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女性心理行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林语堂先生谈女人时说道:“她们的重情感轻理智的表面之下,她们能攫住现实,而且比男人更接近人生,我很尊重这个,她们懂得人生,而男人却只知理论。她们了解男人,而男人却永不了解女人。”总之,女性心理特征最突出的表现是比男性富于感情。这是因为女性的神经系统具有较大的兴奋性,对任何刺激反应都比较敏感,无论是愉快的,或是厌烦的,都会通过表情和姿态表达出来,如脸红、哭、笑、发怒、喊叫等。

一、女性心理特征

男性与女性有不同的心理行为特点(如表1-1所示)。

表1-1 男性与女性的差异

从心理的基本特征上来说,女性心理具体表现如下。

(一)女性的需要

女人对爱的需求比男人强烈,希望被呵护、被拥抱、被抚摸,也可以是一束花,一句爱的话语,甚至静静的陪伴。女性需要诉说、分享,如“我想在我讲话时,他能仔细倾听,有时我并不需要得到什么回答,只要他能继续听我说下去就好。”现在,很多女性把自拍的照片分享到微信朋友圈里,很希望被点赞,这就是被关注的需要。女性还喜欢购物,甚至买了很多东西回家后从来不用,这就是享受购物过程的需要。当然,爱美是女人的天性,女性需要被赞美,尤其是对自己美貌的赞美,为此她们买各种化妆品、衣服以使自己美起来。

(二)女性的知觉

女性的知觉较为敏感,表现在对触觉和痛觉的灵敏度上,当同样的刺激加于男性和女性身上,女性比男性早感觉到。所以,女性比较怕痛。女性的嗅觉、听觉都比男性灵敏,对声音来源的定位、辨别能力胜于男性。在色彩的感受方面亦优于男性。可是女性在视觉、方位能力、空间能力方面不如男性。女性对于事物的知觉方面主观因素较大,易从个人的经验、希望和偏见的角度出发来看待事物,往往难以对事物做客观的评估,判断事物也欠准确。

(三)女性的记忆

总体来看,女性的机械记忆力强,善于记住数字和语言。研究表明:在使用语言材料的记忆任务中,女性的成绩好于男性;而在涉及空间信息加工的记忆任务中,男性的成绩优于女性。

(四)女性的思维

女性的心理感受性高,叙述事件常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一般说来,女性的思维往往偏向具体和个体,逻辑性弱些,无论是推理或归纳都相对较弱,深刻度不够。她们易受暗示,遇到新奇的事物即行退缩,宁可按老规矩办事。

(五)女性的言语

女性语言能力强,用词贴切,善于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女性较男性能聪明灵活地表达她们的思想。女性说话的流程性一般好于男性,但语言的精炼性上往往不如男性,男性往往更容易把握说话的重点。

E.E.麦科比和C.N.杰克林(1974)[4]总结了有关两性心理差异的1600多项研究,认为在语言能力上,女孩优于男孩。研究表明,在学前期和学龄早期,两性的言语能力相近,但从11岁开始,两性在此能力上就开始分化,女孩言语能力的发展快于男孩,在包括接受性和创造性言语任务及需要高水平言语能力的任务上,女孩的得分均高于男孩。

(六)女性的情感

女性的神经系统具有较大的兴奋性,尤其是自主神经,对于任何刺激都倾向于做出快速反应。女性易于流露自己的感情,无论是高兴还是悲伤,而且情绪多从面部表达出来。女性的心理相对脆弱,容易接受暗示,因此,很多女性经不起商家的宣传而买回家一些无用的东西。绝大多数的女性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怜悯弱者,她们照顾病人,保护儿童,常在慈善事业和人道主义事业中做出贡献。女性对自身健康较为关注,遇到身体不适,急于向医生诉述,寻求安慰。

(七)女性的性格

女性较顺从、敏感、害羞,兴趣方面多偏于音乐、文学、戏剧、舞蹈、编织等。女性文雅而优美,但心胸不够开阔,常为小事唠叨不休。有时爱在背后议论别人的长短。女性虚荣心强,往往自信心不够。

