学家、政治人物、作家、演说家、创业者等,为什么他能同时完成这么多任务并且每一项任务都完成得十分出色呢?富兰克林在当代有一位著名的崇拜者,查理·芒格,巴菲特的挚友。查理·芒格常常说自己写的《穷查理宝典》正是源于他对富兰克林的价值观和写作风格的模仿。
富兰克林就是一个特别善于去观察细微差异,随后经过刻意练习而不断锻炼自己的毅力,最后成长为顶级人物的例子。这就是富兰克林运用寻求反馈,找准薄弱点突破,针对特定方面做练习的方法。
练习策略是:目标对比——找准薄弱点突破——针对所缺的特定技能做练习。
我们现在很欣赏富兰克林的写作才华,但富兰克林并不是一个一开始写作水平就很高的人。他是如何通过目标对比找到自己的薄弱点的呢?在富兰克林的自传里,他分享自己从一本叫作“观察家”的杂志里收集最好的文章,他反复阅读这些最好的文章后做笔记,再把那些文章放到抽屉里面保存起来,接着就自己动笔写同样的主题,写完之后把自己的文章和原作者的文章进行比较。就是通过这样的比较,他发现了自己的文章不够吸引人的原因——缺乏逻辑。随后,他开始加以改进,不断练习,直到超越了原作者。
这也正是很多牛人的学习方式:锁定特定的弱点,想办法克服,随后再持续地加以改善。
我们平时虽然做过一些练习,但是很不幸,并没有效果。而同样只用一年时间,从同一个原点出发的对手却变成了高手,这其中的原因就是,你们所使用的练习方法完全不同,练习的强度也不同。
选书小窍门
选择练习书的时候,请选一本内容比较轻松的大众读物,这类书既能让你快速理解,减轻练习的不适感,同时还能让你的眼睛建立新的信息读取习惯。
小窍门 用外力让自己戒掉默读发声的坏习惯,抑制自己的发音器官和听音的本能
当你抑制了发音器官和听音的本能时,眼睛就不会再受到逐字逐句的牵制,从而释放出潜力,将更多的精力用于主动参与和作者的双向对话,巩固主动阅读的习惯。
3.强化高速阅读路婧的三级跳
更多的刻意练习,帮大脑进入高速运转模式
大部分人在阅读时,视野很窄,一般都是盯着一个字或词语来吸收。而“三级跳阅读练习”可以帮助你在短时间内养成跳读整片文字的新习惯,提升阅读速度。这种感觉就像摄影技术发明之前,我们复制景物只能通过绘画的形式,需要耗时许久;而摄影技术发明之后,我们立刻就能将景物记录下来。
一开始练习时,我们可能不太习惯,会觉得自己没有理解书籍里文字的意思。不必担心,因为三级跳阅读练习的主要目标不是完全理解整片文字的意思,而是帮助自己摆脱固有的阅读习惯,推动自己学会快速扫视,开阔阅读视野。
学习要领:读完一页内容,只限制性地给自己三次视野移动的机会。
图1-9是一个三级跳阅读的示意图,请你拿出已经准备好的练习书(注意,不要选择内容难度太大的书)并挑出几页,然后用三条竖线画出像图1-9中的三级跳路线。可以用铅笔来画线,不必担心弄脏练习书。
图1-9
三级跳路线可视化可以给大脑限制性的刺激,加强自己对视野的主动控制而非被动运动,提前输入整体存储的指令。之所以要把这三条竖线画出来,是要给自己一个主动控制的视觉锚点,正如船要停泊靠岸会用缆绳套住缆桩,并把锚抛入水底使船身被固定住。没有锚点,你在阅读时视线会有两个极端:第一,可能很发散,读完一处马上去看另一处,视觉线条非常凌乱;第二,可能会非常集中,过度集中到个别字词上,再把一个一个的字词拼凑起来,随后才能完全理解整体的意义。
当通过视觉锚点和路线图去熟悉视线的整齐移动方式之后,你的视觉焦点就会建立起规律的运动频率,页面上的文字等视觉对象就会像一幅画一样,清清楚楚地映入你的眼中,当你抓取到自己感兴趣的文字时,再进行停留。这样你就不再是一字一字地阅读了,而是一次性地看见全部文字的集合体,先建立整体观念,并把这个整体以印象图的形式清晰地映入视觉中,随后再深化细节。我们不是读懂的,而是在看的瞬间反射性地懂的,这就缩短了在了解书籍内容过程中的多重消耗性步骤。
