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赠10套名校考研真题及详解】
- 圣才电子书
- 7字
- 2020-11-19 02:23:36
第八章 社会群体
8.1 复习笔记
一、社会群体概述
1.什么是社会群体
(1)社会群体的内涵
社会群体(social group),又称社会团体,是社会赖以运行的基本结构要素之一,它的内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社会群体,泛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狭义上的社会群体,指由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
(2)社会群体的特征
包括:①有明确的成员关系;②有持续的相互交往;③有一致的群体意识和规范;④有一定的分工协作;⑤有一致行动的能力。
2.群体存在的基础
(1)从社会成员个体方面来看,个体有群聚的本能,并希望在群体中满足其各方面的需要,如安全的需要、爱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和自尊的需要等。
(2)从社会自身来看,群体是社会生产过程中的产物。群体生活是社会的本质。
社会存在的前提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正是物质资料生产以及人类自身生产的需要,促成了群体关系的发生和群体的形成。
帕森斯认为,群体得以持续存在,群体内部活动得以持续进行,必须具备以下几个必要条件:
①群体必须能够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状况;
②成员的利益必须受到保护,成员能为实现自己的目标从事活动,但不妨碍群体目标的实现;
③群体赋予其成员以一定的地位和作用,并以此谋求成员之间的统一;
④群体能够满足其成员的各种欲求并提高其能动性。这些条件如果得不到满足,群体即使形成,也难以持续存在。
3.群体的类型
(1)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依据群体成员间关系的亲密程度划分)
①初级群体
初级群体,又称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是指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典型的初级群体有家庭、邻里、朋友和亲属等等。
②次级群体
次级群体,又称间接群体或次属群体,是指其成员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集合在一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在这类群体中,成员间的感情联系很少,面对面的接触很有限,主要是依据既定的角色联系在一起。
(2)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依据群体的正规化程度及其成员间的互动方式划分)
①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的正规化程度高,其成员间的互动采取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式,成员的权利、义务及彼此间的关系都有明确的、且常常是书面形式的规定。
②非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的正规化程度低,其成员间的互动采取随意的、常规的方式,成员的权利、义务及彼此间的关系并没有明确的——尤其是成文的——规定。
(3)内群体与外群体(依据成员对群体的心理归属划分)
①内群体
内群体是指成员对其有团结、忠心、亲密及合作感觉的群体,也就是成员在心理上自觉认同并归属于其中的群体。在内群体中,成员具有相互爱护及相互同情的情操。
②外群体
外群体,泛指内群体成员之外的其他任何“别人”的结合。内群体中的成员对外群体及其成员普遍抱有怀疑和偏见,甚至采取敌对态度,在心理上无任何归属感。
(4)所属群体与参照群体(依据成员的身份归属划分)
①所属群体
所属群体是指成员身份所属的群体。它规定着成员的身份及其日常活动。
②参照群体
参照群体并非某一(些)成员身份所属的群体,但它却被某一(些)成员用做其所属群体的参照对象,作为参照对象的群体简称参照群体。参照群体一般是与所属群体同类的群体。
