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 考研真题详解

一、填空题

1.齐美尔认为,社会是一种过程,是一个不断由低级形式“涌现”出高级形式的层次结构,研究 是社会学的主要任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7年研]

【答案】社会互动形式

2.戈夫曼的戏剧互动理论的实质是“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9年研]

【答案】符号互动理论

3.社会互动的情境根据互动参与者之间人际关系的性质可分为 、 、 三种情境。[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0年研]

【答案】情感关系;工具关系;混合关系

【解析】社会互动的情境,根据互动参与者之间人际关系的性质来分,有三种情境:情感关系,是家庭、亲密朋友等初级群体中的人际关系,它可以满足个人在关爱、温暖、安全感、归属感等情感方面的需要。工具关系,是个体为了达成某种目的而与他人交往时发生的关系。混合性关系,界于情感性关系与工具性关系之间,是个人与亲戚、一般朋友、邻居、同学、同事、同乡等建立的各种人际关系。它既有情感性成分,又有工具性成分。

4.社会互动的类型有 、 、 和强制、顺从与顺应。[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9年研]

【答案】合作;竞争;冲突

二、概念题

1.社会互动[中财2011年研;华中农大2010年研;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研]

答: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具有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1)社会互动必须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一个离群索居的人不能互动。

(2)个人之间、群体之间只有发生了具有相互依赖性的行为时才存在互动,并不是任何两个人的接近都能形成社会互动。

(3)社会互动以信息传播为基础。

(4)社会互动可以是面对面的,也可以在非面对面的场合下发生。

(5)社会互动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下进行的,同一行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具有不同的意义。

(6)社会互动会对互动双方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并有可能对社会环境形成一定的作用。

(7)人们的互动往往遵循一定的行为模式,具有一定的互动结构。

2.戏剧论(戈夫曼)[人大2007年研]

答:戈夫曼的戏剧论是社会互动理论中的一种观点,他采用戏剧分析的方法,从印象管理的角度来揭示人们社会互动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中,他指出,世界是一个大舞台,生活就是在演戏,表演者最关心的是留给观众什么样的印象。他的理论主要研究人们运用哪些技巧来在别人心中创造印象,所以又称为“印象管理理论”或“印象整饰理论”。戏剧论认为,互动的一方总想控制对方的行为,使对方通过对自己行为的理解做出符合自己计划中的行为反应。例如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开始谈恋爱时会尽量表现自己优秀的一面;大学毕业生在找工作时,会很注意自己的衣着与言行,希望给用人单位一个好的“第一印象”。

3.合作[中财2008年研]

答:合作是指社会互动中,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对互动各方都有某种益处的共同目标而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人们之所以需要合作,是因为仅靠某一方的单独行动往往无法实现这种利益或目标。从广义上说,人们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都必须建立在合作的基础之上,没有合作就没有群体或社会可言。成功的合作应具备以下条件:目标一致;对于如何达成目标能够取得基本共识;行为配合;要讲信用。

4.集体行为[华中农大2011年研;河北大学2010年研;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研;中财2009年研;人大2006年研]

答:集群行为又称为集体行动或集合行为,是指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集合行为的一般特征包括:人数众多。它是同一时间内采取相同行动的许多人共同做出的。无组织性。它通常是自发的、非理性的,它变化无常,很少处于均衡状态。行为者相互依赖。集合行为中,个人都不是独立地行动,而是与他人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三、简答题

1.简述社会交换论的五个基本命题。[华中农大2010年研]

答:社会交换论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主要代表人物有霍曼斯(G.Homans)、布劳(P.Blau)和埃默森(R.Emerson)。社会交换论着眼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交往的外显行为,用代价和报酬来分析社会关系,认为社会互动的实质是人们交换酬赏和惩罚的过程。

社会交换论的五个基本命题包括:

(1)成功命题。一个人的某种行动越经常得到报酬,这个人就越愿意从事该行动。

(2)刺激命题。如果某种特定刺激的出现曾经成为一个人行为得到酬赏的原因,那么现在的刺激越是同过去的相同,这个人就越可能采取这种行动或与此类似的行动。

(3)价值命题。一种行动对某人越有价值,那么他越有可能采取该行动。

(4)剥夺—满足命题。某人在近期内越是经常得到某一特定酬赏,随后而来的同样酬赏对他来说就越没有价值。

(5)侵犯—赞同命题。

第一,当某人的行为没有得到预期的酬赏或者得到了未估计到的惩罚时,他将会被激怒,并可能采取侵犯行为,所预期的酬赏变得更有价值;

第二,当某人的行为获得了期望的酬赏甚至大于期望的酬赏,或者未遭受预料中的惩罚时,他会很高兴,并可能采取赞同行为。该行为的结果也变得更有价值。

上述命题中所说的酬赏是指个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所得到的收获,它包括金钱、社会赞同、尊重和服从四类。他们的价值依次增高,最有价值的酬赏是他人的服从,即控制他人的权力。

2.简述符号互动论的主要观点和代表人物。[中财2009年研]

答:符号互动论源于芝加哥学派的米德和库利的思想,侧重于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社会,强调个人在互动过程中构建社会结构的能动性,揭示行动者对互动过程的主观理解,以及这一理解对进一步互动产生的影响。

(1)符号互动论的主要观点

符号互动论认为人与人的互动是运用符号进行的,是符号互动。符号互动论关于社会互动的基本观点如下:

符号在人们的社会互动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是运用符号进行的,是符号互动。

人的行为是有意义的行为。要理解某个行动,就要对行动者赋予其活动的意义做出解释。

意义不是固定不变的东西。一方面,意义的确定有赖于互动的背景和情境;另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意义是在互动过程中通过双方的协商而确定的。

在互动过程中,人们往往通过扮演他人的角色,从他人的角度来解释其思想和意向,并以此为根据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在互动过程中,人们往往从自己所认识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看法之中来认识自己,形成并修改自我概念。

(2)符号互动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布鲁默(芝加哥学派)。芝加哥学派注重用人文科学方法来研究互动过程,认为人的行为是无法预测的、非决定性的,互动是一个角色创造的过程。布鲁默于1937年最早提出了“符号互动”的概念,他认为符号是社会相互作用的中介,人们通过对符号的定义与理解进行互动,符号互动是能动的与可变的过程,符号互动创造、维持与变革社会组织、结构与制度。

库恩(衣阿华学派)。主张用实证主义方法来研究互动结构。他们认为人的行为是被其地位、角色所决定的,根据个体的参照群体,可以预测其自我评价,并进而预测其行为。互动是一个角色扮演的过程。这一学派提倡用问卷或态度量表来测量人们的自我概念,试图将互动理论操作化。

3.符号互动论关于社会互动的基本观点述评。[河北大学2010年研]

答:(1)符号互动论关于社会互动的基本观点。

符号在人们的社会互动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是运用符号进行的,是符号互动。

人的行为是有意义的行为。要理解某个行动,就要对行动者赋予其活动的意义做出解释。

意义不是固定不变的东西。一方面,意义的确定有赖于互动的背景和情境;另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意义是在互动过程中通过双方的协商而确定的。

在互动过程中,人们往往通过扮演他人的角色,从他人的角度来解释其思想和意向,并以此为根据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在互动过程中,人们往往从自己所认识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看法之中来认识自己,形成并修改自我概念。

(2)对符号互动论的评价

符号互动论有很多追随者,但是,这一理论也受到不少学者的批评:符号互动论将社会关系简单地归结为人际关系,忽视了宏观社会结构;忽视了互动的内容和社会经济条件对互动形式的重要影响;它所使用的一些概念没有明确的定义。

4.社会互动的类型。[中财2007年研]

相关试题:社会互动的类型及其各自特点。[吉林大学2005年研]

答:根据互动情境、互动维度、互动方式等标准,可以划分出以下几种互动类型:

(1)合作

合作是社会互动中,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对互动各方都有某种益处的共同目标而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人们之所以需要合作,是因为仅靠某一方的单独行动往往无法实现这种利益或目标。从广义上说,人们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都必须建立在合作的基础之上,没有合作就没有群体或社会可言。

