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的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其中,教育社会现象是反映教育与社会关系的现象,如学校布局的调整、教师工资的增长或拖欠、毕业生的去向、学校管理体制的改革等。

(二)教育学的发展

教育学的发展,根据其研究方法、研究理论的成熟水平,可以分为萌芽阶段、独立形态阶段、多元化发展阶段和深化发展阶段。

0

真题及解析

1.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1)萌芽阶段中国的教育思想。

① 《学记》。

《学记》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末期。据郭沫若考证,其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克正。《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和世界教育史上一部最早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专著,因此也被人称为“教育学的雏形”。《学记》从正反两个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以言简意赅的语言和生动的比喻,系统地阐述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教育、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是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的遗产。其中,《学记》记载了丰富的教育思想,如“化名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学相长、藏息相辅(“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启发诱导(“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等。

《学记》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和“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学记》设计了从基层到中央完整的教育体制,提出了严密的视导和考试制度;要求“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即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学记》还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

在教学方面,《学记》反对死记硬背,主张启发式教学,如“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主张教师要开导学生,但不是牵着学生走;对学生提出比较高的要求,但不要使学生灰心;指出解决问题的路径,但不要提供现成的答案。《学记》主张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学不躐等”,即循序渐进。这些原则和方法都已经达到了很高的认识水平。

0

真题及解析

② 孔子。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孔子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论语》一书中。

孔子从探讨人的本性入手,认为人的先天本性相差不大,个性的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所以他很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因此,孔子大力创办私学,培养了大批人才。

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并且把“仁”的思想归结到服从周礼上(“克己复礼为仁”),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强调忠孝和仁爱。

孔子继承了西周六艺教育的传统,其教学纲领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孔子进行教育的基本科目分为诗、书、礼、乐、易、春秋,其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虽然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注:“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启发”一词即由此而来。

孔子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习与行动相结合,要求学以致用,把知识运用到政治生活和道德实践中去。

③ 墨家。

先秦时期,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与儒家同为显学。由于政治思想和社会观念的不同,墨家与儒家的教育主张也有所不同。墨家以“兼爱”和“非攻”为基本主张,不仅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且还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对于获得知识的理解,墨家认为,主要有“亲知”“闻知”和“说知”三种途径,但前两种途径都不够全面和可靠,所以必须重视“说知”,即依靠推理的方法来追求理性知识。

④ 道家。

道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它主张“绝圣弃智”“弃仁绝义”,所以长期不为教育理论所重视。其实,道家的许多教育思想也是很值得研究的。根据“道法自然”的哲学,道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认为一切顺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先秦道家在教育思想方面影响较大的是老庄学派,其代表人物为老子和庄子。

(2)萌芽阶段西方的教育思想。

在西方,要追溯教育学的思想来源,首先需要提到的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昆体良。

0

真题及解析

① 苏格拉底。

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以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而闻名,这种教学方法又称产婆术。这种问答法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他认为这是使人变得聪明的一个必要步骤,因为除非一个人很谦逊,“自知其无知”,否则他不可能学到真知;第二步称为定义,在问答中经过反复诘难和归纳,从而得出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第三步称为助产术,该方法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

② 柏拉图。

柏拉图是对哲学的本体论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古希腊哲学家、思想家,他把可见的“现实世界”与抽象的“理念世界”区分开来,认为“现实世界”不过是“理念世界”的摹本和影子。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中。他认为,人的肉体是人的灵魂的影子,灵魂才是人的本质。灵魂是由理性、意志和情感三个部分构成的,理性是灵魂的基础。理性表现为智慧,意志表现为勇敢,情感表现为节制。根据这三种品质中的一种在人的德行中占主导地位,他把人分成三种集团或等级:一是运用智慧管理国家的哲学家;二是凭借勇敢精神保卫国家的军人;三是受情绪驱动的劳动者。人类要想从“现实世界”走向“理念世界”,非常重要的途径就是通过教育,帮助未来的统治者获得真知,以“洞察”理想的世界。这种教育只有贯彻了睿智的哲学家和统治者的思想才能引导芸芸众生走向光明。教育与政治有着密切的联系,以培养未来的统治者为宗旨的教育,则是正义国家在“现实世界”中实现这种理想的工具。

柏拉图认为,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哲学家兼政治家,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使“灵魂转向”;他认为女子应当和男子接受同样的教育,从事同样的职业;他重视早期教育,是“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他认为节制是一种对秩序或对快乐与欲望的控制,人应当用理性来指导欲望。

③ 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教育家。他继承了柏拉图的理性说,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这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中。他认为,教育应该是国家的,每个公民都属于城邦,全城邦应有一个共同目的,所有的人都应接受同样的教育,“教育事业应该是公共的,而不是私人的”。但是,他这里所说的“每个公民”是不包括奴隶的,他主张一部分人可以接受教育,一部分人(即奴隶)则是不可接受教育的。亚里士多德在历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注意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他是提出分阶段教育的历史第一人。同时,亚里士多德还提倡对学生进行和谐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这也成为后来强调教育中注重人的发展的思想来源。