经常做三级跳阅读练习,就能在不知不觉中用新习惯替换旧习惯。这个过程就像收拾凌乱的房间,先对房间格局进行总体认知,随后规划空间的利用方式,丢掉占空间的废品,让小家越住越大。习惯三级跳阅读的方法后,新的阅读方式便已经融入你的习惯和思维了,潜意识中只会采用这种新的视觉移动方法,就如习惯更加整洁明亮的居家空间一样,再购置物品的时候会更加谨慎,更有消费重点。
下一步就是把三条竖线撤掉,换成两条,更进一步地扩大自己的视野范围。当你适应两条线之后,再撤掉一条,只剩下中间这一条。这时,你的眼睛只需要从中间的第一排一直扫视到最下面一排,眼睛能够看到更大的语义单元,你的视觉意识已经遍布整个页面了,只需通过最中间的这条竖线就能够清晰地理解整页信息,你的视觉机能已经被全面唤醒了。
小窍门 别纠结于不能理解的不适感,别抑制自己的潜能
我们没能开发自己的视觉机能,是因为低估了自己的实际能力,畏难心理和自欺欺人的性格会结成联盟,让我们习惯性地抑制自己的潜力和能量。要改掉惯用的习惯并不容易,很多读者在做这个三级跳练习时,依然会误解练习的目的。这个练习的目的不是追求理解的提升,而是重建信息抓取的路径。这个路径抓取的信息量要比一字一句地读获得的更多,多到可以用整段的文字吸收率来提升速度。
每天看书的时候都可以拿几页纸来做这样一个三级跳的竖线划分,用同一个部分做练习,从三缩减到一。坚持一周,它可以迅速矫正以前我们养成的一字一句地读和视觉非常凌乱的习惯。
三级跳的具体操作方法
三级跳练习的眼睛运动路径(见图1-10,箭头为眼睛浏览文字的走动方向)。
图1-10
4.快速浏览五步走
成功抑制了自己逐字逐句阅读的习惯和头脑中的声读惯性,除了避免视觉上线性的一字一句的阅读习惯之外,接下来要避免的是对一本书从头到尾的线性阅读方式。线性阅读是一种单向的阅读方式,这种方式正如线性思维一样,会影响阅读速度。那么,什么是线性思维呢?
比如,你有一台电脑,半个月前键盘按键没有反应了,于是想修电脑。你把电脑交给了男朋友,他想一展身手,体现自己理工科的优势。于是他先拆键盘,拆了一半发现没工具,于是上网买了一些小工具。等了四五天,工具来了,终于等到能显示自己动手能力的时候了,却发现这电脑没问题。于是,键盘的问题被否定了,开始找找看是不是其他地方的问题。但你男朋友仍然以为是机械故障,在找的时候发现内部有一条线路接触不良,于是拿着小钳子拨了半天,然后发现似乎又不是机械问题。最后不抱希望地换了一个充电器,一切正常了,原来电脑根本就不是坏了。
线性思维的弊端就是,有一个想法,只有经过一环一环的排解,直到走进死胡同后才会掉头,这时才发现已经浪费掉大量时间。当脑中永远只放一个可能性的时候,效率低下就不必说了。阅读时也存在着很多线性阅读和思考的方式。
回想一下,在生活中,你一定不可能等到把一个人一生经历全部都了解之后才说你了解这个人了。你在生活中是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值得交往的?肯定是通过一些行为或合作来判断此人是否可靠。其实阅读也是如此,一本书就是一个新认识的人。如果你想快速了解对方,正如你通过谈话或行为了解一个交流对象一样,你会根据一些指标性特征对一个人有一个大体的观测,随后的内容只是去印证你的判断而已。想要快速浏览一本书,破除这种单向的阅读方式,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从立体的角度去了解。你可以采用五个步骤来完成快速浏览和抓取的目的。
(1)作者简介