(2)竞争

竞争是指社会上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对于一个共同目标的争夺。例如,体育比赛中运动员之间或运动队之间对于冠军的争夺,生产厂家对于销售市场的争夺,以及人与人之间争取先进、争取好成绩、争夺发明创造权的活动等都属于竞争。

(3)冲突

冲突是人与人或群体与群体之间为了某种目标或价值观念而互相斗争的方式与过程。

(4)强制

强制是社会互动的一种形式,在这种形式中互动的一方被迫按照另一方的某些要求行事。强制的核心是一种力量对另一种力量的统治或制约。

(5)顺从与顺应

顺从与顺应虽然都是与强制相反的互动形式,但是,两者在意义上还是有所区别的。

顺从指互动中的一方自愿地或主动地调整自己的行为,按另一方的要求行事,即一方服从另一方。虽然每个人的顺从性并不一致,但是,实验证明大多数成员对于群体的要求是顺从的。顺从是任何群体以至社会都不可缺少的互动行为,没有顺从,任何群体、社会都将无法运行。

顺应的含义比顺从更广泛些,除顺从的含义外,它还指互动的双方或各方都调整自己的行为,以实现相互适应。顺应的种类包括:和解,即互动双方改变敌对态度建立友好关系;妥协,即双方通过确定一些条件而暂时平息冲突;容忍,即暂时采取克制态度以避免发生冲突。

5.形成竞争的条件有哪些?[中财2008年研]

答:竞争是指社会上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对于一个共同目标的争夺。形成竞争需具备以下条件:

(1)它必须是人们对于一个相同目标的追求,目标不同就不会形成竞争。

(2)这个被追求的目标必须是比较少的和比较难得的,即一个人或者一些人夺取到了目标就意味着另一个人或另一些人失去了得到的机会。对于数量很多、轻而易举就可得到的目标的追求,不能形成竞争。

(3)竞争的目的主要在于获得目标物,而不在于反对其他竞争者。这就是说,竞争虽然也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相互排斥或相互反对的关系,但它是一种间接的反对关系,而不是直接的反对关系。虽然竞争双方中一方的胜利就标志着另一方的失败,但对方的失败不是直接目的而只是间接目的。

6.斯梅尔赛关于集合行动发生的六个“必要且充分”的基本条件。[中山大学2007年研]

答:在1963年出版的《集合行为理论》一书中,斯梅尔塞试图对集合行为进行综合解释。他认为,集合行为实质上是人们在受到威胁、紧张等压力的情况下,为改变自身的处境而进行的尝试。集合行为的发生有六个“必要且充分”的基本条件:

(1)环境条件

它是集合行为产生的背景,包括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两类。例如,没有一定的空间场地,群众就无法聚集,集合行为就不能产生,因此一些公共场所如公园、广场、剧场、街道、体育场等往往成为突发性集合行为出现的地方。

(2)结构性压力

这是指经济萧条、自然灾害、贫困、种族歧视、前途渺茫等社会因素对人们产生的心理压力。这些压力促使人们自发地集体努力去解决问题。

(3)普遍情绪的产生或共同信念的形成

要出现集合行为,人们还必须对他们的处境形成某种共同感受,对某些问题产生共同的看法,出现相似的普遍情绪。

(4)诱发因素

环境条件和结构性压力本身并不足以引发集合行为。集合行为的出现往往需要一个“导火线”。诱发因素的作用在于肯定人们中间已经存在的怀疑与不安,助长普遍性的社会情绪。

(5)行为动员

这是在以上各条件基本具备的情况下,传递信息和压力感,唤起大众情绪的行为。这一工作可以使许多最初仅仅旁观的人,经过鼓动而成为实际的参加者,可以使原本松散的无组织群体产生一致行动的倾向。

(6)社会控制能力

集合行为是否产生还要取决于社会控制的成败。社会控制如果十分强大有力,就可阻止集合行为的发生;如果软弱无力,或者措施不当,集合行为就难以避免。一些社会学家提出社会减压阀理论,认为为了防止破坏性集合行为的发生,社会应该有自己的减缓结构性压力的机制,例如可以通过协商对话方式来疏导群体中的一些不满情绪。

