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美华文文学母题审美研究
- 宋园园
- 4278字
- 2021-03-28 05:15:25
第二节 北美华文文学研究的新学术景观
大陆关于华文文学的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起步。一些大学所开设的“港台文学”课的研究内容,基本上就是以中国台湾五六十年代的“现代作家”为主、“乡土作家”为辅,海外的华人作家一般只提到严歌苓等几个影响较大的作家,这显然隐藏着极大的偏颇和误区。尽管每一届有关北美华文文学研究的国际研讨会都打出“期望超越”的口号,可是当我们看到相关的研究文章和专著时,都不能不感到遗憾。这让我们想起被评论界称为“北美新移民文学研究开拓者”的陈瑞琳对北美华文文学研究现状的概括:“纵观大陆当代文坛的华文文学研究,从1979年首刊白先勇的小说《永远的尹雪艳》开始,二十多年来,世界华文文学虽已成为一个专门的学科,但有关北美文坛重地的研究,却如同一个原地打转的陀螺,很多人都在抽打,却始终拘泥在早期港台文学的研究格局之中,不仅研究的作家循环往复,研究的方式及关注的主题也一直未能有突破性的进展。”这反映了她作为评论家的一种敏感和识力。饶芃子说:“北美华文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的结合既是大势所趋也是学科所需,因为将文学放入文化中去研究考察,将使我们的研究更富有开放性和丰富性,并在一个纵深的背景上更好地阐释文学的意义与影响。同时,从文化的视角切入,在文学中透视文化因素,也必须是文本、文学、文化三者结合的融会贯通,并最终落实到对文学价值的寻找上,也就是说,从文化的视角切入,应该得出的是文学的结论。只有这样,才能始终确立北美华文文学研究的‘文学视界’。”学术界一直在呼吁突破固有的研究模式,渴望从文化学、比较文学、性别的角度,更新固有的研究观念、研究方法,但北美华文文学研究仍在原地徘徊不前。目前阻碍华文文学研究水平提高的“瓶颈”,已经不再是资料不足,而是理论和方法的缺乏。纵观目前的北美华文文学研究,非常需要评论界的肯定和引导。
由于北美华文文学有异域的文化背景和创作实验,有迥异于国内汉语文学的存在形态,也有与海外创作实践相适应的理论话语和命题,因此,在想象中构建起来的北美华文文学总体是一个多元散存结构,它导致了文学阐释理论的多元性和多重性。最先引起对北美华文文学关注的是比较诗学理论。比较诗学侧重用西方理论来阐释文学现象,具有鲜明的跨民族、跨文化和跨区域性。其中的“他者”理论、后殖民理论、平行研究和影响研究等已经成为北美华文文学阐释自身“身份”特质、进行文化认同的有效手段。而由于北美华文文学在中西方文化之间的跨域性,这一比较视野自然也就成为北美华文文学研究的普遍背景。“跨文化”“族裔身份”“离散经验”等关键词,在北美华文文学研究中成为行之有效的理论方法被长期使用,在取得大量成果的同时,也逐渐显露出不适应时代语境变化的弊端。从现状来看,北美华文文学研究存在着对西方理论过度倚重,进而相对轻视本土资源的状况,这样的研究往往不能充分体现北美华文文学与汉语文化的“同质性”。
从北美华文文学创作来看,虽然作家在生存、创作语境上已经发生了“去国化”的空间位移,并对西方文化有了近距离的接触,但多数作家没有在普遍层面上把西方文化作为自己创作的主导力量,传统文学的诗化形式和精神内涵在众多华文作家的创作中均有所体现。因此北美华文文学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多元文化中保持自身的文化身份”这一不乏普遍性的主题。北美华文文学作家在跨文化、跨地域书写中对中华文化本体精神的坚持,能使其在跨文化冲突中更多采取中国文化本位主义的立场。
正因为如此,新时期以来,国内的研究者对于北美华文文学的研究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研究者们总是希望找到更多的关于北美华文文学的共性,诸如对中华文化传统的持守,对中西文化冲撞的表现等,体现出大陆学者的“中国视角”,因此有关中西文化冲突、融合的文章很多。实际上,北美华文文学同样涵化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品质和中国经验,华人文化与当地主流文化不可避免地朝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双向互动的方向发展,形成一种文化涵化现象。华人移居的大多数国家和政府采取多元文化的政策,允许不同种族和不同文化并存。周南京指出:“所谓文化融合不是一方消灭另一方的文化特性,而是彼此取长补短,相互吸收对方的优良特性,使之形成一种新型的混合文化。”
这种新型的混合文化虽然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文学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但是它会在不同的国家文化背景下形成独立于中华文化的新的文化家庭。比如东南亚的华文文学,与中国文学的关系仅是一种隐秘的文化传承上的关系,东南亚的华人与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的社会和文化的联系更为直接,也更为重要。哈佛大学的张凤女士认为,在美国华文文学中占重要位置的“离散飘零、感时忧国”的“原乡”书写,已经悄然变成了“心安就是家”的期盼,因此美国的某些华人作家更改甚至放弃了中国文化及华人身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王灵智教授在《双重“宰制”的结构:关于海外华人研究中的范式问题》一文中就对美国华人研究中的两种范式——“同化”和“效忠”提出了质疑。他说:“在美国,‘同化’研究范式关注的是中国人如何被美国同化,同化如何失败,美国社会如何通过政策和法令去对待中国移民等;而在中国,主流观念就是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华人对故乡的亲人、对自己的乡土、对中华文化和国家的效忠或忠诚。”王赓武指出:“现代的东南亚华人,与当今的大多数民众一样,并不仅有单一的认同,而是倾向于多重认同。”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北美的华人。对于早期移民的华人而言,民族认同是他们生存的情感寄托和精神支柱,至于移民的后代,他们意识到,所在国才是生存于这危机四伏的世界上的保障,它是现实的家园。因此,他们认为华裔立足于现实生存,就不一定要保持中国文化认同,由此可以看出北美华文文学研究有待拓展的一面。