(5)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业缘群体与趣缘群体(依据群体内人际关系发生的缘由及其性质划分)
①血缘群体
血缘群体,是基于成员间血统或生理联系而形成的群体。血缘群体历史最为悠久,是个体学习、参与社会生活的出发点。
②地缘群体
地缘群体,是基于成员间空间或地理位置关系而形成的群体。这类群体的出现比血缘群体要晚。比较稳定的、牢固的地缘群体是人类采取定居形式后的产物。
③业缘群体
业缘群体,是基于成员间劳动与职业间的联系而形成的群体。这类群体的出现是生产力日益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阶级社会逐步产生的结果。
④趣缘群体
趣缘群体,是基于成员间兴趣、爱好、志向等的相同或相近而形成的群体。
二、社会群体结构及其作用过程
1.群体凝聚力
(1)群体凝聚力,又称群体内聚力,指群体吸引其成员,把成员聚集于群体中并整合为一体的力量。
群体凝聚力的发展一般表现为三个层次:
①人际吸引,群体中尚未形成规范压力,或者成员尚未了解、接受规范;
②成员对规范的遵从,把个人的目标与群体的目标相结合,自觉接受群体规范的约束,并在此基础上与其他成员建立更深的关系;
③成员把群体的目标自觉地看成自己的目标,并将群体规范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
(2)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包括成员个人、群体自身以及环境等方面)
①从个人和群体的心理互动上看,群体自身是否对其成员具有吸引力和成员个人是否感受到这种吸引力,都对群体凝聚力发生重要影响。
②从个人和群体间的利益关系看,这两种利益能否保持一致,也影响着群体凝聚力的状况。成员与群体、成员与成员之间的关系必须遵循互惠性原则,即共同获得利益,才有可能长久维持。
③从成员在群体中的关系结构看,这一结构是否遵循一致性原则和互补性原则,也直接影响着群体凝聚力的高低。
④从群体成员与其领导的关系看,群体成员是否了解和信任其领导的才能,以及领导资格的取得是否具有合法性,甚至领导个人是否具有魅力,这些都对群体凝聚力有很大影响。具有权威的领导和成员对此权威的认同、拥护,是增强群体凝聚力的必要条件。
⑤从群体与其环境的关系看,如果一个群体内部尚不存在分裂性因素,当其面临环境的巨大压力与威胁时,其凝聚力也会大大增强。
(3)群体凝聚力对群体形成及维持的作用表现为:保持群体的整体性、协调性,控制群体成员,保证成员的自信心与安全感。
(4)与群体凝聚相反的过程是群体的离散,表现为群体凝聚力的消解,群体内部冲突往往是导致群体离散的重要原因。
2.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是指在某一特定群体活动中,被认为是合适的成员行为的一种期望,是群体所确立的一种标准化的观念。
(1)群体规范的形成有其一定的心理机制。
①人们在共同的生活中,对于外界事物的经验具有一种将其格式化、规范化的自然倾向,这种规范化的经验被称为定型,它有助于人们在重新遇到此类事物时做出尽快的反应。
②群体规范的形成还受模仿、暗示、从众、服从等因素的影响,是群体成员为着目标的实现而发生相互作用的结果。
(2)美国心理学家谢里夫(光点移动实验)认为,由于群体中人与人的相互作用,逐渐形成了成员共同的判断标准或依据原则,从而使各成员的判断趋于稳定,这个过程就是群体规范形成的基本过程。
(3)群体规范在群体成员的共同活动中一经形成,便具有一种公认的社会力量,并不断内化为人们的心理尺度,成为对各种言行的判断标准。群体规范还指示了人们满足需要所采取的方式和相应的行为目标,从而规定了人们日常行为的范围和准则。最后,群体规范由于能够促成群体成员行为的一致和协调,从而发挥了维持群体生存的功能。
(4)群体规范的效用也有一定的范围。如果规范压力超出群体多数成员所能承受的程度,规范的效力就会减弱乃至消失。
3.群体内部关系
群体内部关系是指成员间彼此交流与作用的状态和过程,是群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考察:
(1)从群体规模看,群体规模的大小直接影响着群体成员间关系的数量和形式。
(2)利用“社网图”来分析群体成员间关系的状态及该群体结构的紧凑程度。
①“社网图”是美国社会学家莫雷诺使用过的一种表示群体内成员间个人偏好的示意图,该图由一个个的圆圈及彼此间的联通线组成。每一个圆圈代表一个群体成员,联通线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联通线有两种:一种是单箭头,表示单向选择关系;另一种是双箭头,表示双向选择关系。