0

真题及解析

④ 昆体良。

西方古代最早的教育理论著作是古罗马帝国时期的教育家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又称《论演说家的教育》或《论演说家的培养》。在这一著作中,昆体良将学习过程概括为“模仿—理论—练习”三个阶段。

2. 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随着资本主义教育的发展和近代科学的出现,教育学的发展也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1)培根。

近代实验科学鼻祖、英国哲学家培根于1623年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一文的科学分类中,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为教育学的独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提出的实验归纳法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的基础。

0

真题及解析

(2)夸美纽斯。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被誉为“教育学之父”。他深受人文主义精神的影响,具有强烈的民主主义思想。1632年,夸美纽斯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夸美纽斯曾经赞誉教师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他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关于教学原则,他提出了一条贯穿整个教育体系的根本性指导原则——教育要适应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不能违背自然规律,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同时,他还提出了几条具体的教学原则,如直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量力性原则、巩固性原则等。

第二,关于教学制度,他制定了统一的学年、学日制度,最早提出并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

第三,关于教学思想,他提出了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认为它是“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主张建立泛智学校。

第四,关于教学内容,他规定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

(3)卢梭。

法国思想家、教育家卢梭的代表作是《爱弥儿》,书中著名的一句话是:“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卢梭倡导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的教育观,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被现存的环境和教育所破坏。另外,他还主张高度尊重儿童。

0

真题及解析

(4)康德。

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德国哲学家康德。他于1776年在德国的柯尼斯堡大学的哲学讲座中讲授教育学。康德认为,人的所有自然禀赋都有待于发展,“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禀赋,使人人都成为自身、成为本来的自我并得到自我完善。

(5)裴斯泰洛齐。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教育家。他的代表作有《林哈德和葛笃德》以及阐述了和谐教育思想的《葛笃德如何教育她的子女》。裴斯泰洛齐根据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和要素教育理论,研究了小学各科教学法,奠定了小学各科教学法的基础,由此被称为“教育史上小学各科教学法的奠基人”。裴斯泰洛齐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主要教育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倡导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第二,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

第三,提倡情感教育、爱的教育;

第四,提出要素教育理论。

0

真题及解析

(6)洛克。

英国哲学家、思想家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构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提出了教育要培养有德行、有智慧、懂礼仪的绅士。他认为,绅士教育是最重要的,绅士教育要把德行的教育放在首位,一旦绅士受到教育,走上正轨,其他人就都会很快走上正轨。另外,他还主张绅士教育应在家庭中实施。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洛克轻视国民教育,认为普通的学校里集中了“教养不良,品行恶劣,成分复杂”的儿童,不利于绅士的培养。

同时,洛克还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并且得出结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他主张取消封建等级教育,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

0

真题及解析

(7)赫尔巴特。

赫尔巴特是19世纪德国著名教育家。他明确提出了把教育学建成一门独立学科的设想,提出了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被称为“科学教育学之父”“现代教育学之父”和“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1806年,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对19世纪以后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被看作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

1809—1833年,赫尔巴特一直在哥尼斯堡大学继续着康德的哲学讲座,讲授教育学。1835年,他出版了《教育学讲授纲要》,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一门科学。赫尔巴特最主要的教育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赫尔巴特将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赫尔巴特的贡献在于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的基础上。

第二,赫尔巴特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强调教材的重要性,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和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以教师、教材和课堂为中心的特点。

第三,赫尔巴特提出教学可以按照明了、联合、系统和方法四步去进行,这就是所谓的“四段教学法”。后来,他的学生又将其发展成“五段教学法”,即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和应用。

第四,在教学上,赫尔巴特把哲学中的统觉观念移用过来,强调教学必须使学生在接受新教材的时候,唤起心中已有的观念;认为多方面的教育应该是统一而完整的,学生所学到的一切应当是一个统一体。他在《教育学讲授纲要》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思想:“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反过来,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

第五,赫尔巴特提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

3. 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阶段

(1)实验教育学。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实验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德国教育家梅伊曼和拉伊,他们提出利用实验、统计和比较方法来研究教育问题。梅伊曼的代表作有《实验教育学入门讲义》和《实验教育学纲要》,拉伊的代表作有《实验教育学》。实验教育学所强调的定量研究成为20世纪教育学研究的一个基本范式,极大地推动了教育科学的发展。但是,实验教育学把科学的教育方法夸大为教育科学研究的唯一有效方法,走上了教育学研究中“唯科学主义”的迷途。

(2)文化教育学。

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教育学,是19世纪末以来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其代表人物是教育家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等人,代表作有狄尔泰的《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斯普朗格的《教育与文化》和《教育学的展望》、利特的《职业陶冶与一般陶冶》等。文化教育学强调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教育的研究必须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亦即理解与解释的方法进行。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完整的人格,而培养完整人格的主要途径就是“陶冶”与“唤醒”,发挥教师与学生个体两个方面的积极作用,构建和谐的对话的师生关系。文化教育一味地夸大了社会文化现象的价值相对性。

(3)实用主义教育学。

实用主义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克伯屈,代表作有杜威的《我的教育信条》《民主主义与教育》和《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

