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读后记不住怎么办
1.遗忘并没有那么可怕
从小没有人教过我们“清空”的技术,所以我们总是单方向地囤积资讯,于是手机不断收到各种推送却从不删除,久而久之会造成两个结果:第一,内存满格,进度条停滞,再也打不开新的图片。第二,由于没有限制性的自我要求,以至于我们不会主动去提高自己选择的技能,永远都活在被动选择的低下效率中。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当看到朋友圈一篇很好的文章,你会把它点击到收藏夹。但此后是不是就再也没有打开过?如果你每天花在微信上的时间超过两个小时,而又有收藏文章的习惯,你很可能会每天收藏那么几篇留待未来查看,日复一日,一个月你就能够收藏几十篇,一年收藏上百篇,但是从此再也没有打开过。不信,你此刻可以打开朋友圈的收藏功能,看看这些信息碎片是否已经像叠罗汉一样越积越多?
我们的社会仿佛弥漫着一种错失恐惧症,所谓错失恐惧症,就是一种仿佛总是害怕失去某样东西的心理感受。这种情况不仅仅出现在朋友圈中,包括在阅读时,我们也仿佛被一种阅读魔咒笼罩着,无法遗忘。除了文章收集和购书焦虑,我们的物质生活也存在这种由于担心错失而引发的“囤积”。环顾四周,看看我们生活的空间,有很大一部分人的生活被杂物占领,失去了对所需之物的主动权,最后的结果很可能是荣登“月光族”。这种喜欢“囤积”的行为影响着我们的思维习惯,以至于我们从来没有意识到,适当的遗忘是一个提高效率的步骤,头脑也需要进行断舍离。
正副手的和谐搭配
人如果在阅读之后总感到自己记不住,久而久之就会升起一种失落感。毕竟,既然读后什么印象都没有,所花的时间看不到产出,还有必要继续吗?这又会升起一种负面的心理暗示,时时出现在你的心头,久而久之,对阅读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淡。人在失落的情绪之下很难让记忆保持鲜活!怕忘记,本身就是一种心理压力,在这种暗示下,你会由于担心遗忘而无法发挥遗忘的优势能力。
这种失落感如果我们不能及时地调整,就很容易让建立起来的阅读热情慢慢消退。那何不反过来思考,我希望忘掉哪些不相干的东西?这种状态就像你去看一部超级无聊的电影,很容易就会在影院里睡着,等到朋友推你说“快看,这里好精彩”,你便会睁开眼睛,记住看到的那一幕。
记忆管理着我们的“财产”,锲而不舍地帮助我们累积经验、知识、技能等智慧财富。这位管家还有一个“副手”,这个副手就是遗忘——负责过滤,过滤无用信息和细枝末节。“遗忘”这名副手如果干得出色的话,就能让我们的记忆管家更高效地去记住真正有价值的信息,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经典”。因此,遗忘是一项很重要的本领,我们只有遗忘某些低效的思维框架,才能建立起更高效的思维框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的饮食及轻松愉快的心情,遗忘那些占用你大脑内存的内容,长此以往,头脑才能保持活力,拥有最佳的记忆力。
积极地看待遗忘,才能更好地运用遗忘。记忆与遗忘是组成我们美妙人生的正副手,记忆扮演着我们大脑管家的角色,它有一本账本,分门别类地记录各种信息。记忆看不见也摸不着,但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甚至更早,它就在不停地记录、归类和管理那些值得存储的、五花八门的信息。只记住有价值的,忘记无关紧要的。
2.声音记忆和图像记忆
如何更高效地提升记忆效率?大家之所以认为自己的记忆效率不高,正是因为平时没有锻炼自己的高速记忆方式——图像记忆。每个人都同时使用两种记忆方式:声音记忆和图像记忆,但我们平时在阅读时习惯使用声音记忆,而完全压制了图像记忆方式。
为什么看完一部电影之后能立刻绘声绘色地向别人描述?即使是现在,我们也都能回想起小时候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角色。这正是因为你只记住了最打动你的部分。可为什么对文字却不行呢?这个时候很有必要了解一下自己的大脑了。我们记电影和记文字分别是怎样的记忆过程,两者有什么不同?通过对这个过程加以了解,便能适时地对自己进行一个提高。
我们的大脑分为左脑和右脑,这两部分分别记忆和处理不同的信息。左脑是语言脑,主要是采用声音记忆;而右脑是图像脑,主要采用的是图像记忆。声音记忆方式是线性的,大部分人觉得自己的记忆效率低下是因为主要采用了声音记忆的方式,也就是在阅读时其实是在死记硬背。为什么说声音记忆在阅读的时候效率比较低下?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进行声音记忆的时候你要做的第一步是什么?