②“社网图”的操作有以下几步:
a.向每个群体成员提问:“你喜欢与谁接近”;
b.按答案以圆圈和联通线绘出群体的网络;
c.对“社网图”进行分析。
③“社网图”有直观、准确的优点,是分析群体内部关系的重要方法。但是在研究大规模群体时,“社网图”就显得过于复杂,联通线错综交织,难于直观,只能借助于计算机等工具进行处理。
(3)通过群体内部信息沟通方式,来分析群体成员的地位结构类型和凝聚力状况。
群体内部的信息沟通有两种形式:
①以“星型”结构为代表的分散方式,如图8-1所示。在“星型”结构的社会群体中,民主气氛浓厚但凝聚力较差。
图8-1 图8-2
②以“轮型”结构为主的集中方式,如图8-2所示。“轮型”中群体成员地位不平等,甚至等级森严,民主气氛淡薄但凝聚力较强。
4.群体领导与决策
(1)群体领导
群体中存在着领导者和追随者。群体领导是指在群体内部关系网络中处于中心位置,并能对群体其他成员进行引导和施加影响的角色。他们可从群体内自发产生,也可从群体外加以委任。
①领导形式
a.工具性领导,指引该群体为达到最终目标而奋斗;
b.表意性领导,它力求造成群体的团结与和谐。
②领导作风
领导作风有三种基本类型:
a.权威型(又称“独裁型”)。这种类型的领导人独自决定群体政策和分配任务,几乎是单纯发号施令。
b.民主型。这种类型的领导人倾向于与群体成员讨论、交流以确定政策和任务,从而保证群体行动的一致。
c.放任型。这种类型的领导人散漫怠惰,几乎不对群体成员加以指导或组织,任其自由行动。
(2)群体决策
群体决策是指在群体活动中,群体针对遇到的问题而做出判断和决定的过程,是群体发挥作用的重要步骤。
①群体决策的阶段
第一阶段,搜集信息,群体成员通过分析这些信息来决定自己的态度;
第二阶段,对搜集到的信息做出估价;
第三阶段,做出决定,随着联盟的组成和一个正在形成的多数派将其观点强加于少数人而会出现紧张情绪;
第四阶段,补救关系,成员普遍努力恢复相互之间的融洽关系以保证群体继续团结。
②群体决策可以集思广益,但群体决策往往也更容易导致冒险和失误,其原因在于:
a.群体表面一致的压力和群体成员对保持群体和谐一致的高度关心,使得群体成员自觉不自觉地受群体意识的束缚,尽量寻求与其他成员意见的平衡,压制自己个人的看法,从而妨碍了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做符合实际的评价与分析,并做出错误的决策。
b.通过集体讨论所遇到的问题之后,成员对问题更为熟悉,在做出决策时就不再过于小心谨慎。
c.由于群体决策将责任分散到各个群体成员身上,所以每个人所承担的失败恐惧便大大减少,而敢于做出具有冒险性的决定与行动,即“冒险转变”。
三、初级社会群体
1.关于初级社会群体的研究
(1)1909年,库利在其《社会组织》一书中正式提出“初级群体”的概念。他认为,初级群体是亲密的、面对面接触和合作的群体。
(2)梅约的“霍桑实验”(1927—1932年)就证明群体工作效率受其成员间关系的影响。莫雷诺发明了“社网图”,用于测量群体成员间的吸引和排斥模式,以分析群体内的人际关系结构。
霍曼斯的《人类群体》(1950年)、怀特的《街角社会》(1943年)、米尔斯的《小群体社会学》(1967年)等著作,都对小群体研究做出了富有价值的贡献,为小群体研究的深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米尔斯在《小群体社会学》中对小群体研究进行了初步总结。他指出小群体研究已经取得几项重要进展:
①个体、群体和社会之间三位一体的关系正在逐渐得到认识;
②小群体研究的重点从群体对其成员和环境的影响转到了对小群体自身的分析,从群体影响转到了群体过程,从群体输出转向群体内部动力机制;
③小群体研究成功地运用了实验方法;
④研究者通过创造自我分析群体,变外部观察为内部参与;
⑤一般系统论证在小群体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
(4)初级群体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表现为:
①初级群体是个人与社会之间的桥梁,研究初级群体,有助于全面、深入地把握社会过程。
②初级群体可以看做是社会的雏形。它反映了社会的许多特征,而且,初级群体又便于控制和观察,因此,可以通过分析初级群体的结构、过程与功能,增进对社会的认识。
③由于初级群体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人们的心理与行为有着重大影响,因而研究初级群体中人们的心理过程与行为方式,有助于推动社会心理学与行为科学的发展。