杜威和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分别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作为现代教育的代表人物、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实用主义哲学之父”,杜威的教育思想与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针锋相对,《民主主义与教育》在体系上与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也大不相同。杜威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① 教育为当下的生活服务,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由于生活是一个生长和发展的过程,所以教育也是生长、发展的,这是从教育的纵向说的;而从教育的横向来说,教育是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并形成了个体的和集体的经验。由于生活环境是不断变化的,人要适应环境就需要不断改造或改组经验。所以,教育实际上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可以促进学生形成更新、更好的经验。

② 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强调目的与活动的统一,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杜威认为教学的任务不仅在于教给学生科学的结论,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并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掌握发现真理、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0

真题及解析

③ 提出新三中心论,即“儿童中心”“活动中心”和“经验中心”。杜威对传统教育的批判,不仅是对方法的批判,而且是对整个教育目的的批判。他认为,这种传统的教育目的使受教育者失去了思考的余地,限制了人的思维。受教育者不需要也不可能有自由思考、主动创造的空间,只能通过机械的注入法,消极地对教师所教的东西做出反应,成为教师和教科书的奴隶。因此,杜威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围绕学生的需要和活动组织教学。

④ 学校即社会。

⑤ 提出五步教学法,即创设疑难情境—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困难—验证这个假设。

此外,杜威还试图把“民主”和“科学试验方法”“进化论”“工业的改组”等因素联系起来,并探讨它们在教育上的意义。他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批判性地讨论了西方以往的教育思想,同时吸取现代哲学、社会学、生物学、心理学上的成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

0

真题及解析

(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对教育的阶级性、人的全面发展等问题做出了科学的解释。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也称教育学的科学化发展阶段。

苏联的一批教育家在确立和建设社会主义教育科学事业的过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阐述教育问题,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其代表人物、代表作及主要观点有以下五个方面:

① 克鲁普斯卡娅著有《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她是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问题的教育家,特别是根据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论述了在苏联实施综合技术教育的问题。

② 苏联政治家加里宁著有《论共产主义教育》。

③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著有《论共产主义教育》《塔上旗》《父母必读》和《教育诗》。他在流浪儿童和少年违法者的教育改造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其核心是集体主义教育思想。

④ 1939年,苏联著名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一书系统地总结了苏联20世纪20—30年代的教育经验,构建了教育学的理论体系,论述了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极其重视智育即教养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一套比较严格和严密的教学理论。这本书被公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对我国的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⑤ 1930年,我国教育家杨贤江以“李浩吾”为化名撰写的《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这本书阐述了教育的本质和作用,批判了教育超政治、超阶级的观点和教育万能论。

(5)批判教育学。

批评教育学是20世纪70年代之后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也是当时在西方教育理论界占主导地位的思潮。其代表人物有美国的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吉鲁,法国的布迪厄等,代表作有鲍尔斯与金蒂斯的《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教育改革与经济生活的矛盾》、布迪厄的《教育、社会和文化的再生产》、阿普尔的《教育中的文化与经济再生产》等。批判教育学是针对当代西方资本主义教育制度中种种的不平等、不公正现象而进行的精神分析与批判,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在教育理论层面上的反映。

4. 教育学的深化发展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进入新的技术革命的时代。为了适应经济与科技发展的要求,各国开展了广泛而深刻的教育改革,形成了大批现代教育理论。

(1)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和掌握学习理论。

美国当代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姆著有《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分类学视野下的学与教及其评测》等著作,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认为教学应该以掌握学习为指导思想,以教育目标为导向,以教育评价为调控手段,提出了掌握学习理论。掌握学习理论的中心思想是:只要提供最佳的教学并给予足够的时间,多数学习者能获得优良的学习成绩。

0

真题及解析

(2)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在《教学过程》一书中提出了结构主义学说和发现法,强调“无论我们选教何种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倡导发现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科学兴趣和创造能力;强调儿童的早期智力开发,主张教学要重视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

(3)瓦·根舍的范例教学理论。

德国教育家瓦·根舍著有《范例教学原理》一书,创立了范例教学理论,提出改革教学内容,加强教材的基本性、基础性,并通过对范例的接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范例教学的基本特征有基本型、基础性、范例性,这也是选择范例的基本原则。

(4)赞可夫的发展主义教学理论。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通过长期的小学教学改革实验,出版了《教学与发展》一书,其理论核心是“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达到学生最理想的发展水平”。

赞可夫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即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的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这些原则推动了苏联20世纪60年代的教学改革。

(5)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的教育思想具体体现在《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一书中。

(6)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瑞士教育家皮亚杰在《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一书中论述了智力发展的阶段,强调活动的动作教学方法,认为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智力。

(7)保罗·朗格朗的终身教育思想。

1970年,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出版了《终身教育引论》一书,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思想,这本书被公认为终身教育理论的代表作。

(8)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苏联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其著作《帕夫雷什中学》《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和《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阐述了他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认为“全面”与“和谐”是儿童个性发展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对世界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

(9)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在1983年的《智力的结构:多元智能理论》一书中指出:一方面,智力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另一方面,智力不是以整合的方式存在,而是以相互独立的方式存在。在此基础上,他阐述了关于智力的种类及其基本性质的多元智能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