从表面上看,阅读只是眼睛与书本之间的联系,可是这个联系的背后却有四个步骤。第一步,识别文字;第二步,将文字转化为脑中的声音信息;第三步,逐字理解声音信息;第四步,理解整体概念。你不妨现在闭上眼睛,回忆一个你最熟悉的人的电话号码,看看你的大脑当中会出现什么。大部分人回忆的时候首先出来的是一个声音念出这一串数字,而不是这串数字的形象。没有图像,这就是我们的声音记忆在起作用。
提取记忆的时候,除了一个声音在头脑中回想,其实你大脑当中什么都没有,没有情境,没有表情。如果回忆的对象更加复杂呢?这时如果再继续使用声音的线性记忆方式,那么就会造成两个结果:速度太慢和回忆失真。这样一来,你就理解了为什么需要转换传统的记忆方式。声音记忆对我们的影响很深,比如,读绘本时,你会下意识地首先去看书里面相对应的文字,而不是试着去直接看图。
什么是图像记忆
很多读者会说,我不知道什么叫图像记忆,我从来没有用过图像记忆。这并不是真实的情况,其实我们都是图像记忆的天生拥有者。举一个最熟悉的例子,当你从手机里面翻出任何一张图片,你都能立刻回想起来与这张图片相关的细节。你拥有这种过目不忘的图像记忆的能力。
每个人都看过电影,当看完一部长达两个小时的电影走出电影院时,你一定能回忆出电影大概的情节和主角的样子,但可能不记得主角说了什么台词。
那么你在回忆电影情节和人物模样的时候,大脑当中会出现什么呢?是不是有情节的图像画面,而且还是动态的?这就是你在运用自己天生的图像记忆能力,并在你提取记忆时很直接地显现在自己的大脑当中,中间根本就没有经过一个转换的过程,你的记忆过程就由原来的四个步骤大大缩减了50%,因为这时的记忆过程只有两个步骤,那就是看和记。想想看,你在看电影时需要跟着读吗?当然不需要。
使用图像记忆的方式并不是让你去重新获得一种新的能力,这个能力是你天生就有的,我只是帮你将它唤醒而已,以便把这种潜能更好地调动起来。通过一些练习,你就能学到如何把这种能力运用到你要记的各种信息上面。调动你看电影时的记忆激情,记录抽象的文字,把大脑的运转效率加以升级。
启动图像记忆,进行感知阅读
成人之后,我们的图像记忆就慢慢萎缩了,因为成人的社会是巨大的由抽象符号组成的社会。我们总是用符号去记录符号,用抽象去理解抽象。
阅读时,你使用图像记忆方法的原理其实很简单,就是把需要记忆的对象转化成一幅图景。我在阅读时,每一次读到抽象的文字,就会自动联想与文字相关的图像故事,通过想象来快速调动脑海中的图像感知与所读的文字进行匹配!
感知阅读的方式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当我读完一本书,觉得它的内容太抽象的时候,我会去自己印象中的电影资源库里搜寻有没有和这本书的内容相类似的电影故事,来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因为在看电影的过程当中,我们很少有信息接收的负担,只会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和放松感,因为整个电影都是在用图像诉说着故事,所以我常用这种方法来进行这两种感知的转换。为了锻炼自己感知阅读的能力,我还会合理搭配不同阅读材料的比重,文字材料是一部分,图像材料是另外一部分。举例来说,如果这个月我要着重锻炼自己的感知能力,我就会把我的图像阅读的比例提高到80%。
生活当中的画面我们也要尽量去记住,因为这些画面只占我们记忆存储空间的很小一部分,但这部分图像存储空间是非常活跃的。当你在书本上看到很多抽象符号时,就会立刻想起相对应的生活图景,你的理解就会快速地转化。
如果我们能够恢复小时候那种想象力和把一本书生动地表达出来的能力,我们的知识就会自然而然地转换成为永久的记忆了。我自己就会经常用这样一个方法:不管在读什么样的书,我都会把它重新写成一本我脑海当中的故事书。每次遇到朋友或者是在我主持读书会的时候,我都会分享最近读了哪本有意思的书,其中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你可能会有所疑惑,如果遇到一本枯燥的工具书,该怎么用故事化的方式讲出来呢?本书的高阶篇介绍了这种故事法,可以活化你的大脑,大家可以跳过这个部分,先去阅读。
3.提升记忆自信的多感并用法
什么是多感并用法?人有多重感官,每一个人的不同感官的敏感度是不一样的。比如我对声音特别敏感,而哲学家可能会对抽象符号很敏感,数学家会对数字特别敏感。我们每个人只有在用自己最敏感的方式进行信息接收时,才能够实现高效记忆的效果。
主流的文字记忆和阅读方式并非是阅读行为的唯一方式,我们的记忆感官变得越来越迟钝的原因,就是我们一直锻炼的是自己并不发达的那个感官。这个问题解决起来并不难,从现在开始,你在阅读同一主题时,尝试着自己去收集多种感官的材料,然后再来回顾反馈,看自己在哪种材料的吸收上效率是最高的,你就能知道那是你的主导记忆通道,而其他感官材料的补充就只是帮助你把这些内容记得更立体、更完善。