(八)女性沟通

女性在沟通交谈中强调关系的建立和亲密程度;女性常批评男性从不认真倾听;女性通过讨论问题增进认同和亲密感;女性倾向于迂回表达问题,并在交谈中保持平衡。而男性在沟通交谈中强调地位、权力和独立性;男性常抱怨女人唠叨;男性通过交谈讨论解决方案;男性更直截了当。

二、两性表现差异的影响因素

造成男女在公开场合行为表现差异的影响因素,概括起来主要包括生理遗传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和动机因素。

(一)生理遗传因素

人类每个细胞都含有23对染色体,22对为常染色体,第23对为性染色体。女性的性染色体为XX型,男性的性染色体为XY型。人类性别的分化都是由性染色体的差别所决定的。除了遗传对个体性的决定及染色体的不同对两性性状的出现具有的影响外,研究者还发现某些与两性差异有关的遗传现象。例如,20世纪50年代,研究者就发现,在人类的染色体上存在着一个与空间知觉能力直接相关的隐形基因,50%的男性具有这一性状,而具有这一性状的女性只有25%(Anastasi,1958)[5]。这个结果可以部分地解释男性空间知觉能力优于女性的性别差异。其实,猩猩和人的基因差异只有2%,而男性和女性的基因差异,相差23对染色体中的一条,则达到2%~3%。所以,单纯从基因上看,男性和女性的差异,比猩猩和人的差异还要大。侵犯性行为与两性激素的分泌有直接相关。研究发现男性激素在婴儿期就开始使个体男性化,婴儿期的女孩假如男性激素超过正常水平,则不仅在生理上表现出男性化,而且在行为上也表现出男性化倾向。在婴儿期给婴儿注射男性激素,也发现男性激素的增加引起了更多的侵犯性行为。对成人的研究还发现侵犯性较大的男性一般具有较高的男性激素水平。

生理遗传因素从根上决定两性的先天行为及优势取向。生理会影响心理,进而影响行为表现。另外,有些进化心理学的理论可以对两性的某些心理差异做出适应性的解释。

另外,承认生理遗传因素的作用并不否定后天环境的作用。即使是与遗传因素直接相关的知觉能力和侵犯性行为,也是后天可以学习得到的。比较文化研究表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抚养方式,可以扩大、缩小甚至消除空间知觉上两性的差异。侵犯性行为则可以模仿他人学到。

(二)社会文化因素

文化(culture)这个词来自拉丁词“cultus”,意识是“培植”(cultivation)。培植指的是人类的一种干涉自然以促成某种目的的做法。罗伊·F.鲍迈斯特认为,文化是一个系统,文化是一个群体的共性,文化是信息的集合(包括共同的信念和价值观,共享的知识和技能)。其中,语言是人类文化信息传递的重要方式。

社会文化因素从宏观上潜移默化地对两性行为产生不同影响。其逻辑可以描述为:社会文化性别行为导向→个体性别意识定位→个体动机→个体行为→结果。社会文化性别行为导向主要是指文化对两性日常生活中的不同行为要求上的取向,如女孩子要文气,男孩子要勇敢等。由于人出生后到成年要经历十几年,这是所有动物中时间最长的成长成熟期。人类这么长的依恋和学习成长时间,为社会文化对人成长成熟的充分影响创造了充足的条件。在这样长的时间内,社会文化会潜移默化地、成功地塑造一个社会文化期望的个体。

(三)个体动机因素

一个人的行为表现通常直接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能力,一个是动机。能力决定一个人能不能,动机决定其想不想,单纯的能力是不能带来成功的。罗伊·F.鲍迈斯特认为,男性与女性的差异可能源于他们想做什么,而不是他们能做什么。密歇根大学的杰基·埃克尔斯教授对男性与女性的成绩差异进行了长达数十年的跟踪研究。她发现,女性在数学及自然科学课程上的表现毫不逊色。她认为动机才是影响男女表现差异的关键因素。[6]据此可解释为什么一些学习、工作成绩非常优秀的女性,一旦结婚后,与男性相比就没有发展后劲的原因。而且,从一个人的长远发展来看,动机因素起的作用更大。一般来说男性更有野心,动机更高。动机长时间的持续作用,必然造成两性发展上的差异。如果说是社会文化引导上的歧视造成了两性发展上的差异,也是文化通过对两性动机水平的不同影响,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两性成就上的差异。

总之,男女心理行为上的差异,应该是以上三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