7.齐美尔是如何探讨与分析“社会互动的距离”的?[中山大学2008年研]

答:(1)在齐美尔看来,互动的形式、事物的价值等至关重要的问题,都和人与人之间、人与事物之间的相对距离紧密相关,甚至可以说,是由相对距离所决定的。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那些通过努力并且只有通过努力,才会得到并且能够得到的东西。

(2)他在《货币哲学》中提出了一条关于事物价值的根本原则,即事物的价值是由其与行为者之间的距离确定的。

一个事物如果与人的距离太近或太远,都将变得毫无价值。例如,如果一个人发现一个距我们一亿光年的完全由黄金构成的星球,由于其距离过于遥远,我们无法到达那个地方,因而,这个星球对我们毫无价值。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空气是我们不可须臾离开的东西,但由于离我们太近,太容易获得,因而也没有什么价值。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那些通过努力并且只有通过努力,才会得到并且能够得到的东西。

四、论述题

1.社会互动的意义。[人大2008年研]

答:(1)社会互动的含义

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具有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2)社会互动的意义

社会互动是社会学基本的分析单位,是微观社会学的主要课题。

社会互动是个体层次与社会结构层次及文化层次的中介,是由个人走向群体以至更大的社会组织制度的转折点。

人性、自我和社会都是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的。个体的社会化离不开与他人的互动,在互动中才能发展出个性与自我。

互动是社会形成的条件。正是在互动的基础上,人类才一层层地建筑起整个社会。

互动是最基本、最普遍的日常生活现象,是我们每个人最直接体验到的社会现实,因此人际互动是否顺利也取决于双方配合的程度。

2.试结合集合行为理论的相关观点,分析现阶段我国“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化解办法。[中财2012年研]

答:(1)集合行为又称为集体行为、大众行为。它是指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集合行为一般具有下列三个特征:

人数众多。它是同一时间内采取相同行动的许多人共同做出的。

无组织性。它通常是自发的、非理性的,它变化无常,很少处于均衡状态。

行为者相互依赖。集合行为中,个人都不是独立地行动,而是与他人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2)现阶段我国“群体性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

群体性事件是指由某些社会矛盾引发,特定群体或不特定多数人聚合临时形成的耦合群体,以人民内部矛盾的形式,通过没有合法依据的规模性聚集、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群体活动、发生多数人语言行为或肢体行为上的冲突等群体行为的方式,或表达诉求和主张,或直接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或发泄不满、制造影响,因而对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的各种事件。

我国的“群体性事件”,如集体上访、集体讨薪、非法集会、阻塞交通、聚众闹事等,其主要原因是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型的负面影响,人民内部矛盾,法治不完善,社会心理、心态失常等。

(3)从集合行为理论解释我国“群体性事件”的化解办法

斯梅尔塞的基本条件说

斯梅尔塞认为,集合行为实质上是人们在受到威胁、紧张等压力的情况下,为改变自身的处境而进行的尝试。集合行为的发生有六个“必要且充分”的基本条件:a.环境条件;b.结构性压力;c.普遍情绪的产生或共同信念的形成;d.诱发因素;e.行为动员;f.社会控制能力。

按照斯梅尔塞的观点,如果没有了集合行为发生的条件,那么群体性事件就失去了发生的可能。

模仿理论

模仿论认为,当人们面临突发事件时,他们往往会处于丧失理智状态,失去自我控制能力,出现哭泣、吼叫、模仿等简单的初级行为。这时他们便会本能地彼此模仿,力求与在场的多数人的行为一致,由此导致集合行为的产生。也就是说,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是大多数人失去理智模仿他人行为的结果,如果在面临突发事件时人们可以理智地面对,就可以避免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感染理论

该理论认为,集合行为是人们情绪感染的结果。在群体性事件中,当人们被愤怒的情绪感染,群体性事件极有可能爆发。根据该理论,应采取措施尽早阻止人们情绪的爆发,并控制引起情绪事件的传播途径。