通过对东南亚华文文学和北美华文文学的比较研究,我们发现,以往的研究者用得比较多的华文文学研究的“中国视角”,在面对华文文学的新的变化时已经落伍了。在“全球化”呼声越来越高的21世纪,迁徙、越界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潮流。在这种大气候的影响下,北美华文文学中经常提到的族裔、文化冲突、文化身份认同等问题,也越来越趋向复杂和多变。在“首届世界华文文学高峰论坛”上,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副会长杨匡汉研究员对北美华文文学今后的发展和研究提出了建议,他提出“吸古润今、吸洋润华、打通地域、自主创新”,试图把中国本土文学、文化与北美华文文学、文化作时间和空间上的连贯性研究。
北美华文文学作为域外文学,由于它是以汉语为写作媒介,必然与中国传统文学的精神具有同一性。北美华文文学的作家,由于对中国文学传统有着很强的归属感和表达诉求,就必然使得传统文化成为华文比较诗学的基本层面,因此我们应当改变以西方为主的话语体系,运用汉语诗学理论对华文文学创作进行阐释,重现被比较诗学遮蔽的汉语诗性景观。
地理空间上的位移、边缘人的生存困境、异国融入的艰难,使北美华文文学作家在创作中不自觉地流露出记忆和想象中的汉语诗意,这一度成为北美华文文学重要的精神特征。我们不得不承认,北美华文文学的文化乡愁和离散美学等诗学品质丰富了汉语诗学的感性体验,但同时也反映出汉语诗学在现代语境中的裂变。北美华文文学的汉语诗学混合着华人生存及身份的双重危机的伤痕记忆,寄寓了海外华人更清醒的生存意识。北美华文文学在异域的呈现,汉语诗学必须在与异域文化的冲突对话中重塑自身,反映出对汉语诗学精神的维持以及与西方文化共生共存的境遇。正是有了内在的来自汉语传统诗学的诗性诉求,华文诗学才在西方文化的牵引下将这种感性的诗意理性化,实现诗学建构的目的。华文诗学属于汉语诗学和比较诗学交汇共生的产物,具有丰富的内涵。强调海外华文诗学与汉语诗学的关联,并不意味着比较诗学在华文诗学建构中没有地位。如果没有西方近现代人文主义思想的激发,汉语诗学或许并不能在华文文学中得到相对集中的表现。因此,北美华文文学研究的诗性建构应该体现一种中西交汇的融合思路,即在本土与异域、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冲撞对话中,展开对汉语诗学品性的本真探求,力争使汉语诗学引领下的华文文学研究成为开放性的研究体系。从近年来北美华文文学研究界大力倡导的结果来看,多元、动态的研究视野走向以超越种族、文化、原乡与异乡的跨越边界的研究,已被舆论指认为当前华文文学研究的方向。黄秀玲的专著《从必要到奢侈——解读亚裔美国文学》为北美华文文学的研究提供了诸多启示,该书的每一章都探讨一个母题,虽然这些母题在外国文学中也可能存在,但黄秀玲教授侧重的是这些文学母题在亚裔美国文学中所展现的独特意义。
20世纪下半叶,随着世界的发展和多元文化的崛起,在新的语境下,北美华文文学有着更加广阔的空间:日益凸显的全球化、本土化、族裔化的复杂境遇,原有文化身份的消失和重构,中华文学母题的演进和更新,多元文化冲撞与融合的文学呈现,等等。北美华文文学只有在一个全方位的比较过程中继承传统文化精髓中的鲜活内容,即其中的中国命题和中国元素被不断阐释运用之后,才可能整合性地走进汉语世界。鉴于北美华文文学的多元构成和开放性的特点,从文学审美的维度研究北美华文文学的母题以及建构这些母题的美学框架,有助于弥补当前学者单一的研究模式。文学类型与血缘、宗教、文化传统有关系,而这种关系会在文学母题上呈现出来。文学母题在文学作品中反复、不断地出现,反映了作者的信仰、梦想、追求等具有恒定意义的结构。北美华文文学的母题,体现着海外华人与故国的亲缘关系;文学母题的流变,反映着海外华人生存境况的变迁,凝结了华裔族群的历史遭遇、心理积淀、思维方式、行为模式、文学想象等因素。因此,“考察北美华文文学作品中那些来源于民族记忆和原始经验集体潜意识的‘原型’,探究其中蕴含的深邃而丰富的文化母题,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北美华文文学传承与流变的文化传统,进一步深入海外华人的深层心理。”
北美华文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无根意识、怀乡情结和漂泊心态等都带有某种母题的性质。此外,有一些具有特定意义的文学母题在北美华文文学作品中得到了较为突出的体现,例如“唐人街”“边缘人”“越界者”“父与子”“母与女”等。这些母题虽然不是北美华文文学作品中所独有,却在汉语小说文本中得到了集中、典型的体现,饱含了海外华人特殊的流散、播撒的族裔经验和文化积淀,成为研究海外华人历史、文化的重要表征,有着相当高的研究价值。北美华文文学的母题研究,有助于探寻北美华文文学产生的市场机制,从历史、文化、民族心理渊源等方面,探求其所蕴含的文艺美学、文化诗学层面的意义,从而为今天的文化语境研究提供可资借鉴的文化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