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五史简明读本·后汉书
- 李国章 赵昌平主编
- 2257字
- 2020-08-29 20:38:14
传记第八 桓谭 王充
桓谭 字君山,沛国相县(今安徽濉溪西北)人。其父西汉成帝时为太乐令。谭以父荫而为郎,也喜好音律,擅长鼓琴。桓谭博学多识,遍习《五经》。但他只是训诂大义,并不精研章句。他能写文章,尤其喜好古文经学,曾多次与古文学家刘歆等人辩析经义疑异。他嗜好俳优乐舞谐戏,性情坦率和易,不讲究礼节。他经常批评那些鄙俗的儒生,因此往往遭到排斥。
西汉哀、平之间,桓谭位止于郎官。哀帝傅皇后之父傅晏,与桓谭关系非常亲密。当时董贤得宠,贤妹选为昭仪,傅皇后逐渐受到冷落,傅晏也十分消沉。桓谭对傅晏说:“当年武帝准备立卫子夫为后,秘密查找陈皇后的过失,而陈后最终被废,子夫竟立为后。现在董贤兄妹获宠,恐怕将有子夫之患,您岂能不感到忧虑?”傅晏大为惊慌,对桓谭说:“这样的话,该怎么办呢?”桓谭答道:“刑罚不能加于无罪之人,邪枉不能战胜正义之人。士大夫用才智打动君主,女人则靠娇媚吸引君主。皇后年少,更难于迎合主上,也许会有人指使医巫,外求方技,陷害皇后,对此不可不防。另外,您居于后父的尊贵地位,却大量交结宾客,试图凭借他们壮大自己的势力,实际上这样做难免会招致非议。因此,您不如谢绝宾客,保持一种谦逊的姿态,这才是争取自身安全的办法。”傅晏接受桓谭的意见,打发了家中的宾客,并入宫将桓谭之言转告皇后。不久,董贤果然指使太医令真钦寻找傅氏的罪过,将皇后弟侍中傅喜逮捕入狱。但审讯、查证均无所得,最后只好把傅喜放掉。傅氏依循桓谭之计,在哀帝一朝保全了家族的地位。
董贤后为大司马,他听到了桓谭的名声,打算与之交往。桓谭此前曾写信给董贤,向其陈述辅国保家的道理,董贤并未接受,所以桓谭拒绝和董贤来往。
王莽篡权,天下士大夫大多竞相赞誉王莽的业绩,制作符命向王莽献媚,唯独桓谭坚守气节,默然不语。王莽时,桓谭为掌乐大夫。更始称帝,召拜太中大夫。
光武即位,征桓谭为待诏,但他上书言事不合光武之意,所以光武仍未用他。后经大司空宋弘推荐,拜议郎,给事中。于是他上疏光武,提出四项建议:一、选用贤明、才能之士以辅朝政;二、禁止民间互相杀伤以报私仇;三、令商贾彼此揭发以抑制兼并;四、统一律令以防范奸吏枉法。但光武对桓谭之奏,未予理睬。
当时光武笃信谶纬,往往以谶语决定军国大事。光武对于降附者的奖赏,又很微薄,许多人对此感到不满。桓谭上疏指斥“巧慧小才伎术之人,增益图书,矫称谶记”,欺骗人主。并希望光武轻爵重赏,招徕天下之士。光武阅后不但未接受劝谏,反而大为恼火。
光武下诏要群臣议定灵台的地址,他对桓谭说:“我打算用谶语来确定此事,你认为如何。”桓谭沉默许久之后说:“臣不读谶。”光武问其缘故,桓谭力陈谶语不合经义。光武大怒,认为桓谭“贬斥圣法”,命令将其斩首。桓谭磕头直至流血,光武的怒气才逐渐消解。但光武仍对桓谭加以处分,将其调任六安(治所在今安徽六安北)郡丞。桓谭心情郁闷,赴任途中病死。时年七十余岁。
桓谭最有名的著作是《新论》。该书共有二十九篇,光武读后十分满意,但又认为卷帙太大,令桓谭将其分为上下两部。该书内容广泛,其中《形神》一篇提出“精神居形体,犹火之燃烛”,体现了唯物主义的思想,对后世具有深刻影响。
王充 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王充年少丧父,在乡里以孝著称。后赴京师,求学于太学,师从扶风(治所在今陕西兴平东南)班彪。王充博览群书,而不愿精研章句。因家贫无书,常去洛阳书肆。他每次阅读新书,一遍就能记诵,因此通晓百家之言。他学成回乡,隐居教书。后入仕为本郡功曹,多次提出建议,均为太守所拒绝,于是弃官而去。
王充喜欢发表议论,所言看似隐秘怪异,其实却深含道理。他认为一般的儒生往往拘泥于成法,背离了事情的本原。他闭门潜思,断绝各种交往,屋中插满刀笔,以便于写作。他的重要著作《论衡》,分为八十五篇(今存八十四篇),共二十余万字。
王充在《论衡》中以道家自然之义立论,认为“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基本元素。他批判了儒家“天地故生人”之说,指出天无口无目,无嗜无欲,因而是无为的。他区别天道、人事,反对“天人感应”之说。他认为帝王并非天神的后代,自然灾异亦非天神的谴告,进而揭露“六经之文,圣人之语”动辄言天,不过是一种欺骗民众的做法。王充否认灵魂不灭、人死为鬼之说,提出“人死血脉竭,竭而精气灭,灭而形体朽,朽而成灰土”,根本不会变鬼。王充在哲学的根本问题上,坚持了唯物主义观点;但他同时又用宿命论来解释万物的变化,及人间的生死贵贱,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由于《论衡》一书猛烈攻击了当时占统治地位的谶纬及今文经学,甚至对孔、孟及儒家经典,也提出种种疑问和非难。所以该书长期受到官方的压制,直到东汉末年才得以流布。
扬州刺史董勤,辟王充为从事,转治中,辞职还家。王充的友人谢夷吾上书推荐王充,认为王充堪称天才,当世的扬雄、刘向、司马迁,乃至前世的孟子、荀子,均超不过他。章帝特诏以公车征充,但王充因病未能成行。
王充年近七十,心力衰耗,于是撰写《养性书》十六篇,节制嗜欲,颐神自守。和帝永元年间,王充病死在家中。
评:王莽之世,士大夫多作符命以献媚,桓谭独能自守,不以谄言求荣。光武中兴,借谶语以登基,谶纬之风于是大盛。桓谭极言谶之非经,被光武视为贬斥圣法,险遭死刑惩处。王充《论衡》之作,违儒家之说,斥谶纬之妄,振聋发聩,影响深远。他以道家自然之说立论,抨击了天人感应与君权神授;他以燃火喻形神,否定了灵魂不灭与人死为鬼。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和批判精神,使其成为汉代著名的思想家。然而由于当时知识水平的限制,他最终还是陷入了宿命论的窠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