紧急规范论

该理论认为,在集合行为中虽然没有群体规范,但面临突发事件时,人们之间通过互动会产生一种“紧急规范”。紧急规范一旦产生,同样会对在场者形成规范压力,迫使他们去仿效和遵从,从而产生集合行为。比如在火灾发生后,大家可能都惊慌失措,不知该干什么。但只要有人提第一桶水来救火,这个行为就成为紧急规范,大家都会去提水救火。相反,如果有人第一个逃走,这也将成为紧急规范,大家同样会仿效,出现争先恐后的逃跑现象。紧急规范理论往往将集合行为中最先出现又迅速得到其他人效法的某种行为方式看做是“紧急规范”。

根据该理论,要避免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就必须在群体性事件的初期避免破坏行为的出现。

匿名理论

匿名是指人没有明显的群体或个人标志。匿名理论认为,在集合行为中个体之所以会做出他平时很少出现甚至根本没有做过的越轨行为,是因为他处于匿名地位。人处于匿名时,没有明确的个人标志,不必承担破坏规范的后果,由此而产生责任分散的心理,同时,匿名状态也会使人的群体遵从性降低,这两个因素都会降低人的社会约束力,使他容易从事越轨行为。

从该理论来看,要避免群体性事件最好是避免陌生人所组成的群体,并且在解决群体性事件时不能由陌生人出面,在处于匿名状态时,愤怒的人是具有强攻击性的和弱社会约束力的。

控制转让理论

该理论认为,正常情况下,每个行动者都控制着自己的行动,而在集合行为中,行动者已经把对自身行动的控制转让给他人。这种控制转让并不是一时冲动的感情用事,不是对外界刺激的本能反应,而是理性行动者采取的有目的的明确行动。当人们认为保持自主地位所付出的代价超过所获利益时,他们就可能将控制转让给他人。控制转让的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效益。大多数成员转让控制并非必然导致恐慌或聚众生事,也有可能导致某种秩序井然的活动,转让控制的结果如何取决于接受转让的行动者最初采取的行动。如果接受转让者控制不了形势,就可能出现集合行为。

因为这个理论的假设是群体性事件的参与人是理性的,那么在解决这一类的群体性事件的方案也是明确的,只要提供他们所认为能解决他们所要得到的利益时,他们的群体行为也就不攻自破。

五、材料题

请阅读下则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2004年12月13日,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发布的《2005年社会蓝皮书》中称,“2004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报告”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中国近八成居民感到生活幸福,农村居民幸福感强于城镇居民。(材料来源:2004年12月14日《南方都市报》)[华中农大2010年研]

请问,你如何看待“农村居民幸福感强于城镇居民”这一结论?试用一种社会互动理论解释这一结论的合理性。

答:(1)社会交换论

社会交换论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主要代表人物有霍曼斯、布劳和埃默森。

该理论着眼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交往的外显行为,用代价和报酬来分析社会关系,认为社会互动的实质是人们交换酬赏和惩罚的过程。这一理论认为,交换行为不仅存在于市场关系之中,而且存在于包括友谊、爱情在内的多种社会关系之中。

(2)根据上述材料我们可以分析出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在日常社会互动中的不同

农村居民

农村居民大部分居住在平房内,而且周围邻里之间的交流较容易,出门很容易就碰见。此外农村的社会生活较清闲,居民不是时刻在工作,因此农村居民之间便有更多的闲暇时间来相互交流,比如串门、互相看望、村里组织活动等,这都增进了居民之间的互动,以便在情感、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交流。

城镇居民

城镇居民大部分居住在楼房,再加上城镇的人口流动性很强,因此居住在楼房的城市居民与周围邻里的互动是较少的。此外,城市生活节奏较快,居民大部分时间都在忙于工作,因此闲暇时间比较少,因而社会互动相对农村居民来说较少。

总之,根据社会交换论来说,相对于农村居民来说,城镇居民因为社会交换较少,因此得到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人际关系方面的互动较少,情感交流较少。而与之相反的是,农村居民在这方面的交换、交流是频繁的。所以,可以说农村居民幸福感强于城镇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