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大学校园规划的编制与管理

大学校园规划是大学学科发展、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条件。伴随时代发展,大学学科发展与事业发展都在飞速变化与动态调整,然而大学校园规划的编制和管理无论是在理论发展还是实践指引方面都体现了一定的滞后性导致校园空间布局、建筑群组结构、建筑空间形态不能很好地体现教育理念,不能很好地服务教学模式的变化,更难以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推动力,促进大学发展突破现有的模式进行创新。

对大学校园规划编制与管理的全面、深入、准确把握,需要教育管理者既对教育发展趋势有准确及时的把握,又对校园空间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同时,在大学校园规划的编制与管理过程中,也需要对校园空间使用者,如教师、学生、校园周边城市居民等进行培育,使各类型使用者对空间需求全面提升,培养更为“挑剔”的用户。在此过程中,不仅可以使使用者推动空间布局的再次开发与利用,也将为校园教育管理者、空间管理者展示和呈现空间延伸、衍生、更新、新建的必要性、可能性与可行性。

本章分为两节,2.1节是大学校园规划编制的组织管理。该部分的撰写区别于传统的规划内容与目标,最大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两点:①紧扣重点。教育的理念、模式和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在不断变化,面对这样的变化,校园规划需要把握住的以不变应万变的核心是什么?②案例详释。在把握内容、目标、宗旨原则的基础之上,选择了大量的实践案例,展现这些案例如何践行理论原则。2.2节是大学校园规划编制的组织方法与技术路线,在对规划理论和空间发展模式进行详细分析与比较的基础上,提出操作层面上的具体方法。大学校园规划编制的核心内容首先是它的编制主体,同时包含规划编制的组织者与参与者;其次,是参与编制的机构组织,包括编制管理机构、技术支撑机构和论证决策机构;在参与校园规划编制的队伍搭建完成后,接下来就是对其编制技术路线的探讨。本节将解剖规划编制中最重要的两个环节:组织与路线。它们是规划编制的纲领,是规划编制的基石,为各项工作的开展确定参与的人员、如何参与以及工作的方向。同样也可以说,这是最复杂、最困难、最灵活的部分。不同的高校面对的使用者不同;不同使用者对教育发展趋势、规划布局模式的理解不同;不同使用者的出发角度也不同。因此在规划编制过程当中,需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参与,教育和鼓励使用者进行有效的意见表达。同时,规划相关法规也要求利益相关者的广泛参与,倡导规划编制者要广泛参考多方意见。一些人批评这样会使得效率降低。短期之内也许会造成意见统一难度加大,但是长远来看,它将有助于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且大学校园空间使用者多为受过良好教育的学习者或周边使用学校设施的具备良好素质的城市居民,对其进行校园规划理念的培养,是高等优质教育资源辐射社会的重要体现,有助于空间发展变化与使用者需求相适应,逐步提高基础设施资源规划效率、使用效率等。

在学理上,本章将依托建筑学、城市规划、历史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基础,特别是高校校园规划领域的已有研究成果,全面、综合地分析校园总体规划、空间布局与规划编制的新进展,在系统梳理国内外现状与研究的基础上,对最新的做法、措施进行比较分析。在研究路线与方法上,本章坚持“三个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战略与战术相结合。其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指既有关于建筑规划发展历史的梳理,也有直接来自清华大学校园规划的实践分析;“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指本章根据研究问题的需要,整合现有研究方法,既有传统的文献分析、访谈、问卷调研和个案研究,也有数据采集与分析;“战略与战术相结合”则指研究角度既关注宏观大势,也涉及微观细节,以避免战略研究中屡见不鲜的“纸上谈兵”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