④科学地研究初级群体,正确认识其存在的必然性,揭示影响人们心理与行为的诸种因素,有助于在实际工作中,通过对初级群体的改造和引导,发挥其正功能,以便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并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成员的健康成长。
2.初级群体的基本特点
(1)成员有限;
(2)成员间有直接的、经常的面对面互动;
(3)成员间相互扮演多重角色,表现了全部个性;
(4)成员间的交往富于感情;
(5)成员难以替代;
(6)群体整合程度高;
(7)群体控制依靠非正式手段。
3.初级群体形成的条件
(1)活动空间接近
这里的空间包括现实中的区位关系,也包括观念上的区位关系。地理上的接近,是初级群体形成的重要条件,但活动空间接近只是初级群体形成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2)接触时间长
只有持续的长期交往,人们之间才有可能全面了解。
(3)相互交往比较自由,不受过多的拘束
当人们处在具有严格规定、不具感情色彩的角度或地域上时,彼此就不易形成初级群体。
(4)交往各方角色、地位间的社会差异较小
初级群体一般都是在“门当户对”的基础上结成的,当然这不排除在能够互相补偿的相异角色间建立初级关系。
(5)群体成员的稳定性以及某些人突出的个性特征,都有助于稳定的初级群体的形成。
4.初级群体的功能
(1)正功能
①承担着社会化的任务
社会化是在人际互动中进行的,其基本内容包括促进社会成员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培养社会成员的生活技能,传递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初级群体内富于感情的人际关系和表现多种角色的人际交往,使其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功能。
②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
初级群体在满足人们感情需要、减轻心理压力、防止人性异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③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
初级群体是社会最基本的单位,是在潜移默化中保存和传递社会文化的重要力量。初级群体的形式本身,也发挥着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功能。因此,初级群体自身的稳定是社会安定的基础。
(2)负功能
①从微观心理角度看,初级群体可能压抑个性的形成和个人积极性的发挥,限制个人的社会发展。
②从宏观结构角度看,正规组织中初级群体的存在,有可能干扰正式组织关系,破坏组织结构,妨碍组织效率的提高和组织目标的实现。
5.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初级群体
(1)从群体成员资格的获取看,人们选择、组合初级群体的自由度有所增加。
在传统社会,初级群体成员资格的取得,往往不是出于成员的自愿选择。现在社会流动大大加快,人们的交际面也大大拓宽,人们可以充分发挥主动性,自由选择。
(2)从初级群体的发展趋势看,在转型期,初级群体将日渐衰落。
①社会分化加剧,初级群体原有功能不断发生转移。
②初级关系日趋松懈。随着社会流动的加速,大众传媒的发展,价值观念的转变,以及家庭规模的缩小,人们之间的交往日趋带有短暂性、间接性和功利性的特点。
③一些初级群体已经名存实亡。
(3)从初级群体日趋衰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来看,既有其积极的一面,又有其消极的一面。
①这种衰落有可能提供更多的个人自由;
②初级群体的衰落,有可能促进更大范围的社会整合;
③初级群体的衰落与初级关系的淡化,标志着人们更多地依靠正式分工及规章制度等次级关系来处理问题,从而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组织目标;
④初级群体的衰落也削弱了非正式控制手段的影响力,增加了社会控制的难度,并带来人际关系的疏远、冷漠,妨碍了人们的感情生活,导致一些不利于人的发展的社会问题。