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没时间读书怎么办

1.管理你的阅读精力

在建立阅读习惯时,一定要警惕消极的条件反射,而心理暗示可以说是人类最简单的条件反射,大体上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而消极的心理暗示又总比积极的更加强大。比如当我对你说“不要想粉红色的大象”时,你的脑海里出现的偏偏就是粉红色的大象。

这样的句义还会延伸出很多你不易察觉的形态,比如销售领域就经常应用这些消极的心理暗示来刺激人们的购买行为。房地产市场总宣传总量稀缺,这就属于消极的心理暗示。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即使数据显示土地资源充足,我们也依然觉得只有买了才能消除资源不足所引起的紧张感。在紧张和压力下,人们容易做出错误的判断,降低自己的效能。我们可以让自己避免被大脑欺骗,而不能重塑我们所感知到的现实。

因此,当你尽量用积极关键词替代消极关键词进行暗示时,剔除掉其中与否定性内容相关的词语和暗示词,你会更加高效和积极地行动。比如,你常常对自己说“我的效率很低,读得很慢”,不如改成“我有极大的空间可以提升我的阅读速度”。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心理现象就是心理暗示了,利用好心理暗示的力量,可以让我们的阅读更有效率。

没有时间读书其实就是一种消极的心理暗示,这是伪命题,我相信任何人都有时间进行阅读,但是由于我们总是在无意识当中告诉自己:我没有时间去阅读,这种消极的心理暗示才会不断地损耗你本来就很稀缺的注意力和精力。

我们可以把“没有时间读书怎么办?”转换为“我要如何去管理自己的精力,才能有更多的时间用于阅读呢?”因为很多时候即使你有时间,你也是给了其他运动,比如打游戏或看电影,而没有选择阅读。所以我认为这并不是时间的问题,而是不会管理时间的问题。

我很喜欢参观展览,但是每次我都到得比较晚,几乎都是处于两小时内必须逛完的状态。管理阅读的精力和时间与参现展览有很多相似之后。展厅有一个开门和关门的固定时间,我必须要在限定的时间内参观完展览。碰到参观全球性大型展览的时候,怎么办呢?

首先,我会先去展馆内的咖啡厅坐一坐,好好看一下此次展览的主题分布。其次,决定我在不同展区的时间和精力分配,这要结合自己想看的作品和本次展览的重点作品。最后,按照这个步骤去严格执行,不轻易改变,这样才有可能完成目标。如果一味地随心所欲,即使每一秒钟都利用得很精确,也依然会让你无法达成目标。

张五常先生曾经说过一个方法,对我影响特别大,他说厌书不如饿书。所谓饿,就是处于一种总吃不饱的状态。每天在读到最精彩的片段的时候,突然停止,这种戛然而止的状态会不断地“撩拨”你,想着第二天一定要继续读下去。这种方式能够让我们避免对书籍产生厌食感,反而能够让我们对阅读处于一种始终饥饿的状态。第二天可以稍微比前一天所读的量增加一点点,这样就会始终使你处在一个匀速上升的状态中。慢慢地,你的阅读总量会比原来进步很多。

2.阅读管理的最优法则

从自己的知识个性出发

很多人觉得只有阅读书籍和抽象的文字才是获取信息的唯一方式。其实并不是这样,我就要给大家更新一个全新的观念——知识个性。

即使我们强调阅读纸质书很重要,但这并不是吸收信息的唯一方式,因为信息有很多种呈现形式。任何一个知识点我们几乎都可以找到相关资源:纪录片、专家访谈、主题书籍、相关电影等多种信息源都可作为学习资料。

我在和不同的朋友交流时,发现有人能把电影故事讲得绘声绘色,有人能通过快速实践解决技术难题,这正是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快速学习的方式。只要你找到自己的知识个性,随后搜寻符合自己“口味”的“食材”,就能极大地提高效率。人们吸收信息的方式主要有三种类型:视觉型、听觉型、触觉型,没有哪个方式适用于所有人。比如,看主题电影和纪录片就尤其适合视觉型读者。

让阅读更加高效简单的第一步是从我们每个人的特性出发,给自己吃对味的食物,而不是千篇一律地用同一种食物喂养所有人,我们先发掘出自己的知识个性,认识自己。

那么,怎样去发现自己的知识个性呢?