《地球上的星星》这部电影讲述了因材施教,成就一名天才画家的故事。一个学习新内容特别慢的小孩,是所有老师眼中的“问题学生”,但是有一位不放弃他的老师。这位老师认识到这个同学吸收信息的方式和大家不同,于是开始把教学内容转述成“因材施教”的图像版,让孩子理解了基础的教学知识。这位老师还发现了孩子独特的绘画天赋,他说服孩子的家长,让孩子着重发展自己的视觉语言,最终成就了这个孩子。这部电影的故事内容也许很平淡,但是它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记忆方式。我们熟悉自己的记忆方式之后,再使我们的多重感官记忆更加丰富,便既是对原来的补充,又能发现更高效的记忆方法。
我来还原一下我阅读历史类书籍时的知识吸纳和记忆方式。我通常在了解一个主题知识时,会先搜集与这个主题相关的多重材料。这些材料既是针对我们不同的吸收感官,又是多个维度的互相补充。同一个主题,你从不同维度加以吸收后,便总会有一个维度让自己轻松记住这些内容。
电影维度:唤醒图像记忆。
当阅读历史类书籍时,我首先会搜寻相关主题的电影、电视剧来预习。这是一种轻松愉悦、无负担地了解故事梗概的方式。看电影或电视剧的时候,人们会本能地将看到的画面、情节,听到的声音记忆在大脑中。如果体验的是5D电影,那么嗅觉、味觉、触觉等也会被你牢牢记住。看完电影后,你还会发现,自己不但记住了这些栩栩如生的形象,还记住了这些形象出现的先后顺序。
展览维度:加强图像记忆。
文化艺术活动中少不了各种展览,这些展览通常蕴含着丰富的知识、信息。如果阅读时感到无趣了,我一定会去搜寻信息,确认当周是否有与阅读主题相关的展览。如果有,我会去现场观看,参加讲座,向主讲人提出我的问题和困惑。这可以帮助我多角度、多层次地理解正在阅读的书籍。
音频维度:补充图像记忆中语音的缺失。
通过听音频学习,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新习惯。音频解放了人们的双手,更重要的是,音频平台的主播会把原本非常艰涩难懂的概念、理论转化成生活化的语言,十分形象生动。这会帮助你快速理解和记忆,因为这些知识不再高高在上,而与你生活的世界紧密相连。
文字维度:配合唤醒前三种记忆链接,打通多条记忆通路。
当我通过以上三种维度吸收信息,再回到书本上时,阅读感受已经不再是单一的了。虽然我读取的依然是书本里的抽象文字,但由于大脑中已经提前“导入”了资料,这些资料又相互联系、补充,我便能更加轻松地理解书籍中的知识。
换句话说,这是给自己主动安排了四条记忆通路,条条大路通罗马,多维度配合会让你的记忆过程立体又高效。当你习惯了看4D电影后,再回看2D电影,你会发现已经不习惯了。我们应该用更丰富和更高效的感官来替换原来单一的接纳途径。随后,这不同的记忆通路就在你的脑海中激活了。激活之后,你在阅读任何一种载体时,都会提醒自己其他载体的内容。这时候,就相当于在自己脑海中自建了一个4D空间。神经网络被激活的神经元会越积累越多。而这种越积累越多的神经元,会让我们与外界的新旧联系也越来越多。
4.在生活中唤醒多重感官
很多人认为,那些拥有超强记忆能力的人拥有很大的记忆容量。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我发现,对待同一次旅行,孩子的记忆容量大于成年人的原因是在于,孩子们记录事情的时候是用图像方式,所有经历的事情会自然而然地在孩子脑海中生成一张张图片,当你询问孩子旅行当中有什么开心的事情时,他会立刻调动出这些清晰细致的图片,然后再用语言来描述这些图片的细节和意义。
如果在成长的过程中能一直保持这种图片存储的能力,那么面对同样的场景,我们的记忆会快很多。许多绘画天才在短时间内看到周围的环境与人物之后,都能像照相机一样,快速地回忆并用画笔记录下来画面。在电影《香水》中,对气味特别敏感的调香师认识和记录世界的方式就是通过嗅觉。这样的案例在美食界也不胜枚举。现在有越来越多能够唤醒我们感官记忆的方式,比如有香味电影放映厅,一边看电影,一边还能闻到电影当中的气味。
这类感官调动得越多,你会运用得越好越敏感。我在旅行中也有意锻炼和调动自己的多重感官,比如在不同城市的知名商业街录制一段城市的音频,保存起来,以此锻炼自己对不同城市的声音辨识能力。这成为了我的一种触发机制,提醒自己是拥有多重感官的人,了解世界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仅只是用眼睛。从此你就会养成一种习惯,当你接触到更多新鲜的信息时,自然会用更丰富的方式接收和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