在人际交往的过程当中,当你的朋友为你引荐一位新朋友的时候,他会首先介绍这个人是做什么的,通过这样的介绍你就能大概清楚应该怎么样交谈以及你们能够交流的话题是哪方面的。放到阅读上,仅仅是查看作者简介,你就能知道这个作者要谈什么,以及谈的水平怎么样。这样一个预期能帮助你进行第二步。我一开始必会浏览的一定是作者简介,为什么这样做呢?因为这可以帮助我了解作者主要擅长哪些方面以及说话风格是怎样的。
(2)他谈话的主题方向
通过搜寻作者的专栏文章,你可以快速地了解这本书到底会讲些什么,这是一个大致的预想判断。如果作者是一位企业家,它会给你讲的大部分可能就是企业管理上的经验和智慧;如果作者是一名学者,书中的知识就是他本人在这个领域当中的一个知识架构。每一个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不可能每个方面都专业,我们当然要学习对方最擅长的领域,因为很有可能在其他领域他的见解不完全正确,使你产生误解。
(3)他的表述风格
有时候你刚遇到一个人,但觉得交流起来很费力,因为你们彼此用的不是同一种语言风格。尤其当你希望保留自己的阅读热情时,这个步骤就很重要了。比如,如果对方常用抽象语言而很少举例,但你又非常喜欢真实的案例式讲解的话,那么你会由于读起来特别费劲而讨厌阅读。这时可以考虑换一本同类话题,但语言更加口语化和生活化的书。
(4)书籍结构,了解作者的解题思路
对于习惯了从头到尾和一字不落阅读的读者来说,了解全书结构这个方法会让他产生抗拒。不要从第一页开始慢慢地读,读结构是一个很好的应用杠杆心态的快速浏览方式。因为结构通常是体现作者解题思路的最佳区域。一本结构清晰的书,会让你理解作者是以什么方式组织信息和加工信息的,通过结构了解作者的解题思路,迅速判断书籍结构中的知识密度分布图,随后调配对应的时间进行有的放矢的阅读。而且,在结构中你还可以看到作者结构中的逻辑违和点,而从违和点开始进入全书会让你具有一种批判式的阅读风格。
(5)扫读
扫读的方法用得最多的就是在书籍的结构上面。除了应用在书籍结构上,你还可以扫读段落的最初几行和最末几行。
为什么要练习扫读呢?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这就好像逛街,如果哪里会有超值活动,你总会很快就注意到,并且迅速出手,买到物美价廉的好货。对你而言,一整本书的内容并不都是必要的资料,现在的出版物多如繁星,如果不管内容是好是坏你都去慢慢读的话,那么你就根本没有时间去阅读那些真正的好书了。
扫读能够以更少的时间来实现比别人更快的吸收,这也在不知不觉当中锻炼了你抓重点的能力。抓重点的能力不仅仅在阅读当中可以帮到你,甚至在你与人沟通时,也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去表达清楚你的重点。
扫读的重点:首先,先扫结构中体现出的关键章节;其次,在扫读其他章节时只需要看段落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等权重性关键词常出现的地方就行了,因为在非关键性章节中,只读一段话的开始一句和最后一句就能明白整段话的意思。
5.快速概括书籍内容的“1+N公式”
所谓概括,其实就是根据书的结构将每个结构点下的关键词提炼出来进行完整叙述,帮助大家梳理书本中的内容,以唤醒大家对重点的记忆,节省阅读时间。
我在概括书籍时曾经犯过一个错误,因为书中的概念太多,而我概括得像俄罗斯套娃一样,一层扣一层,最后把自己都搞得混乱不堪。概括的重要性是在于能把一本书里模糊的结构重新组合,以最清晰的方式呈现给读者。不妨一开始就让自己找到高水平的快感,从而让自己爱上向别人讲书、分享书,这正是阅读和口才双丰收,何乐而不为呢?