要判断自己的知识个性,最简单的方法是留心自己的日常表达。因为人对主要学习通道的选择不仅仅体现在对信息的接收敏感度上,当我们通过语言向外界传递信息时,同样会展露出一些痕迹。比如一个以视觉型为主的读者,往往会说我看懂了,看上去进展不错,或者不难看出等。一个以听觉型为主的读者嘴里可能经常会说我听懂了,听上去不错。强调触觉的人则会常说感觉挺好,我觉得还不错,或者会说我有预感这件事情能成。

每个人独特的行为模式背后都有一个自己最擅长的感官渠道,在信息吸收时,如果用好自己起主导作用的感官渠道,那么吸收信息的速度会有明显提高。在建立信息吸入系统之前,先多做自己的听众,留心自己的表达风格,熟悉自己的知识个性,之后就会有的放矢,主动去搜寻同一个议题下的不同表达。

视觉型的读者通常喜欢看书,而且书中的插图和表格越多,他们理解起来就会越容易;而听觉型读者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听过的信息了,所以对于这部分的读者,不管是朗读还是讨论,只要经过口头处理的知识,他们都能够很好地去理解和记忆;而触觉型读者需要亲自试验自己学到的每个步骤,只有这样,他才会觉得自己是真正理解了知识,并以此积累经验,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边干边学、学以致用。如果非要在书本上去阅读一整天,对他们来说简直就是一个最大的煎熬。

3.利用碎片化时间,找到“门当户对”的情景

很多人都觉得需要大量的、连续的时间才能够好好看书,碎片化的时间很难利用起来,久而久之就没了阅读兴趣,也很难养成阅读习惯了。这是因为我们对时间的认知总会抱着这样一种不切实际的态度,认为时间应该是大片且大量的,事实上,大家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碎片化才是生活的常态。整体是部分的总和,如果我们能利用好每一个碎片化的常态时间,整体上就能持续精进。

我对此发明了一个“门当户对法”,为碎片化时间找到门当户对的情景,做好内容“填空题”。

人们的生活习惯差别很大,如果只是从时间角度去谈如何能够找到时间用于阅读,而抛开每个人每天具体的生活情境的话,那意义并不大,反而是本末倒置了。久而久之你会变得越来越沮丧,你会发现学了一堆管理时间的办法,可是用到自己身上还是做不到,最后归结于自己意志力不够强,也许自己不是读书的料。在阅读时,时间管理的最优法则应该是以生活当中的情境为出发点,把方法和工具作为辅助,这样我们每天就能够在情境当中意识到可以多出一到两个小时的阅读时间。

知识卡 门当户对法的心法口诀两个方向两种形态两块时间

两个方向指的是你自己最喜欢了解的和你自己最需要补充的知识。

两种形态指的是实体书和电子书。很多读书达人分享经验时都提到两种形式都采用,最重要的是阅读的体验,而不是教条地认为只有阅读纸质书才是读书。

两块时间指的是固定的和碎片化的读书时间。

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一天的情境,在情境中去具体展示如何运用这个口诀。

(1)早晨这段时间,头脑还没有太多的负担,因而适合阅读一些开启新知、振奋精神的书,大约是30分钟到1个小时。

(2)在大城市中,大部分人都会花一两个小时用于通勤,不建议这个时候用手机,因为用手机阅读特别容易受到各种微信、短信、邮件的打扰。如果是坐地铁,可以用电子书读上几十页。如果通勤的路途中比较拥挤或者颠簸,可以听有声书。

(3)与人约好见面之前会有一个等待时间。如果你常常需要和别人见面沟通,那在等待过程中会有一段不受打扰的阅读时间。我建议养成提前十几分钟到场的好习惯,不仅可以给对方留下一个很好的印象,在等待的过程中还可以进行一些碎片化的阅读,比如一些内容优质的微信公众号内容。

(4)在出差途中,高铁和飞机上绝对是阅读的好场所,因为几个小时的旅程足以读完一本中等篇幅的通俗读物了。当身体到达目的地的时候,精神之旅也结束了。这样一段愉快的旅程,你还会觉得无聊吗?

(5)周末你会有大块的自由时间,与其把时间浪费在睡觉和无聊的事情上,还不如用来阅读。除了阅读,周末还可以做一些输出性的工作,比如参加线下的阅读活动,做一次主题分享,也许就能够为你开启一个新世界。当然,你没有必要花费整个周末来阅读,抽出一个或两个半天是比较合理的安排。

(6)晚上8点到10点之间应该是你最宝贵的时间“自留地”,这块时间适合于有计划的严肃阅读,比如可以阅读职场技能相关书籍,或学习专业性较强的知识。如果每天能利用两个小时的话,你一周完全可以看完一本篇幅适中的书了。

(7)晚上睡前我推荐可以看一看轻松的睡前读物,这也是一个帮助你入眠的好方式。

这样梳理一下,你会发现自己并不缺少阅读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