锻炼自己的概括能力时,可以从容易概括的书籍开始,这是因为这些书籍能帮我们更快找到总结和概括的方法。有很多书籍本身结构就极度不清晰,容易让概括的人思维混乱。与其这样云里雾里,不如一开始就挑选那些好概括的书籍,培养自己概括的感觉。可读性强的书籍本身就自带化整为零的思考结构,使读者可以不费力气地轻松提取结构。一些结构罗列得很好的书,次级主干不会特别多,不会像一棵未经修剪的树,而是像一棵精心栽培的、有主有次的景观植物。当遇到本身的结构就很完善的对象时,你的高效归纳会很轻松、舒畅和简单,只需要做简单的化零为整或化整为零的组合和拆解就好了。
小窍门 从可读性强的书开始练习快速总结和归纳
可读性强的书籍有几个鲜明的特点:
第一,语言简明扼要,与我们大脑中的声音控制系统使用的是同一套语言表达方式,转化起来比较简单。
第二,结构简单明晰,一般不超过三级,几乎不会有俄罗斯套娃一般的多级复杂结构。
第三,说明的问题几乎都是当下最实用的一些问题,让你很快能和自己的视觉系统相连接,不至于因太抽象而无从下手。
挑好了书,怎样高效归纳一本书的内容呢
1+N公式:这个公式是我在解读书籍时的一个高效武器,它具有很强的适用性。事实上,用好这一个公式,几乎任何书籍都能被完美地解读(见图1-11)。
图1-11
什么是1+N公式
一个观点或知识呈现为一本书,常常需要变成零散的知识点。快速高效概括一本书的过程就是将这些零散的知识点关联整合,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的过程。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是你去识别这个主题下不同层级枝干的过程。
你首先需要识别出这本书的核心主题,核心主题就是本书的那个1。这本书到底讲了什么?用一句话来归纳出核心主题。其次,找到这本书里能够支撑起这个主题的N个次要信息,也就是分题的小信息。成书一般是两种模式,即1个大主题、多个小主题,或者多个大主题、多个小主题。
以1+N公式为结构,又可以做4种内容与形式的组合。
组合1:观点+方法论的组合(见图1-12)
一些书籍的特点是,多个小观点组合为一个最终的价值观进行输出。就像《正义者联盟》一样,每一个都是超级英雄,都有自己的打法,这些超级英雄合并起来的正义联盟代表了同一个价值观念的总体输出。
图1-12
代表书籍:《联盟》
组合2:关键词的组合(见图1-13)
在概括一本书的内容时,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一本书可以分成哪几个部分上,随后要关注这些大的部分又提到了哪些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往往都是以关键词的形式出现的。随后把这些最重要的信息全部呈现在这样一张简单的表格上,整本书不同小知识点的关系就很一目了然了。随后,再用你的语言把这些小知识点的关系连接起来。
图1-13
代表书籍:《少有人走的路》
组合3:故事情境的组合(见图1-14)
图1-14
代表书籍:《向前一步》
组合4:案例的组合(见图1-15)
图1-15
代表书籍:《思考快与慢》
知识卡 概括提炼示范
组合1模式:观点+方法论的组合
一句话总结:
为你揭秘:如何建立创新所需的新雇佣关系,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书中的N个观点:
(1)什么是留住人才的有效方法?
(2)如何与员工建立长效合作关系?
(3)如何同员工建立信任?
(4)应聘有人脉的人,为企业获取情报。
(5)鼓励员工使用社交媒体的重要性。
(6)建立“人脉基金”,帮助员工打通人脉。
N个观点的核心内容
1.利用任期制,让人才为你长期效力。
任期制指的是,将员工在公司工作的这段时间进行重新规划,变成一系列连续的任期。每段任期有明确的时间限制,且随着任期时间的延长,任期的性质也会逐渐发生改变,员工与企业的关系也将层层递进。
2.与优秀员工搭建长期人脉关系,才是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同事联络网是将人才变为人脉最有效的手段。不但要联络现员工,还要注意维护与离任员工的关系,这对企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3.通过诚实对话建立信任,在转变期的企业要与员工开诚布公地沟通将来离职的可能性,明确企业与员工在合作期间的目标和任务,让双方心里有底,以便更好地工作。
4.帮助员工扩展人脉,为企业获取情报。应聘有人脉的人,在一开始招聘时,你就可以询问他“最强大的职业盟友是谁?”以此来判断他的实力。
5.鼓励员工使用社交媒体。员工使用这些媒体可以扩大自身影响力,找到自己的人脉节点,以此帮助企业获得更多的信息。
6.人脉基金,是指企业定期为员工扩大人脉提供的专项资金。比如,报销员工的社交午餐费,给员工提供资金,让他们邀请优秀人才共进午餐,只要他们能有所收获。这种做法不需花费多少精力,只需要一项政策和极少的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